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女權為何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女權?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本文於2020-07-14發佈於IG帳號)

raw-image

我昨天晚上在IG的限時動態發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說“我不覺得支持女權就不可以討厭男人”。而這篇文章當然也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疑問,他們覺得“女權難道不是也有思考到男人被壓迫嗎?你怎麼會這樣想?”

我知道這個疑問沒有惡意,也因為我知道你們沒有惡意,所以我開一篇文好好談這件事情。

其實我知道為什麼有人會有這個疑問,因為當前的網路女權几乎都被Liberal派綁架了。你無論是透過網路搜索,還是在網路上聽意見領袖的想法,甚至是在學術圈,几乎整個女權都被Liberal派代言。也因為整個女權話語權被Liberal派代言,這也導致很多女權新人在了解女權知識時,往往都是接收Liberal派,並且把另一個次流--也就是Radical派群體視為“偽女權”或者是“破壞性別平等”的兇手,所以常常有Liberal派去Radical派的場子鬧場,也常常覺得Radical派在亂講。

但是你要知道,目前Liberal派反性暴力的論述都是從Radical派移植過去的,因為連Liberal派自己都承認他們也會從其他流派移植其他女權派系理論,所以才造成他們一面在倡議性感和色情這種“強暴文化”但又同時倡議“反對性暴力”的矛盾理論(因為Radical派認為,如果你真的反對性暴力,你不會支持性感和色情,但是這不代表是在譴責受害者)

另外就是目前所有女權派系的源頭都是來自於Radical派,而最原始的女權,顧名思義就是以“生理女性的權利為優先”的社會運動。因此當你說“女權也提升男人權利時”,這對女權來說是本末倒置的,因為女權的目的是要從男性建構的社會結構中解放女性,而不是說在男人已經充分擁有權利的情況下,還要幫男人想。

還有就是一旦男人進入女權語境的話,男人會因為自己本身在社會話語權中強勢,導致女權的話語權很容易被男人搶走,這也是Radical派不會幫男人倡議權利,以及認為男性的女權主義者只能自稱“擁女主義者”而不能自稱“女權主義者”的原因。因為男人在父權社會的話語權巨大,自稱女權的後果會導致女權被男人定義,所以通常Radical派的男人不會自稱自己是女權,而這些男人通常也認為這也是表達對女權的尊重以及對自己的謙虛。

所以說到這裡你可以看到Liberal派的自大,雖然我知道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你第一個接收到的知識會成為你一輩子的常識,但是Liberal派不能代表所有女權的方針,更不代表Liberal派是唯一正確而其他派系都不對。所以我們應該要透果了解而明白其他派系的運動路線,而不是很理所當然的覺得這些人都亂講。

而且就我對Liberal派的觀察,我覺得這些人雖然自稱女權,但是卻經常把自己放在男人的位置上,而這也造成男性搶奪性別運動的話語權,發展到現在,只要談到多元性別運動,第一個想到的永遠是GAY、男雙,以及mtf,但是Lesbian、女雙,以及ftm的聲音卻不容易看到,而這也是Radical派會積極幫助Lesbian feminism的原因,因為Lesbian的聲音太小了!

Liberal派還有一個問題是,由於他們容許男性搶奪話語權,所以這也造成只要你不支持生理男性的性少數,就代表你“沒人權”;“沒有同情心”,而且在進行倡議運動時,他們經常會希望女人幫他們在一線爭取權利,而不是親自跟父權社會對抗,這種因素也是造成Radical派只以女性權利為優先的原因。

