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創作|為自己而寫〈一〉從數字釋放出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您有想過,自己為什麼要寫作嗎?
從 2006 年開始經營部落格,一路經歷了許多不同的階段,從傳統的部落格(BSP)、到之間的微部落格,近年來許多寫作社群概念風行。對寫作有興趣的人,或許多少都知道這一波的創始者來自於 Medium,同時台灣也有 vocus,另外還有 Matters。
最近,繼 Medium 之後,Matters 也迎來新的改版,也開始顯露出總閱讀時長,看到許多人都對這次的改版有許多建議。各方的說法跟觀點都有,但對於閱讀時間這件事情,認真的想想,其實還蠻多誤區的。

時間的變數因子多

閱讀時間,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集合,暫且先把技術環節都在一旁。單純討論「讀」這件事情,就已經夠複雜的了。
每一個人,對於文字的消化能力不同,所以閱讀一篇文章的時間長短當然也就不同。光這一點,閱讀時間當作指標就已經非常失準了。
文字消化能力又來自於多元因素,年紀、視力、語言掌握度、載具等等。回到自身經驗,有覺得光是自己,可能在紙本的閱讀跟電腦的閱讀,速度就有差了嗎?看英文跟中文,也有差別;看文言文跟白話文也有差別。
甚至當年在 Medium 改使用閱讀時間為收益基準的時候,許多以圖畫為主的創作者索性離開平台,自創平台或者做其他的發展。
內容的多元性,使得我們在評判的時候,是沒有辦法使用單一基準的。
隨便抓出一個因素,都可以改變閱讀的時間長短。例如,分段是這件事情,如果一段文字全部擠在一起,閱讀既需要花費極大的注意力,在消化上面也相對需要時間。
一篇有結構的文章,為了網路讀者設計過後,可能會縮減每一段的行數,讓讀者可以喘息跟消化,甚或是配上許多圖片,既創造休息的空間,又能夠減少消耗注意力。
正因為流暢跟舒服,結構化下的時間不必然是長的,真正高明的作者會希望讓讀者體驗是好的,而不是追求「讓讀者讀越久越好。」
回顧一下,近期看到的文章,真的讓您感覺流暢且舒服的,是哪一篇呢?
讓我閱讀起來很舒服的文章,大概會有幾個特點:「分段清楚」、「目標鮮明」、「輔助工具完整」。這一點,我覺得目前看起來做得最好的是「科技島讀」。從之前的有物報告到科技島讀,作者周欽華在寫作功力真的是令人佩服。
另外還有一個我非常推薦的「諾諾的醫病故事集」,整個行文的流暢度都非常的好。看的過程速度快,感覺順暢。比起把文字濃縮在一起成為一段的文章,這些文章的閱讀時長,甚至可能低很多。
那閱讀時長真的是品質的保證嗎?

閱讀得愈久就是愈好?

講到這邊,或許您隱隱約約知道了答案。沒錯,時間真的不能完全,或者應該說完全不能代表品質。
有些人,透過短短的文字,就能表達完整又感情流露,例如詩人。有些人,舞文弄墨了幾百幾千字,仍寓意不明,最明顯的就是一些發在臉書上的面的「事後道歉文」。
最近看到一個影片《[毛新宇]教你在兩分鐘之內不斷說話但是什麼都沒有說》,就是一個完整的例證,有人下評論兩句話,給人一種:「一語驚醒夢中人。」的震撼,有人兩分鐘也給人帶來另外一種震撼。
好的文章、內容是可能在各種文體出現的。
而且,近年來內容創作者,都在致力於把內容變得好消化,所以創造了更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四格漫畫、資訊圖表、心智圖等等,這一些都是希望優化讀者體驗。
很有趣的悖論,當我們希望讀者閱讀的消化更快,卻又有一個檢視的標準就做閱讀時間。本來以為,好文章是看得比較久的文章,但真正好的文章,卻又不一定希望讀者花太多時間才能掌握箇中要義。
對創作的人來說,大概解法就已經不多了,例如增加發表文章的頻率,或者把文章寫得更長。看的人會變多,要看完的時間變久。但是否就是品質的保證?
可能是,可能不是。
分享一個小故事。最近台灣政治打得火熱,剛好追蹤起一些有話語權的人的推特,我相信他們一定擁有很長的閱讀時長,但他們寫的文字可能是短的,但可能有些資訊是錯誤的。
擷取自網路推特
所以高品質跟時間,不全然是個正相關。

