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台灣做到向世界只示範一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台灣從 180 這個不討喜的數字那天開始,全台進入警備狀態,而這幾天就常收到台灣朋友傳來的 Line 訊息,不外忽 "怎麼辦,炸鍋了","家裡沒食物了","學校停課了,小孩在家很難應付","工作怎麼辦" 等種種擔心,這些焦慮都很容易理解,畢竟台灣在過去一年多來,當全世界都在疫情陰影籠罩下,過著封城生活 (而且還不只一次,二次封城,有些國家甚至三度封城) 的時候,台灣因為防疫做得非常好,成為世界各地新聞的焦點所在,就像是一個生活在平行空間的世界裡,所以沒有經歷過歐美那樣長期生活改變的模式,突如其來的震憾難免會讓大家恐慌,而這種害怕真的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在歐洲的我們也曾經歷過那樣的害怕與擔心。

不過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北歐算是世界最進步先進的地方,所以當疫情大爆發後,面臨第一次封城時,這裡並沒有太大的震憾,因為這裡基本上早已經都數位化了(丹麥先進的高度數位化生活),什麼事都可以在電腦或手機上完成。

另外,在家工作一直都是彈性的,對於這裡的大部份人們來說,居家遠端工作根本是日常生活裡很習慣的一件事(當然這也是因為這裡有比較優渥的工作環境和條件),所以當封城後,所有辦公室幾乎就成了空城,而且一年來都是如此,但所有的工作都依然正常運作啊(除了被重創的一些服務業,零售業,餐飲業和航空旅遊業等),在這段時間下來,有許多人反而覺得遠端工作反而更好,唯一的缺點就是無法跟同事面對面的真實社交,每日的日常生活空間就是只有自家公寓/房子的空間,不過這樣在家的遠端工作將來在疫情後,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

封城後,不只上班族得在家工作,所有學校也都關閉,學生全部改成在家上線上課程,當然對於父母而言,儘管這裡的工作條件和環境不錯,小孩在家也是跟台灣一樣不方便,畢竟如果是小小孩,父母在家上班時就無法專心,不過在沒有辦法的狀況下,大家還是應付過來了。

餐廳完全關閉,唯有日常生活所需有關的超市,藥房等繼續營業,但網路超市也因此成為疫情下的新寵兒,很多人都改以網路超市下單,您所訂的商品食材全部運送到家門口,像我們就基本上完全不用進超市也是沒問題的。

講了這麼多,其實只是希望在台灣的大家,在此時更應該不要慌張,或許台灣第一次遇到這麼嚴重的類封城狀況 (很佩服台灣人的防疫觀念,大家主動自己封城,看到台灣朋友發來的台北空城照片,真的很以台灣人為傲,這種狀況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國家做得到),學校的線上網路教學資源可能不足,小孩在家導致家長在家上班可能也沒那麼方便,加上發生突然停電停水,讓大家頗多抱怨,不過此時大家真的更要處變不驚,最不需要的就是怪罪於誰,因為那也於是無補,想想台灣那些不眠不休的醫護人員,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每天職守崗位指揮防疫的政府官員,加上台灣人民很高的防疫素質,這些都讓台灣在全世界無法正常過生活時,這小小的海島的人們依然車照跑,人民照樣餐廳,咖啡廳和 KTV 等歡樂聚會,學生依然可以上學,大家一樣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塊地瓜真的是全世界各地都羡慕的地方。

有朋友也提出現在超市和大賣場有些特定食材真的缺貨買不到,這也是理所當然,畢竟當 180 這個數字發生的那天,太多人因恐慌而搶購物資,現在當然就一定會有一小段時間缺貨,而且這樣搶購物資的現象只會讓那些商品漲價的最好機會,加上這個時刻其實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沒事待在家裡,因為大家在同一時間出去擠在超市或賣場裡,只會增加感染風險機會,這時就看到網路上有人開玩笑說,原來大家害怕沒有泡麵吃勝過害怕中標,雖然是笑話,但想想也不是沒有道理不是嗎?

