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建築|改變日本建築界的「這個男人」|現代白居易|讀書心得|紅說

更新於 2021/09/11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限制是母親,從限制生出一切。」

—— 隈研吾《自然的建築》
自然的建築

【概要】

受不了世界充斥著混凝土建築,讓大家誤以為這就是建築的全部, 隈研吾提出了「自然的建築」,透過理念的闡述,以及案例的細節以及實行過程的介紹,描述所謂「自然的建築」,並非單純使用自然材料這麼簡單,而重點是要因地制宜,因時合宜,創造出一種「自然而然的建築」。

【作者】 隈研吾Kengo Kuma

隈研吾的建築作品散發日式和風與東方禪意,在業界被稱為「負建築」、「隈研吾流」;又以自然景觀的融合為特色,運用木材、泥磚、竹子、石板、紙或玻璃等天然建材,結合水、光線與空氣,創造外表看似柔弱,卻更耐震、且讓人感覺到傳統建築的溫馨與美的「負建築」。

【難易度】

中,需有想像力,此外有些工法的描述會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去揣摩想像

【分類】

藝術設計、東方建築、建築哲學

【分享】

大家好這裡是紅說,紅說是一個分享書的地方,專門分享一些不一定實用,但一定有趣的書籍。
如果想直接聽我說故事歡迎到Podcast收聽哦!傳送門:紅說|RedmanTalk
雨已經連續下了好幾個禮拜了,這種白噪音已經開始聽到有點膩啦! 以前還蠻喜歡下雨天,因為每次雨天待的室內,就會覺得外面陰冷潮濕,屋內卻依然溫暖乾燥,這樣的反差,讓人感到很舒服,而認為人類發明建築物真是太美好了。雖然說現在大家在住的混凝土建築,從材料到興建上,對環境都不是太過友善就是了。
說到建築,我腦中直覺浮現的是包浩斯Bauhaus關於現代主義的建築。以「形隨機能」,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為核心,發展現代主義建築,以最容易取得的混凝土為主要素材蓋房子的一群人。Bauhaus是德國在1919年創立的建築學校,後來在納粹的壓迫下收掉了,後來Bauhaus這個詞就用來形容一種風格。他們影響後世近百年,直至今日。
就拿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安藤忠雄來說,除了一些日本境內的教堂建築,在台灣他的作品則有「亞洲現代美術館」在亞洲大學,未來也將在嘉義阿里山設計「山之教堂」,就連台灣的殯葬業龍頭之陵墓都請到他來設計。他就是目前將混凝土用得相當得心應手的建築師之一。過了這麼久的時間,因為容易取得,因為便宜,因為堅固,因為可以輕易的塑造出建築師所期望的奇形怪狀。所以這麼久的時間,混凝土建築樣式依然是一個建築界的顯學,大家趨之若鶩。
然而在這個洪流中,不願意隨波逐流的,就是這一本書的作者,隈研吾。

