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微解封後,你出門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1年7月27號台灣迎來降二級的微解封,雙北於8月3號才正式開放內用。

台灣從5月12日開始新增16例本土案例,5月15日雙北提升三級警戒,5月19日因應疫情急遽升溫,全台升到三級警戒,各項限制措施的嚴防擴散,也開始WFH的各項新工作型態與分流上班的措施等等,各大賣場、美食街、餐飲禁止內用。哪邊有確診案例行經,就會進行大規模清消,暫停營業幾天,直到市府通過,才能重新營業等等。外送、外帶漸漸成為這兩個多月來的新常態。從網美拍照打卡的各大咖啡廳、美食餐廳,場景變成在家中的外帶飯盒中的比較,比較的是和在店裡的差別,少了氣氛,吃的就是師傅們,各家功力的展現,如何配合外送的時間,到最佳賞味期限等等。也開啟了各家門市為生存而戰的各項折扣。少了內用,少掉近八成營收的店,除了大集團外,實在很難想像,一般商家該如何繼續順利營運,政府各項紓困,再多也只是緩不濟急的杯水車薪。

就這樣兩個禮拜;兩個禮拜的過去,數著數著,遙遙無期的解封日未到,健身房、夜市、電影院、旅宿業、室內運動中心也都幾乎停擺,盼不到的確診數字下降,看不到盡頭的日子,老牌的名店一一吹熄燈號,鶴園、樂尼尼集團、DOZO、一號糧倉等等。晶華酒店也17.04億賣掉達美樂持股,為的就是長期抗疫,當疫情衝擊的除了是我們日常的生活外,也連帶重擊許多人的生存條件。生意可以暫停,但生活卻是持續下去的,該繳的費用不會因為疫情而得病延緩,按時繳費的冷酷,也實際的考驗著每個家庭對這次「意外」的應變。

在正式解封前,身邊聲音聽到的,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話,講的都是不要解,怕疫情爆發,微解封會微爆發,再來就是微確診等等的言論,一定會怎樣怎樣之類的恐懼瀰漫著,經過兩個月,當政府宣布開放時,這樣的聲音仍不斷充斥著。但我相信這是個兩難的決定,擔心疫情爆發,但更擔心的是生存的問題,「不是病死就是餓死」也許在台灣的條件下,餓死的可能比較少甚至難以想像,但的確很多人的工作權生存權,服務業佔全體就業將近六成,這次疫情也是首當其衝的產業,兩個月,安全儲備金有的也許還能撐得過,但再延長呢?!主計處公布的失業率從4月的3.64%一路攀升到6月的4.80%,就業人數從1152萬降至1130萬,然而我相信更多的是,未能藉由數字呈現的影響才是更大的。在「失控的數據」中,其實可以更客觀地看待,數據背後有更多的人為因素,導致數字被美化,長時間重視績效與數字的我們,應認清數據終究只是參考的一種工具,但更重要的是數字後面,代表的問題與嚴重性。

疫苗覆蓋率直至7月31日達33%,7月27日微解封後,民生開始陸續恢復正常的營運,開放內用等等,但仍有大多數人,心態仍是觀望的,這天雙北還沒跟著開放,先看看情況再決定能否鬆綁相關措施,但也有蠻多的人,願意走入店家開始內用,人潮開始出現在景點,與大賣場等等,「身先士卒」的探索者,在各個我們生活的大小處,努力恢復往日生活,就這樣過了一個禮拜,疫情沒有想像中的爆發,我想對於台灣人,是一種肯定,我也在這段時間走入咖啡廳、夜市,體驗新型態的生活指引,間隔拉開了,我們吃飯間多了一層隔板與1.5公尺的距離,人有因此變得疏遠嗎?還是因為疫情讓我們更靠近?更懂得珍惜呢。(我想這次奧運的精采表現,也是這時間讓我們台灣人團結一致的重要背景音樂。)

總人口數超過3億的美國,根據Our World in Data數據顯示,目前首劑疫苗覆蓋率約57.44%,但疫情仍因變種病毒Delta而升溫,如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所說,高疫苗覆蓋率的國家,荷蘭、以色列、英國、美國等,縱使接種人數很多,但仍會有疫情爆發的情況發生,仍須特別注意。疫苗,從來不是解方,而是一種我們與新型冠狀病毒共存的一種模式,病毒在進化,我們也在進步,面對解封,我們還是要出門,還是要嘗試正常的新生活模式,因為我想大多數人遲早是關不住的,如果看了國外的前車之鑑,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相關措施,疫苗能盡快施打的盡快接種,擔心是無濟於事的,也許我們該習慣的,是不再能邊走邊吃,大家用餐距離總是遠遠的,口罩不離身,起身戴口罩,也在這薄薄的隔板中習慣,也許隔板能隔起一些距離,多了一種用餐時的朦朧美,但相聚的心,仍是溫暖的,抗疫新生活,我們都還在,試著習慣著。