但即使如此通常Radical派也不會主動去嗆Liberal派,可能這是他們吸引潛在支持者的方式吧?畢竟Liberal派是自大到可以隨便說誰仇女誰不是女權呢(沒辦法,誰叫他們聲音大呢),但是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多閱讀、多了解別人的運動方式,而不是輕易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的。畢竟男人也是這樣覺得,如果你還用這種態度宣傳“女權”,那究竟什麼才是女權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空心二胡Hardiness不空心的沙龍
59會員
143內容數
個人生活|逛街|消費|旅遊|日常
2025/02/27
剛剛看到跨女強暴14歲順男的新聞,我是一點也不會幫女權團體支持反跨的。 當初我在譴責跨女受到男性暴力時,當時挺跨的女性主義者看到我這麼反順異男是非常瞧不起我的,因為她們覺得我只是「女incel」並嘲笑我吃血饅頭。 所以這波女性主義者反跨我是絕對不會站隊的。
2025/02/27
剛剛看到跨女強暴14歲順男的新聞,我是一點也不會幫女權團體支持反跨的。 當初我在譴責跨女受到男性暴力時,當時挺跨的女性主義者看到我這麼反順異男是非常瞧不起我的,因為她們覺得我只是「女incel」並嘲笑我吃血饅頭。 所以這波女性主義者反跨我是絕對不會站隊的。
2025/02/12
說起來在反跨運動形成之前,我好像是最先反跨的那批人之一,因為我被國外的跨運人士氣到過。 現在想起來,跨運的問題,並不是所有跨性別(尤其是跨女)的責任,原因是因為有些跨性別也對於跨運和誇張的同伴感到不滿。
2025/02/12
說起來在反跨運動形成之前,我好像是最先反跨的那批人之一,因為我被國外的跨運人士氣到過。 現在想起來,跨運的問題,並不是所有跨性別(尤其是跨女)的責任,原因是因為有些跨性別也對於跨運和誇張的同伴感到不滿。
2024/12/21
文章探討了女性主義者在離開運動後對A片的看法,並指出以Metoo事件為藍本的色情作品可能會引發性別刻板印象和不正確的性觀念。透過分析這類作品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強調了反思和改變的重要性,並提出性別之間的差異與理解。這是一個關於性別、文化與倫理的深刻議題,值得各方深入討論與思考。
Thumbnail
2024/12/21
文章探討了女性主義者在離開運動後對A片的看法,並指出以Metoo事件為藍本的色情作品可能會引發性別刻板印象和不正確的性觀念。透過分析這類作品對社會的影響,作者強調了反思和改變的重要性,並提出性別之間的差異與理解。這是一個關於性別、文化與倫理的深刻議題,值得各方深入討論與思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3年6月,台灣吹起了 #Metoo 浪潮,且越演越烈。 男性在這浪潮中為如何自處與自保?在本文中你能找到答案。
Thumbnail
2023年6月,台灣吹起了 #Metoo 浪潮,且越演越烈。 男性在這浪潮中為如何自處與自保?在本文中你能找到答案。
Thumbnail
台灣大約從2018年開始吹起仇女的風氣,隨著媒體不斷的報導男性台灣人所遭遇的感情詐欺,體型被歧視,收入被歧視,台灣女性的擇偶與社交模式,令台男受到許多挫折與傷害,於是女人的問題,被追究在女權主義的發展上,但這是事實嗎? 真正的女權主義,更提倡女強人,男女平等,女人比男人的地位高也很自然 ㄖ
Thumbnail
台灣大約從2018年開始吹起仇女的風氣,隨著媒體不斷的報導男性台灣人所遭遇的感情詐欺,體型被歧視,收入被歧視,台灣女性的擇偶與社交模式,令台男受到許多挫折與傷害,於是女人的問題,被追究在女權主義的發展上,但這是事實嗎? 真正的女權主義,更提倡女強人,男女平等,女人比男人的地位高也很自然 ㄖ
Thumbnail
若你是局外的一般人,應當更加理解任何社群、議題的複雜情況,在社會運動媒介化的過程;而非僅是簡單地表態支持/反對的選邊站。並且,持續思緒這群體/議題和你個人生命經驗的關係,那些介於全然接納—全然反感之間的真實感受往往也很複雜、難以描述,但有益於進一步有效對話。
Thumbnail
若你是局外的一般人,應當更加理解任何社群、議題的複雜情況,在社會運動媒介化的過程;而非僅是簡單地表態支持/反對的選邊站。並且,持續思緒這群體/議題和你個人生命經驗的關係,那些介於全然接納—全然反感之間的真實感受往往也很複雜、難以描述,但有益於進一步有效對話。
Thumbnail
既然甚麼都可以囊括在父權理論中, 那父權理論就甚麼都不是(菸)
Thumbnail
既然甚麼都可以囊括在父權理論中, 那父權理論就甚麼都不是(菸)
Thumbnail
5月19日德州州長簽署美國至今最嚴格的墮胎法案:胎兒被偵測出心跳(通常是6週後)即禁止墮胎,開放民眾、甚至德州以外居民皆可控告,而執行墮胎手術的醫生、協助墮胎過程者都可能成為被吿。如今子宮在多方殖民者角逐後,又倒退回墮胎權元年,成為街坊鄰居也能置喙的公領域。
Thumbnail
5月19日德州州長簽署美國至今最嚴格的墮胎法案:胎兒被偵測出心跳(通常是6週後)即禁止墮胎,開放民眾、甚至德州以外居民皆可控告,而執行墮胎手術的醫生、協助墮胎過程者都可能成為被吿。如今子宮在多方殖民者角逐後,又倒退回墮胎權元年,成為街坊鄰居也能置喙的公領域。
Thumbnail
我昨天晚上在IG的限時動態發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說“我不覺得支持女權就不可以討厭男人”。而這篇文章當然也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疑問,他們覺得“女權難道不是也有思考到男人被壓迫嗎?你怎麼會這樣想?” 我知道這個疑問沒有惡意,也因為我知道你們沒有惡意,所以我開一篇
Thumbnail
我昨天晚上在IG的限時動態發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說“我不覺得支持女權就不可以討厭男人”。而這篇文章當然也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疑問,他們覺得“女權難道不是也有思考到男人被壓迫嗎?你怎麼會這樣想?” 我知道這個疑問沒有惡意,也因為我知道你們沒有惡意,所以我開一篇
Thumbnail
女權網站叫做多元性平,男權聲音就仇女父權 所以在這政治正確的環境下,別跟我說性別平等
Thumbnail
女權網站叫做多元性平,男權聲音就仇女父權 所以在這政治正確的環境下,別跟我說性別平等
Thumbnail
這篇只是資料整理,沒有個人評論。
Thumbnail
這篇只是資料整理,沒有個人評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