》關於本書

一棟建築會吸引人駐足的因素通常是外觀,但一棟建築令人感動的關鍵,往往來自於細節。
他不像一些後現代主義建築這麼的激進,用一些特殊形狀的建築來表達不滿,他反而是很有條理的表達出了他的想法,所以即使是不懂建築的人,包括我,也能夠從書中得到一些啟發。
一般來說,一些抽象的概念很難去用文字描述,同時這又是翻譯的書,有看過翻譯書籍的人都知道,有些翻譯過後的書籍,內文確實都看得懂,但文藝就是很不通順,一些內容的傳達常常又會因此而更混亂。但神奇的是,隈研吾在描述一些建築語彙,像是「在地性」「關係性」這一類抽象、只可會意不可言傳的概念時,竟是說明的相當清楚,譯者也很厲害,把所有的文句都翻譯得很通順,所以即使是建築外行人也能順暢閱讀。220幾頁的書, 注滿了一個建築師的思想精華,一本簡單但蠻不簡單的書,推薦給對建築有興趣,或者是對思想,阿反正只要有點興趣的都還蠻推薦去閱讀。
對於現代主義建築,雖然看完這本書多少有被洗腦,但就自身而言,並不會因此全盤否定,因為這樣的風格就客觀來說確實是蠻討喜的,乾淨俐落,因為沒有太多餘的修飾,反而讓每個人都能有想像。只是同時,也覺得隈研吾在某些方面的分析說的還蠻正確的,而這部分他主要探討的就是本質的問題,有點鑽牛角尖但又頗有道理。
所以說如果信奉現在主義的讀者,可以來看看有不同的想法的人他們是怎麼樣想的。對於後現代主義的出現,就是擺明了不喜歡現代主義那一種均質化、有點無趣的走向。現代主義的核心,就是不做多餘的事情但同時滿足實用以及效率,但是在這層好處的背後代表的也是一個場所感的消失,這樣的建築似乎變成擺在哪都可以,把人類文化、生活、與環境交織出來的那種情感都統一化,在這樣的結果之下所產生的建築,就變得好像只是在比較外表,反而失去了一些內涵。
比起堆砌華麗詞藻卻毫無意義的文章,相信大家還是比較喜歡白居易充滿寫作內涵、還有老嫗能解這樣的寫作態度,而隈研吾就是「現代白居易」。當建築不再只是賣弄形式、為了用於凸顯建築師的天馬行空,反而是很內斂的創造出真正屬於這個場所的建築,是我在這本書中從隈研吾迫切的文字中看到的溫柔。

》定義「自然的建築」

本書書名自然的建築,這邊所謂的「自然」,並非單純指泥土、竹子這一些大自然的材料。
因為真的要這麼說的話,混凝土的原料也是由水、水泥、骨材、沙子拌合而成的, 要說他不自然嗎,倒也不對。所謂的自然的建築,其實想要表達的就是一種「自然而然」,所以如果這本書是我來寫的話,書名就會是「自然而然的建築」。等一下,怎麼聽起來好像有點遜...
不再只是像過去幾百年來的現代主義建築,像是在做雕塑一般,將個人風格用混凝土呈現,還將人工與自然的界線劃分的相當清晰。自然的建築反而是試圖利用每個環境的特性,來抹去自然跟人工的切割線,呈現出一種室外到室內的漸層、一種過渡,一個自然而然的樣貌。 混凝土之所以是建築中一種常用的答案,就如前述,因為他比較便宜、比較堅固、而且可塑性又很高,可以滿足建築師想要創作的慾望。但隈研吾並不想屈就,所以即使不容易,做起來很辛苦,他也想要蓋出更符和自己理念、自然而然的建築。

》一昧仿古也只是怠惰!

