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花》:那段國境之南被遺忘的歷史//Podcast│走過斯卡羅與恆春半島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本文同步發表於敘事圈網站)


raw-image


不知道大家對於以前歷史課本上的「羅妹號事件」有沒有印象?在我學生時期的課本上,只有短短幾行字、幾張圖片提到這件事,看來不是很重要。然而,這起事件不只牽涉到台灣原住民、清朝、美國,也不只是個原住民打敗美軍,並與之簽訂國際條約的事件,更為後來日本進軍台灣展開了序幕。

我對於這個事件的理解,在看《傀儡花》之前真的就只有歷史課本上的那張圖與短短幾行字而已。而直到翻開陳耀昌醫師的書,才讓我發現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從來不是只有陽光、沙灘、比基尼而已。

生於大時代下綻放的傀儡花

為什麼要叫做《傀儡花》這令人猜不透的名字?其實所謂的傀儡,就是當時漢人對恆春這邊原住民汙衊的稱呼,起原因由很多,總之就是出於一種無知的歧視。

而所謂的花,就是在講本作這位虛構的主角「蝶妹」,她與斯卡羅族原住民、清朝官方、本地土生仔、福佬人、客家人,以及歐美人士的相遇。我們藉由蝶妹這個角色,看見了當時的鳳山、打狗、府城,也看見當時尚未成為觀光勝地的恆春半島,還有那些大時代下的小人物,以及被遺忘的歷史大事件。

那段被我們遺忘的故事



raw-image

以「羅妹號事件」為主旨的這本《傀儡花》,是我繼陳耀昌醫師《福爾摩莎三族記》後,又再度佩服的大作。而且本著將會翻拍成電視劇《斯卡羅》,於八月在公視播出,真的讓人有著滿滿的期待。

本書從不同人的角度出發,包含清朝官兵、包含在地原住民、包含英美來台的這些「洋大人」、包含台灣本土漢人、平埔族…你可以看到不同視角對於同一事件的觀點,發現沒有絕對的對錯,而是不同觀點、不同立場的理解;你也可以注意到,在恆春半島這個並不大的地方,就包含著那麼多族群的錯綜複雜,不免讓人審視台灣的多元,反思是否太多時候,我們都從太過單一的文化思考與史觀出發,去看待各類議題。

羅妹號事件發生的恆春半島,雖然在當時清朝眼中「非其版圖」,是「化外之地」,卻也是整個台灣多元複雜的一個縮影。

這本書讓我們審視這樣的多元,也讓我們看見那段被遺忘的歷史。以往我對墾丁的認識,僅止於字面上的意義,以為它的歷史就是有人到此開墾,如今成為海洋觀光勝地,如此而已。

殊不知在珊瑚礁岩上、在社頂的山林間、在射寮溪的出口、在龍鑾潭、在南灣…在這個度假勝地裡,有著那麼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

走讀傀儡花,那些地點與故事





raw-image

羅妹號事件

就像《魁儡花》一書中提到的:

台灣歷史的蝴蝶之翅,就在羅妹號事件發生的海灘拍動,拍出了牡丹社事件、拍出了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拍出了台灣建省、拍出了日治時代..

在1967年3月時,由廣東汕頭出發,駛往遼寧的美國「羅妹號」(Rover),在南台灣外海遇到暴風雨,而漂流到恆春半島南方,又因觸礁在稱之為「七星岩」的礁岩,讓船上一行人只得棄船上岸。

誰知道他們上岸後,又是另一個夢靨的開端,山上的龜仔甪社原住民發現這些可疑的人,想起以前被外國「紅毛」欺壓的過往,於是痛下殺手。最終只剩一名汕頭廚師與他的膳務員逃脫至旗津英國領事館,接受英國的保護。

隨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來台,力促美軍出兵,於是兩艘美軍船艦「哈爾福特號」與「懷俄明號」,朝著台灣的國境之南出航。沒想到的是,美國的「福爾摩沙遠征」,竟然敗給了這群被視為「野蠻」、「未開化」的原住民,甚至一名將領於此喪命,軍隊倉皇撤退。