隔板隔起的是距離,隔不了相聚的心

隔板隔起的是距離,隔不了相聚的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泰愛碎碎念
8會員
11內容數
有人說過,閱讀就如同邀請作者與自己對話,也像是場不限時、不限地點的講座,思想的交流,將人生體悟與歷練,濃縮成幾百頁的文字,何嘗不是件最好的投資呢?分享一些閱讀心得,關乎人生議題、自我成長、理財、行銷、商管等書籍的分享。相信閱讀能帶來改變,歡迎分享不同觀點, 一同學習成長。
泰愛碎碎念的其他內容
2025/03/30
這本自傳談的正如書名,談的是張忠謀1964年在德儀前的故事。 他經歷了我們都不曾經歷的大時代裡,期間經歷了百日維新、軍閥割據、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中國,國民政府搬遷來台的大時代。輾轉去過上海、廣州、洛陽、西安、重慶、香港、而後到美國讀理工。那是一個變動的時代....
Thumbnail
2025/03/30
這本自傳談的正如書名,談的是張忠謀1964年在德儀前的故事。 他經歷了我們都不曾經歷的大時代裡,期間經歷了百日維新、軍閥割據、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中國,國民政府搬遷來台的大時代。輾轉去過上海、廣州、洛陽、西安、重慶、香港、而後到美國讀理工。那是一個變動的時代....
Thumbnail
2024/01/05
這本書讓我更深刻了解我們身處的台灣,中華民國需要共感的部分,兩位記者耗時五年,藉由彼此不同的視角,一位澎湖人、一個曾在馬祖服役,道出金門與馬祖兩地,好似身為台灣人,都應該能了解的地方,實際上在歷史、生活、環境、經濟等各層面,都大不相同,我曾以為的台澎金馬,看完本書,也能看到那條台澎–金馬間,那條
Thumbnail
2024/01/05
這本書讓我更深刻了解我們身處的台灣,中華民國需要共感的部分,兩位記者耗時五年,藉由彼此不同的視角,一位澎湖人、一個曾在馬祖服役,道出金門與馬祖兩地,好似身為台灣人,都應該能了解的地方,實際上在歷史、生活、環境、經濟等各層面,都大不相同,我曾以為的台澎金馬,看完本書,也能看到那條台澎–金馬間,那條
Thumbnail
2023/12/25
一位經濟學家,如何踏上修行的旅程,在期間經歷了什麼,又如何與病魔與低潮相處,裡頭有許多藏著面對人生的,智慧寶典,也讓我帶走了三個隨身錦囊。 為什麼翻開這本書? 光書名「
Thumbnail
2023/12/25
一位經濟學家,如何踏上修行的旅程,在期間經歷了什麼,又如何與病魔與低潮相處,裡頭有許多藏著面對人生的,智慧寶典,也讓我帶走了三個隨身錦囊。 為什麼翻開這本書? 光書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21年7月27號台灣迎來降二級的微解封,雙北於8月3號才正式開放內用。 歷經兩個多月的三級警戒,緊縮管控,迎來的微解封,在奧運精彩比賽的背景音樂中,防疫新生活,口罩不離身,隔板能隔起的是一段距離,但隔不了相聚的心。
Thumbnail
2021年7月27號台灣迎來降二級的微解封,雙北於8月3號才正式開放內用。 歷經兩個多月的三級警戒,緊縮管控,迎來的微解封,在奧運精彩比賽的背景音樂中,防疫新生活,口罩不離身,隔板能隔起的是一段距離,但隔不了相聚的心。
Thumbnail
台灣沒有封城,我寫不出封城日記。只是將親眼所見記錄下來。如果有第二篇,也不知道會寫什麼。
Thumbnail
台灣沒有封城,我寫不出封城日記。只是將親眼所見記錄下來。如果有第二篇,也不知道會寫什麼。
Thumbnail
special issue 06/09 on what will Taiwan evolve 請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大家好! 你或許不知道,今天 (應該說是昨天了) 這一篇 [特刊],是最後一篇了。謝謝你,如果你曾經閱讀過任何一篇 [特刊
Thumbnail
