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音樂走入商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音樂品味是每個人亟力尋求在身上的標籤之一,透過音樂所帶來的形象塑造自身的想像,漸漸的人會活得越來越像自己的品味,不論音樂還是生活。


  「聽團」是近年來急遽發展的詞彙,約莫五年前,聽來讓人覺得是個神祕莫測的領域(至少對我來說),當時我問過很多身邊聽團的朋友,不同的嘴卻都給了我相同的答案—「氣氛」,是現場演出的澎湃氣氛。一群人在同時、同地,彼此陌生卻能共同擁有這時刻,彼此為同道中人且不孤的感覺,一切被承接得剛剛好。


  聽獨立樂團的是一種離商業越遠越好、越顯品味卓絕的標籤,每個人都想找到自己的獨特性,如果沾染上商業就顯得太公式化、太俗套。因此當告五人被相信音樂簽下來後,一部份喜歡他們的人,開始嫌惡,視之如戴上一層濾鏡,商業的濾鏡。商業的考量與創作的能量似乎向來是一消一長、相互拮抗的端點。因此有人會說「告五人被相信音樂買下來了」,用「買」來形容自己付諸的喜愛是「被」買走的,而不是自己錯愛了,因為他們愛的可能不僅僅是音樂本身,更多的是音樂延伸出來的形象及標籤。


  商業就這麼糟嗎?從資本主義的延伸來看,它確實奴役了近乎全世界的人,又讓每個人成為共犯結構的一員。聽團是一種反叛的情緒底蘊,它反叛、它不那麼商業、它與商業音樂不同。是啊,能靠夢想度日又不靠商業,尊嚴到位、錢也到位,winwin雙贏。好似人們需要的是一種近乎完美的偶像崇拜,女神不能拉屎、公眾人物不能婚外情、獨立樂團自然也是不能商業化。


  商業化代表妥協、代表把創作的靈魂與惡魔做交易,當然不能否認,走入商業它勢必不會再一樣了,至少不獨立了,更要接受、面對市場的挑戰,過去獨立樂團自酬金費、創作音樂是為了找到喜歡作品的那群支持者。如今以公司團隊製作,公司需要創作者、創作者需要資金,他們背後多了一群人的勞務付出以及資金挹注,他們要滿足的不再是那群原本喜歡他們的粉絲了,而是要透過俗套的包裝找到公眾的「最大公約數」,讓更多人接受、喜歡並且購買他們的音樂,因為他們的音樂不再是只有理想,還有無數的責任。


  我曾看見朋友這樣說:「告五人在這座城市遺失了你,我們卻在這座城市遺失了告五人」,但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在迷失的時候我們找到了告五人,而告五人現在得在城市裡找尋更多迷失的人。」

