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新冠肺炎疫情下,你都在忙些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身為一位急診醫師,這波疫情爆發,急診當然首當其衝,最一開始許多高風險病患、擔心疫情焦慮過頭的病患、不知輕重只是輕症覺得自己快死掉就跑來急診的病患,全部塞在一起來我們急診掛號(群聚)。身為急診的我們,不是擔心自己被傳染,而是怎麼分流這些病患?怎麼消化這短時間內近乎大量傷患的情境?當然,老經驗的前輩們和夥伴們,一路就從野戰部隊,一步步的架起帳篷,一步步增設人力,思考如何分工,如何輪休,如何抓出可能的高風險病患,如何從篩檢站裡面嗅出那些急重症,那些你一轉眼沒注意就會心跳停止的病患?
為了COVID政府社會醫療做了很多防護隔離住院負壓,減少傳播風險,但看在急診的我們眼裡,其實下一步就是造成原本需要住院開刀跟加護病房的病人沒有床,或者因為等待COVID報告陰性才能(才敢)進一步處理的病人病情加重,進而增加併發症跟死亡⋯⋯大家都在計算COVID 造成幾死,沒有人算過為了防範COVID在醫療上造成多少死亡,我相信絕對多上更多!遑論那些精神上經濟上造成的損失⋯
回歸疾病本身,致病致死的COVID只是一個被國際認證的新疾病,來得快來的急,比起癌症三高還有各種血管瘤爆掉猝死的,還有一堆莫名其妙昏迷休克心跳停止找也找不到病因的,但是可能也驗不出什麼,或沒有人發現⋯當專注在COVID本身時,是不是我們其實都被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了呢?
不如想想,可能這時候緊盯著新聞媒體社群軟體的我們到底都在怕些什麼?我們的恐懼本身,到底背後是什麼?我們害怕被隔離,也害怕死亡,也害怕那些別人說應該要害怕的,害怕好多好多⋯⋯同時身為身心靈工作者的我,也想讓有覺知或正在覺醒的大家們有個反思,我們的這些恐懼,最終在恐懼什麼?而這些恐懼會創造出什麼樣的致命吸引力呢?恐懼是否超過了我們應該謹慎的地步?恐懼背後是不是其實有股力量操縱著?是否我們依賴著恐懼讓我們不斷進步、持續謹慎、與合作團結?
avatar-img
6會員
4內容數
本身熱愛物理和數學,現任正職是急診醫師,卻在接觸身心靈領域後,體會到真理的有趣!因此想寫下科普性的文章,以邏輯思維出發,引發更多思辨、討論、和分享!也當作自己身心靈學習和修行的筆記,並分享給入門學習者、身心靈工作者、科學研究者,也期待激盪出更多的跨領域的突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時鐘滴答,電話鈴響個不停,病例堆積如山。這位外科醫生的雙眼佈滿血絲,手術刀握得更緊了。他知道,每一秒都關乎生死。但此刻,他的內心卻在吶喊:「我快撐不住了!」 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故事。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誰沒有面對過工作壓力?誰沒有感受過焦慮的折磨? 讓我們走進這位
Thumbnail
英國劍橋大學和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及聖卡洛斯臨床醫院科學家於2024年8月2日在發表了《心血管疾病和covid-19:系統評價》,對繼發於新冠肺炎 的急性和慢性心血管併發症進行系統回顧。。。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發生了疫情這種需要全部人一起配合的事情,就好像在現代生活放下一道閘門,平常 隱藏在多樣性外表下每個人繽紛的日常,突然要被一致的標準檢驗,我也因此發現自 己的非典型。  首先是三級警戒全天要待在家裡,雖然沒有小孩在家要照顧的困擾,也沒有和父母同 住全天相處的問題,也不是一人家庭要儲備糧食,但我突然愣
時鐘滴答,電話鈴響個不停,病例堆積如山。這位外科醫生的雙眼佈滿血絲,手術刀握得更緊了。他知道,每一秒都關乎生死。但此刻,他的內心卻在吶喊:「我快撐不住了!」 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故事。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誰沒有面對過工作壓力?誰沒有感受過焦慮的折磨? 讓我們走進這位
Thumbnail
英國劍橋大學和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及聖卡洛斯臨床醫院科學家於2024年8月2日在發表了《心血管疾病和covid-19:系統評價》,對繼發於新冠肺炎 的急性和慢性心血管併發症進行系統回顧。。。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長新冠增加情緒障礙風險 長新冠確實還是跟神經精神情緒的疾病,息息相關。許多相關的大型研究,都指出新冠比起其他呼吸道疾病,諸如流感之類,更會影響病人的神經與精神心情預後。其中Lancet的23萬多人的大型資料庫研究指出,在新冠後六個月的追蹤,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有情緒障礙求診,其中有8.63%的個案是
Thumbnail
急診室待床患者 有增無減 最近一年來,各大醫院均鬧「床荒」,急診室待床患者有增無減,平均得等上兩三天。原本癌友兩周一次住院化療,卻變成一月一次,這讓病家萬分憂心,焦急問著主治醫師:「這真的沒有關係嗎?」再者,刷手護理師、麻醉專科護理師嚴重短缺,開刀房運作也受影響,不少病家在預定開刀日的前一天,突然
Thumbnail
穗波心理師在疫情時期因為自己生病住院的經歷,不可否認在面對死亡時會有種種恐懼。 文章描述住普通病房初期的心理狀況。
Thumbnail
文章提到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可能出現的後遺症-長新冠。介紹了這些後遺症的症狀和影響,並提到了美國研究團隊針對長新冠患者的調查結果。建議了轉至身心科接受更詳細的評估及調整,以及訪問康舟官網瞭解更多相關資訊。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