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誰的錢來場創業博弈?》
筆者:品牌再造學院院長 王福闓
在疫情之中,籌備多時的證交所增設臺灣創新板,與櫃買中心興櫃股票市場的戰略新板風光面世。跟現有的三個股票交易市場,包含興櫃、上櫃與上市最大不同之處,戰略新板針對的是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臺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或其他創新性產業,創新板則是放寬財務認定的標準,以市值取代獲利能力。
如同近年來相當流行的「獨角獸企業」,是指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達10億美元以上,又未在股票市場上市的新創公司,而之前台灣僅有Appier、Gogoro兩家被認為是具有獨角獸的資質。其中Appier選擇在今年東京證券交易所「東證Mothers」掛牌上市,而Gogoro則尚在觀望上市的時機與國家,也讓這次本來期望有優質企業率先支持創新性新板的漂亮開局,僅有東研信超加入的助陣。
對於能往上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的新創企業來說,新的資本市場籌資機會當然能帶來更多的資源,而事實上這樣的企業並不多見,若是能成熟上軌道的公司,以往其實就會選擇直接上市上櫃,而需要先到創新性新板募資的,則多半是卡在獲利能力及成熟的營業模式。
當然資本市場中,有價值的東西就會有人投資,像是銀行、天使創投公司等滿手現金,需要好的標的,或是依據「產業創新條例」成立的國發基金。畢竟要讓這些具有潛力的企業成長茁壯,才能讓整體的產業發展與國家競爭力提升,但當這些企業的成長是從哪裡獲得最近支持,就應該有更好的說明了。
例如若是之後從各部會或是依法設立的法人單位手中,獲得了為數不少的投資金額,作為讓企業發展能上創新性新版的資源。但這些費用原本來自於政府編列的現有預算,應該可以作為更多企業在創新成長時,均可獲得的活水,卻因為在孤注一擲的情況下,投入極少數的特定公司,反而壓縮了社會資源,讓為數眾多但相對弱勢的企業失去幫助。
尤其是疫情後許多中小企業重創,這些原本來自政府的資金也在紓困或運用上捉襟見肘,這時就需要檢視是否的運作模式,是否具備足夠的正當性。再者,從全國各地的創業基地、各校的創新研發中心,每年都有許多新創企業持續在申請政府的補助或輔導,雖然能符合條件獲得幫助的是少數,但至少有機會。但若是當整體資源被特定商業團體把持,對於不願參與其中但仍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就產生了公平性的問題。
過去少數企業因為懂得申請各類政府計劃,獲得許多得以成長的資源,當然若反應在就業人數、國庫稅收及產業學習提升,是必須而且符合人民納稅運用的目標。但當若只為了讓少數企業能更正當的獲得政府補助及資金,而導致產業傾斜或是特定企業獨大,失去了讓多數企業公平的競爭性,和國民稅金的使用合理性。創新性新板的出現對於有心發展的新創企業來說是好事,但如何在原有制度外也兼具產業內競爭的公平性,是值得思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