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台灣|陸地上固碳不夠快,學者呼籲保護海裡的「藍碳」生態系

2021/07/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提到固碳、儲碳,人們往往會想到森林、樹木,紛紛對於林地砍伐、雨林保育等環境議題祭出法規進行規範。而近年來,開始有專家將注意力轉移到海洋,發現海洋的固碳能力甚至勝過陸上的森林,還有潛力能形成一個巨大的藍碳經濟系統。
然而,由於海洋的固碳能力長期被低估,海洋環境的保護不足導致可以協助固碳的生態系大量被破壞,嚴重危及全球氣候行動的目標。

「藍碳」是什麼?

海洋的沿岸生態系中,紅樹林、潮間帶與海草床等環境,其每單位面積可以固的碳量比森林還多,並且只要沈積在海底不受破壞,也能將碳封存得更久。相較於陸上的森林被稱為「綠碳」,海洋這些可以封存碳的生態則被稱為「藍碳」
沿岸生態系的面積不大,但這些藍碳分佈在世界各地,除了南極洲其他地方都可以見到。根據學者統計,整個沿岸生態系僅佔全球面積的 2%,但它的每單位固碳效率比熱帶、溫帶到寒帶的森林加總還高出 10 倍
若僅計算海草床,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估計,全球的海草床面積超過 30 萬平方公里,每年可封存 10% 海洋沈積物的碳,根據《衛報》報導,這相當於這些海草每年可捕獲超過 6 億噸的二氧化碳
曾研究台灣藍碳生態系的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也表示,紅樹林是熱帶雨林中含碳量最高的生態系,全球紅樹林雖然僅佔陸地面積 0.1%,「是其碳儲存量卻比鹽沼、海草床、泥炭土及其他主要森林還要多」。沿岸生態系對全球碳儲存能力的重要程度不容忽視,也有越來越多科學家呼籲政府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並著手進行海草床、紅樹林等環境的復育,讓海洋可以幫助儲存更多碳。

海洋固碳潛力大,全球各地搶救海草床

由於過去海洋不被認為是儲碳的目標之一,因此在海洋環境的保育上並無特別積極,然而不夠完善的環境保護規範,不僅導致海洋生態系被破壞,更讓原本被封存在海底的碳,重新被釋放出來。一篇刊登在科學研究平台 SienceDirect 的研究指出,在人類活動、沿海淤積、海平面上升等自然與人為因素共同干擾下,過去海洋封存的藍碳每年以 1.5-10.2 億噸的數量被釋放回大氣中
此外,海草床更是調節海洋環境的重要角色。除了固碳,海草床也可以減緩「海洋因吸收二氧化碳而酸化」的現象、保護海岸不受侵蝕、淨化海水,甚至是幫忙捕捉塑膠微粒,對沿岸社會的經濟穩定相當重要,而功能如此多元的海草床也正面臨快速減少的狀況。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在 2009 年的海草普查中就指出,全球的海草床以每年 7% 的速度減少中,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在 2021 年的最新調查發現,全球的海草床消失的速度變得更快,每 30 分鐘就會消失一個足球場的面積,其中消失速度加快的原因正是:人類活動。
在全球開始注意到藍碳的重要性時,其中澳洲最為積極,根據《工商時報》報導,澳洲是全球藍碳生態系的重點地帶,「澳洲海草、紅樹林、潮汐沼澤占全球的 32%」,這些沿岸生態系每年吸收約 2000 萬噸二氧化碳,更促使澳洲政府與專家積極研擬保護、復育沿岸生態資源。今年稍早,澳洲的研究人員也在澳洲南岸投擲沙土,期望能在近 10 萬平方公尺(24 英畝)的海床上成功復育海草床,也宣布將提撥超過 2000 萬美元的預算發展藍碳計畫。
圖片來源:Photo by Timothy K on Unsplash
除了澳洲,其他各國也積極在調查國內沿海生態系的固碳能力,並嘗試規範保護。美國已在維吉尼亞州的 Chesapeake Bay 種植各式不同種類的海草,也預計在國會推動藍碳相關的計劃;巴基斯坦則是打算進行超過 800 平方英里的紅樹林復育計畫。
而除了復育海洋環境,也有很多地方嘗試將藍碳列入碳交易的規範中。以哥倫比亞為例,美國負責核准碳標準的非營利組織 Verra 近日通過了哥倫比亞的紅樹林相關環境保護計畫,讓哥倫比亞政府可以透過紅樹林資源發行碳額度;國際組織則是與在地組織接洽,致力在肯亞、印度、越南、馬達加斯加等地推動「藍碳認證」,讓該地能夠透過發行碳額度進入碳交易市場,在維持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有更多資源保護沿海生態。

台灣紅樹林儲碳能力高於全球平均,學者建議列入碳交易

身為四面環海的海島台灣,沿岸生態也相當豐富。中興大學的林幸助教授在 2018 年調查了台灣的紅樹林生態系,發現台灣的樹種「每年每公頃可吸收高達 100 公噸的二氧化碳」,不過台灣的環境吸收快、分解也快,因此只有 7% 的碳會被封存在紅樹林的底土裡
林幸助教授也指出,隨著水污染、人類活動開發,也影響到紅樹林的儲碳功能。以淡水河為例,淡水河由於污染嚴重,使得河水中的有機物質過高,大大降低了紅樹林的吸碳能力。
林幸助教授也盤點出台灣的藍碳生態資源,其中海草床與紅樹林相當豐富。他表示台灣的海草床從本島到離島至少有 18 處,東沙環礁區域更是有高達 5000 公頃的海草床;此外,台灣的海草種類相當多元,擁有世界 1/6 的海草種類。而紅樹林則是多分布在台北關渡、桃園新屋、台中大安、高雄茄萣等地,本島加離島共約有 680.7 公頃。
隨著碳交易越發成為政府與企業重視的市場,台灣政府也正在進行《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的修法,教授便建議,應有更多完整的紅樹林、海草床研究,確定沿岸生態系的碳權數量,並在修法階段將藍碳列入台灣的碳交易範圍。若能加入藍碳於碳交易市場,不僅能夠增加台灣的碳權額度,也能透過市場機制將碳權利益回饋地方,增加在地居民加入沿海生態保護行動的意願,減少政府在生態保育上的負擔。
然而,儘管藍碳的潛力相當大,也有學者指出,人們不能指望僅靠沿岸生態就能挽救氣候變遷、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專家表示,藍碳的吸碳能力也有限,最終仍回到人類在減排、氣候行動上的努力,才能真的有效減緩氣候變遷的問題。
參考資料
The Guardian》Cloud spraying and hurricane slaying: how ocean geoengineering became the frontier of the climate crisis
The Guardian》Australia’s vast carbon sink releasing millions of tonnes of CO2 back into atmospher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World Oceans Day: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Blue Carbon’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新頭殼》西海岸有珍貴「藍碳」!台灣紅樹林儲碳能力高於全球平均
CSRone》大洋洲|澳洲藍碳抗暖化
環境資訊中心》深藏不露的減碳大將 台灣藍碳潛力待發掘 學者籲納入碳交易
環境資訊中心》儲碳能力勝過森林 卻不斷消失 科學家急調查剩餘海草床
(首圖來源:Photo by Silas Baisch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本住人
    本住人
    跟著本住愛地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