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雙鐵地面時代的最終章-嘉義車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就中正大學畢業的人來說,對嘉義車站不熟悉有點難諒解,但回家都在民雄搭車北上,有機車後去嘉義市又都騎車,自然就鮮少進出嘉義車站。更別說很少特地去搭阿里山林鐵,這讓林鐵成為我鐵道愛好裡連結最少的一塊。
一直到這幾年,前個工作單位很常選在玉山旅社開會,使的我多次進出市區下,才真正對嘉義車站,以及北門一帶的林鐵現況有所理解。
去年開始帶高中社團後,因應遊程安排需要,也把有林鐵經過、各景點離車站都不遠的嘉義市區當作選項,於是帶來了這天的踏查行程。最重要的,在高架工程逐步進行的現在,地面車站的時代早已開始倒數。

【1933年開始的未滿百歲】

從中山路望向嘉義車站
嘉義車站現有站房啟用於1933年,設計者是參與台灣多個車站興築的宇敷糾夫。之前文章提過的台南、二水、造橋等多個車站,要碼由他直接設計,要碼就參考他的設計而建成。
談到嘉義車站,就容易聯想到以嘉義為題材的棒球電影《KANO》,裡面1931年嘉農棒球隊在市區遊行經過的車站場景,便是參考改建前的木造站房,然而劇中有名日本士兵在二戰時期造訪嘉義,也仍走出木造站房,而非當時已啟用的現今站房。考量在使用中的車站拍電影有難度,也是能預想到的折衷。
如今嘉義車站已存在許多在時間流逝中用心經營而營造的「地方感」,關於此站才有的東西與景象。即使日後這座站房應該跟台中一樣,停用而不拆除,可少了乘客的穿流不息,必然會缺失某種味道。
從第二月台望向嘉義車站站房
從第二月台望向南下方向及上方的站外天橋
嘉義車站配置一個緊鄰站房、只停靠南下列車的側式月台,及一個供北上及嘉義做起終點列車來停靠的島式月台,外加嘉義機務段進駐的廣大站場和車庫。兒時若經過有各式列車駐點的車站,總會多看幾眼,像彰化、二水車站亦是如此。
各車型的區間車,都習以為常的在這裡頻繁現蹤。
在第一月台望向站場南側的區間車庫
停放著水泥貨車的站場
南下起始區間車駛離第二月台
嘉義車站月台是以地下道連結,再分別通往前後站,不過地下道對月台是做雙向樓梯的通道,沒有空間興建無障礙電梯,因此電梯在月台北側獨立建造,再加上南側的站外天橋,讓這兩座長度跨過整個站場的「空中走廊」,頗為壯觀。
當然,比起鋼構橋樑的簡潔,有著深厚歷史的地下道,才是旅客的記憶走廊。
連結月台及前後站的地下道
地下道牆壁上的《KANO》壁畫
另一側是嘉義縣市的景點插畫
嘉義車站無論進站或出站剪票口,都是設在月台的偏南側。出站後往右可接站外天橋到後站,往左則會進到站房內,迎來擺滿椅子的候車室。
剪票口旁的電動公車海報
候車室內有林鐵列車穿越的沉睡白熊立牌
現在嘉義市區各個角落,都很容易看到這隻白熊的相關作品,包含車站內都是。
這個白熊模型自2019年起放在嘉義車站正面廣場,隔年戴上口罩的裝飾而爆紅,甚至被日本網路新聞報導。這趟造訪時牠依然戴著口罩,口罩上卻多了個明顯的東西,讓人想到某動漫人物。
居然開始咬竹子了
不確定是否有關聯,但很難不讓人想到《鬼滅之刃》那位同樣咬著竹子的女主角-禰豆子。
放置大型裝置藝術的公共場所很多,能打出知名度卻很少。沉睡白熊是較成功且成名得"順其自然"的範本,一來設計耐看,也因戴口罩切合時事而帶來話題。
大白熊開始有小白兔陪伴
以前來訪時沒有仔細觀察過嘉義車站正面,這次留意一下,其實還真的留下不少很「舊時代」感的設計。
