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篇,閉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隨著項羽之死,楚漢相爭也畫下了句點。
打完大魔王就破台,是中式英雄故事的傳統。

黃帝消滅蚩尤。
商湯擊敗夏桀。
周武除去商紂。

但秦始皇、秦二世,甚至趙高之死,都沒有讓誰破關。

項羽一死,天下太平。
這裡面隱藏了多少政治的謊言?

只能說目前的史記版本就是這樣了。
史記在漢朝當代,本身就是禁書。

某方面來說,項羽這個人的「惡」,都是針對他的敵人。
在大中國主義與國際地球村的概念洗禮下,其實很多人忘記「敵人」是什麼東西。

楚漢相爭,是戰國時代的延續。
是世界大戰的中國地區版本。

有個很著名的判例,叫做槍口抬高一公分。
這其實不是發生在世界大戰的故事耶。

是柏林圍牆,東德衛兵射殺逃脫者的案例。

戰爭的時候誰跟你一公分,我給你一公釐都有可能換來我自己的喪命。

「為了保護重要的事物,人類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什麼是重要的?因著個人價值觀有所不同。

對於項梁項伯的尊敬。
對於魯地百姓的愛護。
對於楚人鄉親的……

最終,項羽因為楚人的背叛,而決定了死亡。

項羽的暴而無恩,只是敵對陣營的「有勇無謀論」。
這連「或許」都不用加。

項羽二十四歲起兵,死時三十二歲。
年輕的人,不懂得年輕的意思。

那是一個自己最看得起自己的年紀。
二十四歲的我們,就跟項羽一樣,躊躇滿志,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世界。
過了三十,才知道自己什麼也改變不了。

有人繼續拼鬥。
有人就此藏起鋒頭。

項羽選擇了死亡。
為什麼一個最強、最好的英雄,卻不為天地、不為世人所容?
這不是項羽留給我們的問題。

而是司馬遷拋出的懸念。

你可以說他不夠善良。
也可以說他不夠奸詐。
或者是說他自視過高,再厲害也是人力有時而窮。

又或者,他不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也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一種生存者謬誤。

我就說一個問題:江東真的是項羽的領地嗎?
或者說,故鄉。

其實不是的。

項羽是下相人,位在今徐州市西南。
當時不叫徐州,叫做彭城。

因為楚國很大,大到這邊來。
事實上項羽劉邦都是山東楚人,並非江東楚人。

項羽以彭城為根據地,以魯國為第一領地,稱霸九個郡。
江東到三國時代,都還是個化外之地。
楚漢相爭根本也沒他們的事。

僅僅就只是當年項梁從這裡起兵罷了。

項羽的依戀,項羽的思鄉之情,項羽的本錢。
其實都是彭城,都是漢代的徐州治下為主。

司馬遷在正文裡面,沒有提到漢軍什麼時候打下彭城,但在年表裡頭留下了線索。
也就是之前我們看到的樓煩將之首,陽都侯丁復的記錄。

「殺龍且彭城,為大司馬」

一個龍且理論上不能死兩次,也就是說,韓信其實早就打下了彭城。
征服齊國。
請劉邦封他為假王。

時為漢四年十一月。
而項羽還多撐了一年,在五年正月才兵敗身亡。

可能有人會想,不是三個月嗎?
秦朝其實是以十月為歲首。
所以韓信破殺龍且,是漢四年的第二個月。
項羽戰死,是漢五年的第四個月。

年表裡面充滿了跟傳記敘述頗有出入的地方。
包括周苛的故事。

漢王使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守滎陽。
周苛、樅公謀曰:「反國之王,難與守城。」乃共殺魏豹。

楚下滎陽城,生得周苛。
項王謂周苛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
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
項王怒,烹周苛,井殺樅公。

多麼可歌可泣的一個忠臣?

年表卻寫:
三(月)。漢御史周苛入楚,死。
四月。王出滎陽。豹死。

而前一年八月寫:周苛、樅公殺魏豹。

魏豹為何死了又死?
記得四面楚歌最後,叫了彭越韓信兩次嗎?
楚漢相爭段落裡面,有很多這種同一件事發生兩次,中間有細微差別的情況。

史記裡面到底有多少是司馬遷的原著?
我們不得而知。

單就年表來看,項羽在彭城被攻陷後,怎麼可能還反覆來回跟彭越作戰?
四年的最後一個月,項羽更把太公呂后還給劉邦。
這是投降,是請和。

這邊看上去,最後這一年哪是什麼楚漢相爭,根本就是項羽困獸之鬥。
而最終請降,仍被圍攻致死。

讓項羽苟活一年的原因,其實很可能是韓信。
劉邦並非少了韓信滅不掉項羽,而是不把韓信叫出來,誰知道項羽一死,韓信會不會一個華麗轉身,成為新的敵人?

