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的衡量與控制

2021/07/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前一篇有聊到了“如何活下去”,那麼要如何活下去,我們就必須要衡量自己每一個行為所帶有的風險,在這篇中我們要聊:
  1. 何為風險?
  2. 如何風險控管

假如筆者和大家分享,股票市場的風險可以被衡量和控制,大家會不會覺得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那再退一步來討論,大家是不是會有印象股票型 ETF 的風險比個股小? 還有坊間很流行的股債平衡的ETF策略,例如: 30歲時,風險承受能力大,建議 80%股票型 ETF 20% 債券型ETF。 45歲時,風險承受力小一些,建議 50%股票型 ETF 50% 債券型ETF。 65歲時,風險承受能力更小,建議 20%股票型 ETF 80% 債券型ETF。
先不論上述這些描述是正確或是錯誤,根據上面這種描述,是不是證明了風險可以被控制與降低。 上述的描述即大家或多或少聽過的,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 (降低系統性風險)。
那麼,什麼是風險? 有一派人會說: 風險就是不確定性,降低波動度,就能降低風險,為了降低波動度,就要分散投資。漫步華爾街 這書中,清楚闡述了這個概念。 而這個概念是從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來的 (Modern Portfolio Theory / Mean-Variance Analysis ) 名稱中的 Variance 就是數學中的變異數,也就是中學統計學中的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 的平方。 標準差越小,則確定性越強,波動度/不確定性越小。 如果網友對這概念不熟,可以做個不完全準確的同義詞替換,把標準差換成誤差。 所以上一句話就變成: 標準差誤差越小,則確定性越強,波動度/不確定性越小。
但,講了這麼多,筆者並不認同用這種偷懶的方式,(數學上定義簡單、要拿來做財務工程相關的計算也變得容易),來定義風險。
想像一個情境,假設今天有人發行一種彩券,一張售價10塊,而中獎概率100%,中獎金額落在10元-1000元之間。 請問,在這種情境下,有人會因為獲利的不確定性大 (波動性大),而覺得風險很大嗎?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因此,風險和不確定性,是兩件概念上不一樣的事情,但很多時候,兩者會常常混淆。
關於風險的定義,筆者採用 哥倫比亞商學院必修投資課 內的描述:
  • 不確定性: 某種值得懷疑或未知的性質
  • 風險: 發生損失或傷害的可能性
如果,不確定性沒有涉及損害的可能,就沒風險。 只有當投入資本存在不確定性的結果,投資人才會暴露於風險中。 而,在股票市場中,我們擔心受到傷害或發生虧損的可能性,這也是多數人會把不確定性視為風險的原因。 因此,除非你能學習面對不確定性,並控制好風險,不然很難在股票市場上進行交易與投資。
為了更進一步的討論,在下文中,在這之後筆者會把風險直接定義成虧損,也就是一筆投資或一筆交易,可能會損失的最大金額,稱為風險。因此風險可以簡化成:「當賣出股票的價格低於買入價格,中間的差值,就稱為風險。」這時,有人可能會說,那不要賣,就沒有虧損嗎? 這答案是否定的,相信大家隨便就可以舉一堆被套牢到最後變成壁紙的股票。 但,筆者這邊引入另一個概念,來補足上面的矛盾點。
  • 未實現獲利/虧損: 買入股票後,帳面上的浮盈與浮虧
  • 已實現獲利/虧損: 買入股票後,並賣出。 兩者價格上的差值造成的獲利與虧損。
因此,我們能進一步地把風險定義成: 一筆交易中,會造成的最大已實現虧損。 當這個金額決定好後,(假設我就是規定,這筆交易最多,我就只要賠1萬元),那最大可能的風險,就已經決定完畢,當未實現虧損(浮虧)達到這金額,我就賣出走人。 則風險就控制住。 當交易一開始就決定好「風險」後,就不會有後續賠掉身家的故事了。 至於這「風險」要怎麼設置與決定,往後的實務討論文章中會詳細說明。
stock gossiper
stock gossiper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