台灣史上第一次戰勝美國、第一次由原住民簽訂了國際級的條約,就在這裡,這個被稱為恆春半島,現在充斥著陽光、沙灘、比基尼的度假天堂中。

羅妹號事件與八寶公主



raw-image

在墾丁路文化巷尾,有個萬應公祠,裏頭供奉萬應公、福德正神,還有全台唯一的「八寶公主」。

所謂八寶公主,在鄉野傳說中是位荷蘭的公主,八寶則是身上的荷蘭木鞋、絲綢頭巾、珍珠項鍊、寶石戒指、皮箱、寶石耳墜、羽毛筆和紙。但根據研究與考證,加上荷蘭官方的證實,這跟所謂「荷蘭公主」並無關係,反而是跟羅妹號事件的船長夫人有關。

所以有人推測,八寶公主就是羅妹號事件被殺的杭特船長夫人。此外,廟前還有船的殘骸,據說就是失事一行人所搭的小船。

龜仔甪社在哪裡?

龜仔甪(ㄌㄨˋ)社(Kuraluts),是以「龜仔角山」為根據地的排灣族原住民部落,這個部落相對於其他排灣族地理位置獨立,並且沒有太多往來,他們以漁獵為主要生活方式。

龜仔甪社其實就在現今墾丁國家公園的社頂,但族人漢化嚴重,所以許多傳統漸漸流失。

斯卡羅族

然而,這起事件與斯卡羅族有何關係呢(不都說殺害遇難者的是排灣族人了嗎)?確實很有關係。在講這層關係之前,讓我們先認識一下斯卡羅族。

斯卡羅族其實是一個多族群的大型酋邦政權,故而又有人稱作「斯卡羅王國」。而傳說中斯卡羅族的主力─斯卡羅人,其實是300年前由北方遷入恆春的卑南族卡地布部落族人的一支。而卡地布部落之所以會遷徙,正是因為他們敗給了另一支叫「普悠瑪」的部落。

遷入恆春半島的這群人,與當地的排灣族發生衝突,最後因為這群人強大的組織能力,以及「善用咒語」,戰勝排灣族,統治了當地。敗戰的排灣族因而稱他們為「斯卡羅」。(其意義很多,有待商榷)

後來經過族群融合,這些人成了「卑南化的排灣族」。

斯卡羅族一直是恆春半島主要的統治勢力,在荷蘭時期他們的統治者被稱為「瑯嶠君主」,君主一稱僅次於國王。而荷蘭人也認為,雖然他們房子又破又醜,但他們卻是當時這島上最文明的族群。

到了清朝,他們因統治十八個部落,而被稱為瑯嶠18社。可惜的是,到了日治時期因為漢化越來越嚴重,斯卡羅的文化傳統已逐漸流失。

主導斯卡羅的,主要有四大社,包含:

豬朥束社(Ciljasuaq)

斯卡羅最大社,統率眾多部落包含龜仔甪,其頭領被稱為「大股頭」。位置位在現今滿州鄉里德村。

射麻里社(Shyamari)

斯卡羅次大社,頭領被稱為二股頭。位置在今滿州鄉永靖村。

貓仔社(Savaruk)

位置在今恆春鎮仁壽里,頭領為三股頭。

龍鑾社(Shurindan)

頭領為四股頭,所轄僅限附近村落。雖然是最小的卻也是斯卡羅至今唯一留存下來的名稱。(龍鑾潭)

對了,琅嶠在哪?

斯卡羅族的統治者又被稱為「琅嶠君主」,那瑯嶠究竟在哪呢?

狹義上來說,琅嶠可以指車城,到了後期又代指恆春。廣義上的琅嶠可以泛指整個枋山溪以南的地區,所以「琅嶠十八社」,或是「琅嶠君王」的琅嶠,指的應是廣義的定義。

羅妹號事件歷史地址



raw-image

車城

車城又被稱為柴城,可說是當時這一帶最大的漢人聚落。會叫柴城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最初為防範原住民而築木柵防。

車城有個很大的優勢在於車城灣(琅嶠灣)是少數良港,成為出入恆春半島的重要地帶。

在車城的福安宮是當地的知名信仰中心,福安宮得名於清朝將領福安康,因為他追捕林爽文事變領袖之一的莊大田而至此地。在福安宮內有兩座古碑,除了撰寫福安康事蹟的「福公碑」外,另外還有個「劉明燈過福安碑」,正是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為了羅妹號事件出兵南下,經過車城時所留下的碑文。

