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三國愛好者中的評價好像沒什麼特別的,喜歡正人君子、兄弟情義的人喜歡蜀漢,喜歡真性情的、實力強大的人喜歡曹魏,但很少有人能說出什麼樣的人會喜歡孫吳。那麼,孫權在三國中是一個什麼角色呢?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劉備或者曹操無法統一三國的主要原因就是孫權“從中作梗”。很多人會說“這不是屁話嗎?”我們來分析一下,三國鼎立的局面是因為曹操、劉備和孫權,如果沒有孫權在赤壁前夕拔劍斷桌案明志,建立孫劉聯盟,就沒有劉備啦,孫權投降的話,曹操真的就可以實現統一了啊。
再來,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正是人生最高峰的時候,孫權卻在這時來了一波偷襲,劉備的荊州沒了,就連關羽也死了。那時曹操的王都在哪,鄴城,他想要遷都到漢獻帝所在的許都以避關羽的鋒芒,可見關公之神勇。試想一下,如果關公一路打下去,曹操還在嗎?很難說。
接著就是三大戰役中的夷陵之戰,那時孫權的身份是什麼?大魏吳王,劉備傾盡舉國之力攻打東吳,可惜火燒連營八百里,導致劉備白帝城托孤,含恨而終。但是孫權做出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議和。這代表什麼?他剛接受了曹丕的封號,現在又跑去和另一個皇帝合作,和曹丕翻臉了。可以看出孫權並不想屈居人下,如果他踏踏實實的做吳王,天下真的就是曹家的了。
難道孫權是一個為了挑戰強者而生在東漢末年的武道家?當然不是,那為什麼孫權從來沒有“捏軟柿子”的操作呢?因為孫權並不想屈居人下,但他有辦法靠著一己之力存活嗎?答案是沒有。所以他要和劉備結盟,可是,曹操雖然赤壁慘敗,但這個敵人依舊是強大的,而劉備雖然看起來老實,但這個盟友又是靠不住的,而且是又野心的,是逐漸能和自己平起平坐的,甚至說話不算數的,在此參考劉備借荊州。那他應該怎麼生存呢?作為三方勢力的中間值,他起了一個作用,叫做平衡。所以這個“誰強就打誰”這個不可思議的舉動就可以解釋了,就是寡人想做皇帝,所以你們不能有人比我強,你們誰強,我就打誰。
對於這一點,我想最痛恨孫權的就是劉備了吧。年輕人,不講武德,說好一起打老曹,你卻來騙,來偷襲。沒辦法,誰叫你劉備厲害呢?不過我們也看到了孫權的一個優點,說翻臉就翻臉,這方面他的心比曹操還黑,臉皮比劉備還厚。和劉備好的時候,連自己的玉容花貌的妹妹都可以嫁給劉備這個糟老頭子,不好的時候,我可以殺你弟弟。關於想學習《厚黑學》的朋友,可以好好的研究一下孫權。
還有,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曹丕稱帝後,年號為“黃初”,劉備稱帝後,年號為“章武”,而最後稱帝的孫權為“黃武”,選擇在兩個國家的年號裡各取一個字,這好像就是在告訴蜀漢和曹魏,我雖然稱帝了,但是想合作也不是不可以的。(個人猜想而已)
所以,三國為什麼那麼精彩?我想就是因為有一方制衡的關係,在這一點上,孫權功不可沒。
再來,我們來談論一下,為什麼孫權沒有粉絲呢?
第一,我們來假設一下,一部電影,男主角要創業,什麼人設才會有波瀾壯闊的劇情呢?第一,白手起家,對於劉備和曹操而言,都經歷了這個過程。劉備,織席販履之徒,落魄的皇族;曹操,本可以成為優秀的國家公務員,結果刺殺董卓失敗,淪落為一名逃犯。所以,二人都有過拉投資、招兵買馬、招賢納士的階段,而孫權不用,他作為江東之主前的小二十年裡面,他應該也不會想到自己就從一個“臭弟弟”一下變成主子了吧?畢竟孫策死的有些突然。當然前面的過程就沒有了。我們再假設,如果今天男主角是一個繼承了父親公司的富二代,而之歌富二代直接接受公司,那麼什麼劇情能讓電影看起來驚心動魄?就是這個富二代如何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內憂外患,什麼其他強者的吞併、公司老人的不服,都是不可以少的劇情,而很不巧,內有外患都有人幫他解決了,“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策留給了自己的弟弟兩位救星,自然沒有了孫權發揮的餘地。
第二,電影裡的反派會不會有粉絲?會,甚至只要夠帥、夠強,人氣超過主角都不意外。不過如果有個路人角色弄死了人氣最高的配角呢?那不用說,入戲頗深的觀眾一定會對這個角色咬牙切齒。很不巧,孫權弄死了萬人敬仰的“武聖人”關公,那覺活該自己沒有人追捧了。
第三,人生中的污點。孫權有什麼污點?偷襲關公並不能算是污點,戰爭本來就是這樣,你危害了我的利益、你和我有個人恩怨、你威脅到了我,我就是要打你,這無可厚非。劉備和曹操就沒有污點嗎?當然也有,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都可以稱之為污點,不過勝敗乃兵家常事,不可能有一直勝利而不會敗北的常勝將軍,但是孫權的敗北真的可以讓大家貽笑大方,那就是“合肥之戰”。張遼800人,孫權100000人,硬是讓張遼打的丟盔棄甲,還差點在逍遙津被活捉,要不是孫權的馬好,可能孫權就真的沒了。這麼說可能大家無法感同身受,打個比方,張同學這裡有8個人在教室,而孫同學帶了1000個人來堵張同學,結果坐鎮後方的孫同學卻被這八個人打的落荒而逃。孫權就這樣把敵軍張遼送進了武廟,成就了敵人,打自己的耳光。
有了這幾點,恐怕也很少有人喜歡孫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