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
「冰山」是「一個人」的隱喻,包括了這個人的外在行為和內在歷程的整體狀態。在薩提爾模式的成長與學習中,探索冰山的練習是非常重要的。
冰山的八個層次之間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任何一個層次的變動都會引發其他層次的變化。因此,透過這個冰山的架構在進行自我探索時,一開始可能會感覺到茫然無措,或是,在按照一定的順序探索時,感覺到相當的生硬,不容易有體驗性。
之前John Banmen曾經給過一個比喻,學習探索自己的冰山,就像是學習一項樂器,剛開始從音階開始練習,按順序彈奏一遍、再倒過來彈,這樣來回多次,等到熟悉音階之後,才練習簡易的曲調。冰山的八個層次,可以視為基本的八個音階,先按順序來回走過一遍,這樣練習多次、熟悉之後,再練習比較複雜的、更適合你個人習慣的探索歷程。
過去學習冰山時,是透過他人提問或是自己直接體驗內在,再試著將冰山記錄在紙上,也就是先一步、一步的「體驗」冰山,再將體驗到的部份「寫」下來,「寫」是為了記錄探索歷程作為備忘。
但是,我自己經歷過、後來也常看到的現象是,「體驗」冰山的過程不夠充分,反而將「寫」冰山,變成了主要的部份。甚至,有些工作坊的主辦方或機構要求學習者的作業是一個月內要寫下30個冰山,這樣做其實是用心良苦、也很合理,一天一個冰山探索練習是很基本的。只是,這樣「要求」的形式容易帶來壓力,而落入過去在學校中應付作業的舊有模式,在心態上失去自主而寬鬆的空間,變成為「寫」而「寫」,變成了頭腦的分析、推理居多,忽略與內心的連結。這樣失去了探索冰山的真正精神,「寫」冰山也失去了探索的效果,久而久之就逐漸放棄這樣的練習了。
另一種我推薦的形式是在 Maria Gomori 老師的工作坊中學到的,先「走」冰山,有時間再「寫」下來。所謂的「走」冰山,是真的用「走」的!拿八張卡片(可以自行製作)寫下冰山的八個層面,按照順序在地板上排成一列,每張卡片相隔一小步,如下圖,從「行為」開始,一邊體驗、一邊往下走,走到哪一個層次,就進入內在去體驗那個部分。
接下來,我們先看一個個人基礎練習的案例,後續再說明步驟和細節。
案例
一位剛上過工作坊的媽媽,看過講師帶領其他學員走冰山,自己也在小組練習過。
回家後某天下班,回家一開門,看到青少年的兒子在大螢幕的電視上打遊戲,她問:「你功課寫了沒?」,兒子不回應,就把電視關了,直接走回房間,用力的把門帶上。她沒有再追上去,不想要製造進一步的衝突,但是心裡感覺悶悶的,所以她決定先走一下自己的冰山。進了房間,拿出自己寫的八張卡紙擺在地上,開始走冰山。
她站在「行為」卡紙的旁邊,做了一、兩個深呼吸,和自己的內在連結一下。現在要走冰山的「事件」是「今天下班一進門,和兒子有了一個不愉快的互動。」。
她想了一下:「我的行為是...,看見孩子打遊戲,問了他:『你功課寫了沒?』。」
這時,往下走一小步,到「溝通姿態」卡紙旁:「我的溝通姿態是...那句問話有指責,後來他進房間,我沒再多做或說什麼,有點在打岔,因為擔心可能會有更大的衝突。」
然後再往下走到「感受」的卡紙旁,這裡需要特別的專注在內心,同時,感受一下此刻身體的反應,包括心跳、呼吸、肩頸、胃部、皮膚、肌肉...的狀態,有助於瞭解自己的情緒狀態。她感受到比較主要的是「生氣」,但生氣底下有些比較隱微的感受,感覺到了「挫折」、「擔心」、「難過」、「無力」...,越去感覺就越多細微的感受,這些感受也相互的牽連著。
接下來走到「感受的感受」卡紙旁,問自己:「剛剛的這些感受,我可以接納嗎?」她感覺了一下,對於其他感受還好,但是「無力」特別不能接受,因為這樣的感覺好虛弱、好沒用,覺得自己好糟糕!她很氣自己這樣的狀態!