射寮

車城鄉射寮村位於保力溪出海口南岸,西南方有龜山,此地也是一個重要港灣。羅妹號事件發生後,李仙得多次由此處上岸。《魁儡花》中在地頭人棉仔就是居住於此。而射寮人多為一半平埔一半漢人血統的「土生仔」。

出火

知名的墾丁觀光景點出火,位在代表美國的李仙得與代表斯卡羅族的卓紀篤和談之處附近,史稱「南岬之盟」。

據《魁儡花》一書描述,雙方和談簡潔又迅速,但根據墾丁國家公園的資料指出,當時簽約並沒有那麼順利,後來李仙得甚至把自己的義眼拋出來丟到地上,嚇得原住民快速簽約。

這裡之所以叫出火,是因為地底天然氣冒出地表而燃燒的緣故。但如今的出火,是是中油在墾丁鑽探石油氣所留下來的,孔隙大,出火旺。

南岬之盟談什麼?

簡單的說,就是原住民不可以濫殺上岸的外國人,而且這些遇難外國人需舉紅旗為號表明自己遇難,斯卡羅需協助保護其安全。

而真正的條約化是到後來美國政府在自行派代表簽訂親善合約,才真正落實。(因清朝不承認「蕃界」是國土,美國就自己跟原住民訂約)

大繡房

在南岬之盟中,有提到要將砲台設置在大繡房。這個大繡房在哪裡呢?它的位置就在如今後壁湖附近的大光。

最早的大繡房,是排灣族傳統領域,後來逐漸變成斯卡羅、馬卡道以及漢人的混居地。

如今來到這裡,你見不太到什麼史蹟,卻有著許多海鮮店,這些來自後壁湖的海鮮,品嘗起來,就跟百年前一樣美味。

其他有故事的地方



raw-image

大板埒(ㄌㄜˋ)

熱門的遊憩景點南灣,可說是最南邊的天然港。在日治時期,這裡成為最主要的捕鯨港。如今還能看到當時的捕鯨道遺跡。

鵝鑾鼻神社

說到鯨魚,曾經在台灣最南端的這座鵝鑾鼻神社,也是不能錯過的歷史遺跡。現今雖已不見神社本體,但仍可以透過舊照片去想像當時那座「鯨骨鳥居」的震撼。

在捕鯨業盛行的日治時期,曾把一隻捕撈到的大鯨魚,其遺骸之骨頭做成神社鳥居。現在這裡什麼都沒有留存,而是變成了高雄關稅局的員工訓練中心。

香蕉灣

台灣的捕鯨業在民國統治後移到現今的香蕉灣,並持續到民國70年為止,在國際壓力下正式於此終結,那一度染紅的巴士海峽,終於回到原本的湛藍美麗。

鵝鑾鼻燈塔

來到墾丁,怎能錯過鵝鑾鼻燈塔呢?你知道這座燈塔背後的故事嗎?

因多次的船難觸礁,逃上岸後卻遭原住民殺害的事件,美日等國不斷給清朝壓力,希望他們在恆春半島設燈塔。最終在1875年,由必麒麟向龜仔甪社原住民購買用地,並於1881年動工,至1883年建成這個台灣最南端的燈塔。

最初的燈塔是重兵據守的,因為清朝怕原住民突襲。後來1895年日軍攻台時,這座燈塔就被清朝自行焚毀。

於是燈塔便在日本佔領台灣後重修,卻又在二戰遭盟軍炸毀。

1962年,民國政府整修這座最南端燈塔,成為如今樣貌。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是目前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被稱為「東亞之光」。

