瑞典新冠週年記之二:2020春秋,持續升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時序進入2020年4月,天氣轉暖。我仍戴著口罩上班,在上班途中也越來越常看到戴著口罩的旅客——火車上戴著綠色口罩的亞洲女孩、公車上戴著N95的老太太、中央車站裡,拄著拐杖、戴著防毒面具走過大廳的老先生……,在被不確定性盈滿的生活中,這些身影像善意的確認訊號:妳不孤單,還有別人也在這個現實裡。
我甚至發明了一個遊戲。每天上班途中的火車上,當停靠在大學城隆德時,數一數月台上有幾個戴口罩的人。對我來說,這像一個疫情溫度器,藉此衡量現下的時勢為何。一個月前,我第一次在這個月台看到戴口罩的人:一個亞洲男孩。最近戴口罩的人則越漸頻繁,且西方人越來越多,顯見疫情升溫至難以視而不見的程度了。
就連我的店裡也開始出現戴口罩的客人。
第一位戴口罩來採買的客人是男性瑞典常客B。看到他戴口罩,怕他不自在,本來也沒敢多問,但結完帳後,發現他的購物袋上竟以繁體中文寫著:「鮑魚世家」四個大字,忍不住問他這個購物袋的來由。沒想到,B之前其實長居香港,甚至來過台灣數次,花蓮屏東跑透透。真相大白,原來是受過完整亞洲口罩文化洗禮的人吶!
另一位開始戴口罩(而且還是N95!)的是一頭紅髮的西班牙常客L。結完帳,我問L:「妳這樣這樣走在外面,是不是常受人指指點點?」L說:「是啊!但我見過西班牙的慘況,口罩是一定要的啊!」L頓了頓,繼續說:「我覺得,這根本算是一種基本禮儀了。等這次病毒過去,大家也應該重新思考,以後應該連小感冒也該戴口罩保護自己、保護大家。」我按耐住內心想起立拍手的機動,說:「 可是,這裡(對口罩)的觀念很難改變啊!」客人說:「那就從我們自己開始改變起啊!」我倆隔著N95口罩相視而笑。
慢慢的,關於Covid殺傷力的論調,大都指向僅對老年人有較高風險。就算如此,首當其衝的老年人也分兩派:「特別謹慎派」跟「don't give a fuck派」。
「特別謹慎派」的代表是一位老奶奶常客。她一進門就站得老遠,指揮同事J幫她拿取需要的商品。等東西都備齊了,她竟對J說:「我現在要過去付錢了,麻煩妳去隔壁房間等。」簡直有點矯枉過正了。
還有另一位客人,用信用卡付款時,改用卡片邊角小心翼翼的按PIN碼。 結果,經過一番折騰,好不容易結完帳推門出去,又突然折回來說他忘了用乾洗手。用完乾洗手後,他呆立在門前,說他現在又不敢握門把開門了……。

相對於此,「don't give a fuck派」的代表是每週固定牽著小狗來買牛奶的老先生G。他老是肆無忌憚的瘋狂咳嗽,遮也不遮,更遑論改成政府推廣的「腋下咳嗽」姿勢。有次他離開後,隔壁設計小店的英國編織藝術家衝進來說:「妳有看到那個老先生嗎?他一直在咳嗽耶!還對著我的腳踏車咳!怎麼辦?」面對這種情況,身為外來移民的我們,無論是立場落差或語言障礙,都有苦難言啊!
四月初,各級學校開始放復活節假期,許多家長也趁這時請年假,陪孩子旅遊。陽光久違露臉,櫻花也開了,附近咖啡館的戶外桌椅都紛紛出籠,間間滿座。就連由兩條大馬路圍出的畸零地上的小狗放封場內,大小狗隻滿場飛奔,老老少少各家主人閒話家常。絲毫感覺不出疫情的影響。
店裡生意有些冷清,來採買的大多是看起來假期事不關己的外國籍客人。倒是這現下看起來的一片祥和,不曉得是不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呢?
