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摘自運動視界 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81768
今日有幸聽到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董事楊儒門分享,讓我們了解到台灣農業產銷的一些內幕
(主講者為過去抗議台灣加入WTO白米炸彈客的主角)
原本的題目主題為「全球化下的台灣農業發展」,因為人數不多像是座談會,話題自然就帶到前一陣子新聞報導鳳梨價格可能崩盤的事件,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在國人普遍對台灣的農業現況了解不足的情形下,導致價格常常被媒體風向帶著走。
以這次的事件為例,發生中國以台灣鳳梨檢出「有害生物」為由禁止台灣鳳梨進口,許多媒體又開始報導農民苦哈哈的新聞,實際上台灣鳳梨9成內銷,外銷只佔台灣1成,且幾乎外銷中國。
那究竟是誰在苦哈哈呢?
當然是那一成外銷的水果合作社和經銷商,因近幾年來銷往中國的鳳梨訂單有增無減,許多農民紛紛加入種植的行列想搭上外銷中國的熱潮,殊不知今年突如其來的禁令,使得即將收成的鳳梨無處可銷。
事實上根據台北市場批發價格來看,鳳梨的價格根本就沒有下降,反而因產量少還微幅上升,因為鳳梨主要的生產季根本就還沒到(約4-6月是產季),主講者分享,一般品質量好的台灣農產品多以在台灣內銷為主,很多水果的價格甚至都高於國外的農產品,例如一斤玉女小番茄的批發均價為14o-160元,甚至一顆100多元的帝王芭樂都早已被指定收購,因此品質好的蔬果根本就不擔心滯銷的問題。
台灣農產外銷困難重重
- 台灣農產品外銷會受到關稅的打擊,畢竟台灣很難跟各國簽訂FTA等自由貿易協定,不用說生產成本比別人高,加完關稅更是難以競爭。
- 國外的市場遭到跨國超大型蔬果經銷公司的壟斷,例如世界的香蕉市場就被都樂這間公司壟斷,不要說外銷,連台灣的小七、全家賣的香蕉都與都樂公司有契作關係。
- 東南亞的熱帶水果具有成本低的優勢,高品質的農產市場又難擊破日本形象上的優勢。
當然行銷上我們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台灣的農產品不僅面對各國強敵環伺,對內又遭到盤商價格的掌控,例如常常爆發某樣農產品生產過剩,記者就會拍到農產品採收後被傾倒在田裡當堆肥的畫面,但若作物價格已經很差的情況下,為何又會花勞力的成本去採收作物?主講者形容,有時這類的手段是要報復不與盤商合作的農民,逼其歸順某合作社以擴大盤商能掌控的市場。
當然農作價格不理想,往往是因為農民一窩蜂搶種同一種產品,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價格當然就不好,例如去年的香蕉價格假如不錯,今年農民就會爭相搶種,去賭今年一樣會有不錯的價格,即使價格崩盤,許多農民覺得反正有政府收購或補償,損失有限,使得許多農民都抱持投機的心不思進取,加上農業勞力老化,願意改變的人有限,農業產銷的環境就這樣不段惡性循環。
契作帶來新的希望
不過現在有了一種新的產銷模式稱為契作,所謂契作的意思就是一塊土地透過與購買者與生產者簽定契約,共同依照合約精神來生產與銷售。例如摩斯漢堡就與台灣許多農家契作以確保產品的品質。
契作的好處是,農民不用擔心種出來的東西沒人買,像原本農民多不接受友善耕作,因為不噴灑農藥需要耗費的勞力較多,收成也較差,但透過契作可以保證有較好的價格,就會讓農民願意從事友善環境的農法。有了可預期的收入,農民也可以透入購買更好的設備去經營農業。
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做什麼?
全台灣的柑橘類水果一整年的產值卻輸給單一項進口的蘋果
- 給台灣好品質的水果一個機會:往常在送禮的時候我們總是想到蘋果、水蜜桃、櫻桃、奇異果等國外產品,但台灣其實不乏許多好吃,品質好的優良水果,改變我們的消費習慣,不是外國來的就比較厲害,給好的產品一個機會。
- 選擇購買在地、當季的農產品:多一點食農的常識,了解什麼季節該買什麼蔬果,新鮮的口感就先贏一步,吃在地的蔬果怎樣都比國外來的新鮮。
- 行有餘力支持好的在地小農:小農的辛苦在於通路不足,試問當代的社會中我們已經很難不跟連鎖企業和店家購買商品,因此有好的產品真的要多多幫忙介紹給更多人知道。
正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在此分享我所接收的資訊讓更多人關心台灣的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