恆春古城

多起事件引發清朝對台灣南端重要性的注意,便於牡丹社事件後,在1879年時,於古稱「猴洞」、「琅嶠」之地建「恆春」城。

猴洞得名於過去這裡的高位珊瑚礁上有猴群。相傳最初是琅嶠十八社的血祭場所。而如今在恆春的「猴洞山公園」還能見到這名稱,並且一覽清朝與日治時的各種史蹟。

這座城的興建會選擇於此,多有「風水」考量。三面環山擋東北季風,而附近又有龍鑾潭而不怕缺水,是很理想的地方。

更多關於恆春半島的歷史與自然地理,有興趣的可以參考《寫在珊瑚礁岩上的歷史》這本書唷

走讀斯卡羅地圖:

https://www.google.com/maps/d/u/0/edit?mid=1K9A6MlbuER1tKgeIQYVxe9Jo17DV-WmA&usp=sharing

傀儡花,2016,陳耀昌,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

更多書心推薦

書心推薦│《味道福爾摩莎》,閱讀屬於台灣的食物記憶
書心推薦│卡謬《鼠疫》,疫情之下的孤獨、喧囂、邪惡與正直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敘事圈 StoryCircle
23會員
62內容數
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在此記錄下台灣每個角落的過去、現在,想像可能的未來。
敘事圈 StoryCircle的其他內容
2025/02/27
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新北投車站,見證北投溫泉鄉百年歷史,從日治時期的浴場支線車站到幾經波折的遷移與重建,如今以全新樣貌重現,不僅保存了百年木造建築之美,更完整呈現北投的文化底蘊,是認識北投歷史文化的最佳起點。
Thumbnail
2025/02/27
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新北投車站,見證北投溫泉鄉百年歷史,從日治時期的浴場支線車站到幾經波折的遷移與重建,如今以全新樣貌重現,不僅保存了百年木造建築之美,更完整呈現北投的文化底蘊,是認識北投歷史文化的最佳起點。
Thumbnail
2024/11/07
台灣各鄉鎮都曾有過一座日本神社,但隨著時代更迭,這些神社多被毀壞。除了完整保存的桃園神社外,大部分的神社,不是只剩鳥居、石燈籠,就是可能只存在一個基座。 而位在嘉義公園裡的嘉義神社,相對於多數台灣的神社,保存已算完整,雖然神社拜殿等主體建築不復存在,卻也有著手水舍、祭器庫、社務所與許多石燈籠
Thumbnail
2024/11/07
台灣各鄉鎮都曾有過一座日本神社,但隨著時代更迭,這些神社多被毀壞。除了完整保存的桃園神社外,大部分的神社,不是只剩鳥居、石燈籠,就是可能只存在一個基座。 而位在嘉義公園裡的嘉義神社,相對於多數台灣的神社,保存已算完整,雖然神社拜殿等主體建築不復存在,卻也有著手水舍、祭器庫、社務所與許多石燈籠
Thumbnail
2024/08/18
中壢市的壢小故事森林展現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保存日本時代的建築風格及當地的生活記憶。這些老建築濃縮了中壢的過去,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Thumbnail
2024/08/18
中壢市的壢小故事森林展現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保存日本時代的建築風格及當地的生活記憶。這些老建築濃縮了中壢的過去,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文:劇場狂粉的日常 / 鳳君 戰爭,讓他們在熱帶島嶼相遇;活著,將我們的故事繼續傳下去。 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於《AQ廣藝誌》以及QAF廣藝基金會官網,並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 改編自臺灣文學大師陳千武《獵女犯》 二次大戰南洋戰爭 實地回憶小說 戰火之中,我們到底是誰? 你,
Thumbnail
文:劇場狂粉的日常 / 鳳君 戰爭,讓他們在熱帶島嶼相遇;活著,將我們的故事繼續傳下去。 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於《AQ廣藝誌》以及QAF廣藝基金會官網,並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 改編自臺灣文學大師陳千武《獵女犯》 二次大戰南洋戰爭 實地回憶小說 戰火之中,我們到底是誰? 你,