真的,現在只是一個非常過渡時期,最近每天確診的數字應該只會居高不下,因為大家剛開始檢測,那些隱陽性人士當然會一個一個浮現,但因為大家很好的防疫觀念和高素質的自動做好防疫措施,要相信台灣絕對很快就可以解除危機的。

大家現在都很努力,真的不需再有一些不必要的責怪言語出現,我真心覺得台灣政府和人民在這一波的疫情攻擊下,已經是全世界最優秀的地球公民了,就像網路上說的,讓我們再次示範給世界看看台灣如何在兩個星期內解除三級危機,而且只示範這一次,只要我們繼續保持該做的自身防疫,不出門,不聚會,不接觸,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那麼我們絕對很快可以再次向世界證明 "Taiwan Can Help"。

Danielson 參與了方格子的 「vocus Premium」 作者之一,希望喜歡 Danielson 文章的朋友們訂閱 vocus Premium 來繼續支持我的創作。

「沒有訂約 vocu Premium 文章的朋友們,仍然可以閱讀 Danielson 的公開文章,如果喜歡 Danielson 的文章內容,歡迎用一杯咖啡的錢贊助支持我的寫作, 讓 Danielson 有更多的創作動力」

也可以給顆愛心,或是在下方的 like coin 拍個手鼓勵一下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岩島子-avatar-img
2021/05/20
團結才是力量。
的確,現在的台灣需要大家一起團結,讓世界再次看到台灣創造奇蹟
avatar-img
與 Danielson 在丹麥一起喇滴賽
2.7K會員
1.4K內容數
2005 年移居丹麥後,在這裡開始新的生活與學習,Danielson 希望跟大家分享丹麥的生活大小事,丹麥文化,旅遊記趣,我的小廚房自己做料理,大家來黑白講丹麥!
2024/02/26
去過台灣的人都知道台灣的小七很厲害,但我們台灣人也都知道台灣小七的員工很辛苦很萬能,各個都是精通十八般武藝,客人要什麼都能辦得到,就像很久以前的一個廣告詞說的 "使命必達",在台灣的小七店裡什麼都要賣,什麼都要服務,什麼都不奇怪。
2024/02/26
去過台灣的人都知道台灣的小七很厲害,但我們台灣人也都知道台灣小七的員工很辛苦很萬能,各個都是精通十八般武藝,客人要什麼都能辦得到,就像很久以前的一個廣告詞說的 "使命必達",在台灣的小七店裡什麼都要賣,什麼都要服務,什麼都不奇怪。
2022/11/03
每個海外遊子最牽掛,也是我最近最擔心害怕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雖然我的心多少已有所準備,但當它真的發生時還是非常的難過,但這件事我無能為力,也無法改變! 人生有很多的無奈,而這件事是無奈中的無奈,沒有人有辦法逃避也沒有解決方式,即使用一生的時間也無法修滿學分,只有自己調試自己心靈。
Thumbnail
2022/11/03
每個海外遊子最牽掛,也是我最近最擔心害怕的事終究還是發生了,雖然我的心多少已有所準備,但當它真的發生時還是非常的難過,但這件事我無能為力,也無法改變! 人生有很多的無奈,而這件事是無奈中的無奈,沒有人有辦法逃避也沒有解決方式,即使用一生的時間也無法修滿學分,只有自己調試自己心靈。
Thumbnail
2022/10/14
自從爆發新冠病毒至今已經將近三年了,世界人們也從一開始的擔心緊張害怕到現在漸漸恢復以往的日常生活,大家也都打了兩到三劑的疫苗,但因為這個新冠病毒實在太厲害,到現在還沒完全消除殆盡 (我想它應該從此就是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了),所以大家的生活衛生習慣也因此有所改變,現在有很多人隨時隨地都帶著清潔