例如照常升國旗的旗杆、台鐵經典的白底藍字站名燈箱,還有總覺得車站都必須有的高高掛時鐘。
被活動走廊擋住的車站正面
時鐘、國旗與站名燈箱
不光多數的新建站房已去除這些元素,舊車站在拉皮或設備更新時,多把時鐘換電子鐘,或與列車資訊合而為一顯示。至於站名呈現,現在無論所用材料或字體為何,幾乎都把台鐵局徽和「XX車站」字樣做一體成型,成為單一一塊告示。
要找到像嘉義車站這般外觀形式的站房,大概剩那些要舊不舊,且身處偏遠地區的車站,因為老到有文化價值的站房會被特別"照顧",新蓋的站房就更難維持舊形式。
同樣很有歷史感的公共電話亭
再回到站房的候車室看看吧,就是擺放沉睡白熊立牌的那裡。
架設電視與擺放不少長椅的候車室
規劃在候車室內的旅遊服務中心
這樣座椅擺好擺滿的站房,也稱得上是稀有畫面了。
前陣子專程到台中搭捷運,有順道彰化、追分車站看看。彰化車站在久未造訪下已完成外觀跟內部空間改建,不再像一個超過六十年歷史的陳舊站房,但新啟用後也撤走原本候車室內的長椅,變得不好"親近"。更別說高架後的台中站房,侷促的空間根本擺不了幾張座椅。或許考量太多此類設施會招來閒雜人等或遊民逗留站內,才把座椅移往付費區內。
這或許是諸多考量下的決策,只是多少讓人覺得,少了那種「車站」的氛圍。
站房內純白色的牆壁及天花板
天花板頂端的紅底白花雕飾
來到站房的正中央,這裡是進月台的剪票口,也是設售票處跟服務中心的大廳。既然同是阿里山林業鐵路的起點車站,自然少不了林鐵的照片及資訊。
大廳牆上的窗戶尺寸是有階層的,從正中間最大的三個,往左右兩側逐漸縮小。真佩服設計的同時,能在層次跟協調感之間找到平衡。
嘉義車站正中間的大廳
嘉義車站歷經兩代站房後,將迎來第三代
這麼多次到嘉義,從沒有走過那兩座跨過整個站場的天橋,於是改個行程,過橋到上回造訪可能得回溯到2011年宜蘭拍片那趟的嘉義後站看看。
從嘉義車站出站,向右即可看到行李房旁的站外天橋樓梯及電梯。行李房的招牌上,長年在台鐵貨運佔有一席之地的「機車託運」,不知何時被陽春的藍色膠帶給貼住。
嘉義車站的行李房
行李房內能暫時寄存行李,以天計算比站內電子鎖的置物櫃還便宜,不過要記得中午午休不提供服務,而且下午五點就會關門,如果來不及領回就得等隔天多付一天的費用"贖回"。
隱藏在一旁巷弄內的鐵路員工嘉義餐廳
如果找不到天橋入口在哪,只要認明有OPEN醬坐鎮的7-11即可,因為入口就在店家旁。這裡的OPEN醬有特別裝扮,一隻穿戴台鐵制服與車長帽,一隻則開著縮小版的林鐵柴油機車。
出嘉義車站後在右手邊的7-11
穿著台鐵全套制服的OPEN醬
永遠開不走的林鐵柴油機車

【跨站天橋連結的嘉義前後站】

走上站外跨站天橋,可以一覽嘉義車站站場內豐富的台鐵車輛,並遠眺站區南側的電聯車庫。這些景色,都是註定未來會消失的風景。
第二月台、EMU700型區間車、水泥貨車
天橋到電聯車庫之間之間的股道站場
之前一直以為,嘉義車站已有連結前後站的地下道,沒必要再多蓋一座同功能的天橋,因此北側那座應該也是從站外走的,沒想到是站內使用。正如前面所提,地下道缺少腹地再蓋電梯,那多蓋無障礙定位的天橋與電梯是可預期的。
在南側這座天橋上向北看,可清楚看見那座隧道般的站內天橋。
北側專供站內使用的無障礙電梯與天橋
從跨站天橋看向嘉義車站站房及月台
這座天橋貼了不少政令宣傳,想當然都是鐵路高架願景為主。此外由於普悠瑪號是常態對號車車型裡最新的一種,很多宣傳都會用此車型當主體,這裡也不意外地有著普悠瑪號行駛在高架橋上的模擬圖。
理想上嘉義舊站房在鐵路高架後仍會當進出動線用,一如台南、高雄兩站,希望這不只是理想,別再重覆台中車站的缺憾。