假期結束,客人們又帶著各種騷動的訊息回來了。教瑜珈的常客J說,她的教室課程都改為線上了——除了空中瑜珈。但他們把每個學生的掛布分得很開,且規定每個學生都只能在自己的掛布中活動,倒也就這樣且走且看。
之前失落於錯過奶奶葬禮的美國常客T,之前在抱石館打工。她說抱石館生意很差,沒什麼人願意冒險去參加室內運動。「而且,我們也很難保證每顆石都有定時清潔。」她無奈的攤手。「我其實很久沒去上班了,N(她的男友)在遊戲公司上班的薪水其實很夠我們用了。抱石館那邊多的是學生來打工,他們比我更需要那份薪水。」真是貼心。她的家人在洛杉磯,目前一切安好。
擔任攝影師的美國志工A則告訴我,她的家人就住在紐約市南邊不遠的地方,媽媽跟妹妹都受疫情衝情而被資遣了。至於她自己的工作,疫情延燒最初,一連有好幾個拍攝案都取消了。然而,最近因為許多店家都把戰力轉移到網路商店上,突然多了許多商品拍攝案,工作又一路排到兩個月以後,忙得不可開交。
擔任市區國際小學老師的紐西蘭常客L來採買,她說,雖然政府並未公告停課,但還是有不少家長根本不敢讓孩子去上課。「這樣一來,我們的工作量根本加倍——有些學生在校上課,有些線上上課。」
線上教學對小學生來說,不會很難適應嗎?我問。
「是啊!他們很難保持專注,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回答老師的問題。有時候還會突然說:『啊!我要走了!』也不等老師答覆,就自己下線了。」L滿臉無奈。
大家各自以各自的步調決定自己的舉措,還多有餘暇關心我們的狀況。像是近期週末,大家可能為了避開人群高峰,店裡特別冷清,但客人採買的步調也顯得悠閒不少,更有客人主動關心:「妳們店都照常營業,營運上OK嗎?」、「體力還行嗎?」、「心理上的負擔撐得住嗎?」十分暖心。
其中,身為藝術家兼美術老師的英國常客E尤其關心我們的營業狀況。現在每週都會來買上至少三瓶剛到貨的玻璃瓶裝鮮奶。她說,一瓶拿來喝,其他的做烘焙、優格,再加上線上訂購的生鮮蔬菜箱,幾乎已經搞定所有日常所需,超市已經變成偶爾一訪的垃圾食物供應所了。
英國的狀況如何?她說家人都還好,倒很擔心她身在政府無作為的瑞典,日常生活是否受到很大的影響?
「我跟他們保證,我都乖乖待在家。唯一出門的時候就是去Gram買東西。講話的對象也只有Gram的工作人員而已!」我們竟成了她生活圈的要角!同時,她也表示,目前瑞典的狀況看起來沒有猛爆式成長,也只是剛好得利於周邊國家的鎖國策略。「不是因為瑞典自己做得有多好,只是鄰居剛好都比較認真而已!我每天下午都看政府的記者會看到抓狂哩!」E瞪大眼睛,氣憤的說,我則抿嘴表示深有同感。
相對於客人對我們這間小店的支持,其他行業就沒這麼好過了。當我跟深耕推廣瑞典本地豆穀類的經銷商Nordisk Råvara訂了幾大袋豆穀類(黃豌豆、灰豌豆、白蔾麥等)時,他們異常感激。創辦人之一Tomas跟我說,因為醫院、學校、企業等之前的客戶全數抽單,整體業績掉了七八成,所以我們的訂單簡直攸關他們的存亡。
還有一名瑞典常客,原本在市區頗負盛名的餐廳工作,但因應疫情而只提供外帶。雖然反應不差,餐廳仍快無法生存。原來,這裡餐廳主要的利潤來源是酒水而非食物。餐廳要賣酒必須申請特殊執照,酒水的訂價也特別高。一般客人一餐下來至少會點兩杯飲品或酒類,反成了餐廳主要收入來源。然而,沒有人會從餐廳外帶飲品(既然要外帶,乾脆自己去酒品專賣店買,便宜許多),餐廳的收入支柱便全數蒸發了。
針對這些情況,政府也不是全無作為。聽客人說,她男友在酒吧上班,每週只剩十一小時的工時。雖然如此,還是可以領九成薪水。另一名在全國最大的連鎖書店打工的客人也說,書店調整營業時間,削減了大量工時,卻仍給出近全薪的保障。這些支出都有賴政府的紓困專案。
就連我們也受惠了一些。這個月稅務局將退一萬兩千克朗(約台幣三萬八)給我們。原來是政府為因應當前的特別時期,更改了員工的稅率,幫大小企業減輕負擔。對我們這種小店來說,可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甚至對這個月是盈是虧有決定性的影響。
檢視過去幾週的小店日誌,長度明顯越來越短,代表我與客人間以疫情為主題的對話頻率越來越低。這週明顯感受到,它漸漸不再是人們的話題重心。雖然瑞典的疫情還沒結束,每天病例仍數以百計,但在幾可稱為防疫模範生的南部斯科納省,在提早到來的豔陽與遍地盛開的黃色油菜花包圍之下,感覺一切都在復甦當中。天氣的溫度、人的溫度都慢慢回來了。法國志工想幫我們拍宣傳片,當記者的常客甚至不捨我們每天大量的清潔工作,說他可以在關店的時候來幫忙打掃。我甚至收到竹牙刷廠商的信件,說特別提供折扣碼幫大家共度難關。折扣碼是什麼?
