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不彰的數位轉型政策在疫情中顯出問題》

2021/07/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效益不彰的數位轉型政策在疫情中顯出問題》

筆者:品牌再造學院院長 王福闓

在去年因為全台國民的努力下,雖然許多國家都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是我們國內相對來說直接的衝擊可以說是相對較少。而當時依然在有疫情威脅的影響下,不少政府政策的更著重在協助像是中小企業、商圈甚至觀光工廠轉型的項目。若是算上這幾年投入的資源,光是在補助及標案執行上的經費可以說是相當可觀。

在疫情爆發之前,其實對於政策來說,先幫助有成長空間的企業或是品牌茁壯,成為有機會代表國家在海外競爭,或是國內的菁英企業,這個邏輯是可以理解的。像是SBI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IIR服務業創新研發計畫、或是針對地方特色的OTOP 城鄉特色產業專案,也確實讓不少品牌因此成為了產業的指標,也讓其他企業有學習效法的對象。

但是當今年因為疫情的突然爆發,而讓許企業措手不及去應對時,卻突然發現原來還有太多的企業和單位,在數位再造和品牌反轉的趨勢中,雖然有這麼多的政府資源投入,卻仍然沒有太多的改變甚至是因應危機的能力。甚至像是這次受影響很深的商圈夜市,從去年的商圈振興補助計畫來說,本來至少當時受補助及資源的商圈夜市,似乎看不到太多今年的成功轉型經驗。

我們可以說是在高科技與數位生活相對領先的國家,在網路使用滲透率近九成來說,不論是社群使用還是網購都相當興盛。但是當政策的部分思維還停留在脫離群眾的情況下,就算投入許多經費也很難發揮更好的效益。就像因為政策執行的問題,所以多數的巨額標案都是由一定規模的法人機構得標,但是這些法人本身的數位轉型思維不一定與需要幫助的企業能接軌,而且又受到個機關單位的期望效益限制,最終在執行後常常成了表面功夫的結果。

再來像是資訊的不透明,到底是那些企業在去年受惠於政策,而達成了什麼樣的數位轉型,許多資訊卻也沒有更有效的公布或利用。原本政策補助了特地的企業,也些時候也是希望能幫助其他類似的企業能夠有所學習,但是當資源投入後卻變成了獨厚特定對象,其他業者既沒有學習成長的機會,而那些很懂得申請補助的企業就成了龐大的「亮點」,又獲得了更多政府資源的親睞。

另外政策的規劃常常仍有意義不明的部分問題,像是有的中小型店家數位轉型的補助方案,一些軟體公司或是網站公司反而成了最大的獲益者,但是這些微小企業的實際數位轉型需求都有明顯不同,卻只能配合標案中的限制,在補貼的情況下完成了不一定合適的專案,而當疫情一旦衝擊時,許多本來就不太有幫助的成果又被放棄。

這兩年的政府政策投入的資源來說,當現在仍有許多商圈夜市、觀光工廠、傳統老店甚至是休閒農業,不但沒有自己的社群或是網站,也有許多內部的數位化轉型嚴重落後,卻也看見明明有許多政策計劃在執行,而希望收到幫助的企業卻得一層又一層的受到審查會議的委員、政策承辦的法人以及負責的政府官員,用著「只看大、不看小,搶亮點、放弱勢」的標準來決定誰能得到幫助。

或許這段時間的疫情考驗,是回頭檢視這兩年政策對於這些微型中小企業、商圈夜市甚至原本規劃協助數位轉型的產業,之前的標案執行方式和做法,上否真正的幫助到了需要的對象,還是只是讓政策看起來數字漂亮,承辦的法人業績豐收,懂得獲取資源的企業擁有更多的競爭條件,而與最初幫助那些弱勢企業與單位的理念背道而馳。
    老王教授的文字格子趣
    老王教授的文字格子趣
    王福闓 .中華品牌再造協會 理事長 / 品牌再造學院 院長 .凱義品牌整合行銷管理顧問公司 負責人暨總顧問 .經濟部國貿局(綠色行銷)/工業局(觀光工廠) 、勞動部(多元/社企) 農業委員會 訓練講師/輔導顧問/評鑑委員 .微型及個人事業支援與輔導計畫 顧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