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街頭的另類眾生相—《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不論在公園、騎樓,或是人來人往的街道上,都有街友的影子,大部分的人都對他們視而不見,甚至敬而遠之。筆者就讀大學時,常會在學校附設醫院、公園及公園內的市立圖書館分館看見街友,白天時,他們會將所剩無幾的家當收在一塊,放在眼力所及之處,或是帶在身邊,若是被褥、枕頭或帳篷等寢具,就會擱置在原地,夜幕降臨時就將被褥鋪好,席地而眠,好一些的還有帳篷式蚊帳可以抵禦蚊蟲叮咬。假如能安身立命,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選擇流落街頭,過著有一頓沒一頓、渾身惡臭的生活。在現今社會,我們時常強調互助,不讓任何一個人掉出社會安全網,但看見街友時,除了社福團體及政府機構外,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是基於「反正我們也無能為力」的無奈心境下,乾脆眼不見為淨,更甚者,由於本能中對於負面事物的恐懼,及一些街友的脫序行為,使得某些人以治安未爆彈等理由,要求政府驅逐街友。

筆者高二的英文老師曾經說過:「每個人背後都有很多故事。」,翻開這本《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作者李玟萱訪問12位街友,將10位街友的人生故事記錄在這本書中,閱讀這些街友們的前半生,將會發現他們其實與你我一樣,也都是再普通不過的芸芸眾生,只是在許多不可抗力因素下,他們便被社會安全網排除在外,無處可去下只得流落街頭。

「將歷史還給貧窮人。」

在推薦序中,前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提到,無家者、街友和赤貧者往往代表社會的偏執、錯誤和罪惡,他們的聲音往往被人忽略,在無人做見證的狀況下,也就沒有「歷史」紀錄。如果重視街友的處境,就能從中發現部分改革社會的方向。

還原為一個「人」

要記錄街友的人生歷程絕非易事,作者在訪問時已盡自己所能給予受訪者空間,讓受訪者決定要揭露多少難以啟齒且不堪回首的過往,仍有少數街友對此感到羞赧萬分,訪問了12名街友中,能夠完整呈現的只有10位,這些無法適應快速變遷的社會,被時代洪流遺棄於街頭的人們,將街友身上的標籤及刻板印象層層撥去後,你將會發現,他們其實也是這俗世中,再正常不過的人。

街頭人生

曾是日入一萬五的野雞車大亨,在野雞車生意沒落後安份工作,卻被匪類弟弟拖累,深怕惹禍上身的老闆將他開除,流落街頭時受到牧師的幫助,大病一場時受到同是街頭淪落人的劉小姐照顧,原本放棄生命的他為了照顧相依為命的伴侶劉小姐,好好活下去;被抓去當幼兒兵,從四川巴縣輾轉來台的周爺爺,在此生唯一的戀情無疾而終後,又被人騙光一生的積蓄,在教會牧師的幫助下,從事簡易工作之餘,最大的願望是存錢回四川替母親上香,擁抱母親的墓碑;被陷害入獄,連妻兒都被人占去的阿新,流落街頭一個月時,因緣際會下靠著舉牌相關工作逐漸有了積蓄,但還是堅持睡在艋舺公園照顧其他辛苦人;性格火爆的強哥歷經多次管訓及坐牢,因接二連三的打擊,開始當起街友,身上揹了多項前科、身患骨刺的他求職不順,曾想過走回黑道老路,但在社工苦苦哀求下,在母親過世後,「無牽無掛」的他,都沒有再走上黑道這條不歸路。