staythefuckunited」。
感覺大家一起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在摸清情勢後,心安定下來了,人性的需求重新浮現了:想走出來、想找人聊聊、盡一己之力做點什麼,只求重新建立和社會群體的鏈結。彷彿只有這樣,才有繼續打仗下去的動力。
我突然好像比較了解瑞典政府所謂「佛系防疫」守護的是什麼了。那尊重人性、信任人民的方向,雖然看似無用,但也守住了一些價值,一些喘息的空間;給人民自由,也期許大家有所承擔。當然,過度信任人性是很明顯的錯估,但相較於之前自己一直糾結於台瑞兩地的落差,至今至少比較能接受瑞典模式了。畢竟,自己一直以台灣標準自許,無法接受瑞典政府警覺性之低、應變能力之差、動作之慢,以及口口聲聲說相信科學,首席防疫專家卻一再堅持沒有證據顯示口罩可以降低傳染機率,應以社交距離為先。然而,事實也擺在眼前,瑞典人口密度的確不能跟台灣相比,在地大物博的南部,每天尖峰時間的通勤火車公車絕對都有空位,也難怪政府遲遲不強迫戴口罩了。我仍認為瑞典政府做得不夠,但至少比較能理解了。再加上,瑞典沒有什麼比較不可控的天災,不像台灣時時擔憂著地震這個不定時炸彈、年年受颱風滋擾、加上各種政治人禍。沒被灼傷過,可能從來不知道火的危險;沒有行經過台灣人千瘡百孔的集體創痛,可能難以產生憂患意識。也不是誰的過錯,只是事出必有因,試著理解脈絡總是重要的第一步。
反倒是我,因為長時間的擔憂、戴著口罩的悶不透風、面對他人眼光的心理壓力、對周遭永不止息的批判心理,已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這期間引發的情緒壓力,殺傷力根本搶先於肺炎本身了;主要敵人未到,率先襲來的氣勢就要把人震垮了。在令人茫然無措的異地疫情考驗中,到底該成為什麼模樣呢?要怎麼拿捏,才能不過度擔憂、不進退失據,同時保持對人的信任與應變能力呢?這些本來都是移居異地的課題,但因為疫情的緣故,似乎得加快思考與調整的速度了。
春日漸暖,要約束剛熬過漫漫冬日的瑞典人乖乖待在家裡,比登天還難。
時間往前快轉一些,來到了2020年10月,蕭瑟的初秋。
很不幸的,歹戲拖棚。當台灣的大家已在頌揚著新冠威脅逐漸遠去的防疫新生活之時,瑞典的疫情如剛驚醒帶著起床氣的獸,再次肆無忌憚的拳打腳踢了起來。南部的疫情從穩定的每日兩三百人確診,突飆升至每日五六百人。雖然這裡確診數飆升的原因,可能跟擴大篩檢有關,但政府眼看柔性勸導無用,再一步一步推行更多措施。
10月27日,斯柯納省地方政府慎重其事的頒布了「最新嚴格法令」。這是疫情爆發以來措辭較重的一次發布,訊息很快在網上傳開,社群網站上許多追蹤的店家紛紛貼出告示,不是宣布某些活動取消、延期,便是宣告即日起將配合政府的建議,更加嚴格的管控店內人數,並強調提供線上購物或外帶選項。
但這所謂嚴格法令到底多「嚴格」呢?詳情如下:
  • 為期三週,政府建議,除非必要(上班、上學及看病等),否則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 盡量避免待在密閉空間(諸如商店、商場等),必要的採買(如生活用品、藥品等)不在此限。
  • 避免參加運動賽事等人群聚集的活動。
  • 避免非必要的會面,但家人及本來每週就都會見面的人不在此限。
  • 商店部分,建議店內限制人數、調整營業時間、提供線上購物選項。老闆們應考慮員工在家工作,並避免外出洽公、實體會議等等。
