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微解封後,你出門了嗎?!

2021/08/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1年7月27號台灣迎來降二級的微解封,雙北於8月3號才正式開放內用。
台灣從5月12日開始新增16例本土案例,5月15日雙北提升三級警戒,5月19日因應疫情急遽升溫,全台升到三級警戒,各項限制措施的嚴防擴散,也開始WFH的各項新工作型態與分流上班的措施等等,各大賣場、美食街、餐飲禁止內用。哪邊有確診案例行經,就會進行大規模清消,暫停營業幾天,直到市府通過,才能重新營業等等。外送、外帶漸漸成為這兩個多月來的新常態。從網美拍照打卡的各大咖啡廳、美食餐廳,場景變成在家中的外帶飯盒中的比較,比較的是和在店裡的差別,少了氣氛,吃的就是師傅們,各家功力的展現,如何配合外送的時間,到最佳賞味期限等等。也開啟了各家門市為生存而戰的各項折扣。少了內用,少掉近八成營收的店,除了大集團外,實在很難想像,一般商家該如何繼續順利營運,政府各項紓困,再多也只是緩不濟急的杯水車薪。
就這樣兩個禮拜;兩個禮拜的過去,數著數著,遙遙無期的解封日未到,健身房、夜市、電影院、旅宿業、室內運動中心也都幾乎停擺,盼不到的確診數字下降,看不到盡頭的日子,老牌的名店一一吹熄燈號,鶴園、樂尼尼集團、DOZO、一號糧倉等等。晶華酒店也17.04億賣掉達美樂持股,為的就是長期抗疫,當疫情衝擊的除了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外,也連帶重擊許多人的生存條件。生意可以暫停,但生活卻是持續下去的,該繳的費用不會因為疫情而得病延緩,按時繳費的冷酷,也實際的考驗著每個家庭對這次「意外」的應變。
在正式解封前,身邊聲音聽到的,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話,講的都是不要解,怕疫情爆發,微解封會微爆發,再來就是微確診等等的言論,一定會怎樣怎樣之類的恐懼瀰漫著,經過兩個月,當政府宣布開放時,這樣的聲音仍不斷充斥著。但我相信這是個兩難的決定,擔心疫情爆發,但更擔心的是生存的問題,「不是病死就是餓死」也許在台灣的條件下,餓死的可能比較少甚至難以想像,但的確很多人的工作權生存權,服務業佔全體就業將近六成,這次疫情也是首當其衝的產業,兩個月,安全儲備金有的也許還能撐得過,但再延長呢?!主計處公布的失業率從4月的3.64%一路攀升到6月的4.80%,就業人數從1152萬降至1130萬,然而我相信更多的是,未能藉由數字呈現的影響才是更大的。在「失控的數據」中,其實可以更客觀地看待,數據背後有更多的人為因素,導致數字被美化,長時間重視績效與數字的我們,應認清數據終究只是參考的一種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數字後面,代表的問題與嚴重性。
疫苗覆蓋率直至7月31日達33%,7月27日微解封後,民生開始陸續恢復正常的營運,開放內用等等,但仍有大多數人,心態仍是觀望的,這天雙北還沒跟著開放,先看看情況再決定能否鬆綁相關措施,但也有蠻多的人,願意走入店家開始內用,人潮開始出現在景點,與大賣場等等,「身先士卒」的探索者,在各個我們生活的大小處,努力恢復往日生活,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疫情沒有想像中的爆發,我想對於台灣人,是一種肯定,我也在這段時間走入咖啡廳、夜市,體驗新型態的生活指引,間隔拉開了,我們吃飯間多了一層隔板與1.5公尺的距離,人有因此變得疏遠嗎?還是因為疫情讓我們更靠近?更懂得珍惜呢。(我想這次奧運的精采表現,也是這時間讓我們台灣人團結一致的重要背景音樂。)
總人口數超過3億的美國,根據Our World in Data數據顯示,目前首劑疫苗覆蓋率約57.44%,但疫情仍因變種病毒Delta而升溫,如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說,高疫苗覆蓋率的國家,荷蘭、以色列、英國、美國等,縱使接種人數很多,但仍會有疫情爆發的情況發生,仍須特別注意。疫苗,從來不是解方,而是一種我們與新型冠狀病毒共存的一種模式,病毒在進化,我們也在進步,面對解封,我們還是要出門,還是要嘗試正常的新生活模式,因為我想大多數人遲早是關不住的,如果看了國外的前車之鑑,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相關措施,疫苗能盡快施打的盡快接種,擔心是無濟於事的,也許我們該習慣的,是不再能邊走邊吃,大家用餐距離總是遠遠的,口罩不離身,起身戴口罩,也在這薄薄的隔板中習慣,也許隔板能隔起一些距離,多了一種用餐時的朦朧美,但相聚的心,仍是溫暖的,抗疫新生活,我們都還在,試著習慣著。
隔板隔起的是距離,隔不了相聚的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泰杉
泰杉
總認為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有著接連不斷的故事,去體驗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歡閱讀、運動、學習,希望能常保好奇心,也藉由閱讀一起認識不同的世界與觀點。快樂分享閱讀心得、時事與生活觀察,相信思考與分享,能帶來更多改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