拋開數字,找到為什麼而寫

我自己曾經嘗試過每日更新文章,今年的 6 月 14 日至 7 月 11 日,我連續在 Matters 上面發表文章,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路歷程。
  • 第一天,野心勃勃,每一打出一個字都覺得在實踐人生的道路之上;
  • 第十天略顯疲態,但還是持續的更新;
  • 第十七天,無力寫文章,重發已經封存的好文;
  • 第二十天,寫出只有幾行的短文;
  • 第廿八天,決定結束日更。
這是一段對自己的嘗試,嘗試看看是否適合自己。結論是:「日更,沒有這麼適合我!」有很多因素,上班、素材等等,寫到最後,會開始懷疑自己到底寫作的原因是什麼。
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因為可以幫助在喜歡寫作的人找到一些答案。
我寫到最後,真的是停下來問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必須要說,我很懷念一開始 Matters 大家的互動感,一開始 Medium 總是讓我看到高品質的文章。這些都會令人擁有「持續創作」的動力,但漸漸地我發現,在不同的平台找感覺,太不切實際了。
28 天後,我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寫,是想要什麼?又為了什麼?」
我的答案是:「我想寫自己都喜歡的文章。然後用自己凝聚起來且消化產出的觀點、心法、方法,創造營收!」
那一刻開始,有一種解放的感覺。本來會很想說,我一定要寫出好文章,文章一定要能夠達到一定的數字等等,如果我只是要追求數字,每個平台的不同,反而會讓自己迷失的自己。
一瞬間就跟自己講:「寫出自己喜歡的文章,比什麼都重要。」
好的,我想說的先停在這邊。
就是因為重新找到為自己而寫的理由,所以後來慢慢地開展了不同的生活面貌。如果您也正在面對「為什麼寫作?」的這個問題,或許先從數字裡面解放出來,包含寫多少字、想要創造多少閱讀時間等等,都先忘了,答案可能就在心中自然浮現。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縮短知識與實踐的距離 📪 理清人生的脈絡,過上想要的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未來實踐家】是我將過去 10 年來,從職場、生活以及身心靈互相整合後,淬煉出來的新實驗,把輸入的東西,重新演繹加上生活實踐方案,以電子報的方式呈現。
再次宣告,停止更新 Medium 平台,又是一段心路歷程,與你分享。
疫情會改變很多事情,但其實也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思考與機會。我們擁有了兩個已知的幸運,最後一個幸運操之在己。
兩年多前,開始有了重新架構網站的想法,所以把 Blogger 架設的網站,移轉至到了新的平台,當年我也做過了一些優缺點評析,剛好最近又再重新整理網站的所有架構,順便也重新啟動了一次 Hugo 架設網站的循環。
回來想想,硬要把自己的東西切割開來,把身心靈這一塊拉出來,跟「我這個人」是背道而馳。經過這樣的推理,終於發現,或者應該說體會到了一個常常聽到的一句話。
開始寫子彈筆記運用的經驗,是因為過去幾個月,都會不時地花很多時間,找尋 App 看看有沒有超級好用的,漸漸發現,沒有最好用的工具,重點如何建構自己的系統。而邊整理邊分享的方式,正好讓我產生持續進步的空間。 之前已經講過,日誌、月誌,這次輪到了「未來誌」...
【未來實踐家】是我將過去 10 年來,從職場、生活以及身心靈互相整合後,淬煉出來的新實驗,把輸入的東西,重新演繹加上生活實踐方案,以電子報的方式呈現。
再次宣告,停止更新 Medium 平台,又是一段心路歷程,與你分享。
疫情會改變很多事情,但其實也提供了許多不同的思考與機會。我們擁有了兩個已知的幸運,最後一個幸運操之在己。
兩年多前,開始有了重新架構網站的想法,所以把 Blogger 架設的網站,移轉至到了新的平台,當年我也做過了一些優缺點評析,剛好最近又再重新整理網站的所有架構,順便也重新啟動了一次 Hugo 架設網站的循環。
回來想想,硬要把自己的東西切割開來,把身心靈這一塊拉出來,跟「我這個人」是背道而馳。經過這樣的推理,終於發現,或者應該說體會到了一個常常聽到的一句話。
開始寫子彈筆記運用的經驗,是因為過去幾個月,都會不時地花很多時間,找尋 App 看看有沒有超級好用的,漸漸發現,沒有最好用的工具,重點如何建構自己的系統。而邊整理邊分享的方式,正好讓我產生持續進步的空間。 之前已經講過,日誌、月誌,這次輪到了「未來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寫作的歷程,從短篇開始累積到長篇,還要篇篇有意義,很花時間喔。要比較的話,大概就是你寫論文的感覺,怎樣組織出有意義,可以自圓其說的論文,讓無數研究生生不如死。但要長篇變短篇,要花更久的時間,並不是駕馭文字的能力,是閱讀量不足。我們可以簡稱:「沒有抓到重點。」
Thumbnail