黑白兩道都吃得開的澳門水警趙伯伯,從水警退休後正式踏入黑道,跟黑道老大在賭場工作,存到錢後飛到台灣與太太會合,與太太分開後,把錢幾乎都花在餵養流浪貓狗的他,退租雅房後豁達地睡在街頭,在接受幫助下,即使有了廉價租屋處,他還是繼續餵養流浪貓,甚至發願會餵到自己離開人世的那天;只求安穩生活的老越,因病痛及軍中升遷上的打擊,性情大變的他開始賭博,最後孓然一生的他依舊將發財夢寄託在那厚厚一疊的牌支號碼牌;自認腦中充斥電磁波干擾的晃晃認為自己被國安局監視,陳情了無數次的他,希望世人知道「保防組」的惡行外,只有在與貓相處時,才能暫時隔絕電磁波干擾;去中國掏金失敗,又墮入毒品魔窟的阿輝,戒毒後被安排到遊民收容所,腰椎斷裂的他重新站起後,又重回社會賣玉,期許自己之後能回饋遊民收容所,和曾經幫助過他的教會;從小就扮演符合別人期待的阿忠,經歷一次次失敗的自殺,受到上帝感召後成為教會的傳道人;接近中年離家成為街友的阿明,對於街友等社會議題具有一般人未必能想到的獨特見解。

街友的境遇,也有可能會發生在我們身上,街頭的距離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近。

街頭社工

有人看見街友的困境,因緣際會下投入幫助街友的社會工作。有記者背景的楊運生,在公部門、民間部門待過,逼不得已下,還得擔任公部門驅趕遊民的打手,最後選擇到芒草心慈善協會擔任志工;個性急公好義的張獻忠,總是想著怎樣才能幫助街友,也感恩自己是個足夠幸運的人,不在意外在頭銜的他,認為現在做的事,就是自己想做的事;爽朗海派的梅英姐,在卸下家庭責任後投入幫助街友的事務,除了細心剖析街友的心理,更會介紹工作給街友,並協助街友重建家庭關係,甚至就連公部門遇到棘手的問題時,都會打電話求助她,願意這樣付出的背後只有「甘願」兩個字;位於台中市旱溪,全台唯一的女性街友協會「慈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儘管困難重重,仍用愛心及耐心接納背負著心酸無奈的女街友;被一位自暴自棄的遊民大吼、深受震撼的翁爸,想成立有家的感覺、能夠給予心理安全感的街友服務中心,讓這些被社會遺棄的邊緣族群能夠重新找回尊嚴,獲得活下去的勇氣。

有人問,街友很多都是好手好腳,怎麼不去找工作?在居無定所,無法循正常管道找到工作的他們,只能從事舉牌、粗工、發海報、出陣頭、資源回收等零工,收入根本無法租房和生活,身上自然也就骯髒不堪,在生活的擠壓下,街友也成為精神疾病的潛在病患族群,如何讓街友重新被社會接納,重新站起,進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理想狀態,值得我們細細深思,當我們伸出援手時,或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參考及引用自:

《無家者—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

raw-image

感謝你點進來閱讀我的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和幫我在likecoin按鈕拍5次手,你的回饋是我寫作的動力之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邱婷鈺的沙龍
91會員
60內容數
閱讀之餘也記錄人生
邱婷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26
高二或是高三時某天,筆者與父親待在客廳聊天,正好聊到日本相關話題,「日本從前有一群人跑去地鐵放毒氣。」,父親略為憤怒地說,聽到這句話的筆者驚愕不已,到底是多瘋狂才會在人擠人的地鐵放毒氣?好奇的筆者在網路輸入關鍵字後,搜尋引擎的結果顯示: 但世上沒有如果。 引用及參考自: 奥姆真理教事件年表
Thumbnail
2021/12/26
高二或是高三時某天,筆者與父親待在客廳聊天,正好聊到日本相關話題,「日本從前有一群人跑去地鐵放毒氣。」,父親略為憤怒地說,聽到這句話的筆者驚愕不已,到底是多瘋狂才會在人擠人的地鐵放毒氣?好奇的筆者在網路輸入關鍵字後,搜尋引擎的結果顯示: 但世上沒有如果。 引用及參考自: 奥姆真理教事件年表
Thumbnail
2021/04/05
2011年3月11日,日本時間下午2點46分,在日本宮城縣仙台市以東的太平洋海域130公里處,發生芮氏規模9的大地震,伴隨地震而來的巨大海嘯重創日本東北地區,據日本警察廳公布的數據顯示,此次災害造成15900人死亡,2525人至今仍下落不明,更糟的是,因海嘯關係,福島第一核電廠冷卻系統故障,在爐心熔
Thumbnail
2021/04/05
2011年3月11日,日本時間下午2點46分,在日本宮城縣仙台市以東的太平洋海域130公里處,發生芮氏規模9的大地震,伴隨地震而來的巨大海嘯重創日本東北地區,據日本警察廳公布的數據顯示,此次災害造成15900人死亡,2525人至今仍下落不明,更糟的是,因海嘯關係,福島第一核電廠冷卻系統故障,在爐心熔
Thumbnail
2021/02/28
「貧窮是會遺傳的!」 十多年前的國中課堂上,班導以略為大聲的嗓音、斬釘截鐵地對我們說。當時才十多歲的我們,小到不足以理解這句話所代表的殘酷現實,直至升上大學,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資訊,才稍微理解這句話的涵義,也逐漸感受到「階級複製」、「貧富差距」,這個常出現在教育界、社會學等研究的名詞背後,那份無以名狀
Thumbnail
2021/02/28
「貧窮是會遺傳的!」 十多年前的國中課堂上,班導以略為大聲的嗓音、斬釘截鐵地對我們說。當時才十多歲的我們,小到不足以理解這句話所代表的殘酷現實,直至升上大學,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資訊,才稍微理解這句話的涵義,也逐漸感受到「階級複製」、「貧富差距」,這個常出現在教育界、社會學等研究的名詞背後,那份無以名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十位無家者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掉到街頭上,真的很容易。 七位街頭社工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接住這些人,真的很不容易。 平心而論,真正想要成為流落街頭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但因為自身際遇與外在環境的不走運,導致了無家的無奈選擇,身為有家者的讀者,除了同情,還可以怎麼看?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成為
Thumbnail
十位無家者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掉到街頭上,真的很容易。 七位街頭社工的採訪故事,讓讀者知道,接住這些人,真的很不容易。 平心而論,真正想要成為流落街頭的人,應該少之又少,但因為自身際遇與外在環境的不走運,導致了無家的無奈選擇,身為有家者的讀者,除了同情,還可以怎麼看? 我們隨時都有可能成為
Thumbnail
深夜裡的萬華區,我走在華西街的道路上,粉色的迷紅燈依然亮著,一排排的腳底按摩店,裡面坐滿了各式各樣的當地居民,正在犒勞一整天辛苦工作的自己。越往後走,人潮就越稀疏,直到出了街區後,只剩下黯淡黃綠光芒的艋舺公園,街友們已經一言不語的坐上了每晚自己專屬的位子,並用紙箱蓋起了他們的家。
Thumbnail