而真正把他擊倒的,是關於混凝土貼皮這樣的假象。
因為混凝土的外表,有些人會覺得太過僵硬、冰冷了,所以會用石材、木材等,利用貼皮的方式創造出仿自然的感覺。這種只注重表象,表裡不一的作法,忽略了素材本質,例如說木頭的香味、竹子的可塑性、石頭的通透性等等,隈研吾再也受不了了!
某些東西會進到下一個階段,原因可能是因為方便、因為便宜、一些有的沒有的因素。通常是不太有辦法回到過去,這就跟我們的青春一樣嗎?咳,好像沒有關聯。雖然混凝土就是時代進步下的產物,但隈研吾就是不想這樣跟著混凝土的潮流走啊,只是這也並不代表他是一個食古不化的人,就像是大家在玩數位相機的時候,他的答案並不是只是回去玩底片相機這麼簡單,更確切的比喻應該更像是玩數位底片相機,雖然說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產品存在就是了。
單純的仿古對他來說是一種怠惰,那就等於沒在思考,再說否定混凝土並不代表就是認同過去的建築,由此可知這一個人對自己的嚴格。對他來說,自然的建築並不是回去蓋個茅草屋、石頭屋就交差了事。
因為所謂「自然的建築」,或多或少也是要符合時宜的。
時代的演進與進步一定是有他的道理存在,過去的材料現在可能有了新的工法,同時過去建築也可能不合法規了。有時候會覺得他毛很多,這個也不是那個也不是的,但是或許就是這種堅持的精神,造就日本的職人印象以及日本製產品的品質優良保證吧。
從書中可以發現,他設計「自然的建築」最喜歡的手法就是「孔隙」的創造,因為這麼一來,可以讓建築裡外因為空氣、因為光線、因為視線而產生通透性,這樣的通透能讓室內與室外、人工與自然、開放與封閉這類讓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被瓦解,利用孔隙產生的通透性,創造出一種「漸進、漸層的模式」,讓環境跟建築連結在一起的, 連結在一起的結果,就能夠產生連結裡外的「關係性」,而不是被分割的,這也就是理想中自然的建築!
在書中有提到不少案例,地點都是日本,像是石頭美術館、廣重美術館、直藏廣場等等一些,這些案例越看,就越覺得這個男人真的是蠻不簡單的,雖然他盡量描述地簡單,但光看就知道從發想到實行一定不容易,一般人很容易就落入選擇更簡單的那條路來走,但隈研吾沒有,就是這樣的堅持,讓討厭表裡不一的他,在書中貫徹理念以及行動,讓人感受到他的表裡如一,彷彿一種極端對抗著另一種極端。在這邊分享最喜歡的一篇,石頭美術館。

》案例:石頭美術館

起源

石頭美術館是來自一個很特別的委託,業主叫做白井,白井先生,是當地的石頭廠商。白井買下了一間廢棄的石造米倉,並請隈研吾來操刀設計的。白井當初買下這間廢棄倉庫,並沒有想要用來營利,只是因為這個石造米倉的石頭跟他家賣的相同,同時這種石材是當地特有的,叫做蘆野石(不懂石頭,有懂的讀者可以跟我分享一下)。當初買下這間倉庫,只是單純很喜歡這個空間,並希望藉由這個空間來展示介紹這個蘆野石。這位白井基本上就是一個愛著自己土地的男人。
「一開始我也承認自己並沒有什麼想法。」當隈研吾說當說出句話的時候,不知為何我有總鬆一口氣的感覺,一方面是覺得他給了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會讓我可以想到,像他這麼偉大的建築師都有這種時候,那當我們把自己逼太緊的時候,是不是也該想想,自己其實也是一個人而已,偶爾腳步放緩也無妨。 這人真的不簡單,講個建築也可以讓人聯想到人生。

即使麻煩也無所謂

隈研吾對這個案子之所以有興趣,來自白井的一句話:「我們沒有甚麼預算,不過任何東西都能請我們的工匠作,很麻煩也無所謂。」
雖然沒有預算,但同時也沒有完成的時間壓力。空有熱情,但沒有預算這種事情,在追求效率的現代社會怎麼可能達到。一般人聽到沒有預算大概就準備掉頭走人了。但反而是因為白井的浪漫,讓隈研吾也跟著沸騰起來了。就像一個已經出社會二十年的人,在飽受現實摧殘之後,高中朋友突然約要一起打個籃球這種感覺, 好像不顧一切,只管讓快樂主導一切的初衷都被找回來了。
沒有時間壓力,還可以照著自己的想法來做,這些在現代營建工程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因為自然的建築的細部,絕對比混凝土建築麻煩很多,因為要因地制宜、符合時宜,所以常常在工法上都沒有前例,需要重新構想, 一般的工程為了賺錢,絕對不會去挑一些時候很麻煩還會浪費時間事情來做,又不是吃飽太閒。前面也說過,仿古不是他喜歡的解答,這些限制因素,讓隈研吾覺得這個石頭美術館的委託,是一個很有趣的挑戰。