看來,瑞典政府對「嚴格」的定義仍自有它人性化的解釋,這又是一次瑞典政府信任人民的展現。雖以台灣觀點而言,這簡直兒戲,但也不難看出這對瑞典人已是一記重擊。在政府官方臉書貼文下方的留言中,也可以隱約看出民意似乎漸漸轉向。雖然堅定的口罩無用論者、「唉呀沒人在意啦所以我也不想在意」的隨他去吧擺爛者、甚至是「假的!新冠病毒全是假的!」的陰謀論者都仍陰魂不散,但也越來越多人認為,是時候為全體居民做點什麼了。
這其實已跨出了一大步。畢竟,瑞典個人主義盛行,什麼「團結」、「愛國」、「共存共榮」並不存在大部分瑞典人的字典當中。新冠病毒恐怕是近年來罕見需要齊力對抗的關卡,瑞典人的被動還沒完全甦醒,但似乎已漸見開端。
而地方之間也是有所差異的。中央政府的禁令顯得唯唯諾諾,某些地方政府反倒開始放槍 。之前住的北部行政區Hässleholm,便大動作在官方臉書貼出長文:
「夠了。沒有人想要事態至此。人們染病,我們失去了朋友、珍貴的生命、我們的工作和收入。即便中央與地方政府都可以發布更嚴格的法令、餐廳可以搬開部分桌子讓用餐的客人可以保持距離、超市可以在入口處提供消毒酒精,但若你我不真正採取行動,這些都是沒用的。
請注意自己每天的活動,不要置自己與他人的健康於險地。就算要付出一些代價,我們都應該做自己所能做的,整個社會才有回歸正常的一天;我們才能再度去拜訪親戚或造訪養老院、參加演唱會、在餐廳用餐、在購買食物的時候不必擔心被感染。
我們會重新擁抱朋友、回歸正常生活、拿回工作、使經濟復甦。
Enough is enough.」
下方的留言挺有意思:「智慧之語!」「說得真讚!但沒人遵守有何屁用呢?」「那些北部醫學院學生竟然還在群聚開趴!有沒有常識啊?」、「說得好!就是要說重話大家才聽得懂!」、「這個國家太放鬆了。」「我戴口罩出去,大家都盯著我看,沒有其他人戴!」「至少這禮拜我上班會小心一點!」「說得好!可惜那些殭屍是叫不醒的……」看來大家都悶壞了。
那個行政區也立刻關閉圖書館。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在行事溫吞的瑞典,這可算頗石破天驚。稍晚,南部的大眾運輸系統Skånetrafiken捎來了信息,呼籲大家不要進行除了上班上學外的非必要旅遊。我跟同事稍作討論後,也決定取消前幾週都在籌備的店裡周年慶活動。
隔天,光在通勤火車上,就已能感受到氣氛微妙的不同以往。往來車廂間查票的車務人員,竟然戴著黑色口罩!是的,那些一天接觸上千、甚至上萬人的查票員,一直以來是鮮少戴上口罩的,簡直就是最巨大的防疫破口。在車上,也有零星乘客戴著口罩——包括我。
上一次戴口罩,其實已是半年前疫情剛開始時。那時還得向眼帶懷疑的客人解釋,自己並非生病才戴口罩。如今,四個月過去,我從一開始的糾察隊心態,慢慢鬆懈而向偏安的瑞典人靠攏。口罩戴了兩個多月,除了得時時刻刻面對他人眼光帶來的心理壓力,又因穿脫麻煩,喝水吃食的意願跟著降低,讓原先的低血壓問題越滾越大,只好暫時捨棄不用,而暈眩問題也接著便不藥而癒。
重新把臉遮了起來,其實頗不習慣。從前,我無法理解為何瑞典那麼多人抗拒戴口罩?這時卻開始體會,要一個一輩子沒戴過口罩的瑞典人戴上口罩,可能並非我們以為的那麼簡單。正面反面如何分辨、鼻樑壓條記得壓牢、穿戴時機、更換頻率,全都是新的學習。人本來就會下意識的對新事物產生抗拒心理,更何況面對全新病毒,對習於訴諸科學、看證據說話、尚未體會切身之痛的瑞典人來說,光看一些虛無的數字成長,是難以構成戴口罩動機的。
