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圖上的日本│14個「和式地名」的故事

2021/08/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文同步發於敘事圈網站)
你知道台灣地圖上隱藏著很多日本地名嗎?這些都是日本時代留存下來的痕跡。像是萬華、豐原、民雄、高雄…等。每一個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地名背後,都有著一段故事。而在故事的開始,更有著最原初的地名─故事背後的故事,就像無盡的寶藏,在那等著人們去挖掘。
以下簡單列出14個「和式地名」的故事,讓我們一起發現地名背後的精彩吧!
艋舺→萬華

(圖/《淡水廳志》附圖,陳培桂主修。同治10年)
台北城的起點,萬華,最初的名字叫做艋舺,是因為以前凱達格蘭族原住民常乘著小舟到此交易,而原住民稱他們的小舟為「艋舺」(ManKa),久而久之,變成為了該地的名稱。在清代時,就有「艋舺」、「蟒甲」等寫法。這是很多人都聽過的事。
但為什麼,艋舺會變成萬華呢?
這是因為日本時代,日本殖民政府不喜歡這名字,於是取了佛典中「萬華」兩字取代「艋舺」,畢竟萬華日文發音近似艋舺台語發音。不過特別的是,縱使做了如此改變,「萬華」二字,也並非當時官方劃分行政區的用名。直到近代(1990),才開始將萬華作為行政區名使用。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地人口中的「艋舺」並非代指萬華,而是萬華的其中一個區塊而已喔!
錫口→松山
台北市松山區,古稱錫口,在當地巴賽族原住民語中,意思是「河流彎曲處」,所謂的河流,正是指基隆河。現在「錫口」的位置,大致上就在現在的松山火車站、饒河街附近。
直到日本時代,這名稱被改為松山(まつやま),那原因是什麼呢?
其實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因為與日本四國的松山有著相似的景觀而如此命名,也有人說,可能是當時負責改名的人就叫松山。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當時這裡應該沒有很多「松」樹,畢竟那是在高緯度高海拔才比較會出現的植物;而位處台北盆地的這裡,也不可能有什麼「山」。
水返腳→汐止
水返腳,是指潮水折返處之下。在台語中,水返是指基隆河潮汐折返,腳的意思是指下方。基隆河潮汐到達凱達格蘭族峰仔峙社(今鄉長里一帶)附近,而汐止中正路老街位於峰仔峙社 下方,因此稱為水返腳。
1808(嘉慶13)年,清廷設置水返腳汛,汐止開始有官兵進駐之後,商旅往來更加熱絡,居民更加聚集。直到1810(嘉慶15)年宜蘭納入版圖後,水返腳成為公文往返的「淡蘭古道」的交通要角,為了遞送公文以及方便商旅往來,設有水返腳舖尖站,設有舖司一名及舖丁4名管理鋪站,提供飲食(鋪)及休息(尖)服務。商旅往來逐漸增加,民居也漸趨綢密。(汐止區公所)
至於「汐止」之名又是從何而來呢?「水返腳」的意思就是指潮汐到達並退回的地方,日本政府為了「雅化」名稱,在不便原意的情形下,改稱為「汐止」(しおどめ)
咸菜棚→關西

(圖/《1908台灣鐵道圖》)
或許很多人會好奇,日本有個關西地區,台灣也有個「關西」,這之間有什麼關聯呢?兩處的景致似乎大不相同!
其實,這只是關西舊地名的日文雅化轉譯。
關西,以前叫做鹹菜棚,看字大概就知道為何命名。而鹹菜的台語發音與日文的關西讀音相似(かんさい),故而改為此稱。
鹹菜與關西,真的是有趣的連結啊!
牛罵頭→清水
台中的清水舊稱「牛罵頭」,並不是哪隻牛罵人的意思,而是該地原本為平埔族的巴布拉族Gomach社所在地,到此地的漢人便將此音譯稱為「牛罵頭」。
直到日本時代,乃因為該地東側的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清澈可鑑,而改名為「清水」,是實實在在的命名,而非將語音轉譯而已。但這也表示了,他跟日本的清水,並無任何關聯喔!
葫蘆墩→豐原
豐原是什麼意思?光看字面的意義,會認為是「豐獲的平原」,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豐原在過去稱為葫蘆墩(平埔族語:Haluton),是為平埔族巴則海族岸裡社與烏牛欄社的屬地,意指松柏林。這樣的稱呼一直持續到1920年代,台灣總督府取日本傳説中介於天與根堅州國之間的世界「豐葦原千五百秋瑞穗國」之名,改稱「豐原」,如此看來,這名字似乎變得有點神聖呢!
茄苳腳→花壇
從前彰化花壇一帶,是茄苳樹的茂生地,故而有此稱呼。日本時代時,因為茄苳腳的日文念法不雅,音似日文的「下等客」,故而改稱「花壇」。
並不是因為這裡有著許多花海才如此稱呼喔。
湳仔→名間
湳仔,是台語的「泥濘地」之意,而更引伸為爛泥淤積很深的低窪地。這名稱其實並不優雅,但在台灣各地都能見到。像是台北市士林區的「湳雅」,板橋的湳興里一帶,以及桃園八德的「大湳」等。這些地名都由於當地低窪,或有泉水湧出,排水不良,爛泥淤積深而得名。(參考來源)
但這是如何與「名間」扯上關係呢?原來是在1920年,日本殖民政府將湳仔用日文相近的字詞,去雅化音譯的結果。「 Làm-á」的台語發音,與日文なま相近,所以就改為「名間」了。
但請注意,如果誤寫成「民間」,那又是不一樣的意義囉。
車輄寮→鹿谷
鹿谷,是有很多鹿的山谷嗎?其實並不盡然。
在討論鹿谷的名稱意義前,我們先來說說一個很少人聽過的名字「車輄寮」,車輄(ㄍㄨㄤ)寮是鹿谷原本的地名,但他的意思是指什麼?其實我們不得而知。車輄,是指車的剎車桿,輄是指桿。但這與當地如此稱呼有何關係,並沒有明顯的文獻可以說明。
但鹿谷就不一樣了,1920年,日本政府將此車輄寮及鄰近一帶改稱鹿谷,乃因為這是山羌聚集地。而當時命名者似乎分不出山羌與鹿的差別,故而將這有著滿滿「鹿」的溪谷地帶,稱作「鹿谷」。
他里霧→斗南

