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察題】遇到街友該不該給錢?

2021/07/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以前在台北生活時其實蠻少遇到街友的,反而是到了歐洲,不管是多大多小的城市總是會有那麽一兩個街區有街友聚集。在柏林讀書時,地鐵上常會遇到沿著車廂一節一節請求捐助的人,也遇過在路邊垃圾桶找空瓶退零錢的人;我也曾在車站的慈善機構幫忙,準備每天免費發放給街友的食物,碰巧聽過幾個街友的故事,發現即便都是街友,他們的故事也各有不同。
德國是一個注重社會福利的國家,主張有需要的人都有機會享受社會救助,理論上是不會有人流落街頭的——但這一層社會安全網終究有漏洞:要得到社會救助,必須先在就業中心註冊,參加就業培訓並擁有活期帳戶才有辦法領取,這本身就是一個不低的門檻;此外,2016 年開始,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只能在居住在德國超過五年的情況下才有申請救助的資格,雖然佔移民大多數的東歐人大多能很快找到工作,但也不乏一兩年後就被解雇或半途而廢的人,就此流落街頭,就算在街頭撐過了五年,也難以回到正常工作的生活。
還有一些人是無意中陷入這種困境的。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從失業開始,然後背上高額債務,最後失去住所。城市裏節節上升的房價也在這其中推波助瀾,不少人缺乏儲蓄的概念,如果房東決定調漲房租,就不得不搬離,甚至捨棄原本的生活圈。所以去年疫情開始之後,許多公司裁員或要求員工減少工時,影響不少人的生計,就陸陸續續傳出有房東主動調降房租或允許延期繳交,一時之間傳爲美談。
另外也有一群人是自主選擇了流浪的生活。他們以這種生活方式為傲,而且拒絕接受任何幫助,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曾經被分配到社會住宅的名額,卻仍選擇睡在露天長廊的睡袋裏,幾天後又再次回到街上。這些人大部分是家庭破碎的年輕人,或生活在社會邊緣、工作流動性大卻低薪的人,例如跑船的或長途貨運司機。
曾經有一個因爲受傷第一次到我們機構的男子,志工們熱情地帶他洗澡、包紥、給他東西吃,從他的言談舉止可以感受到他是個溫文儒雅的人,他說他從妻子去世後開始流浪,游走在城市邊緣,這種生活對他來説很好,可以降低自己的欲望,更加自由,有更多時間緬懷他的妻子。至今想起來我還是覺得蠻匪夷所思的,不懂爲什麽要用這種方式緬懷妻子(笑)不過他大概有他的一套人生哲理吧!
所以,在路上或在地鐵上遇到街友,究竟該不該給錢呢?
我想一歐兩歐這種錢終究是杯水車薪。我觀察過身邊朋友的反應,有朋友堅持不給,因爲覺得這些街友可能身染毒癮、酒癮,就算給了錢,也是拿去逍遙,而不是真的要填飽肚子;也有朋友會認真聽街友們的説詞,再決定要不要給;還有過幾個比較奇葩的朋友,因爲愛狗,所以只有在遇到帶著狗狗的街友時才會出手幫助,有時甚至主動去買狗罐頭給狗狗吃。
我也看過有人會給對方自己身上的空瓶,讓他們收集後去退零錢,也算是出點勞力交換;也遇過幾次有人直接掏出身上還沒吃過的麵包、漢堡,讓街友自己決定拿不拿,逢年過節也會有人給他們復活節巧克力蛋、聖誕節蛋糕捲或是市集賣的甜食,讓他們也感受到年節的溫暖。
如果是你,聽到他們背後的故事,又會怎麽決定呢?
Ragu拉古
Ragu拉古
謹以文字紀念生命中難忘的氣味、音樂和當下的所思所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