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夏琳與當時在文統書店工作之少女。(夏琳提供)
文字採訪:沈眠
1970年代出生的夏琳,20歲前在旗鼓鹽老城區生活,是道地老鹽埕人,大學北漂,畢業後於《民生報》任職,專責於活動企劃,2003年離職,2004年與夫婿定居桃園。而後懷著對書店的鄉愁,開設南崁小書店,至今8年已有諸多常客支持書店。
1960年代至1980年代,夏琳的家族曾在高雄五福四路上同時有三間書店經營,從小在書店長大的她,親眼體驗了鹽埕埔的繁華與沒落,新作《停下來的書店》即是關於曾經人文薈萃、經濟發達的鹽埕歲月,她所經歷過的在場證據。
▉熱愛小說世界的江湖情義,在家裡擺香案差點讓媽媽嚇瘋
訪談前,夏琳秀出人生的第一本藏書,書皮業已消失無蹤、金庸所著的《天龍八部》。她笑言:「這是我16歲第一次打工賺到的薪水所買下的第一套作品,對我來說意義非凡。而且我真的是武俠迷,大概國中以後的最大娛樂就是瘋讀武俠小說,舉凡金庸、梁羽生、古龍、還珠樓主等,都讀遍了。我還記得同學們可能都在迷漫畫或言情、愛情小說,彼此分享,就只有我孤零零地在追武俠。」
夏琳母親的床頭櫃,擺有瓊瑤與三毛的整套書。夏琳表示,自己大概小五、小六那兩年短暫迷戀過愛情小說,「但我是屬於很快就從情愛類型文學裡畢業的那一種。國一後,就是讀武俠。我想自己真心愛的是帶有歷史背景的書籍。」
國中嘗試寫過武俠小說、並懷有作家夢的夏琳,愛讀武俠小說,也是因為此一類型帶有許多歷史背景。為何會如此情有獨鍾?夏琳頓了頓,搖頭表示,她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不過呢,或許可以逆推到小時候最感驚奇與震撼的閱讀經驗是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讀物吧,彷如對文學世界的第一次大開眼界,從此在夏琳心中留下了無可抹滅的狂熱印象。
夏琳眉飛色舞地說:「我就是很喜歡那種諸多伏筆,然後慢慢收攏,邁向最後大決戰的書種,氣勢磅礡、令人神往啊。其實金庸作品也是這樣,不斷累積各種能量,最後再完全噴發開來,非常淋漓暢快。」
「對了,我因為太愛《三國演義》江湖情義深刻締結的場景,還在房間裡擺起香案仿效一番。我媽媽真的是險些要嚇瘋了,怕我是被附身還是什麼的,後來就大罵我說她還沒有走呢,拜什麼拜!」憶起年少往事的夏琳痛快地大笑著。
五專讀觀光的夏琳,後來考插大,連考了8所大學的歷史系,獨獨成功大學歷史系正取,夏琳臉上露出不可思議的迷茫表情:「其他7間像是文化大學等連備取都沒有哦,卻可以進成大,簡直像是做夢。」
成大同時也是台灣歷史學科的重鎮,夏琳修讀了台灣文學史、台灣美術史之類的課程,她也說起更早之前的體驗,「以台灣為主體的小說,其實早在國一、國二之際就有初窺,當時應該是前衛出版、楊逵寫的《送報伕》,備受撼動,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深切立足在我們土地上的小說。」由此也就養成了夏琳在地關懷的人文精神。
▉白色恐怖時期,哪一家書店的老闆沒有被抓過啊
爺爺奶奶開設了人文書店,大伯父則是美書書店,爸爸媽媽則是經營文統書店,夏琳家族在鹽埕區佔有一席之地。說起更小時候的事,夏琳的印象是自己總在書堆裡翻滾,有一回不慎摔落,跌斷右手,緊急送去醫院治療。夏琳抬起手,的確手臂處有著一處特別凸起。她心有餘悸地說:「最恐怖的是醫生說,我到10歲,必須重新接續,才能回復正常。我嚇得半死,還好隔幾年,爸爸看我的手也沒有真的歪到哪裡去,就說算了,逃過一劫啊。」
而講到書店回憶,夏琳覺得最有趣的莫過於跟外國人對話,「我英文其實不好,卻不怕跟他們說話,尤其是面對外國人殺價時特別好玩,比如總數1300元,他們想要砍到1000,我就會說啊不行,算1200啦,或最多就只能便宜到1100之類的。那時,有很多這樣的美好記憶呢。」從小就喜歡這種現場的互動,或許夏琳確實蘊含著做生意之魂吧。
夏琳帶來的另外一本書是林語堂的《京華煙雲》,即是夏琳爸媽的書店在80年代結束營業她所搶救的書籍,距今已是飛逝的30年時光了,「我們書店主要顧客群是外國人、各國航海工作者等等,賣的也都是為了升等考試如航海工程學之類的外語教科書。中島區有一些翻譯小說,都是厚厚的一大本,譬如我帶來的這一本,還有《亂世佳人》之類的。」
夏琳爸媽的書店在80年代結束營業時,她所搶救的《京華煙雲》。(照片:逗點編輯部)