  你有不同的想法嗎?歡迎與我分享討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鄒尚恆的沙龍
1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1、 流行音樂的現況有點像是商業化的趨勢,變得似乎不再是創作者純粹的創作,變得娛樂導向,像是純粹時間的消遣或是情緒的發洩,變得越來越庸俗,充斥著沒有深度的文字,只有讓人一聽就懂的文字,再也沒有那種創作應該呈現的意境,像是沒有感覺和情感的人寫出來的歌一樣,令人感到枯燥以及乏味,缺少了某些人性,求快而不
Thumbnail
1、 流行音樂的現況有點像是商業化的趨勢,變得似乎不再是創作者純粹的創作,變得娛樂導向,像是純粹時間的消遣或是情緒的發洩,變得越來越庸俗,充斥著沒有深度的文字,只有讓人一聽就懂的文字,再也沒有那種創作應該呈現的意境,像是沒有感覺和情感的人寫出來的歌一樣,令人感到枯燥以及乏味,缺少了某些人性,求快而不
Thumbnail
你以為的新聞 「你的資訊都從哪裡來?」是什麼開始我對這個題目感到興趣呢?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幾年前,某次音樂活動的審查,席間和另一位大學老師閒聊,他說: 哇喔。 手要抓取,必先動肩,事必有因,流水皆有源頭。這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開始研究資訊都哪來這件事,不過先來說說不同時代對「資訊」認知的差異。
Thumbnail
你以為的新聞 「你的資訊都從哪裡來?」是什麼開始我對這個題目感到興趣呢?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幾年前,某次音樂活動的審查,席間和另一位大學老師閒聊,他說: 哇喔。 手要抓取,必先動肩,事必有因,流水皆有源頭。這之後我開始有意識地開始研究資訊都哪來這件事,不過先來說說不同時代對「資訊」認知的差異。
Thumbnail
  今天剛好在網路上喵到了一部關於搖滾樂的紀錄片,裡頭剛好提到了搖滾樂是否要向主流靠攏。有一部份的樂手認為不過渡的包裝並將內心真實的話講出來,才能反映最真實的社會現況;而有一部份的樂手則認為商業是必須的,因為必須面對現實生活帶來的窘境。我並不擅長任何樂器,也不懂樂理,只能從一位聽者的角度來觀看這件事
Thumbnail
  今天剛好在網路上喵到了一部關於搖滾樂的紀錄片,裡頭剛好提到了搖滾樂是否要向主流靠攏。有一部份的樂手認為不過渡的包裝並將內心真實的話講出來,才能反映最真實的社會現況;而有一部份的樂手則認為商業是必須的,因為必須面對現實生活帶來的窘境。我並不擅長任何樂器,也不懂樂理,只能從一位聽者的角度來觀看這件事
Thumbnail
衷心企盼「耳邊風」播的歌,也能狠狠踢開你腦中那扇門。我們空中見。
Thumbnail
衷心企盼「耳邊風」播的歌,也能狠狠踢開你腦中那扇門。我們空中見。
Thumbnail
  音樂品味是每個人亟力尋求在身上的標籤之一,透過音樂所帶來的形象塑造自身的想像,漸漸的人會活得越來越像自己的品味,不論音樂還是生活。
Thumbnail
  音樂品味是每個人亟力尋求在身上的標籤之一,透過音樂所帶來的形象塑造自身的想像,漸漸的人會活得越來越像自己的品味,不論音樂還是生活。
Thumbnail
5G時代,考驗全域表達的時代來了 (全域表達就是能在現場、直播、鏡頭攝影、拍照、文字都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情緒輸出) 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新聞的標題是越來越長,拚的是眼球注意力也是演算法注意,字數多的標題有更大機會被關鍵詞圈住 還有新聞的內容越來越腥羶色,也是為了搏眼球 封面照面拍的在好,也都養
Thumbnail
5G時代,考驗全域表達的時代來了 (全域表達就是能在現場、直播、鏡頭攝影、拍照、文字都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情緒輸出) 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新聞的標題是越來越長,拚的是眼球注意力也是演算法注意,字數多的標題有更大機會被關鍵詞圈住 還有新聞的內容越來越腥羶色,也是為了搏眼球 封面照面拍的在好,也都養
Thumbnail
或許在多數人耳裡,「聽團」仍是一個稍嫌陌生的名詞,但在年輕世代的男女之間,北至「海湧祭」、南至「貴人散步」,盛大如輝煌的「覺醒」、「大港開唱」、小巧精緻如「女巫店」等⋯⋯無數的音樂祭、Live house在台灣遍地開花,四處奔波為的就是聽一場現場演出,早已成為了我們這些「聽團仔」的使命與共識。
Thumbnail
或許在多數人耳裡,「聽團」仍是一個稍嫌陌生的名詞,但在年輕世代的男女之間,北至「海湧祭」、南至「貴人散步」,盛大如輝煌的「覺醒」、「大港開唱」、小巧精緻如「女巫店」等⋯⋯無數的音樂祭、Live house在台灣遍地開花,四處奔波為的就是聽一場現場演出,早已成為了我們這些「聽團仔」的使命與共識。
Thumbnail
我們,就是異人,別讓大世界的有形之手,鉗制我們思想的流浪。地上地下的隔閡,在逆流眼中,從頭到尾也不曾存在過。
Thumbnail
我們,就是異人,別讓大世界的有形之手,鉗制我們思想的流浪。地上地下的隔閡,在逆流眼中,從頭到尾也不曾存在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