到了店裡,都還沒開門營業,就有在路邊臨停的客人迫不及待敲門,想衝進來採買。她一進門,我轉身放個東西,一起身就看到她竟然戴好口罩,手拿貨品準備結帳了。有趣的是,後來這齣戲碼一再上演。許多客人不是戴著口罩進來.就是看到我戴之後,好似心安了般也戴了起來。常客瑞典女孩P、總是買了成堆扁豆的異國情侶(男生膚色黝黑,聽口音像是印度人),都戴著口罩採買。這大概是我在店裡工作以來,遇過最多戴口罩客人的一天!也有許多人請伴侶或小孩在店外等待,不要徒增店裡感染風險。
後來幾天,有時店內甚至有幾乎一半的客人都戴著口罩。有一次,甚至剛好店裡所有人都戴著口罩。這時,常客K進來了,他是個在麵包店上班、笑容傻氣的瑞典男孩。一如往常的,他臉上掛著大大的微笑(而不是口罩)走進來。他一進門,店內所有戴著口罩的臉孔全轉向他,他大驚失色,脫口而出:「哇呀!怎麼大家都有戴口罩啊!」他困窘的拿了瓶牛奶,迅速結帳,奪門而出。我心裡不禁感到一絲小小的勝利,我們口罩一族終於出了口氣啊!
大致上來說,大家雖然都如平常愉快談笑,但在行進之間總好像有那麼一股倉促,在通往主要陳列食物的第二區空間外,總是進行著大家算計著前進後退的社交舞碼。一些平常就特別謹慎的客人看起來更緊張了,一進門便高速衝向收銀檯旁的乾洗手,按出大量酒精在手上後,才露出彷若汪洋中抓住浮木般的安心神情。
還是有鮮少的幾位客人有些偏離防疫的行徑。有兩位不知保持距離的客人,硬要把手撐在收銀桌上,近距離跟我講話,難以分辨他們究竟是無知還是帶著挑釁意味?其中一人的白目實力頗為高段,說要買茶,問我能否先聞聞香氣。通常客人會用揮手的方式,保持距離聞茶,但這位客人竟然把頭湊到差不多要直插進茶桶中,大吸一口後,頭都還沒抬,就直對著桶中茶葉說:「好香啊!」
而在10月29日星期四,迎來了頗為狼狽的一天。
客人們全有意無意的集中在三點以前造訪,貨運通常也在這時抵達。門外已堆起兩個棧板的貨品,但我還在店內服務客人,無暇搬貨。好巧不巧,外頭開始下起雨,趕快把數十個大紙箱和牛皮袋從外頭搬入店內。這時,街道轉角似乎開始抽水肥,整條街臭不可抑。連口罩也無法阻止那凌厲的攻勢直搗鼻腔而來,只能盡速把貨物搬完,關起門照看那些躲進來避難的客人。
在這樣難堪的一天中,客人們戴著各式各樣的口罩出現了。有基本款藍色拋棄式、有素面布口罩、有水藍色附有雲狀物圖騰的動漫風布口罩、有明顯是用手帕綁上兩根鬆緊帶自製而成的簡易冒牌醫療口罩。雖然,還是有一兩個客人問我是不是生病了,但大部分的客人都帶著嘉許或安心的眼神進來採買。在利樂包(Tetrapak)公司上班的常客E,看到我重新戴上口罩十分驚喜,說她在公司戴了半年多了。利樂包要求員工,盡量在家工作,但若不得已必須到公司工作,則必須在公司中移動時戴口罩(只有在自己的座位時,可以不用戴)。
正當我沉浸在難得的「齊心抗疫」氛圍中,來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訪客。
美國女孩K和她的瑞典男友J是我們店的常客。兩人都是超級食物迷(foodies)。J在市中心很有態度的一家高級北歐料理餐館當廚師,兩人在城中的餐廚食品界頗吃得開,對我們的店也鼎力支持,每次來採買都是從高價位的堅果、松子下手,毫不手軟。
然而,今天看到K出現在店裡,讓我非常驚嚇,因為一週前,她才告知我們她剛確診。
在她確診前幾天,我見過她一次。那時的她看起來非常疲憊,沒過幾天,她先是告訴我們J確診了,接著她也中鏢。然而,J都還昏昏沉沉、嗅味覺都喪失的情況下,竟就回餐廳上班了。K還開玩笑說,一個廚師沒有嗅覺味覺,只能靠過往記憶調味了。