《京華煙雲》書中留下的計價貼條。(照片:逗點編輯部)
夏琳也點明,以前的書店同時也有出版功能,部分書籍引進後,自行印製、出版和販賣,那是還沒有版權概念的年代,要到1970年代之後台灣開始有智慧財產權的相關法律才漸漸有所改變。
旋即她講及聽長輩說過其他書店同業曾被關過5年,只因為他去香港帶回一本左派簡體書,翻成正體後出版,被人密告說是為匪宣傳,就此鋃鐺入獄。夏琳語氣凝重:「後來聽其他書店前輩說,原來在白色恐怖時期,哪一家書店的老闆沒有被抓過啊!這個不曉得有沒有誇大了,但我爺爺也是哦,我從姑姑那裡讀到他的自傳就簡略寫了一兩句因為誣告被關了百日,但他決口不提,沒有人知道詳情。」
夏琳正色地分析道:「我們家當時也跟普遍的台灣家庭一樣,有對政治噤聲的氣氛。我爸媽會一再告誡我,不要去當社會運動的砲灰。他們知道我個性比較猛烈,很可能沉不住氣就會上街頭衝第一的那種。他們基於愛護的心,當然就希望我別去參與政治。沉默不說才是最安全的,這就是白色恐怖的後遺症。我爺爺奶奶後來移民到美國,或許也是基於當時對政治不安的敏感吧。」
夏琳父母舊照,他們的故事也成為《停下來的書店》中的養分。(夏琳提供)
▉有溫度的故事,在書店現場上演
進入社會,夏琳在《民生報》任職,從事活動企劃,「一轉眼,已經是25年前的事。我大學畢業而已,就有35000的薪水,而且還有交通費呢,每月配給了3800元的油票,年終是六位數哦。」現在的年輕人若要有此待遇,恐怕只是痴人說夢,那真是報業的黃金歲月。夏琳的職務是各種文化、展覽、博物館等合作事宜,桃園、新竹、苗栗一帶的業務皆由她負責,「這個工作的價值就是讓我寫案子的技術倍數增長,因為自己得讓焦點清楚地浮現在大眾面前,立刻抓住目光讓他們感興趣。」
2003年,夏琳離開待了7年之久的《民生報》,2004年與夫婿定居於桃園南崁,南崁鄰近桃園機場,附近又有工業區,大賣場、航空與物流公司也多,所以有很多工作機會,自然有大量外地人移居進來。夏琳語音微略淒迷:「住久了以後,覺得南崁與故鄉鹽埕頗有相似之處,同樣都是移民集聚之地。但更重要的是我爸媽都辭世了,我就愈發地懷念幼年的記憶,很想要有個心靈寄託的場所,回到小時候熟悉的書店場景裡。」
夏琳研究所時讀藝術管理,攻讀如商業消費研究,開店前仔細做了營運企劃書,理智上知曉開書店是穩賠不賺的,但情感上就是有想要投入的傻勁,成立了南崁小書店。夏琳的眼神極其閃亮:「這個動作也有在為雙親祈福的意念吧。但還是設了停損點哦,如果書店的銀行帳戶低於臨界點就結束營業。」不過一路走來,以家庭及童書為主的社區在地經營模式,獲得了許多常客的支持,且夏琳語氣略帶自豪的表示,有不少知名作家如幾米、吳明益等都來過南崁小書店進行分享。
「雖然沒辦法真的賺錢,但至少過得去,可以付房租、水電和人事費用。」夏琳看得頗開。不過,她也坦承,南崁小書店並非兼賣餐飲的複合式經營,只靠賣書根本無法支撐書店營運,因此她結合了自己過往企劃活動的長才,開始做公部門標案及參與企劃獎助徵選。夏琳直率發言:「賣書真的不太能指望啦,但如果能接案,我們也不要多,就只留經費的一成當行政費用,至少書店房租就有著落了。」
開店期間,書店發生的各種情景,也被夏琳記錄下來,寫成臉書文章,譬如一位法國女生將遠在法國的男友網路訂購的長莖玫瑰轉送給書店,或者是某位常客的爸爸親筆製作馬年的春聯,畫上了馬,且塗上金漆,「他知道我們經營不容易,還說了如果撐不下去可以把金漆刮下來去買之類的玩笑話,其實就是在鼓勵我們的意思。這些很有溫度的故事,會在書店現場上演。顧客充滿美麗回饋的言行,讓我非常感動,也會湧生繼續堅持下去的力量。」
其後,夏琳以南崁書店名義出版第一本書《不專心賣書的小書店和它的常客們》,「總共有30則小故事,是寫在臉書上文章的集結,也是關於那些窩心回饋的紀念書。在短短三個月,1300本的印量銷售一空後,覺得這樣就夠了也不再刷,增加庫存量在書店裡滯銷我也會頭很大。」她開玩笑地說。
「南崁小書店會有常客的養成,也許是因為我基本上就是一個親切、可以好好聊天的大嬸吧。而這一點很受媽媽的影響,從小我就挺熟悉必須真誠做生意的狀態。」她一邊說,一邊爽朗地笑著。戲稱南崁小書店、台東的晃晃二手書店與宜蘭的小間書菜是書店裡的大嬸幫,夏琳暢快講著:「作為大嬸的生存之道,讓人覺得溫暖、家常方式的對應,是我們大嬸幫書店很重要的特色啊。」
母親日記中,有些字句也留在《停下來的書店》。(照片拍攝:逗點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