Thumbnail
2022/10/14
自從爆發新冠病毒至今已經將近三年了,世界人們也從一開始的擔心緊張害怕到現在漸漸恢復以往的日常生活,大家也都打了兩到三劑的疫苗,但因為這個新冠病毒實在太厲害,到現在還沒完全消除殆盡 (我想它應該從此就是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了),所以大家的生活衛生習慣也因此有所改變,現在有很多人隨時隨地都帶著清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21年7月27號台灣迎來降二級的微解封,雙北於8月3號才正式開放內用。 歷經兩個多月的三級警戒,緊縮管控,迎來的微解封,在奧運精彩比賽的背景音樂中,防疫新生活,口罩不離身,隔板能隔起的是一段距離,但隔不了相聚的心。
Thumbnail
2021年7月27號台灣迎來降二級的微解封,雙北於8月3號才正式開放內用。 歷經兩個多月的三級警戒,緊縮管控,迎來的微解封,在奧運精彩比賽的背景音樂中,防疫新生活,口罩不離身,隔板能隔起的是一段距離,但隔不了相聚的心。
Thumbnail
而且和所有住在海外的台灣人一樣,批評當地政府的防疫政策或是其他不守規則的民眾時,我們心裡都是想著:如果是台灣政府或台灣人絕對不會這樣。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是打哪來的自信?
Thumbnail
而且和所有住在海外的台灣人一樣,批評當地政府的防疫政策或是其他不守規則的民眾時,我們心裡都是想著:如果是台灣政府或台灣人絕對不會這樣。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是打哪來的自信?
Thumbnail
不會網路、沒有朋友,沒人幫忙,這些社會地位上的劣勢,在疫情肆虐下成了一種被檢討的破口,就像前幾日工人因工作沒辦法長期戴口罩而被檢舉,但我們都不是他們,在冷氣房裡全天候戴著口罩不困難,在冷氣房裡做瑜伽做菜可以很優雅,但「非必要不出門」的響亮口號,多少社畜聽了也只能笑笑?
Thumbnail
不會網路、沒有朋友,沒人幫忙,這些社會地位上的劣勢,在疫情肆虐下成了一種被檢討的破口,就像前幾日工人因工作沒辦法長期戴口罩而被檢舉,但我們都不是他們,在冷氣房裡全天候戴著口罩不困難,在冷氣房裡做瑜伽做菜可以很優雅,但「非必要不出門」的響亮口號,多少社畜聽了也只能笑笑?
Thumbnail
身為一個在家工作加上偶爾外出打工的自由工作者,在5/18那天下午收到全國停課的消息後,所有的工作突然間全部都停擺,新聞上開始要求大家居家防疫,減少外出和群聚,心裡有些震驚之餘,我不斷滑著手機,從不同的新聞中,想去確認這情勢是突然發生什麼事了?
Thumbnail
身為一個在家工作加上偶爾外出打工的自由工作者,在5/18那天下午收到全國停課的消息後,所有的工作突然間全部都停擺,新聞上開始要求大家居家防疫,減少外出和群聚,心裡有些震驚之餘,我不斷滑著手機,從不同的新聞中,想去確認這情勢是突然發生什麼事了?
Thumbnail
photo credit: Poonam Gore Dahale 2019 年底疫情在亞洲開始,2020 三月份疫情在歐洲大爆發,怪的是亞洲的防疫大致上做得都還不錯,反而歐洲看到亞洲的情況還後知後覺,直到世態嚴重時已經來不急各國紛紛淪陷 GG 了,而在這次的全球疫情席捲下,台灣成了最閃亮的一顆星
Thumbnail
photo credit: Poonam Gore Dahale 2019 年底疫情在亞洲開始,2020 三月份疫情在歐洲大爆發,怪的是亞洲的防疫大致上做得都還不錯,反而歐洲看到亞洲的情況還後知後覺,直到世態嚴重時已經來不急各國紛紛淪陷 GG 了,而在這次的全球疫情席捲下,台灣成了最閃亮的一顆星
