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清消」是什麼?無效但有用的防疫儀式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新聞畫面中常見、政治人物口中也常提到的「清消」,往往是讓人安心的舉措。其景象是公布群聚感染地點、熱區或確診者足跡之後,政府出動化學兵單位在附近噴灑消毒藥劑。軍容壯盛的士兵們,穿戴全副隔離衣物拿著大筒的噴霧器噴出可觀的煙霧,構成絕佳的新聞照片主題,也難怪地方首長喜歡和前來支援的化學兵部隊合影。不過這種作法也遭到質疑,例如是否會造成環境汙染、噴灑的藥水是否對人體有害等,以致於陸軍司令部必須出面澄清,化學兵使用的是一比五十的稀釋漂白水,「主要功能在殺菌,對人體沒有直接傷害。網路謠言的惡意指控,與事實完全不符。」
稀釋漂白水是對COVID病毒有效的消毒藥劑,也是居家日常常用的清潔用品,確實沒有網路謠傳的誇張毒性,然而,對著熱區、確診者足跡的街道和建築噴灑會是有效的消毒方式和防疫措施嗎?

這點不只許多醫療人員和相關專家不認同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表示「不建議」。「因為在室外,例如街上或市場等地,進行噴灑或燻蒸,以消滅新冠病毒或其他病原體,灰塵與垃圾會讓消毒劑效力鈍化。」而「就算缺少有機物質,化學噴劑也不可能在讓病原體失去活性所需的接觸時間內、適當覆蓋所有表面。」世衛組織認為「若要塗抹消毒劑,應使用在消毒劑中浸泡過的抹布或紙巾。」也有專家認為,經過確診者曾走過的街道而遭到感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出動化學兵噴消毒劑防疫的作法並無必要。
其實類似的爭議在當年台灣爆發SARS疫情時就已經出現,當時也出動了化學兵在即將重新開放的和平醫院周遭噴灑,用漂白水噴人行道與路樹的畫面,引發輿論同樣的質疑與批評,認為殘留漂白水將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尤其可能傷害河川生物。既然很早就知道這種作法並無防疫效果,也有造成環境傷害的風險,那為何持續這樣的作法?不久前彰化出現北部返鄉的確診案例,即便沒有動用化學兵,也還是勞動清潔隊員乘車在街道上噴灑消毒。
或許出動化學兵與清潔隊員在戶外大舉噴霧消毒的作法,就像公布確診者足跡一樣,主要是回應民眾求安心的心理需求。除了大舉消毒讓人覺得危險的環境再度回復安全清潔的狀態之外,疫病群聚感染是個突發事件,需要某種公開的儀式性做法標示事件的結束。
西方醫學史上常見以燻蒸消毒驅逐疾病瘴氣的種種做法,醫療人員手執焚燒草藥香料的香爐,就有強烈的宗教意象。《醫療與帝國:從全球史看現代醫學的誕生》這本書也提到「當霍亂在一八五○年首度襲擊牙買加的金士頓時,光是這個城市就死了四千名居民。病急亂投醫的衛生局從軍火庫借來一門加農砲,對著金士頓的街頭發射空包彈」,「以摧毀遭到疫病侵襲的城市暗巷裡潛伏的致病力量」,或許也有在混亂之下以具有戲劇性的強力反應來回應不安心理的作用。在公共場所出動人馬噴灑消毒劑的場面,就像宗教史學者康豹所研究的台灣「送瘟習俗」,具有「受難儀式」性質,讓人心得到紓解與安慰
然而,出動化學兵與清潔隊員做這種防疫無效但是安撫社會人心有用的事情,還是有其代價。大量噴灑漂白水確實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國外已有水生物與野生動物受害的研究報告。台灣也有報導就指出,化學兵必須穿著悶熱的防護衣,在炎熱氣候下工作。除了辛苦之外,在疫情升溫人力資源吃緊的情況下,寶貴的資源應該用於有效的防疫作為;是否要繼續戶外噴灑消毒劑的作法,頗有商榷的餘地。將防疫的科學作為與安定心靈的儀式明確區分來,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後疫情關鍵字:整合筆記
開放理性、多元提問、經歷感受。毋須立即反駁或同理,讓集體經歷過程中的存在,暫時留在當下思考,待日後有機會回應歷史的召喚,研究它、分析它、借鑑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