就算史記上所說,韓信一派愚忠的表態為真。
劉邦也不可能信他的。

是的,項羽死了,楚漢相爭結束了。
但劉邦的征途,可還沒有到頭。

楚漢相爭,在這次開始寫之前,我都還算有三分認識。
但接下來的故事,我就一點也不清楚了。

或許有人也發現了。
在這部作品被設定成像個穿越者一樣的劉邦,其實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我們就一邊介紹楚漢相爭重要人物的結局,一邊跟著劉邦前進未知的七國之亂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6會員
922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楚漢相爭,有三大決勝要點。 諸侯外交。 戰力士氣。 民心所向。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號西楚霸王。原本是相當強悍的外交優勢。可他太侵犯既得利益者的權益了。 項羽少年時看到秦始皇,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也」。 「他是可以被取代的。」 這個被人們傳誦為暴虐、勇猛、不智的一代霸王。其實心裡頭萌芽著民主的革命
季是劉邦的字。 籍是項羽的名。 項羽不只是當代戰神,更是創下百人斬記錄的猛將。 劉邦不僅老了項羽近二十歲,最傲人的個人戰績也不過就是殺蛇。 原則上,劉邦當然希望一輩子都不要跟項羽打架。 可有些時候,事到臨頭,也不能不做。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劉邦這麼一段,沒有愛也沒有勇氣的故事。
在楚漢相爭中,曹參真的是一個相對很沒有名氣的人。 一般對他比較深的印象,不外乎「蕭規曹隨」,以及曹操自願掛名為其後人。 在東漢末年那個攀親帶故的年代,董卓自承為董太后親戚。 劉備舉起中山靖王劉勝大旗。 相比之下,曹參距離東漢末年不僅久遠,也算不上皇親國戚。 一生善於計算的霸主曹操,為什麼要掛這個名?
漢三年底,在陳平的操作下,楚漢之間的滎陽決戰,以劉邦逃離收場。 此時,滎陽城尚未被攻陷,劉邦便打算集結關中兵力,反撲項羽。 但凡長腦子的將軍軍師,都會反對這個做法。 野戰硬撞項羽?有二十倍的兵力都不夠死。
時序仍是漢二年九月。 漢二年到漢三年之間,是楚漢相爭的最高峰。 戰火同時在中國各地點燃。 韓信協助劉邦打贏了京索之戰後,被任命為丞相,征討魏國。用兵如神的韓信,一戰擒魏王豹,將其送回滎陽,馬不停蹄又踏上征討代國的旅途。 然而,韓信恐怕也沒想過,這一去,就此決定了他此後的命運……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接近末端的時候,都會發生民眾的暴亂。當百姓起來反抗政府的時候,相當於敲響了這個政權的喪鐘。 清末的太平天國之亂。明末的闖王之亂。元末的白蓮教之亂。北宋的方臘之亂。唐末的黃巢之亂。漢代的黃巾之亂。秦末的陳勝起義。 老百姓亂了,政府當然要有所應對。
楚漢相爭,有三大決勝要點。 諸侯外交。 戰力士氣。 民心所向。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自號西楚霸王。原本是相當強悍的外交優勢。可他太侵犯既得利益者的權益了。 項羽少年時看到秦始皇,說的是「彼可取而代也」。 「他是可以被取代的。」 這個被人們傳誦為暴虐、勇猛、不智的一代霸王。其實心裡頭萌芽著民主的革命
季是劉邦的字。 籍是項羽的名。 項羽不只是當代戰神,更是創下百人斬記錄的猛將。 劉邦不僅老了項羽近二十歲,最傲人的個人戰績也不過就是殺蛇。 原則上,劉邦當然希望一輩子都不要跟項羽打架。 可有些時候,事到臨頭,也不能不做。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劉邦這麼一段,沒有愛也沒有勇氣的故事。
在楚漢相爭中,曹參真的是一個相對很沒有名氣的人。 一般對他比較深的印象,不外乎「蕭規曹隨」,以及曹操自願掛名為其後人。 在東漢末年那個攀親帶故的年代,董卓自承為董太后親戚。 劉備舉起中山靖王劉勝大旗。 相比之下,曹參距離東漢末年不僅久遠,也算不上皇親國戚。 一生善於計算的霸主曹操,為什麼要掛這個名?
漢三年底,在陳平的操作下,楚漢之間的滎陽決戰,以劉邦逃離收場。 此時,滎陽城尚未被攻陷,劉邦便打算集結關中兵力,反撲項羽。 但凡長腦子的將軍軍師,都會反對這個做法。 野戰硬撞項羽?有二十倍的兵力都不夠死。
時序仍是漢二年九月。 漢二年到漢三年之間,是楚漢相爭的最高峰。 戰火同時在中國各地點燃。 韓信協助劉邦打贏了京索之戰後,被任命為丞相,征討魏國。用兵如神的韓信,一戰擒魏王豹,將其送回滎陽,馬不停蹄又踏上征討代國的旅途。 然而,韓信恐怕也沒想過,這一去,就此決定了他此後的命運……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朝代接近末端的時候,都會發生民眾的暴亂。當百姓起來反抗政府的時候,相當於敲響了這個政權的喪鐘。 清末的太平天國之亂。明末的闖王之亂。元末的白蓮教之亂。北宋的方臘之亂。唐末的黃巢之亂。漢代的黃巾之亂。秦末的陳勝起義。 老百姓亂了,政府當然要有所應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N年前的一部述說,楚漢爭霸的電視劇,喜歡的可以翻翻,以前的TVB的港劇吧。 項羽,為虞姬,不惜一切。 劉邦,為國家,兄弟情也可斷。 呂雉,為掌權,用盡心思,到頭來皆為一場空。 韓信,為大權,反被蕭何害。 張良,為漢業,夜觀星之真主。 陳平,為保權,依呂后保官位。 感覺,很難說。
