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傳庵-塗鴉寺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單傳庵2020.8.31攝影

旁人的心願遠拍經過模糊處理

完成在寺院牆上塗鴉又不會被逮補的夢想XD

整面牆像是變成黑白分明的大型繪馬,每到年底重新粉刷,單傳庵是日本獨一無二的塗鴉寺院。

目光掃過每個心願落筆誠摯慎重,「無病消災」、「生意興隆」、「健康平安」等等字句組成的長方格,事前商量好似的規矩自律,一枚繪馬大小的不多不少、不貪佔空間。

大黑堂 開放書寫心願

單傳庵創建年代不詳,約200年前單傳和尚供奉救苦觀音,1721年(享保6)中興,臨濟宗妙心寺派。約60年前住持為感謝重建大黑天堂的人們,希望大家心願實現,靈光一閃不如就寫在神明視線最清楚的位置,於是開放牆上塗鴉,形成幽默獨特的祈願方式。

唯一的難度只有週末開放參拜、時間也短,觀望多年造訪總算,仰頭環視堂內,大黑天像上下左右都被芝麻大小字牆包圍,親眼見識還是深感趣味。

石清水八幡宮指定為國寶,週遭不乏獨特的寺院,都在同條路上一路逛到底很方便,低調宣導市區人潮疏散的百年大計,推薦京都通們規劃來這區。

安居橋

八幡八景之一「安居橋朧月」

八幡八景之一「安居橋朧月」。

放生川上拱型的太鼓橋,古繪圖中紀錄約在江戶初期建造,1868年(慶応4)鳥羽伏見之戰燒毀,後為緬懷而重建。

放生會舞台

橋中央為再現石清水八幡宮古老的「放生會」修築的舞台。

追溯平安時代初期863年(貞観5)延續千年至今、每年9月15日在深夜奇祭告一段落的早上舉行。

安居橋、放生川,名字組合極具意象,對面便是石清水八幡宮及走井餅。

過橋後走一小段就能尋到單傳庵。



相關延伸閱讀:【八幡系列】

石清水八幡宮-幽玄的深夜勅祭「石清水祭」

走井餅-石清水八幡宮前名物

單傳庵-塗鴉寺院

八幡散步-相槌神社、正法寺、安心院

松花堂庭園-空中茶室與女郎花塚


⚠️單傳庵塗鴉書寫主要遵守事項

1、書寫、參拜費自行放入賽錢箱。

2、在規定的牆壁以外禁止書寫塗鴉,寫在牆上時斟酌不過度佔空間。

3、除了寺方準備的筆以外,其他請勿使用。


參拜時間:9:00~15:00

限定星期六、日、正月三日開放參拜

平日閉門,需要事前電話預約

參拜費:100日圓

書寫祈願費:300日圓

交通:京阪電車「石清水八幡宮」下車,徒步10分鐘


1小時左右散步路線:石清水八幡宮→(10分)單傳庵→(10分)→相槌神社→(15分)→善法律寺→(10分)→正法寺→(10分)→車塚古墳女郎碑→(5分)→松花堂庭園