張貼不少政令宣傳的天橋內側圍欄
行駛在高架鐵路上的普悠瑪號
未來的嘉義站前廣場,真能變得如此簡潔嗎
來到接近後站的位置,台鐵嘉義機務段相關建築就越加清楚。
嘉義機務段的車庫與疑似洗車道的設施
站外天橋在近後站與鐵路平行的這一段通道,設了很常在公共天橋,尤其圍欄是鐵網時會出現的營造形式-心鎖橋。
心鎖橋的簡介文字
在心鎖橋轉角處的嘉義市區地圖
比較常見的歷程,是有民眾在鎖上寫下祝福文字後將鎖頭直接鎖在鐵網上,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多不同造型跟文字的鎖頭"增生"。
與後站站房緊鄰的心鎖橋
或許是有意要凸顯嘉義的木業發展歷程,這裡鐵網上掛的是不同形狀的小木牌,蠻大一部分是愛心或鎖頭的形狀。
鐵網上掛的愛心形狀小木牌
豔陽下形成的獨特光影
鐵網另一頭的前站站房
走到這個位置,就能從後站方向看見整個站場,包含股道、月台及站房,和整座站外天橋的結構。接著再往前就能進到後站站房的二樓。
後站方向看去的整個嘉義車站站場
站外跨站天橋的波浪形屋頂全景
遇到改造後的EMU500型區間車駛過
嘉義後站的定位明確,是車站西側進出口,及長途和國道客運的轉運站。十年前我第一次搭台鐵宜蘭線,就是從民雄搭台鐵到嘉義,再轉統聯客運至台北換車。在那一趟前,我搭台鐵抵達的最北車站,就是台北。
以前在中正大學唸書,到台中以北最方便的選擇是日統客運,甚至後來到雲科大之後也是。學生若人在民雄,要搭大公司往北的國道客運都得到嘉義市,或乾脆搭台鐵到台中換車,可能更省車錢。
嘉義後站的候車大廳
與顯示器相比顯得十分舊時的「剪票口」標示
十年真的太久了,無法判斷這裡有無明顯變化。
主觀覺得,嘉義後站是自己理想的「後站」形式,空間足以容納各類基礎設施,並能附加前站缺少的功能,如公車轉運站或商場之類。與其說鐵路切割導致過往城市發展不均,車站只設一側、站房比重不均、周遭缺少開發計畫等因素,才是確切核心問題,而有定位的「後站」便是可能解達。
有國道客運也有商店的嘉義後站,是一個好範本吧。
嘉義後站的國道客運服務台
後站牆上的客運公司名牌
國道及部分長途客運的上下車月台
一再提這些想法,實在是因為自己老家員林的高架站房,並沒有達到理想中鐵路高架化後帶來的轉變,或許也受周圍土地的所有權爭議,影響開發進度,可直話直說,員林車站現今高架化後的成果,可能只要新建一個跨站式站房,就可以有同樣效果。
嘉義車站將迎來高架化,這座自己理想中的後站形式,也將迎來停用的倒數,而可能更使人惆悵的,是逐漸越來越少人知道,嘉義後站曾有個糖業鐵道的車站,能讓人搭車直達新港、北港、朴子等地。
從心鎖橋位置眺望站內天橋對應後站的電梯
對應在南側的站外天橋,站內天橋是在北側連結至後站,既然在站內,那當然要購票才能夠走上天橋,所以這部分我一直等嘉義市區的行程走完,回程搭車進站後,才藉機搭電梯上橋走走,反正剛好得跨到第二月台搭車北上,只是"故意"不走地下道罷了。
上午搭阿里山林鐵前順手拍的站內天橋一部分
站內天橋在月台偏北側一點的位置,與兩座月台都只電梯連結。電梯在第一月台的所在地,其實已經很接近月台末端搭林鐵的地方。
巧遇停留在第一月台的林鐵下山列車
談到月台偏北位置,就要提一下第一月台在快到林鐵搭車處的旁邊,有目前只在這座車站找到,關於台鐵局徽由來的歷史介紹,以迷你花園的可愛模樣呈現。
如果未來第一月台能留著,這座小花園就還有機會存在。
寫有「嘉義」兩次的花圃
另一側有著大大局徽的花圃
大家知道台鐵局徽"只"是一位機務處課長設計的嗎
搭上往天橋的電梯前,正好遇到台鐵機務處人員正利用自強號的停車空檔,針對車體下方的機械進行緊急修繕,十分忙碌。
