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是個很複雜的哲學問題,像男孩那樣持續閱讀尼采和齊克果的人即明白這是無法輕易說清楚的。在愛情中若是追求甚解未必是好事,男孩選擇不探究女孩的存在。至少他認為她是美好的。
他相信自己無法控制未來,也不可能為女孩的存在買一份保險。即使可以,他也算不出風險。
女孩之後可能讓他受傷,他願意承擔傷痛,就像德國詩人賀德林說過,哪裡有風險,哪裡就有拯救者。男孩還沒想到拯救者是什麼。
既然無法控制風險,男孩決定任憑時間進程來帶領他們的感情。
在公園收到女孩的簡訊後,他默默知道自己產生了愛,但明白不應該太快反應。那時他還不確定女孩心裡怎麼想的,正是她的古怪,讓他對女孩產生好奇,很多好奇就變成在乎。
一切來的過於快速,快速到他無法認真思考女孩的存在。
女孩的存在當然和其他人都不一樣,她是無法複製的,所有事物都是獨特才會感到神聖。當然也是男孩被愛情沖昏了頭,才會如此美化女孩。
他在酒吧很容易就會有女生主動來搭訕,那樣的對話與行為模式是可以複製的,像是AI科技可以做出的回應與表現。他剛好最討厭聊天和下西洋棋的機器人而真人表現的有公式更加令人失望。
大部分的人都被制式化,他厭煩了這一切。
女孩是不一樣的,他和她說話時無法預期她會回應什麼, 不知道是不是外國人的思考方式不一樣?女孩不是AI做得出來的,她莫名奇妙買了一個小丑的表演,還錯過了。她會分享自己閱讀的感受卻不是提出裡面的理論。
她到底那天在亞維儂做什麼?
她知道一個女生背著大包包在觀光客眾多的南法閒晃很危險嗎?
不過她看起來也不像害怕東西被偷,他在火車站看到那些美國觀光客把證件和歐元放在衣服裡面的隱形包,但又在眾目睽睽之下拉開衣服調整,他不明白這些人為何多此一舉,隱藏自己的財物又拉開讓別人看到藏在那裡。
她比體型高大的美國觀光客大膽多了。
女孩講話不會迎合別人,也不會為了展現自己而反駁別人,她不是樣板中的那種「聰明女孩」,但她的確是聰明的人而且電腦也算不出女孩的行為模式。
他也喜歡她的自由自在。
女孩有點像是68學運後的小孩,像是上一輩的左派份子。
幾年後男孩發現,女孩的確是自由自在,但她絕對不是左派份子。這樣更好。
男孩的存在已被記錄在女孩的日記本中,將情感轉換成文字是女孩擅長的。
男孩的存在隨著他的出現或消失有不同的評價,有時正面,有時則是負面。
女孩不像男孩那樣堅定,她也想相信自己屬於他、他只想要她。
但是她無法將所有的風險交給男孩。她的確不像男孩以為的專一,她會動搖、甚至還會行動。女孩有時候會感到不安,如果自己不算是個好人,要如何得到一個對她忠誠的人?假使對方是個好人,那他應該會有比她更好的歸屬,這樣才是公平。
就連她與男孩重逢那天都不如男孩所想像。
男孩相信愛情並不公平,但他相信的是女孩。
她是為了另一個人到了巴黎,可是當男人一聯繫上她,女人就假裝自己正在巴黎進行一場漫無目的的旅遊,接到訊息時她正在11區的旅館內。那是間隔七年後的重逢,男人換了新手機一心想著要聯絡她,他從沒想到女人竟然剛好在巴黎。
斷層期間他每換一次手機就會聯絡她,但那天是第一次收到回應。
他更加相信她的存在是命運,如同他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