關於訴求

只是話說得很美,但實際上該怎麼做呢?讓成果既可以打那些在混凝土上貼皮的建築一巴掌, 同時又能夠不落入單純仿古的具體作法是什麼?
單純用石頭堆砌的石砌工法,直接疊一棟石頭屋,給人的感覺過於沉重,同時還切斷了內外的連結,面對這樣的素材,要怎麼做才能夠有他想要的通透性?玻璃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解答,但是別忘了,這個案子可沒什麼預算,只有一堆石頭可以用。 目前知道的資訊就是,隈研吾個人對於這個石頭博物館想到達到的訴求,第一要有通透性,第二不要讓石牆給人的感覺太過沉重,而目前可以用的材料,就是石頭,燈愣~究竟該如何是好呢?
於是,他想了一些概念跟工匠們討論。這一點也是在現代營造業不可能看到的。一般來說,都是設計師畫圖,再由工地主任安排工班下去執行,鋪磚的負責鋪磚,鐵工的負責鐵工,植栽的負責植栽。工班就是按照工地主任的指令來按圖施工,工地主任就是設計師跟工地的唯一窗口。今天隈研吾和工匠們的討論,則是一種更直接的對話,設計師如有想法能更直接和有技術的人討論,不用畫又要透國因為有一些設計師並沒有實務經驗,設計的東西不見的可行,但若直接跟有技術的人討論,反而可以將想法給有經驗的他們去思考,激盪出可行性。雖然單一窗口確實能達成效率,但共同討論的好處,則能讓設計與真正施作的人在一個對概念有共同共識的基礎上實行,因為沒有時間限制,反而造就了這樣的一條路。

具體作法,令人感動的成果

最後他們討論出的答案,是將石頭牆壁抽掉三分之一。
就是有點像疊疊樂,抽掉一些積木後,基本的形狀不會改變,但依然足夠支撐。石牆也是如此,將石牆抽掉三分之一的石頭,牆壁的形仍在,但卻因此輕盈許多,也少了壓迫感,室內外的空間不論是在視覺上、在感覺上、在實際上都因此通透了起來!風、光線、空氣都進來了,同時解決了沉重的困境,以及室內室外被分隔這樣兩個棘手的問題。
而對於一些不得不封起來的地方呢,他們則利用了將石頭切割成極薄片的方式,將石頭鑲入那些空隙中,讓光線能夠藉由大理石薄片透入室內,而這產生的效果則跟光線透入日本紙門一樣柔和。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如果只是仿古建造石砌屋,的確很快就能完成一棟石造建築。但正是有了這些細節,不僅讓石牆整體輕盈了不少,空間也因此有了通透性,在保有石牆感受的時候還能結合日本紙門的效果,這樣的設計和傳統的石砌屋比起來,明明都是完全相同的素材,但多了深思熟慮的結果,成就了一種「傳統建築的現代模式」,正所謂「千年傳統,全新感受」,結局完全的符合他所謂的「自然的建築」。
這個案例是最打動我的部分,大概就是對於石材這樣沉重的素材,居然能產生和日本紙門這樣輕巧素材同樣的效果,這樣的反差很令人感動,所以選這個案例來分享。 空有理想,但不去執行的人比比皆是;有強烈個人想法,但成果卻是一蹋糊塗這樣,搞得很像是有中二病,為自己設定一堆人設的人也不少。但像隈研吾這樣,除了提出不滿與反對的聲音之外,同時也想出解決方式並且實行,成果還很妙的人倒就真的不多了。他就像是一個現代熱血漫畫的主角,雖然在自己的信念上有時候會很囉嗦,但對於打敗敵人和拯救同伴的任務上,卻是從未被打敗,即使再困難,最後確實都會拚了命的,做出令人感動的結果。
書就介紹到這邊, 書中還有很多其他案例,就留給對於現況不滿足人來閱讀,或者是一些對建築有興趣,但不知從何著手的人去接觸,就像我一開始所說的,不管怎樣,只要有點感興趣的人,都很推薦你去閱讀啦,不會讓你失望,只會覺得相見恨晚!
這裡是紅說,我們下次見囉!
若要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紅說RedmanTalk的其他連結