而我面前的K,不但沒戴口罩、也沒特意保持社交距離。我一時之間太吃驚,難以在腦中平衡與她的應對——她既是超級常客,又是個很聊得來的、稱得上朋友的存在。然而,她卻這樣大喇喇出來走動(就她的說法,醫院護士說,他們得到之後,六個月都不會再得,所以可以放心出來活動)。他們的行為在台灣可能早被肉搜、冠上危害社會安權的罪狀,頓成全民公敵,但在瑞典,卻似乎沒什麼好大驚小怪。往好處想,這的確比較不會汙名化或怪罪病患,但也顯示,瑞典大眾普遍友善,卻鮮少內建為別人著想、或是計算風險成全大我的思路迴圈。回到最初,J會中鏢,就是因為餐廳裡一名廚師同事患病,請了一天假後,卻直接回到店裡上班,讓整個團隊都淪陷了。而J和K身為受害者,也並沒有積極保護他們身邊的接觸者……。
還好我戴回了口罩,沒想到病毒離我是這麼近。
在首次近距離接觸確診者的驚恐後,這彷彿變著新的日常。隔兩天,法國志工私訊我說,她恐怕是得了新冠,為保險起見得留在家觀察。但是,她家中的食材都快用完了,所以派出先生來採買,請我協助。
過了約半小時,志工的先生便出現在店裡。他以非常奇妙的方式戴著口罩:兩耳的繫帶都扭轉了一圈,在兩頰劃出個大叉。我雖然有點憂心,但還好雙方都戴著口罩,所以還是壓下我的不自在,盡量如常跟他談笑。
那天剛好時值萬聖節(在瑞典則是拜訪已故親友墓地的「諸聖日(All Saints' Day)」)。忙了一天回到家,晚餐期間,有一群中東青少年來敲門要糖,但看著他們歡快嘻笑,沒有任何一個人戴著口罩,不但無社交距離可言,他們沿著街道逐戶要糖的行為豈不就是病毒散播大隊?我的焦慮又惶惶上身。我在店裡的那一切小心翼翼又算什麼呢?這處境好像跟臺灣很像,自己時時鞭策,卻可以因為他者的毫不在意而功虧一簣……。
在這樣不知所措的心情下,每年最令人憂鬱的十一月來臨了。調成冬季時間後,每天大約下午三四點,天色就生無可戀的開始漸暗。Covid的影響仍舊一波一波的襲來,讓平常就是憂鬱高峰的黑暗初冬更雪上加霜。我們拖著疲憊的步伐,暫時壓下徒勞的感受,努力趕上政府的防疫步調。
同事J的先生G來幫我們在收銀台上方鞍上了 透明塑膠隔板。從疫情爆發以來,這大概是瑞典最「激進」的防疫手段之一了。超市、小商店紛紛立起透明隔板,作為最後一道防線(畢竟,地上貼著的一公尺提醒線根本形同虛設。)之前,我沒有特別覺得應該裝隔板,但半年多下來,發現瑞典人對於距離的測量似乎有點不那麼精確,或可說無知者甚、藐視規範者更甚。平常總愛開玩笑說瑞典人社交泡泡很大,本來就很有距離感,但到了這樣的緊要關頭,他們卻好像頓時不在乎了。
從天花板垂掛下來的隔板搖搖晃晃,在其中隱約能見到自己的倒影。有九十一歲的老奶奶客人,巍巍顫顫的一直撞到板子,也仍有許多客人習慣性的站到板子側邊,以跟我們直接對話,我們已經連勸說都沒心力了。
11月11日,政府仍堅持口罩無用論,新祭出的政策是晚上十點後不可賣酒。11月16日,不可八人聚集。這些牛步政策已令人無感,追著新法令也令人疲憊(作為店家,我們並未收到任何官方通知,而是必須自己緊追新聞和記者,這對語言還未完全熟悉的移民更是一大考驗)。
11月3日,地方政府又發布了新的規範。各新聞專業都以「Breaking News」大頭條之姿處理,但簡而言之,這次新規範的主要重點是:
  • 至餐廳用餐,同一組坐同桌的客人不得超過八人(如果是一個十幾人的大家族一起去吃飯,就要分成兩桌)。
  • 養老院等會與老人接觸的場合,建議戴上口罩。
唉,仍維持著無痛防疫的路線啊!