Thumbnail
項羽有知識、有文化、又是戰功彪炳的百戰百勝,劉邦顯然比較土俗,既不學識淵博、也沒什麼文化底蘊,更不用說每戰必敗、每次都只有落荒而逃的份。究竟這樣的懸殊實力與背景,劉邦要如何扳倒項羽呢? 他認為若是要打贏項羽,絕對要好好發揮劉邦的強項,問題是劉邦沒有強項啊! 張良卻說:「有啊!劉邦的強項就是...」
Thumbnail
不知道看的人對於周處,究竟是對他年少時殺白虎、斬蛟龍的故事比較注意,還是他後來入朝為官,成為一個與權威作對、為國捐軀的人臣比較有興趣。雖然不避權貴、驍勇善戰的作為令人敬佩,但他上山殺白虎、橋下斬蛟龍的形象,更是深植人心啊!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第四十五戰:189年漢末崩塌(6)靈帝駕崩山雨來 原創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2019-12-16 22:30 公元185年九月,韓遂、邊章帶著隊伍殺下了隴山,張溫率領諸郡兵步騎十餘萬在美陽讓人家西涼軍迎頭痛擊了。 羌兵悍猛,給政府軍上來就弄得很沒面子,總司令張溫比較憂愁,心急如焚,董卓則比較淡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左 傳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齊桓公率諸侯之軍南下攻楚,楚國派使者晉見,說「我在南,你在北,兩不相干。為何派兵來?」,管仲說:「楚國不進貢,周天子祭祀時沒有苞茅,昭王南征又沒有回去,所以來討伐。」楚使者說:「沒有進貢是我們的錯,昭王的事我們不知」。聯軍又往前進逼,楚王派屈完出使,齊桓公把軍
Thumbnail
N年前的一部述說,楚漢爭霸的電視劇,喜歡的可以翻翻,以前的TVB的港劇吧。 項羽,為虞姬,不惜一切。 劉邦,為國家,兄弟情也可斷。 呂雉,為掌權,用盡心思,到頭來皆為一場空。 韓信,為大權,反被蕭何害。 張良,為漢業,夜觀星之真主。 陳平,為保權,依呂后保官位。 感覺,很難說。
Thumbnail
項羽有知識、有文化、又是戰功彪炳的百戰百勝,劉邦顯然比較土俗,既不學識淵博、也沒什麼文化底蘊,更不用說每戰必敗、每次都只有落荒而逃的份。究竟這樣的懸殊實力與背景,劉邦要如何扳倒項羽呢? 他認為若是要打贏項羽,絕對要好好發揮劉邦的強項,問題是劉邦沒有強項啊! 張良卻說:「有啊!劉邦的強項就是...」
Thumbnail
不知道看的人對於周處,究竟是對他年少時殺白虎、斬蛟龍的故事比較注意,還是他後來入朝為官,成為一個與權威作對、為國捐軀的人臣比較有興趣。雖然不避權貴、驍勇善戰的作為令人敬佩,但他上山殺白虎、橋下斬蛟龍的形象,更是深植人心啊!
Thumbnail
話說桓帝時期有黃星現於楚、宋分野,有個叫殷馗的風水士說:「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其鋒不可當。」 後來這片地方被證實了,是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中國的疆域非常廣大,但有一個小區域卻特別有意思,這塊地方誕生了三個主導中國歷史大方向的開國之君。 劉邦起於沛縣,主導開創了兩漢四百年的風風
Thumbnail
第四十五戰:189年漢末崩塌(6)靈帝駕崩山雨來 原創 渤海小吏 渤海小吏 2019-12-16 22:30 公元185年九月,韓遂、邊章帶著隊伍殺下了隴山,張溫率領諸郡兵步騎十餘萬在美陽讓人家西涼軍迎頭痛擊了。 羌兵悍猛,給政府軍上來就弄得很沒面子,總司令張溫比較憂愁,心急如焚,董卓則比較淡
Thumbnail
東漢的王朝末年,戲劇性非常強。 總體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為他人做嫁衣裳。 開篇有三句話,分送三個人。 有句話叫做「人算不如天算」,這句話,送給袁紹先生。 在這裡,我們要提前給袁紹辟個謠,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位爺被描寫成了一個優柔寡斷,敗事有餘的漂亮草包。 實際上,人家根本不是山炮!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左 傳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齊桓公率諸侯之軍南下攻楚,楚國派使者晉見,說「我在南,你在北,兩不相干。為何派兵來?」,管仲說:「楚國不進貢,周天子祭祀時沒有苞茅,昭王南征又沒有回去,所以來討伐。」楚使者說:「沒有進貢是我們的錯,昭王的事我們不知」。聯軍又往前進逼,楚王派屈完出使,齊桓公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