關於夢想,你可能會感興趣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投入這個世界,不要匆匆而過。 」 ——羅伯.沃克《觀察的藝術》 【概要】 這是一本能夠讓你實際應用的書籍,書中提供了131個「練習觀察」的方法,讓讀者能夠實際練習,讓無聊二字從此從字典中消失,親身體會如何透過「觀察」為人生帶來轉變。
      凝視死亡封面   「我們誤以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安全和活久一點。 」 ——葛文德《凝視死亡》 【概要】 在醫療進步、人口老化的現實下,一位外科醫生探討現行醫療與照護體系的不足,並從自身經歷以及案例中,用自身觀點喚醒人們應該去重視「老、病」到「死」這之間的過程安排。
     「有時候看到電視上那些殺掉長期臥床的父母再自殺的人,很想告訴他們:你們辛苦了。 」 ——大師兄《比句點更悲傷》 【概要】 身為接體員的作者大師兄,以他在工作時的所見所聞,寫下一則則看似虛幻卻是日常的現實,是一本「人生如戲」的最好註解。
     「什麼也不做與休息不同,休息也需要努力,是我後來才懂的道理。 」 ——河正宇《走路的人》 【概要】 韓國重磅影帝河正宇,書寫著他對於「走路」這件看起來稀鬆平常事情的情有獨鍾,以及拍戲之外的生活瑣事。如同一本活力大叔的生命自傳,沒有一絲絲傲氣,更多的是他在小事當中的領悟,而這些或許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 ——撒冷之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概要】   一個牧羊少年追尋夢的故事,故事描寫他在過程中遇到的人、事、物,有快樂有浪漫,也有荒唐與困境,而少年是如何在這路途上去面對以及克服,最終......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老子《道德經》 【概要】 一隻生長在鴨子群裡的鱷魚,最後必須在生理身分以及心理認同之間作抉擇的故事。
    「投入這個世界,不要匆匆而過。 」 ——羅伯.沃克《觀察的藝術》 【概要】 這是一本能夠讓你實際應用的書籍,書中提供了131個「練習觀察」的方法,讓讀者能夠實際練習,讓無聊二字從此從字典中消失,親身體會如何透過「觀察」為人生帶來轉變。
      凝視死亡封面   「我們誤以為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是安全和活久一點。 」 ——葛文德《凝視死亡》 【概要】 在醫療進步、人口老化的現實下,一位外科醫生探討現行醫療與照護體系的不足,並從自身經歷以及案例中,用自身觀點喚醒人們應該去重視「老、病」到「死」這之間的過程安排。
     「有時候看到電視上那些殺掉長期臥床的父母再自殺的人,很想告訴他們:你們辛苦了。 」 ——大師兄《比句點更悲傷》 【概要】 身為接體員的作者大師兄,以他在工作時的所見所聞,寫下一則則看似虛幻卻是日常的現實,是一本「人生如戲」的最好註解。
     「什麼也不做與休息不同,休息也需要努力,是我後來才懂的道理。 」 ——河正宇《走路的人》 【概要】 韓國重磅影帝河正宇,書寫著他對於「走路」這件看起來稀鬆平常事情的情有獨鍾,以及拍戲之外的生活瑣事。如同一本活力大叔的生命自傳,沒有一絲絲傲氣,更多的是他在小事當中的領悟,而這些或許
     「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 ——撒冷之王《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概要】   一個牧羊少年追尋夢的故事,故事描寫他在過程中遇到的人、事、物,有快樂有浪漫,也有荒唐與困境,而少年是如何在這路途上去面對以及克服,最終......
