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物,往往不能看表面,否則就容易被外在的表徵所誤導,甚至虛了情假了意,卻可能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歌曲也是,寫歌的人有時候心機藏得很深,如同現代詩,弄得曲折誨澀一番,其實骨子裡另有所藏的意念,如果不能讀通寫作者內在的意圖,也就可惜了字裡行間最初的初衷。
有一首歌,常常出現在陳昇的演唱會裡,幾乎每場必唱,但人們往往只聽到旋律的華麗優美,或者多一點的,聽到陳昇賣弄中國風情所隱含的市場企圖。但若能明白這首歌對他個人的意義,也許,我們才能明白為什麼他場場必唱。
這首歌,是2008年《美麗的邂逅》專輯中的一首非主打歌:〈牡丹亭外〉。直言說,這張專輯賣得非常不理想,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歌曲,除了標題曲〈美麗的邂逅〉之外,甚至沒有拍攝任何一部MV,可想而知,是陳昇創作低潮階段的一次試驗。即便如此,〈牡丹亭外〉縱然並非原先企劃的主推歌曲,曲調編成上卻仍有他一貫的紮實功力,並且以陳昇擅長處理的中國北方小調,與中國情調濃厚的歌詞意境,鋪陳了猶如「南柯一夢」般的情節:
李郎一夢已過往 風流人兒如今在何方
從古到今呀說來話 不過是情而已
這人間苦什麽 怕不能遇見你
這世界有點假 可我莫名愛上她
整首歌一共使用了三個中國戲曲或文化的典故,包括歌名取自崑曲名戲《牡丹亭》,故事結構則大致源於黃梅調《女駙馬》,以及歌中不斷出現的「黃粱一夢」所託寓的人生如夢概念。至於整首歌的曲調,也是揉合了黃梅調、崑曲與北方小調的樣貌,創造出陳昇獨特的風格。而這也是自〈北京一夜〉以來,陳昇不停嘗試並駕馭自如的歌曲模式,用富涵中國文化的元素中,表達當代情感與他的個人心境。這類曲風的歌曲,廣受中國歌迷的喜愛,拉近了陳昇與中國市場之間的距離,包含這首〈牡丹亭外〉,或許是後期陳昇最受中國歡迎的歌曲之一,翻唱改編的不在少數。
讓我們先跳出這首歌的內容,追問一下這首歌的獨特之處。我想,即便如上述的條件,仍不足以說明這首歌對陳昇個人生命的特殊意義。之所以吸引我的原因,來自這首歌的初胚,收錄在2008年8月《我的1988》單曲CD,這是一張收錄同年8月現場演唱的專輯,在裡頭包含了一首〈黃粱一夢二十年〉:
(感謝有心人將這段錄音放上Youtube。)
聽這段2分鐘的現場收音,說來其實是幾句歌曲,加上一段他個人的心情告白,或許可以讓我們更貼近他的想法。因此,我大膽推測,〈牡丹亭外〉,或說〈黃粱一夢二十年〉,其實正是陳昇出道20年的諸多感慨與自我省思之下的音樂作品。
先從前面那張單曲開始說起,《我的1988》說的恰是他發行第一張專輯的1988年,這個命題也是他藉以回溯出道最初的原點。過了20年的這一刻,辦了演唱會,發行了專輯,照理說應當風光熱鬧,但歌裡怎麼好像有點低落?
寫歌的人假正經啊 聽歌的人最無情
莫非再過二十年啊 依舊是不懂愛也不懂情
寫歌的人斷了魂啊 聽歌的人最無情
這些字裡行間,說得好像輕鬆自在,卻也透露深刻的無奈。〈黃粱一夢二十年〉裡,沒有前面所說的那些中國情懷,只用了「黃粱一夢」這個典故來自我比喻,好像做了一場二十年的夢,剛好是從出道至今的這20年,只是醒來時發現自己恰好是歌星的身分,骨子裡也不過就是一個說故事的人,最初的念頭沒有變,只是換了身分與形式,藉由寫歌來表達對這世界的愛而已。因此,不論是這首歌裡的主角,或是寫作的陳昇,都是在不停重複這個「初衷」的存在。
當然,在歌壇打滾,陳昇為人稱道的是迷倒眾人的情歌,然而陳昇對此卻是清醒的,「寫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彷彿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對寫作者而言錐心刺骨的深刻情感,卻往往難以感染到廣大聽眾,他只好不停嘲諷自己,即使再過20年,恐怕還是弄不懂這世間情愛的真相吧。
須知道,這個「歌手20年」的身分,對陳昇來說格外具有意義,特別是他經歷
2002年遭襲擊事件,幾乎要斷送性命,右手也無法再彈奏吉他,對他而言等於是斷送了音樂生涯,因此在2002至2008年間,只斷續發行了4張專輯,水準並不穩定,成績也不甚理想,可以想像在出道20年的這一刻,陳昇對生命、對音樂的感觸是非常複雜的。他將這些想法與追尋過程,幻化為歌詞與旋律,並且借用了中國古典戲曲中的片段典故,發展出〈牡丹亭外〉這首豐富故事性的歌曲,寄託出他對創作者如夢一般的感想。
因此,即便這是一首並不好演唱的歌曲(轉音甚多),曲調也偏冷門小眾,並不特別受台灣聽眾的喜愛,但他仍然在每個重要演出中,以各種姿態唱出〈牡丹亭外〉這首歌,我相信並非是唱給那些潛在的中國歌迷聽,反而,陳昇是唱給台下一路以來陪伴他的台灣歌迷,在那些飄移徬徨、自我懷疑的日子之後,他仍然一路堅持著最初唱歌、說故事的初衷,慢慢走出傷痛與低潮,而逐漸開創了全新的創作局面。這既是一種緬懷,毋寧也是非常積極的宣告。
(2021年3月傷後復出的春酒演唱會,與弟子吳蓓雅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