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寫】Ep.2 我的快樂與 money 之間的曖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話嘮不用錢

在上一集,我提到關於「愛」:如果沒有,就給不出來。

能不能對物質世界感到幸福,是很容易用個人感受衡量的。我成長的環境裡並不缺吃穿用,若真要說沒有滿足的原因,也是因為沒有什麼彈性可言。

我記得有次高中上課的時候老師在和同學閒嗑,突然問到我說:欸你永遠穿的就都那幾件,跟同學出去有時候還會穿學校衣服,你沒衣服穿了嗎?

在以前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讀書身上的我來說,還真的沒有多注意穿著給人的觀感。我可以二、三年就兩雙襪子輪替,一年到頭,一雙鞋子從開學穿到畢業也不是問題,要嘛說我對時尚沒有感覺可以,也可以說我無欲無求,當時沒這麼需要。

直到現在 24 歲,雖然還沒大學畢業,但也都自己住在外面,想說如果一週才打算投幣洗一次衣服的話,衣服必定都幾套、幾套的,內著當然更不用說,比起從前在家,也都是數件在買的 ... 好像這樣就「正常」多了。

懂得用錢,是自我實現的第一步;

溢滿的愛能夠給予,給予卻不能代表愛的涵義。

本週優質節選

raw-image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成年?一個強迫自己要馬上懂得很多的年紀
  • 獨立?你就是你,無須證明

你覺得你和小時候的差異很大嗎?什麼才是一個人長大的證明呢?如果我們做一件事只是為了取得別人的認可,那麼如果我說:愛我沒有如果

別人怎麼看,真的很重要嗎?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raw-image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成年?

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我變了呢?

raw-image

後來仔細想想這麼短短一段文字,其實隱含了非常大量的個人意識訊息在裡面。

最早認為我和小時候差距最遠的就是我家人,已經不知道多久之前,偶爾我爸去接我媽下班的時候,就會在車上多聊天;其次則是我過往的同學,見面次數不多,但見到我有時候像見到鬼一樣:你也差太多了吧!(感受上就是氣質有變化)

在我的視角,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我想說的,但因為小時候很不會表達內心想說的東西,所以不管把我放到哪個環境,看起來都像個異類;而成績的崛起變相給了我話語權,若要說是這時候才開始「學習說話」,其實是很合理的事。

讀大學後的我沒有歸家的習慣,只記得後來幾次短短的對話,充斥著「我長大後就變了」的內容。

其實我沒有變,只是一直以來人們都只願意浸泡在自己的想法裡吧?

分享一個我生活比較特別的歷程。

我的求學過程沒有很順遂,主要是有「被人分類」的感覺存在。成績真的都不差,但人際關係每個年紀都有狀況。不論老師也好、同學也好,通常都不願意和我有進一步的相處。

所以我就衍伸出一個感覺:我必須要做人心目中「乖」和「懂事」的樣子。

在內建這種想法之後,我覺得就是再認真一點、再不給人添麻煩一些,或許我可以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

然後我確實做到了,也過了一段舒服的日子,但依然不長久。只要我必須離開原本的環境,這些為自己爭取到的紅利就會消失。

有些人可能會想說:這是當然,因為一看就知道那不是你原來的樣子

只是現在要突然問我說,所以我是什麼樣的人呢?我自己也不十分清楚,所以才要透過寫作慢慢尋找吧!


重考是必然?

有一種說法叫「課題」,每個人一生當中或許會碰到數個、大大小小的課題,只是有的人察覺的早、改變的早,過上一個和別人截然不同的人生。

用我的例子來說,在我當初預設:讀大學是一個追尋自我的過程,如果這間大學、這個環境沒辦法提供我想要的東西,也當然我沒辦法和這個地方有很好的互動,離開就是必然。

那很顯然,尋找自我這件事,在近幾年內就是一個課題,而我察覺到了,所以才需要逐步改變自己的思維和生活習慣。

畢竟,人越老,真的會越固執,也越難改。

重考後我選擇讀經濟,上成大之前,因為涉及「選擇」的觀念我都覺得很有趣,讓我覺得這充滿人性;我不必再特別以別人的需求為優先,先想想自己做了什麼選擇,對自己才有幫助的一種感覺。

雖然寫文章的此刻,還是因為已經厭棄了無聊的學術課程,真的是每到考試都泡在點、線怎麼移動,這東西邏輯合不合理的情形 ... 已放棄跟課程內容溝通了 XD。

那講起選擇,是促成我長大開始「叛逆」的緣由,與其說我變了,倒不如說是「我」正在成形中:小時候的我講話不尖銳,長大了有什麼就說什麼;小時候的我什麼都由別人決定,長大了當然不允許蠻橫、霸道又無理的干涉。

一方面深刻的覺得,一路走來我沒有什麼選擇的機會,我覺得自己像是實驗品一般地被拿來做社會性的實驗,試試看到底所謂的好好讀書,能不能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可是後來發現這一切都假到不行,急著替你生活做決定的人很多。

在我恢復理智之前,還沒有察覺這些人沒辦法替自己承擔責任。

清醒之後,迎面而來的是一連串我對人的不信任。因為我把我的相信和真心交到別人手上,換來的是我必須要認清楚:只有我才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不知道你覺得這算不算人的惡意?

有的人,給了你好意,你不僅要收下,還得笑著、恭敬的收下;禮數做足了還不夠,這一刻盯著你用了沒、下一刻一臉「反正你也不會聽」的失望表情,搞得我生出來就是在滿足別人似的,這樣的好意真的還稱得上是好意嗎?

