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經歷了我們都不曾經歷的大時代裡,期間經歷了百日維新、軍閥割據、中日戰爭爆發、日本侵略中國,國民政府搬遷來台的大時代。輾轉去過上海、廣州、洛陽、西安、重慶、香港、而後到美國讀理工。那是一個變動的時代,也因他是家中獨子,家裡有機會讓他去美國讀書。其中幾個我有感的部分與大家分享
【人生分界在18歲那年】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八年抗戰勝利,一家回到上海重新開始,想定居下來,家人用了大半積蓄買下一幢房子,生平第一次買房,以為天下太平,沒想到住兩年多,因內戰又要逃離。17-18歲的青年,他看到舊世界的分崩離析,與百廢待興的一年,也是在那年開啟長居國外的第一步,原想從商的心,轉為想走科技的生涯,甚而從依賴父母到察覺今後只能倚仗自己的決心與成長。
總有件事,會強迫我們長大,而這件事情,往往就是在最不可預測的時候發生。
【博士落榜的轉捩點】
張忠謀其實一直都是個很會讀書的人,除了課外文學的造詣,不論在哈佛大一或MIT大二,其實課業他都一直在整體排名的前10%。麻省理工博士落榜,相信對當時的他,有很大的打擊,但也正因有這樣的禮物,他沒有走入學術與研究的道路,經歷不同公司的際遇,踏入了半導體界,成就現今的半導體霸主。
人生中很多際遇,在當下我們都痛苦萬分,但總在站起來後回首,才知道那是上天給的一道考題甚或是禮物。總在遇到不如意時,我會告訴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當下的轉念,從事後來看,也都應證了「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瘋狂的投入】
進入德儀這樣一間活力充沛的公司,每個人都是瘋狂地投入,在當時周標準上班時間40小時,德儀的工作時間是超過50小時的,而且沒有加班費,沒有人要他們這樣做,而是他們認為這是應該的,都是自願去投入,跟我們現在理解的美國文化,似乎是大相逕庭,可見每個在飛快成長的事業,都有著非常投入的一群人在支撐,從一手創立特斯拉整個電動車帝國與火箭事業的馬斯克也是在每個事業有這樣的瘋狂投入。如同愛迪生所說:「發明是一分靈感,九分流汗所成。」就是毅力與努力的交織。
德儀看待事情的文化也很重要,在那失敗是不被接受的,你可以發生挫折,但都需要重來,直到成功為止,所有人也願意提供意見,勇於發話,即使發出的問題很好笑,也是會提出,這樣願意彼此坦誠,不論是提供各面向的想法,或是知道彼此不足的地方,就能一起共同成長,我想這也是當時德儀刻入每個員工的DNA,增加了許多的韌性與後續發展的可能。
從這本自傳中,可以看到他的父親很有智慧與技巧的打消他的作家夢,不然也不會有現在的張忠謀,我們也能感受到對他很大的影響,除了18歲前奔波中國各地,強迫成長的旅程,更多是來自美國文化的薰陶,18歲初入美國,那時的美國最令人嚮往的不是武力與經濟,而是所實行的民主與自由制度,還有在社會中「只要努力,你就能出頭」的理想性。那個抱著這個希望,不斷努力,總會出頭的想法,我相信是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的。
只要抱著希望前進,不論遇到什麼困難,跌倒了站起來,我相信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