我追蹤的小鎮糕點店推出口罩造型翻糖小蛋糕。關於口罩,蛋糕戴得比人還勤啊!
除了Covid,每年這時候總要傾聽客人的煩惱,幫忙排解憂鬱。瑞典常客A說,工作壓力實在太大,讓她的憂鬱加速惡化,請了病假打算就診,竟受新冠疫情影響,要排三個星期才能看診,還好她能先用問診app「KRY」確認自己的情況嚴重性,所以還不至於完全失控。她也說,今年她的病情特別嚴重,因為Covid而不能旅行,就算待在斯柯納,她也盡量遵照政府指示,不隨便移動,這對獨居的她殺傷力特別大。
瑞典看診困難的情況對我們台灣人來說,非常不可置信。醫院、診所的花費十分驚人不說,平常要約診就非常困難,而現在又難上加難。同事J說,她的鄰居感到呼吸困難,打電話想約診,竟被排到六十五號,花大量時間空等(呼吸困難耶!)。
說著說著,沒幾天,同事J和先生G也病了,推測可能是女兒傳染的。他們三個小孩全都正常上學,而十歲的大女兒班上早有同學確診,學校老師也幾乎無一倖免。同事為了安全起見,在等待檢測結果期間都待在家中,我便得獨自當班許多天,並得對抗黑夜提早來臨的季節變化,身心理都非常疲憊。還好,過了幾天就確認,J並未染疫,只是一般季節性感冒。
黑暗開始大幅提早侵入的十一月,總是很不好過。這個月來,大家似乎都有點恍惚。反應變慢、情緒低落,今年再加上疫情,周圍失業的失業、奮力在泥沼中挺進的同業人員、對接下來日子的不確定性……。飄移不定的焦慮心情也反映在業績上。十月的暴衝,十一月的平淡,反映著眾人情緒的起伏。通常這時聖誕買氣已起,今年卻零零落落,猶疑者眾。
還好,隨著十二月的到來,節慶的氣氛仍一點一滴的滲入生活。第一個advent(聖誕將臨期,聖誕節來臨前的四個週日),眾家仍是點起了蠟燭,享用著咖啡點心。這時深深體會聖誕節的重要。希望整個疲憊而不安定的秋末初冬,都能隨著聖誕點點燈火得到安撫……。(待續)
*本格文章皆從有限的自身經驗出發,不代表全體情況或他人感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趁著三月步入尾聲——剛好也是新冠肺炎大肆入侵瑞典剛滿一年多——來回顧一下這惱人病毒在我移居瑞典的第三個年頭捲起的各層次衝擊。時間回到一年前疫情初起,我在各國客人來往的小店裡記錄下各種第一手的看法與遭遇……
2018年四月,我搬到瑞典,落腳在瑞典最南端的省分:「瑞典穀倉」斯科納省。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省會馬爾摩貴為瑞典第三大城,和我們常聽聞的斯德哥爾摩又有什麼不同呢?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之時,書房窗外的紅松鼠準時沿著樹幹爬下來,在仍覆蓋著去年秋天落葉的小樹林地上跳躍著,尋找著之前藏起來的果實。牠跳跳停停,不時抬起頭來,機靈的觀察周遭。不久後,牠繞到一塊大石頭旁,驚喜的發現上面放了個小碗,裡頭有幾個雜糧麵包塊。那是我們放置的、趕不及在風味全失之前吃完的自製麵包……
趁著三月步入尾聲——剛好也是新冠肺炎大肆入侵瑞典剛滿一年多——來回顧一下這惱人病毒在我移居瑞典的第三個年頭捲起的各層次衝擊。時間回到一年前疫情初起,我在各國客人來往的小店裡記錄下各種第一手的看法與遭遇……
2018年四月,我搬到瑞典,落腳在瑞典最南端的省分:「瑞典穀倉」斯科納省。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省會馬爾摩貴為瑞典第三大城,和我們常聽聞的斯德哥爾摩又有什麼不同呢?