     「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 ——老子《道德經》 【概要】 一隻生長在鴨子群裡的鱷魚,最後必須在生理身分以及心理認同之間作抉擇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直以為是旅行改變了我, 然後發現,沒有,它從來沒有, 它只是讓我知道,原來我是這樣的人。 看到這本書,是在巴黎的韓國爺爺家發現的。在眾多外文書中,中文書顯得醒目。於是開心的拿起來,在巴黎的日子裡走到哪帶到哪。 
    Thumbnail
    在世界上有這麼一本書,一位在二戰期間生活在密室裡小女孩所寫的日記。 安妮出生於富裕的家庭,在一次生日禮物收到了一本紅白相間的日記本,它成為了安妮最好的朋友「吉蒂」,她將自己生活的一切點滴紀錄下來,從青澀單純的文筆到現實成熟的文筆再到更加的深入紀錄,一本日記讓我們進入了這位小女孩的世界裡,一切的轉折是
    Thumbnail
    ​ 一談到許梓桑這位人物恐怕知道的人很少。因為他可是基隆人,許梓桑是基隆當地知名士紳、實業家。日治時期擔任過曾擔任基隆街長(相當於今日的區長職位)與台北州協議員(相當於今日的市議員)等職位。許梓桑的古厝官邸更是被基隆市文史團體爭取下來的基隆市歷史建築。從許梓桑文化季遙想那個詩人群聚年代,端看歷史建
    Thumbnail
    在某種程度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互相呼應不可分割的,沒有誰比較重要,因為只要有一邊進步了,它就會帶動另一邊前進,而如果過度重視其中一邊,則在發展到一個階段後,會漸漸遇到瓶頸。因此,當我們想要社會有所改變時,或許應該同時考慮這兩個面向。
    Thumbnail
    <p>日治初期沿用清領時期的監獄(重罪)與押館(輕罪),並參考歐美獄政規則立法、修法,至明治32年(1900年)制訂「臺灣監獄則施行細則」後大致完備。</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直以為是旅行改變了我, 然後發現,沒有,它從來沒有, 它只是讓我知道,原來我是這樣的人。 看到這本書,是在巴黎的韓國爺爺家發現的。在眾多外文書中,中文書顯得醒目。於是開心的拿起來,在巴黎的日子裡走到哪帶到哪。 
    Thumbnail
    在世界上有這麼一本書,一位在二戰期間生活在密室裡小女孩所寫的日記。 安妮出生於富裕的家庭,在一次生日禮物收到了一本紅白相間的日記本,它成為了安妮最好的朋友「吉蒂」,她將自己生活的一切點滴紀錄下來,從青澀單純的文筆到現實成熟的文筆再到更加的深入紀錄,一本日記讓我們進入了這位小女孩的世界裡,一切的轉折是
    Thumbnail
    ​ 一談到許梓桑這位人物恐怕知道的人很少。因為他可是基隆人,許梓桑是基隆當地知名士紳、實業家。日治時期擔任過曾擔任基隆街長(相當於今日的區長職位)與台北州協議員(相當於今日的市議員)等職位。許梓桑的古厝官邸更是被基隆市文史團體爭取下來的基隆市歷史建築。從許梓桑文化季遙想那個詩人群聚年代,端看歷史建
    Thumbnail
    在某種程度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互相呼應不可分割的,沒有誰比較重要,因為只要有一邊進步了,它就會帶動另一邊前進,而如果過度重視其中一邊,則在發展到一個階段後,會漸漸遇到瓶頸。因此,當我們想要社會有所改變時,或許應該同時考慮這兩個面向。
    Thumbnail
    <p>日治初期沿用清領時期的監獄(重罪)與押館(輕罪),並參考歐美獄政規則立法、修法,至明治32年(1900年)制訂「臺灣監獄則施行細則」後大致完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