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邊風」第3集:一按 PLAY 就 HIGH 了!史上最強出道專輯 A 面第一首(續篇)
方格精選

「耳邊風」第3集:一按 PLAY 就 HIGH 了!史上最強出道專輯 A 面第一首(續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podcast 節目在這裡 >>> https://kkbox.fm/n38QZg
暢聽音樂請用行動裝置 最新版 KKBOX APP

今天繼續播幾首我心目中「史上最強出道專輯 A 面第一首」,這些歌不只拽著我們縱身跳進這個樂團的世界,也從這張專輯開始,大大改變了流行音樂的歷史。

來不及經歷八十年代的聽眾,可能是從《Lost in Translation》(愛情,不用翻譯,2003)電影原聲帶認識了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的 Just Like Honey (1985)這首老歌。如此酥麻,甜膩,卻又帶著冷冽氣質的流行歌,開啟了接下來二十年所謂「瞪鞋派」(shoegazing)、「緩飆」(slowcore)的樂派。


我的「本命團」 The Beatles 在 1963 年因為首支單曲 Love Me Do 的成功,終於能夠走進 EMI 錄音室,以 400 英鎊的成本、一個工作天的時間,錄一張屬於自己的專輯。這支來自利物浦的新人樂團把握難得機會,九個多小時一口氣錄完 12 首歌。《Please Please Me》專輯發行,唱針落下,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開頭 Paul McCartney 數拍子 "one, two, three, FOUR!!!" 就是 Beatlemania 狂潮爆發的倒數計時。

紐約龐克宗師團 Ramones 從傳奇的 CBGB 俱樂部 駐唱起家,他們受不了愈來愈複雜、舖張、臃腫、故弄玄虛的前衛搖滾和重金屬,唱的都是匕首一樣一分半到兩分半鐘精簡痛快的搖滾。1976 年他們發行首張同名專輯,29 分鐘唱掉14首歌,讓搖滾這門手藝再度新鮮起來。開場曲 Blitzkrieg Bop 的 "Hey! Ho! Let's Go!" 便成了龐克世代開戰的呼號。

Blitzkrieg Bop 這首歌太重要,後人翻唱極多,這集節目我順手挑了後搖滾 / 緩飆派天團 Yo La Tengo 用「婚禮樂隊」風格翻玩的演奏版 Blitzkrieg Bop,作為 bonus track。

最後放的是伍佰出道專輯《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1992)的開場曲。當時 24 歲的吳俊霖還是穿敞胸 Versace 花襯衫的長髮胖子,在「水晶唱片」班底的支援下,做出了極有膽識也極地道的台灣搖滾。專輯賣得很爛,伍佰走紅還得再等一等。但當21歲的我聽到開場曲「不滿」第一句衝出來「我要你把對我的不滿通通說出來......」和兇狠暴烈的吉他,伍佰在我心目中已經是不折不扣的巨星了。

播出曲目: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Just Like Honey (Psychocandy, 1985)
The Beatles / I Saw Her Standing There (Please Please Me, 1963)
Ramones / Blitzkrieg Bop (Ramones, 1976)
Yo La Tengo / Blitzkrieg Bop (Genius + Love = Yo La Tengo, Recorded 1993)
伍佰 / 不滿(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1992)

◎ 耳邊風節目在此 >>> https://kkbox.fm/n38QZg
◎ 加入KKBOX會員暢聽全曲,優惠方案看這裡

avatar-img
馬世芳的沙龍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hoto by D A V I D S O N L U N A on Unsplash  第一張專輯A面第一首,常常是我們認識這個樂團的起點。從這首歌開始,我們被拽進他們獨一無二的宇宙。
衷心企盼「耳邊風」播的歌,也能狠狠踢開你腦中那扇門。我們空中見。
「耳邊風」這個節目一開始,我想從「聲音」的角度分享我聽音樂的歷程。
講到赴日發展的台灣女歌手,最成功的首推鄧麗君、歐陽菲菲,以及從小遷居日本的翁倩玉。這集節目先不聽她們的歌,而要挑幾位大家同樣熟悉的名字,但未必熟悉她們赴日發展的故事,以及那些日文版的作品。
〈港都夜雨〉手稿,楊三郎寫譜、許石錄詞。 我在「牽手之聲」網路電台的小節目「金曲時光機」週一22:00播出第43集。線上收聽請至此處。 1950年代後半,台語歌出現大量以港口、行船人為主題的歌曲,多半翻唱改編日本流行曲,但也有幾首很精采的原創作品。這個主題一直綿延到1980年代之後,那些早期的「港歌
這是電台同事贈別的一支棉花,插在我家客廳。 a 按:回頭檢查,發現我記錯節目集數,「耳朵借我」其實做了354集……好吧,總之這是完結篇啦。 >> 重溫FB直播請按此。 耳朵借我 20201229 第350集完結篇.mp3 drive.google.coma 「耳朵借我」最後一集節目,我決定溫習一下三
Photo by D A V I D S O N L U N A on Unsplash  第一張專輯A面第一首,常常是我們認識這個樂團的起點。從這首歌開始,我們被拽進他們獨一無二的宇宙。
衷心企盼「耳邊風」播的歌,也能狠狠踢開你腦中那扇門。我們空中見。
「耳邊風」這個節目一開始,我想從「聲音」的角度分享我聽音樂的歷程。
講到赴日發展的台灣女歌手,最成功的首推鄧麗君、歐陽菲菲,以及從小遷居日本的翁倩玉。這集節目先不聽她們的歌,而要挑幾位大家同樣熟悉的名字,但未必熟悉她們赴日發展的故事,以及那些日文版的作品。
〈港都夜雨〉手稿,楊三郎寫譜、許石錄詞。 我在「牽手之聲」網路電台的小節目「金曲時光機」週一22:00播出第43集。線上收聽請至此處。 1950年代後半,台語歌出現大量以港口、行船人為主題的歌曲,多半翻唱改編日本流行曲,但也有幾首很精采的原創作品。這個主題一直綿延到1980年代之後,那些早期的「港歌
這是電台同事贈別的一支棉花,插在我家客廳。 a 按:回頭檢查,發現我記錯節目集數,「耳朵借我」其實做了354集……好吧,總之這是完結篇啦。 >> 重溫FB直播請按此。 耳朵借我 20201229 第350集完結篇.mp3 drive.google.coma 「耳朵借我」最後一集節目,我決定溫習一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