當我寫下這些文字之時,書房窗外的紅松鼠準時沿著樹幹爬下來,在仍覆蓋著去年秋天落葉的小樹林地上跳躍著,尋找著之前藏起來的果實。牠跳跳停停,不時抬起頭來,機靈的觀察周遭。不久後,牠繞到一塊大石頭旁,驚喜的發現上面放了個小碗,裡頭有幾個雜糧麵包塊。那是我們放置的、趕不及在風味全失之前吃完的自製麵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對於部分星星兒在戴口罩的熱氣,是星星兒的感官過敏,令照顧者感到傷腦筋的不爭事實。 目前,新冠肺炎再度重新復出,自閉症的延宕式反應,出現在新冠肺炎的突然出現大混亂之中。 在主兒女,有線上聚會。 在學校,有線上授課。 對星星兒,包括我,必然有出現類似〝杞人憂天〞的擔憂。 就算有記住〝馬太福音第
Thumbnail
「我只敢在我比較信任的人面前拿掉口罩,像是比較熟的朋友或家人,平常在學校除了上體育課和喝水、吃東西會拿掉口罩,大部分時間我都會戴著。會怕別人覺得我拿掉口罩之後差很多,他們會不會喜歡的是戴著口罩的我,而不是拿下口罩的我。」這是來自一位有容貌焦慮的青少年的自述。 2020年疫情爆發,我們開始戴上了口罩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Thumbnail
【口罩令解除!】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於2024/05/19解除口罩令! 由於新冠病毒威脅仍然存在,建議高風險族群進出醫療機構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還是繼續佩戴口罩為佳,以保障自身健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二〇二〇,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細菌攻擊。思高儀隊寒訓結束,台湾疫情升溫,高中以下學校延後兩週開學。変動讓人心不安,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全國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購買口罩配給。因應延後開學的行事曆調整,思本高中教官室每位都繃緊神經,畢竟全校住宿,很容易群聚感染,「防疫視同作戰」,總教官下達命令。而疫情
Thumbnail
幾年前差點就失去我的聲音了,跑了兩間診所才知道我根本不是一般感冒,而是「聲帶水腫」!習慣在群體中戴起口罩保護自己,但當老師不免俗地大聲說話,還是容易讓聲帶受損。😷😷 來看看我的聲音發生了甚麼事,好嗎?
Thumbnail
直到兩年前,我決定不再臉上塗抹化學物品,口罩成了我外出的標配。在他人眼裡,可能覺得是我是個防疫做好做滿的怕死隊,但骨子裡我只是想利用口罩來掩飾我完全素顏的模樣。 2024大年初二, 這個被我視為極度安全的防護罩,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對於部分星星兒在戴口罩的熱氣,是星星兒的感官過敏,令照顧者感到傷腦筋的不爭事實。 目前,新冠肺炎再度重新復出,自閉症的延宕式反應,出現在新冠肺炎的突然出現大混亂之中。 在主兒女,有線上聚會。 在學校,有線上授課。 對星星兒,包括我,必然有出現類似〝杞人憂天〞的擔憂。 就算有記住〝馬太福音第
Thumbnail
「我只敢在我比較信任的人面前拿掉口罩,像是比較熟的朋友或家人,平常在學校除了上體育課和喝水、吃東西會拿掉口罩,大部分時間我都會戴著。會怕別人覺得我拿掉口罩之後差很多,他們會不會喜歡的是戴著口罩的我,而不是拿下口罩的我。」這是來自一位有容貌焦慮的青少年的自述。 2020年疫情爆發,我們開始戴上了口罩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Thumbnail
【口罩令解除!】 衛福部疾管署宣布於2024/05/19解除口罩令! 由於新冠病毒威脅仍然存在,建議高風險族群進出醫療機構及老人福利機構等,還是繼續佩戴口罩為佳,以保障自身健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二〇二〇,世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細菌攻擊。思高儀隊寒訓結束,台湾疫情升溫,高中以下學校延後兩週開學。変動讓人心不安,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全國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分流購買口罩配給。因應延後開學的行事曆調整,思本高中教官室每位都繃緊神經,畢竟全校住宿,很容易群聚感染,「防疫視同作戰」,總教官下達命令。而疫情
Thumbnail
幾年前差點就失去我的聲音了,跑了兩間診所才知道我根本不是一般感冒,而是「聲帶水腫」!習慣在群體中戴起口罩保護自己,但當老師不免俗地大聲說話,還是容易讓聲帶受損。😷😷 來看看我的聲音發生了甚麼事,好嗎?
Thumbnail
直到兩年前,我決定不再臉上塗抹化學物品,口罩成了我外出的標配。在他人眼裡,可能覺得是我是個防疫做好做滿的怕死隊,但骨子裡我只是想利用口罩來掩飾我完全素顏的模樣。 2024大年初二, 這個被我視為極度安全的防護罩,受到了極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