對照著車內對外面情況沒有一丁點留意的愜意乘客,形成強烈對比。
機務人員趁自強號停站,進行機械修繕
兩位人員在平時少有列車通過的股到上加緊趕工
搭電梯上天橋後,這班自強號才在些微誤點情況下駛離嘉義。稍早在列車旁維修機械的機務人員,則是從鐵軌慢慢走往車站方向,與自強號一南一北地,在嘉義市區終將成為歷史的地面鐵道上,移動並交會彼此。
黃昏下,站外天橋那讓人很難忽略的白色波浪屋頂,特別醒目。
在站內天橋望向特別設計過的站外天橋
機務人員踩著地面平坦的管溝,往南走往站房方向
北上自強號駛離嘉義車站第二月台
相比站外天橋的白色系、流線型屋頂,相對較開放的空間感營造等,站內天橋則非常有封閉感,且所有建材都是青一色的灰,加深一種走在大型水管的既視感。實際上從扶手、拱形結構,到正上方的線路通道,確實都用水管般的灰色圓柱體做支撐結構。
陰暗的氛圍,加上經過的旅客並不多,給人在車站內卻與世隔絕的錯覺。
第二月台往第一月台方向
第二月台往後站方向
最大的關鍵,應該是屋頂設計的差異。
相比站外天橋屋頂是純白色,且與天橋本身平行的波浪狀,站內天橋的屋頂反而是往下的半圓形,與圍欄間只留一點間隙,再加上圍欄外還有把屋頂支撐起來的圓形結構,所以視野怎樣都開闊不起來。
有趣的是,站外天橋的屋頂支柱同樣也是半圓形,但結構是與通道和屋頂平行,不像站內天橋是垂直屋頂下方支撐,並形成如隧道的骨架,讓通道經過下方。
從此處看南側站外天橋的結構一目瞭然
撇開視野與氛圍不談,這設計有個明顯而實用的優點,就是確保不會讓旅客曬到太陽或淋到雨。
從這座橋的位置往北看,就能稍微看見「嘉義鐵道藝術村」曾經存在過的位置。這個可視為台鐵藝術家駐點成功案例的設施,已在高架化工程的進程中被拆除。我原先以為它的位置離車站或主線都很遠,不會被"牽連"到,沒想到仍因臨時軌道的設置而選擇不保留。
左上角的白色電桿位置曾存在著嘉義鐵道藝術村
我唯一一次造訪是2016年3月,是在論文方向依然很渾沌的時刻,因此莫名選了個下午,到雲嘉一帶我認為有在進行鐵道文化相關營造的車站走走,就包含倉庫皆有委外營運的斗南及嘉義。
就這麼恰巧的,還是有拍到藝術村時期的倉庫照片。
嘉義鐵道藝術村曾經的招牌
因各自經營者而外觀有別的鐵路倉庫
2016年展示在倉庫內的兒童鐵道畫作
轉型為藝術村的倉庫,在我參觀的幾年後被拆除,而未來在這天進出並仔細記錄細節的嘉義車站,也將告別不到百年的地面鐵路時期。
儘管總覺得,有些花費數十個年頭才完成的建設,並非真的有必要去進行,很多時候只要做規模小一點的調整,就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不會讓某些風景永遠告別,但是,人自始自終都是渺小的生物,渺小到留不住人,更留不住習以為常卻逐漸消逝的畫面。
在站內天橋上看著嘉義車站的一景一物,真不曉得下次站在這裡,是否會注意到少了些什麼,還是一切總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黃昏時分的嘉義車站站場
不曉得在數年後,這樣的風景會留下多少
但願我們能記住某些風景,卻又不會,沉溺在那些風景裡。
avatar-img
41會員
149內容數
鐵道獨旅隨筆,關於乘車可見的風景、車站為起點的巡禮、曾經的鐵道路基之上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乘零|獨旅的漫行 的其他內容