*寺院神社莊嚴之地,務必遵守參拜禮儀,嚴禁喧嘩及飲食,卡位以及拉扯摘取花木*

*照片文章皆是筆者攝影、撰寫及統整所學,如要轉載請註明專頁名稱連結*

【你們的支持鼓勵,是我前行的動力】https://liker.land/riverbankflo/civic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泉 燈行的書齋
84會員
395內容數
京都的底蘊不只是有文化美學,更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以文人視角走訪神社寺院,在歷史、文學、小說中與古都的靈魂問答。
泉 燈行的書齋的其他內容
2024/11/30
回想起來,當時有些無奈微妙、錯愕的心情。 在金戒光明寺前被一對觀光老夫婦問路「德川秀忠的菩提寺、三重塔走哪條呢?」指路後隨口補充一句塔前是會津藩(福島縣)藩士們的墓。 「哎呀!這話說不得,我可是長州藩出身。」 老爺爺語氣鋒利,接著樂呵呵笑著,身後的老婆婆陰沉著臉。
Thumbnail
2024/11/30
回想起來,當時有些無奈微妙、錯愕的心情。 在金戒光明寺前被一對觀光老夫婦問路「德川秀忠的菩提寺、三重塔走哪條呢?」指路後隨口補充一句塔前是會津藩(福島縣)藩士們的墓。 「哎呀!這話說不得,我可是長州藩出身。」 老爺爺語氣鋒利,接著樂呵呵笑著,身後的老婆婆陰沉著臉。
Thumbnail
2024/09/28
春寒料峭時期,面對比叡山的高僧說法,一名路經的法華宗俗家弟子出言反駁,為此進行佛法辯證,始料未及掀起大禍,數萬門徒給逐出京城,甚至禁教的滔天大禍。 1536年「天文法華之亂」法華宗門徒稱為「天文法難」。比叡山僧眾聯合大名六萬大軍壓境,放火燒殺二十一間本山寺院,此後禁止布教。
2024/09/28
春寒料峭時期,面對比叡山的高僧說法,一名路經的法華宗俗家弟子出言反駁,為此進行佛法辯證,始料未及掀起大禍,數萬門徒給逐出京城,甚至禁教的滔天大禍。 1536年「天文法華之亂」法華宗門徒稱為「天文法難」。比叡山僧眾聯合大名六萬大軍壓境,放火燒殺二十一間本山寺院,此後禁止布教。
2022/05/17
要用兩句話和別人介紹道真公時,我也難免拿中國的屈原對照,但細究內核是完全不同的。深受崇敬的學問大神、菅原道真,絕不是在正待或未能發展抱負途中被迫下線,反而是早早發揮長才,晚年才遭受妒恨。
Thumbnail
2022/05/17
要用兩句話和別人介紹道真公時,我也難免拿中國的屈原對照,但細究內核是完全不同的。深受崇敬的學問大神、菅原道真,絕不是在正待或未能發展抱負途中被迫下線,反而是早早發揮長才,晚年才遭受妒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直指庵,喻為保有本心之意。
Thumbnail
直指庵,喻為保有本心之意。
Thumbnail
登上山門後氣勢壯觀的奔龍庭,穿過中門後十牛之庭映入眼簾,紅橙金綠奪目漸層,綠苔上舖
Thumbnail
登上山門後氣勢壯觀的奔龍庭,穿過中門後十牛之庭映入眼簾,紅橙金綠奪目漸層,綠苔上舖
Thumbnail
赤山禪院鎮守皇城的表鬼門,拜殿屋頂雕有神猿,庇佑除萬厄。
Thumbnail
赤山禪院鎮守皇城的表鬼門,拜殿屋頂雕有神猿,庇佑除萬厄。
Thumbnail
西光寺是文覺上人剃度之地,也是高雄神護寺的別院,據說此處楓樹也是從神護寺移種而來。
Thumbnail
西光寺是文覺上人剃度之地,也是高雄神護寺的別院,據說此處楓樹也是從神護寺移種而來。
Thumbnail
書院額緣如同一幅完美的落款錦秋圖,東庭是小堀遠州作庭的幾何圖形排列的枯山水,南庭種滿杉樹楓木,青苔圍繞,保有南北朝風格的池泉迴遊式庭院。
Thumbnail
書院額緣如同一幅完美的落款錦秋圖,東庭是小堀遠州作庭的幾何圖形排列的枯山水,南庭種滿杉樹楓木,青苔圍繞,保有南北朝風格的池泉迴遊式庭院。
Thumbnail
「宿坊」寺院古時提供大名、參拜者、行腳僧借宿,高野山江戶時代700間大小寺院,1888(明治21)大火燒毀,現今多為重建,寺院117間,其中設置宿坊52間。
Thumbnail
「宿坊」寺院古時提供大名、參拜者、行腳僧借宿,高野山江戶時代700間大小寺院,1888(明治21)大火燒毀,現今多為重建,寺院117間,其中設置宿坊52間。
Thumbnail
「東海一連庭」原本以為要再過十年才能看到,睽違五年冬季非公開文化財特別開放參拜!室內以外的庭院很佛心的准許拍照,導覽人員解釋詳盡,聽了真是自愧不如。
Thumbnail
「東海一連庭」原本以為要再過十年才能看到,睽違五年冬季非公開文化財特別開放參拜!室內以外的庭院很佛心的准許拍照,導覽人員解釋詳盡,聽了真是自愧不如。
Thumbnail
突如其來哐啷聲,發現下面的參拜者正朝我投賽錢......瞬間還以為走錯到什麼不得了的地方!怕給雷劈誠惶誠恐確認標示好幾眼,不敢多停留疾步通過。
Thumbnail
突如其來哐啷聲,發現下面的參拜者正朝我投賽錢......瞬間還以為走錯到什麼不得了的地方!怕給雷劈誠惶誠恐確認標示好幾眼,不敢多停留疾步通過。
Thumbnail
深夜中優雅的平安繪卷,五百多人身穿時代衣裝,沿著山道行進隊伍,石清水祭歷史悠久,和五月的葵祭一樣是三大勅祭之一。
Thumbnail
深夜中優雅的平安繪卷,五百多人身穿時代衣裝,沿著山道行進隊伍,石清水祭歷史悠久,和五月的葵祭一樣是三大勅祭之一。
Thumbnail
住持為感謝重建大黑天堂的人們,希望大家心願實現,靈光一閃不如就寫在神明視線最清楚的位置,於是開放牆上塗鴉,形成幽默獨特的祈願方式。
Thumbnail
住持為感謝重建大黑天堂的人們,希望大家心願實現,靈光一閃不如就寫在神明視線最清楚的位置,於是開放牆上塗鴉,形成幽默獨特的祈願方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