Thumbnail
2020年,台灣度過了安全的一年。 2021年,該來的似乎還是來了。 今天,2021/5/22 新聞標題:總計公布721例!新冠肺炎新增321本土、添2死 400例本土個案校正回歸 在這之前,5/19教育部已宣布小孩們在家防疫,線上教學, 覺得老師們很辛苦,還是得到校教學, 多虧有老師,大孩子們在家
Thumbnail
2020年,台灣度過了安全的一年。 2021年,該來的似乎還是來了。 今天,2021/5/22 新聞標題:總計公布721例!新冠肺炎新增321本土、添2死 400例本土個案校正回歸 在這之前,5/19教育部已宣布小孩們在家防疫,線上教學, 覺得老師們很辛苦,還是得到校教學, 多虧有老師,大孩子們在家
Thumbnail
圖片 疫情增溫後,雖然台灣並沒有宣布封城,但人民的自主封城早已開啟,並且也都開始在家工作和上課了。這樣長時間待在家的日子,來到了第四天了,大家的心情還好嗎? 隨著確診數並未減少,“ Stay Home”的時間可能會增長。「或許更讓人害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不能與想念的人見面的孤獨。」 圖片 新冠肺
Thumbnail
圖片 疫情增溫後,雖然台灣並沒有宣布封城,但人民的自主封城早已開啟,並且也都開始在家工作和上課了。這樣長時間待在家的日子,來到了第四天了,大家的心情還好嗎? 隨著確診數並未減少,“ Stay Home”的時間可能會增長。「或許更讓人害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不能與想念的人見面的孤獨。」 圖片 新冠肺
Thumbnail
#臺灣郎的疫情日記(2) 連續幾日的三位數確診人數,沒有明顯降溫的感覺,還是著實令人提心吊膽。 Line的訊息傳來大馬友人的訊息「我們單日6000多人確診,大馬失控了⋯⋯」,我也回覆台灣似乎也正在失控中⋯⋯ 友人回覆了我,你們台灣200多人確診,怎能說失控呢? 我說我們是疫情初級生……
Thumbnail
#臺灣郎的疫情日記(2) 連續幾日的三位數確診人數,沒有明顯降溫的感覺,還是著實令人提心吊膽。 Line的訊息傳來大馬友人的訊息「我們單日6000多人確診,大馬失控了⋯⋯」,我也回覆台灣似乎也正在失控中⋯⋯ 友人回覆了我,你們台灣200多人確診,怎能說失控呢? 我說我們是疫情初級生……
Thumbnail
台灣從 180 這個不討喜的數字那天開始,全台進入警備狀態,而這幾天就常收到台灣朋友傳來的 Line 訊息,不外忽 "怎麼辦,炸鍋了","家裡沒食物了","學校停課了,小孩在家很難應付","工作怎麼辦" 等種種擔心,這些焦慮都很容易理解
Thumbnail
台灣從 180 這個不討喜的數字那天開始,全台進入警備狀態,而這幾天就常收到台灣朋友傳來的 Line 訊息,不外忽 "怎麼辦,炸鍋了","家裡沒食物了","學校停課了,小孩在家很難應付","工作怎麼辦" 等種種擔心,這些焦慮都很容易理解
Thumbnail
歐洲成了COVID-19疫情的重災區,相同都是免費捐口罩這個動作,卻能看出台灣在國際的位置,台灣免費捐贈700萬個口罩給歐盟,卻好像船過水無痕,歐洲各大主流媒體完全沒報導,許多官員也只能以個人立場,在非官方的管道向台灣道謝…
Thumbnail
歐洲成了COVID-19疫情的重災區,相同都是免費捐口罩這個動作,卻能看出台灣在國際的位置,台灣免費捐贈700萬個口罩給歐盟,卻好像船過水無痕,歐洲各大主流媒體完全沒報導,許多官員也只能以個人立場,在非官方的管道向台灣道謝…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