當年在苗栗開啟論文訪談的起步,並用空檔拜訪貓裏山公園的苗栗隧道。七年多的物換星移,此處伴隨「功維敘隧道」一名成為知名景點,總讓人想起,走在遊客稀少的隧道內,2014年元旦的那個自己。
包含配合研所課程的苑裡行在內,2012年共兩次造訪海線的新埔及白沙屯車站。雨中行看來詭異,畢竟冬季雨天又海風吹襲的台灣海峽可沒啥好景色,但光憑靠海及小站風情,就有其特色及再訪價值吧。
身為「海線五寶」木造站房的成員,談文比其他同伴來得名氣更小,也因此維持做車站功能使用的單純,留下繁華落盡後的閒適及寂寥。隨著談文車站的走訪,竹南的「漫遊鐵三角」車站巡禮結束,迎來回程。
造橋車站很有熟悉感,長得跟台鐵彰化段的某座車站如出一轍,但場域感覺就大不相同。這一趟也再回訪苗栗車站後方的鐵道公園,卻很難再用單純眼光看待糖鐵、林鐵車輛跟台鐵車量放一起展示的不思議。
有些時光回頭來看跟虛度光陰無異,但那時才有彈性去造訪日常難有契機拜訪之處。竹南鎮的四座車站被台鐵以「黃金鐵三角」之名牽起,而自己選擇一日走完,首站拜訪的是結合夏日及海洋氣息的崎頂車站。
乘著復興號編組區間車來到林邊一帶,窗外逐漸被密集的魚塭取代,呼應著屏東線無可複製的南國風情。列車駛入仍未電氣化的屏東線南端終點-枋寮。一個歡迎旅人駐足片刻,再啟程出發的半島隘口。
當年在苗栗開啟論文訪談的起步,並用空檔拜訪貓裏山公園的苗栗隧道。七年多的物換星移,此處伴隨「功維敘隧道」一名成為知名景點,總讓人想起,走在遊客稀少的隧道內,2014年元旦的那個自己。
包含配合研所課程的苑裡行在內,2012年共兩次造訪海線的新埔及白沙屯車站。雨中行看來詭異,畢竟冬季雨天又海風吹襲的台灣海峽可沒啥好景色,但光憑靠海及小站風情,就有其特色及再訪價值吧。
身為「海線五寶」木造站房的成員,談文比其他同伴來得名氣更小,也因此維持做車站功能使用的單純,留下繁華落盡後的閒適及寂寥。隨著談文車站的走訪,竹南的「漫遊鐵三角」車站巡禮結束,迎來回程。
造橋車站很有熟悉感,長得跟台鐵彰化段的某座車站如出一轍,但場域感覺就大不相同。這一趟也再回訪苗栗車站後方的鐵道公園,卻很難再用單純眼光看待糖鐵、林鐵車輛跟台鐵車量放一起展示的不思議。
有些時光回頭來看跟虛度光陰無異,但那時才有彈性去造訪日常難有契機拜訪之處。竹南鎮的四座車站被台鐵以「黃金鐵三角」之名牽起,而自己選擇一日走完,首站拜訪的是結合夏日及海洋氣息的崎頂車站。
乘著復興號編組區間車來到林邊一帶,窗外逐漸被密集的魚塭取代,呼應著屏東線無可複製的南國風情。列車駛入仍未電氣化的屏東線南端終點-枋寮。一個歡迎旅人駐足片刻,再啟程出發的半島隘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後車站區 在這個炎熱的夏日,我們選擇了嘉義市的後車站區作為旅行的目的地。這裡並不是旅遊的熱門景點,但正因如此,它保留了許多原汁原味的城市風貌和當地人的生活節奏。我們入住的飯店,正好位於後車站區最高的鬧鐘大樓,每天清晨從房間窗戶看出去,整個城市的景象在晨曦中慢慢蘇醒。 旅行的早晨 旅行的早晨,我
Thumbnail
嘉義對於興建輕軌的盼望,其實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畢竟早在高鐵正式通車前,原本高鐵嘉義站與台鐵嘉義站之間,是打算以輕軌落連接,不過後續因為種種原因導致計畫取消,並且換成現在我們看到的BRT系統。究竟目前嘉義輕軌的推動進度到哪裡?對於這個計畫,目前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以及周遭還有哪些計畫正在進行?