(圖/《諸羅縣志》附圖,周鍾瑄主修,康熙59年)
斗年舊稱「他里霧」,如果看了前面幾個例子,大概就能猜出,這是原住民的社名。當時這一帶是洪雅族原住民他里霧社(Dalivoe)的所在地。
直到了日本時代,這裡才被改稱為斗南。很簡單的原因,是因為它位在「斗六之南」。
到了當代,他里霧的稱號又被人們逐漸憶起,現在斗南車站的舊倉庫,就改造成「他里霧文化園區」呢!
打貓→民雄
說到日本時代最有名的兩個改名地,都跟動物有關,而且改後的結果都有一個雄字。打狗便成了高雄,打貓,成了嘉義的民雄。
但打貓是什麼意思?難道真的有人會狠心去打可愛的貓貓嗎?其實,打貓,也是一個原住民的聚落名。這個聚落是洪雅族的「Dovaha」(擔貍社),閩南人將之音譯為「打猫」(Tá-bâ),但「猫」這字與貓太像,於是被誤解為「打貓」(Tá-niau)。
日本時代的官方認為「打貓」名稱不雅,於是改為音近似的「民雄」(たみお)。如此一來,光就字面上來看,整個感覺大升級!
打狗→高雄

(圖/《高雄州大觀》,金子常光,1934)
高雄大概是所有和式地名中,最出名的一個了。但你知道他更名的故事嗎?
高雄的在以前叫做打狗,有一說法是打狗源於當地平埔族馬卡道族的打狗社。打狗(Takao)在平埔語中意指「竹林、竹圍」,這據說是他們的防護措施。
而日本殖民政府見這名稱覺得不雅,而取同音的「高雄」代之(たかお),而日本正好就有個地方叫高雄。這樣的改名,整個提升了他的漢字雅觀度,所以一般民眾也似乎欣然接受。
蚊蟀→滿州
屏東縣滿洲鄉,在以前是個不好念的名稱「蚊蟀埔」,會有如此稱呼,是因為早期原住民在打獵後,將吃剩的獵物隨地丟棄,因此四處都是動物腐屍的臭氣。而當地排灣族原住民稱「臭氣」為「Manutsuru」,音近台語的「蚊蟀」(b ng-sut)。
直到日本時代,為了雅化地名,政府以台語「蚊蟀」音近日語「滿洲」(まんしゅう)而將此地易名。
水尾→瑞穗

(圖/《台灣鐵道路線圖》,1934)
好山好水的花蓮縣瑞穗鄉舊名水尾,其意義很明顯,乃是因秀姑巒溪、清水溪、塔比拉溪(太平溪)、馬蘭鉤溪、紅葉溪等於此匯合而得名。
水尾的位置在紅葉、富源二溪下游,日本時代被分成水尾、拔子兩區,並劃入璞石閣(玉里)支廳管轄,大正6年(1917)時把水尾、拔子兩區合併成一區並改名為瑞穗。
如此的易名既有淺顯的意義,也有深奧的典故。因為本地的稻米農作物都結穗纍纍,遂以日本古代「豐葦原之瑞穗國」之名而改稱(台中豐原亦同樣取名自此)。

(圖/《1939台灣全圖》)
以上,就是關於台灣幾個的「和式地名」故事,其實這樣的名字,還有很多、很多。
或許日本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但至今我們能仍從地名看見歷史的痕跡。
這些改名的行為,不見然全是壞的,但卻也將最原初的名號,給越拉越遠。
在如今我們可以見到許多八股式的地名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時,不免也讓我們思考,是否有個可能,能讓他回歸到一個最貼切的稱呼呢?

更多角落故事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那一定不能錯過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是不是該追蹤一下IG呢→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吧!→ 一起聽故事
20會員
46內容數
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在此記錄下台灣每個角落的過去、現在,想像可能的未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