這時,她不想再往下走了!因為感覺很不舒服。但是,這樣就中斷、放棄會很可惜,想起之前的學習,提醒自己可以用正向觀點看待負向的感受,雖然感覺不舒服,但這是很重要的探索入口,不代表自己不好,而是想要成長和改變必經的過程,值得認可自己此刻在進行的探索。
她決定往下走到「觀點」卡紙旁,再一次深呼吸,回到剛剛和兒子互動時不舒服的感受,和那樣的「無力」感待一會兒...,問自己「無力感和什麼樣的想法有關?...」,或是「什麼樣的想法讓我產生這樣的無力感?...」,她想到「和兒子的互動一直重複著類似的狀態,自己用了很多方式、也看了好多書、上了很多課程,卻仍然沒有什麼改變!這樣好無力喔,真想放棄算了!」這樣的無力感,好像在跟她說「你真沒用!學了這麼多、這麼努力,還是沒有進展!」,她討厭這樣無力的感覺,責備自己為何這麼沒用!
她讓自己安靜下來...,喔!...原來是這樣啊!看見自己不想面對無力感,是因為無力感等於自己「沒有用」、「沒有價值」,比較明白了自己感受背後的觀點,心也變得清明一些、穩定一些。於是,決定繼續往下走。
到了「期待」卡紙旁,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什麼樣的情況發生,會是我期待的呢?...」,她想到自己希望「兒子可以認真的學習,回家後會先做功課,然後再去玩遊戲一小時!」,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和兒子溝通,也和他的關係更好一些!」
走到「渴望」卡紙旁,將剛剛的期待,化成具體的想像:「下班一進門,孩子不在電視機前,往裡走看見他在房裡讀書、做功課,看到他很專注、認真的表情!抬頭看到我,就跟我打招呼,聊了兩句就繼續看書!...」,她讓自己像冥想般,走進去這個美好的場景專心的體驗,感覺心裡好舒服、好溫暖...,身體也感覺到變得放鬆、心口有點發熱!
這時,走到「生命力」卡紙旁,直覺的評估自己的能量狀態,從一開始的4分,到此刻是8分,很喜歡這樣的狀態。接著問自己:「我值得這樣美好、滿足的感受嗎?」心裡滿確定自己是值得的,這樣的確定感讓自己更加穩定而紮實!
此刻,帶著這樣8分的能量狀態、帶著剛剛體驗到的舒服、溫暖的心情,往回走到「期待」的卡紙旁,問自己「期待有沒有變化?內容有沒有需要調整?」,她發現「期待的內容沒太多變化,不過感覺看待這樣的期待比較輕鬆、有彈性了!當自己帶著比較高的能量,即使看到兒子在玩遊戲,也比較不會那麼生氣、挫折或無力了!」她覺得滿神奇的,原來自己的狀態改變,看事情的眼光就不太一樣了!
走回到「觀點」卡紙旁,自己的想法有些變化,冒出不同想法:「兒子玩遊戲不代表他不在乎學習,有時是回來想先放鬆一下,只要當天有把功課做完、有好好念書就可以了!就算玩過頭了,我也可以提醒他。」
回到「感受」卡紙旁,自問:「同樣的事再次發生,我的感受會不一樣嗎?」剛剛在「期待」卡紙旁,已經感受到了自己的不一樣。此刻的心情也變得穩定、有力量了!
再走回「行為」,問自己:「如果此事再次發生,我會怎麼做?會和之前不一樣嗎?」她再次想像回到家、看到兒子玩遊戲的場景,如果再次發生,她會「和孩子打個招呼,聊兩句,然後提醒他注意時間,早點去做功課。」,於是,她站在「行為」卡紙旁演練,在想像中對孩子說了那些話,說完後感覺自己很輕鬆、很舒服,想像孩子也會應允她的提醒,她感覺這樣滿好的。
回顧這次走冰山,感覺到滿順利的,很有能量、也很有學習。她知道不會每一次都是這麼順利,但是,只要她願意堅持下去,走冰山的歷程總會越來越有進展的。
結語
其實冰山的每個層次都可以細究,但剛開始練習先用簡易的方式進行,著重於體驗,不計較太細節或太複雜的情況,待日後更加熟練之後,再進行更多不同探索路徑的嘗試。
上述的案例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情況,大部分朋友在初學時,常常會遇見各種不同的阻礙,這是很正常的,透過較資深學習者的引導、同儕小組的陪伴,以及自己在演練上的堅持,將會越來越有體會,也更加順手。
下一篇說明進行冰山的基礎演練時,可以參考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