Thumbnail
剛退伍時賃租於台南火車站附近的一處四樓加蓋鐵皮,冬冷夏熱,牆壁門板薄如紙片,隔壁動靜聽得一清二楚,甚至在樓下嗓門稍大些整棟樓都能聽見。但優點是租金便宜,交通便利,那時市區的大型轉運站還沒建好,沿著清幽的小磚道出去,就能看見和欣、國光、統聯的售票處,三家客運與市內公車一起擠在周末壅塞的北門路。 客
Thumbnail
  為響應五一勞動節,原定今日回台中的車票,也因疫情升溫退票了(免手續費)。身為臺鐵的「老乘客」,與臺鐵的回憶最早可溯及幼稚園時的戶外教學,老師帶著全班買票搭車。而臺鐵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則是到高中時期,因當時周五都會和同學到廟東晚自習,晚自習後便會一同走至車站搭車,印象中晚上9點多的區間
Thumbnail
從彰化開車返台中,行經台鐵成功車站附近便利超商稍作休息,順便進入成功車站懷舊一下。這個車站後側邊就是成功嶺基地,引發我半個世紀前的美好記憶。我在民國58年(1969)年7月考上大學,當年7、8月間立刻接到入伍令,進入成功嶺參加大專暑期軍事訓練,直到10月初才離營入學正式就讀。
Thumbnail
中部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舊山線,大多泛指最晚停用、里程最長的三義到豐原段,但其實當初台中線鐵路雙軌工程的改建範圍從竹南到豐原,除了三義車站、勝興車站及龍騰斷橋外,也有其他的文化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本次來到位於苗栗市區的功維敘隧道(舊稱苗栗隧道),就是其中一個,且近年來苗栗市公所還新增苗栗首座滾輪溜滑梯,
Thumbnail
遊客服務中心 每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我們都很習慣先找遊客中心 今天在火車站裡的遊客中心得到很棒的服務 中心的服務人員很熱心的拿地圖 幫我們推薦附近的行程 很詳細、很貼心的建議 所以我們就出現在嘉義公園了 嘉義公園 原本以為就是一個公園 還覺得透中午有誰
Thumbnail
雖然說是搭火車的嘉義微旅行 但是沒有任何想法,也沒有安排行程 然後還坐過頭,到水上才趕快下車 只好再等50分鐘、再坐回嘉義 原本想的很美好,4人騎著U拜可遊嘉義 連app都下載好了 一出嘉義火車站的大門 哇!太陽也太大了吧 立刻轉身走向計程車招呼站
Thumbnail
又來到二水車站 今天天氣真好 又揪團四人成行的搭火車小旅行 一台車剛好,直接往水里火車站 路線跟上次一樣 往嘉義 二水火車站是轉運站 我們的目標是嘉義 但是有可能到一半臨時改變到斗六也有可能 自由行就這麼隨便(是隨興吧) 到二水車站之後,沒有等很久 往嘉義的火車就到了 沿途風
Thumbnail
你喜歡搭火車嗎?當你想到火車,會回想起什麼樣的回憶呢?是和一群朋友出遊時一邊欣賞窗外風景,一邊大聊特聊的輕鬆愉快?是準備到另外一個城市出差前重複檢查手中資料的緊張感?還是農曆過年返鄉,即將見到許久未見的家人親戚時內心的期待或不安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後車站區 在這個炎熱的夏日,我們選擇了嘉義市的後車站區作為旅行的目的地。這裡並不是旅遊的熱門景點,但正因如此,它保留了許多原汁原味的城市風貌和當地人的生活節奏。我們入住的飯店,正好位於後車站區最高的鬧鐘大樓,每天清晨從房間窗戶看出去,整個城市的景象在晨曦中慢慢蘇醒。 旅行的早晨 旅行的早晨,我
Thumbnail
嘉義對於興建輕軌的盼望,其實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畢竟早在高鐵正式通車前,原本高鐵嘉義站與台鐵嘉義站之間,是打算以輕軌落連接,不過後續因為種種原因導致計畫取消,並且換成現在我們看到的BRT系統。究竟目前嘉義輕軌的推動進度到哪裡?對於這個計畫,目前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以及周遭還有哪些計畫正在進行?