深夜裡的萬華區,我走在華西街的道路上,粉色的迷紅燈依然亮著,一排排的腳底按摩店,裡面坐滿了各式各樣的當地居民,正在犒勞一整天辛苦工作的自己。越往後走,人潮就越稀疏,直到出了街區後,只剩下黯淡黃綠光芒的艋舺公園,街友們已經一言不語的坐上了每晚自己專屬的位子,並用紙箱蓋起了他們的家。
Thumbnail
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也不會想理解他們的過往,若於大眾媒體出現的畫面往往是負面消息居多。成為街友之前,不乏精彩的人生幸福的生活,但如同書名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當這一天來臨時,還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嗎?
Thumbnail
街友常常是一群不被看見的人,也不會想理解他們的過往,若於大眾媒體出現的畫面往往是負面消息居多。成為街友之前,不乏精彩的人生幸福的生活,但如同書名從未想過我有這麼一天,當這一天來臨時,還有機會回歸正常生活嗎?
Thumbnail
那些被埋藏在街邊沈睡的軀體下,流浪者不為人知的秘密。
Thumbnail
那些被埋藏在街邊沈睡的軀體下,流浪者不為人知的秘密。
Thumbnail
新聞媒體上的「社會邊緣」、「孤苦伶仃」是對無家者的標籤;好吃懶做、需要他人的施捨是大眾對他們的想像。他們彷彿是一群沒有臉孔,但長得很相似的團體,儘管他們已是城市街頭常見的身影,但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他們......
Thumbnail
新聞媒體上的「社會邊緣」、「孤苦伶仃」是對無家者的標籤;好吃懶做、需要他人的施捨是大眾對他們的想像。他們彷彿是一群沒有臉孔,但長得很相似的團體,儘管他們已是城市街頭常見的身影,但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他們......
Thumbnail
不論在公園、騎樓,或是人來人往的街道上,都有街友的影子,大部分的人都對他們視而不見,甚至敬而遠之。筆者就讀大學時,常會在學校附設醫院、公園及公園內的市立圖書館分館看見街友,白天時,他們會將所剩無幾的家當收在一塊,放在眼力所及之處,或是帶在身邊,若是被褥、枕頭或帳篷等寢具,就會擱置在原地,夜幕降臨時就
Thumbnail
不論在公園、騎樓,或是人來人往的街道上,都有街友的影子,大部分的人都對他們視而不見,甚至敬而遠之。筆者就讀大學時,常會在學校附設醫院、公園及公園內的市立圖書館分館看見街友,白天時,他們會將所剩無幾的家當收在一塊,放在眼力所及之處,或是帶在身邊,若是被褥、枕頭或帳篷等寢具,就會擱置在原地,夜幕降臨時就
Thumbnail
「七成的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願」,這樣的數字,恐怕與不少人的想像衝突。除了被貼上好逸惡勞的標籤,常常必須面對「有就好了,還挑?」的目光,甚至連被性騷擾等不合理的對待,「好像只要套在街友身上,就突然合理了。」然而,我們似乎都忘了街友其實與我們沒有那麼不同,或許只是運氣差了點。
Thumbnail
「七成的街友有工作,九成非自願」,這樣的數字,恐怕與不少人的想像衝突。除了被貼上好逸惡勞的標籤,常常必須面對「有就好了,還挑?」的目光,甚至連被性騷擾等不合理的對待,「好像只要套在街友身上,就突然合理了。」然而,我們似乎都忘了街友其實與我們沒有那麼不同,或許只是運氣差了點。
Thumbnail
街上有一群人。他們居無定所、三餐不繼,被熙來攘往的人們閃避唾棄;他們有很多名字,流浪漢、遊民、街友……他們是城市的「無家者」。透過認識無家者非主流的生存模式,及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活經驗及豁達的生命態度,不僅可以打開文化視野,重新思索甚麼是人生中的必需,更可能了解每個無家者背後的「情非得已」。
Thumbnail
街上有一群人。他們居無定所、三餐不繼,被熙來攘往的人們閃避唾棄;他們有很多名字,流浪漢、遊民、街友……他們是城市的「無家者」。透過認識無家者非主流的生存模式,及他們面對生命重大衝擊的生活經驗及豁達的生命態度,不僅可以打開文化視野,重新思索甚麼是人生中的必需,更可能了解每個無家者背後的「情非得已」。
Thumbnail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指涉的對象通常都是露宿街頭者......
Thumbnail
台灣對於沒有私人住所而流落街頭的人有多種稱呼,政府部門以及法律條文慣用「遊民」,非政府組織則傾向使用「街友」,一般民眾有時也會將這群人稱為「流浪漢」、「流浪仔」。不過無論是「遊民」、「街友」或「流浪漢」,指涉的對象通常都是露宿街頭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