好險長大還是給了我一份領悟:

有了認知,可以抱怨,然後要改變。

所以即便今天的我被上上了那些:不聽話、叛逆、我怎麼會這樣的標籤,時至今日我已經不以為意。

因為無論我今天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在知道我說過什麼、做過什麼的前提下,就算被討厭,也總有人會喜歡;就算有人喜歡,也還是有人會討厭。

我還是那個調調:拿出自己對於事情的品味,細細篩選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好了。


獨立?

大學時期就經濟獨立有沒有必要?

raw-image

上一段的文章沉了點,大致上就是在講被道德綁架的感覺。

第二部分要講的觀點是參照《大學不迷茫》這本書。

由於大學時期要能區隔出人的不同,關鍵在於課後生活的排定。

以前讀師大的時候有做過家教,以當時想當老師的我來說,這屬於「本分」的投資;如果我不做,對想當老師的我來說,會少掉很多該有的經驗值。而且經驗這種東西本來就不嫌少,可以越早開始當然也是越好的,畢竟有興趣。

重考那年,看完全書之後,發現非常多論點跟自己想的不一樣。

直覺的想像一下現在讀經濟的我,一路做家教三年到接近畢業,可以為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效益?

涉及選擇的議題大家都聽過。同時段選擇了一個勢必得不到另外一個,除非我有兩倍的時間。

換句話說,在課後生活選擇家教的當下,我就會少了很多探索其他領域的機會,這還不只,機會成本則是踏出校門那一刻可能會發現:過往的財富自由完全只是暫時的

因為同時段別人或許很熟悉如何在職場上跳板,然而我卻生不出第二段同等的時間做一樣的學習。

這裡要註解一下

對於生涯議題我一向態度都是:

沒有對錯,但有好、壞之分。

所謂的好、壞是基於自我在成長過程中的認知,也就是做一件事情得到的結果好、壞如人飲水,然而有些結果卻未必會在做的當下就顯現。

若以今天本文的角度要來談:我贊不贊成課後去打工?

我一定會跟你說我贊成,但是我不會去做。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

另外以前有的人會分享說,有錢人是如何看待他們的錢?或者有錢人是如何推動錢滾錢的?諸如此類的文章。

顯然我們對於有錢人的金錢觀念,是有意識的認為和普通人不一樣。

那同樣的想法我們可以說,為什麼同樣的四年,有的人可以把自己活成「爆發戶」?有的人卻學習看人臉色過日子?

我認為關鍵在於:你想把自己當成誰?

在以前那個年代,很多長輩認為存錢就可以過好人生、努力打拼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薪水,為什麼現在看來是危險的?

除了現代人比較有「斜槓」的觀念之外,所謂的有錢、成功,都是少數,而把自己活成「多數人」就是埋沒自己的開始。願意屈人之下,即便想起身對抗體制,行動卻跟不上,而通膨率也一直高過政府訂定的儲蓄利率很久了,各種無力早在一開始的思維就已經決定好了。

放到現在來看,把培養自己的時間拿去做時薪工,不就等於向別人宣告學歷以外,我們的價值就只剩這些了嗎?

早早的被人定價,也是早早的陷自己於不義呀。

錢真的很重要嗎?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時至今日我還是覺得很重要,但能力也必須要跟的上心眼。

要的越多,是透過做的越多;做的多還不夠,還必須聰明點的做。

當然有的人會想問說:

  • 那些家裡有困難的人,對他們而言工作是必須的
  • 如果說想為家裡盡一份分擔的心意,這樣有不對嗎?

以前我在師大上過一門「教育社會學」,這門課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如果你能認同這社會打從出生就不公平的話,這件事就算到大學畢業也不會有多少改變

換言之有資本的家庭,他們有的是資源,為自己的後代鞏固繼承資產的能力;在《大學不迷茫》一書中則會鼓勵這些金援不夠豐厚的學子,如果連努力都輸給人了,那還要拿什麼來翻轉自己的地位?這個給回答給第一題。

第二題則是要重申:所有生涯的決定都有好、壞之分,好或壞都是由本人自己感受;那好意出於自願,若說付出沒有得到人的認可,它依然是一件好事,無可挑剔。

作為選擇的主體,你只需要知道做這份決定,對不對得起將來的自己,就可以了。

只是我的答案相當明確:不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類量測事務所
30會員
340內容數
致力打造質量創作,涵蓋「人際關係、自我覺察、生涯規劃」等深刻觀察主題:註明作者與原文連結方可文句引用,轉載不讓著作權,未盡事宜來信詳談
人類量測事務所的其他內容
2022/10/27
我一直以來覺得人生必須很小心的地方:因為我們其實沒有義務對別人的信仰做出交代。
Thumbnail
2022/10/27
我一直以來覺得人生必須很小心的地方:因為我們其實沒有義務對別人的信仰做出交代。
Thumbnail
2022/10/20
算是這幾年才開始看到的類型,不喜歡時常把虛無的正向拿出來當招牌在過濾異己的人。
Thumbnail
2022/10/20
算是這幾年才開始看到的類型,不喜歡時常把虛無的正向拿出來當招牌在過濾異己的人。
Thumbnail
2022/08/11
就好像很多水從天上潑下來我們不會說:好多水滴掉下來了,而是會說「下雨了」,類似的意思。
Thumbnail
2022/08/11
就好像很多水從天上潑下來我們不會說:好多水滴掉下來了,而是會說「下雨了」,類似的意思。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