Thumbnail
以1867年「羅妹號事件」及後續發展的史料為主幹,《魁儡花》描述了台灣是如何在19世紀重新登上國際舞臺,並且在清國消極治理的情況下,弔詭地讓原住民成為了被國際承認的政治主體,與列強談判、立約的過程。
Thumbnail
以1867年「羅妹號事件」及後續發展的史料為主幹,《魁儡花》描述了台灣是如何在19世紀重新登上國際舞臺,並且在清國消極治理的情況下,弔詭地讓原住民成為了被國際承認的政治主體,與列強談判、立約的過程。
Thumbnail
其實會注意到這本書,跟很多人一樣,是在知道斯卡羅影集以後的事了,其實去年知道斯卡羅的拍攝,我就開始注意這本書,不過注意歸注意,就是沒有看。 直到斯卡羅正式上映,看過兩集之後,決定還是要找原著小說來看。 當然,事先我就知道影集跟小說又很不一樣,換句話說,羅妹號事件,在小說裡被第一次改變,到了影集又被第
Thumbnail
其實會注意到這本書,跟很多人一樣,是在知道斯卡羅影集以後的事了,其實去年知道斯卡羅的拍攝,我就開始注意這本書,不過注意歸注意,就是沒有看。 直到斯卡羅正式上映,看過兩集之後,決定還是要找原著小說來看。 當然,事先我就知道影集跟小說又很不一樣,換句話說,羅妹號事件,在小說裡被第一次改變,到了影集又被第
Thumbnail
上週末,備受矚目的影集《斯卡羅》播出了最後一集。身為一位看過《傀儡花》原著的讀者,再看完這部戲後,有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但一樣也有著滿滿的心得...
Thumbnail
上週末,備受矚目的影集《斯卡羅》播出了最後一集。身為一位看過《傀儡花》原著的讀者,再看完這部戲後,有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但一樣也有著滿滿的心得...
Thumbnail
不可否認,《斯卡羅》確實是一齣很用心的電視劇,挑戰很大,野心很大,最終讓我們看到臺灣影視產業在硬體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卻同時也凸顯了劇本和敘事能力上,軟實力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實,有時候站在觀眾的角度想想,觀眾要的東西真的很簡單:到底好不好看、故事精不精彩罷了。
Thumbnail
不可否認,《斯卡羅》確實是一齣很用心的電視劇,挑戰很大,野心很大,最終讓我們看到臺灣影視產業在硬體技術上的卓越成就,卻同時也凸顯了劇本和敘事能力上,軟實力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其實,有時候站在觀眾的角度想想,觀眾要的東西真的很簡單:到底好不好看、故事精不精彩罷了。
Thumbnail
浪漫雖是讓故事好聽的重要元素,但是歷史劇中錯設的浪漫自然會引起觀眾認識歷史的混淆與戲劇結構的偏斜。很不幸地,花了大筆前瞻預算製作的公視戲劇「斯卡羅」似乎就犯下了這樣的錯誤。
Thumbnail
浪漫雖是讓故事好聽的重要元素,但是歷史劇中錯設的浪漫自然會引起觀眾認識歷史的混淆與戲劇結構的偏斜。很不幸地,花了大筆前瞻預算製作的公視戲劇「斯卡羅」似乎就犯下了這樣的錯誤。
Thumbnail
羅妹號事件,宛若台灣歷史蝴蝶之翅的第一次拍動,接續拍出了1874年日本人的台灣出兵(牡丹社事件)、1875年沈葆楨的開山撫番,以及1895年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代,一直到日本人離台,這片海灘產生的台灣史蝴蝶效應才倏然而止
Thumbnail
羅妹號事件,宛若台灣歷史蝴蝶之翅的第一次拍動,接續拍出了1874年日本人的台灣出兵(牡丹社事件)、1875年沈葆楨的開山撫番,以及1895年長達五十年的日治時代,一直到日本人離台,這片海灘產生的台灣史蝴蝶效應才倏然而止
Thumbnail
縱使刻畫這般的歷史時代劇所費不貲,所需要花費的前期籌備心力超乎想像,每一個道具、服裝跟場景、陳設,甚至就連語言都需要謹慎考究,卻還是有一群人,具備著這樣的野心跟使命感,默默付出、奉獻,要將這樣一個真正屬於台灣的歷史,拍給台灣人、甚至是世界看。
Thumbnail
縱使刻畫這般的歷史時代劇所費不貲,所需要花費的前期籌備心力超乎想像,每一個道具、服裝跟場景、陳設,甚至就連語言都需要謹慎考究,卻還是有一群人,具備著這樣的野心跟使命感,默默付出、奉獻,要將這樣一個真正屬於台灣的歷史,拍給台灣人、甚至是世界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