自從 2022 年加入方格子後,經過兩年半終於等到總瀏覽數破十萬的一天啦!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速度是快是慢,就是佛系寫著寫著就突然發現快破了 XD。 剛好趁這個機會,也想來跟大家聊聊這四年多來,我是怎麼經營寫作這個興趣的。雖然我也還稱不上什麼很厲害的寫作者,但畢竟都寫了這麼久,應該還是有點參考價值啦(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神速時短的第一階段是「開示 Output」。 開示階段聚焦的是, 在進行任何形式的溝通之前, 我們應該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不斷的思考與表達,要Output, 才能把初步的想法精煉,得到更成熟的版本。 就拿寫作來說。
Thumbnail
  嗨!大家好,我終於又回來科普創作知識了。中間這一周經歷各種備課方面的摧殘,半死不活,但起碼還能動筆。寫寫創作方面的事情,對我來說也是充電、回血的手段,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稍微回憶上一周講些什麼。   上一周,我們說到篇幅至關重要,影響從選材、劇情編排和人物設計等等層面。極短篇以爆點為核心,花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寫作也是一樣的,一部作品的字數影響層面極廣。像是我可以透過這部作品傳達什麼:一剎那的諷刺與詼諧,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人類本質的書寫與探討,或是好幾名主角的六十年人生。我需要準備什麼素材:一瞬間的靈感,幾小時的編排,好幾本論文,田野調查,或者使用整段人生釐清自己的理念與想法......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網路文章因為SEO考量,字數會控制在2000 字左右,內容過於零碎,包含的「知識點」有限,只算是片段的資訊。也許適合作為聊天、談話的主題或刺激想法的引子,但不足以構築成完整的知識。書籍的架構與篇幅加上完整的脈絡敘述與作者觀點,才能夠把片段的資訊相互連結,導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與產生進一步的洞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寫作的歷程,從短篇開始累積到長篇,還要篇篇有意義,很花時間喔。要比較的話,大概就是你寫論文的感覺,怎樣組織出有意義,可以自圓其說的論文,讓無數研究生生不如死。但要長篇變短篇,要花更久的時間,並不是駕馭文字的能力,是閱讀量不足。我們可以簡稱:「沒有抓到重點。」
Thumbnail
自從 2022 年加入方格子後,經過兩年半終於等到總瀏覽數破十萬的一天啦!其實我也不知道這個速度是快是慢,就是佛系寫著寫著就突然發現快破了 XD。 剛好趁這個機會,也想來跟大家聊聊這四年多來,我是怎麼經營寫作這個興趣的。雖然我也還稱不上什麼很厲害的寫作者,但畢竟都寫了這麼久,應該還是有點參考價值啦(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神速時短的第一階段是「開示 Output」。 開示階段聚焦的是, 在進行任何形式的溝通之前, 我們應該明確地知道自己「想要表達的核心觀點」是什麼。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不斷的思考與表達,要Output, 才能把初步的想法精煉,得到更成熟的版本。 就拿寫作來說。
Thumbnail
  嗨!大家好,我終於又回來科普創作知識了。中間這一周經歷各種備課方面的摧殘,半死不活,但起碼還能動筆。寫寫創作方面的事情,對我來說也是充電、回血的手段,廢話不多說,讓我們稍微回憶上一周講些什麼。   上一周,我們說到篇幅至關重要,影響從選材、劇情編排和人物設計等等層面。極短篇以爆點為核心,花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寫作也是一樣的,一部作品的字數影響層面極廣。像是我可以透過這部作品傳達什麼:一剎那的諷刺與詼諧,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人類本質的書寫與探討,或是好幾名主角的六十年人生。我需要準備什麼素材:一瞬間的靈感,幾小時的編排,好幾本論文,田野調查,或者使用整段人生釐清自己的理念與想法......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網路文章因為SEO考量,字數會控制在2000 字左右,內容過於零碎,包含的「知識點」有限,只算是片段的資訊。也許適合作為聊天、談話的主題或刺激想法的引子,但不足以構築成完整的知識。書籍的架構與篇幅加上完整的脈絡敘述與作者觀點,才能夠把片段的資訊相互連結,導出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與產生進一步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