special issue 06/09 on what will Taiwan evolve 請大家多多支持和鼓勵訂閱這一份電子報:每一天的生活 Daily Michelle 大家好! 你或許不知道,今天 (應該說是昨天了) 這一篇 [特刊],是最後一篇了。謝謝你,如果你曾經閱讀過任何一篇 [特刊
Thumbnail
而且和所有住在海外的台灣人一樣,批評當地政府的防疫政策或是其他不守規則的民眾時,我們心裡都是想著:如果是台灣政府或台灣人絕對不會這樣。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是打哪來的自信?
Thumbnail
而且和所有住在海外的台灣人一樣,批評當地政府的防疫政策或是其他不守規則的民眾時,我們心裡都是想著:如果是台灣政府或台灣人絕對不會這樣。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是打哪來的自信?
Thumbnail
不會網路、沒有朋友,沒人幫忙,這些社會地位上的劣勢,在疫情肆虐下成了一種被檢討的破口,就像前幾日工人因工作沒辦法長期戴口罩而被檢舉,但我們都不是他們,在冷氣房裡全天候戴著口罩不困難,在冷氣房裡做瑜伽做菜可以很優雅,但「非必要不出門」的響亮口號,多少社畜聽了也只能笑笑?
Thumbnail
不會網路、沒有朋友,沒人幫忙,這些社會地位上的劣勢,在疫情肆虐下成了一種被檢討的破口,就像前幾日工人因工作沒辦法長期戴口罩而被檢舉,但我們都不是他們,在冷氣房裡全天候戴著口罩不困難,在冷氣房裡做瑜伽做菜可以很優雅,但「非必要不出門」的響亮口號,多少社畜聽了也只能笑笑?
Thumbnail
台灣從 180 這個不討喜的數字那天開始,全台進入警備狀態,而這幾天就常收到台灣朋友傳來的 Line 訊息,不外忽 "怎麼辦,炸鍋了","家裡沒食物了","學校停課了,小孩在家很難應付","工作怎麼辦" 等種種擔心,這些焦慮都很容易理解
Thumbnail
台灣從 180 這個不討喜的數字那天開始,全台進入警備狀態,而這幾天就常收到台灣朋友傳來的 Line 訊息,不外忽 "怎麼辦,炸鍋了","家裡沒食物了","學校停課了,小孩在家很難應付","工作怎麼辦" 等種種擔心,這些焦慮都很容易理解
Thumbnail
不是啊,為什麼我的生活好像又繞回2020年3月?所以我們還有幾集可以逃R
Thumbnail
不是啊,為什麼我的生活好像又繞回2020年3月?所以我們還有幾集可以逃R
Thumbnail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一年過去了,世界各地疫情仍不見緩和,台灣最近新增案例也有增加的趨勢,但台灣的大家似乎已有疲乏之感,出門沒戴口罩的民眾比比皆是,每到假日各大觀光景點人滿為患,飯店民宿假日住房率居高不下,出入密閉場合體溫量測系統似乎也是架設好看的,從沒看到有人因體溫過高而被攔下來。
Thumbnail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一年過去了,世界各地疫情仍不見緩和,台灣最近新增案例也有增加的趨勢,但台灣的大家似乎已有疲乏之感,出門沒戴口罩的民眾比比皆是,每到假日各大觀光景點人滿為患,飯店民宿假日住房率居高不下,出入密閉場合體溫量測系統似乎也是架設好看的,從沒看到有人因體溫過高而被攔下來。
Thumbnail
前序 加州疫情大概是從今年 (2020 年)三月初開始升高的。公司也在同時間開始宣布在家工作,一向在加州過著依賴高科技的承平生活,突然風雲變色,兵荒馬亂。疫情剛爆發的前兩三個月,簡直像進入備戰狀態,人人排隊搶超級市場食物,囤積衛生紙和消毒殺菌用品。連在網上購買生鮮,都得早上五點起床,比搶新的iPho
Thumbnail
前序 加州疫情大概是從今年 (2020 年)三月初開始升高的。公司也在同時間開始宣布在家工作,一向在加州過著依賴高科技的承平生活,突然風雲變色,兵荒馬亂。疫情剛爆發的前兩三個月,簡直像進入備戰狀態,人人排隊搶超級市場食物,囤積衛生紙和消毒殺菌用品。連在網上購買生鮮,都得早上五點起床,比搶新的iPho
Thumbnail
還要再關三周......
Thumbnail
還要再關三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