Thumbnail
剛退伍時賃租於台南火車站附近的一處四樓加蓋鐵皮,冬冷夏熱,牆壁門板薄如紙片,隔壁動靜聽得一清二楚,甚至在樓下嗓門稍大些整棟樓都能聽見。但優點是租金便宜,交通便利,那時市區的大型轉運站還沒建好,沿著清幽的小磚道出去,就能看見和欣、國光、統聯的售票處,三家客運與市內公車一起擠在周末壅塞的北門路。 客
Thumbnail
  為響應五一勞動節,原定今日回台中的車票,也因疫情升溫退票了(免手續費)。身為臺鐵的「老乘客」,與臺鐵的回憶最早可溯及幼稚園時的戶外教學,老師帶著全班買票搭車。而臺鐵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則是到高中時期,因當時周五都會和同學到廟東晚自習,晚自習後便會一同走至車站搭車,印象中晚上9點多的區間
Thumbnail
從彰化開車返台中,行經台鐵成功車站附近便利超商稍作休息,順便進入成功車站懷舊一下。這個車站後側邊就是成功嶺基地,引發我半個世紀前的美好記憶。我在民國58年(1969)年7月考上大學,當年7、8月間立刻接到入伍令,進入成功嶺參加大專暑期軍事訓練,直到10月初才離營入學正式就讀。
Thumbnail
中部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舊山線,大多泛指最晚停用、里程最長的三義到豐原段,但其實當初台中線鐵路雙軌工程的改建範圍從竹南到豐原,除了三義車站、勝興車站及龍騰斷橋外,也有其他的文化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本次來到位於苗栗市區的功維敘隧道(舊稱苗栗隧道),就是其中一個,且近年來苗栗市公所還新增苗栗首座滾輪溜滑梯,
Thumbnail
遊客服務中心 每當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我們都很習慣先找遊客中心 今天在火車站裡的遊客中心得到很棒的服務 中心的服務人員很熱心的拿地圖 幫我們推薦附近的行程 很詳細、很貼心的建議 所以我們就出現在嘉義公園了 嘉義公園 原本以為就是一個公園 還覺得透中午有誰
Thumbnail
雖然說是搭火車的嘉義微旅行 但是沒有任何想法,也沒有安排行程 然後還坐過頭,到水上才趕快下車 只好再等50分鐘、再坐回嘉義 原本想的很美好,4人騎著U拜可遊嘉義 連app都下載好了 一出嘉義火車站的大門 哇!太陽也太大了吧 立刻轉身走向計程車招呼站
Thumbnail
又來到二水車站 今天天氣真好 又揪團四人成行的搭火車小旅行 一台車剛好,直接往水里火車站 路線跟上次一樣 往嘉義 二水火車站是轉運站 我們的目標是嘉義 但是有可能到一半臨時改變到斗六也有可能 自由行就這麼隨便(是隨興吧) 到二水車站之後,沒有等很久 往嘉義的火車就到了 沿途風
Thumbnail
你喜歡搭火車嗎?當你想到火車,會回想起什麼樣的回憶呢?是和一群朋友出遊時一邊欣賞窗外風景,一邊大聊特聊的輕鬆愉快?是準備到另外一個城市出差前重複檢查手中資料的緊張感?還是農曆過年返鄉,即將見到許久未見的家人親戚時內心的期待或不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