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障礙這件難事

2021/08/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生其實有很多事是學校來不及教的(也可能是過去的學校沒教的)。關於情緒的表達,對我來說一直是很難的一塊。有些人可能會說,怎麼可能,你還滿好相處的。曾經,我也以為自己算是好相處的人,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我無法相處的人,很多人所堅持的點,對我來講其實無傷大雅,所以通常可以想別的方式去應對。
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接觸的面向越廣,承擔的責任越多,也開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大家會很想看到我認錯嗎?XD) 年紀小的時候,要承擔的責任不多,相對考慮的點也較少,所以自認為可以用比較豁達的方式去面對別人的痛苦,某種程度也算是沒有同理心、不懂換位思考,甚至以情緒障礙的角度來說,因為無法體會別人難受的點在哪,相對也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等到年紀較大,身體開始衰弱,始懂得 “非不為也,是不能也”的難處;嗷嗷待哺的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家庭衛生環境經營整理改善等,上下內外都有相應需要面對的問題與責任。作為一個人的煩惱與情緒的表達,逐漸變成越來越明顯的問題。

之前曾經閱讀過講述 “冷暴力”的一點文章,雖然不是太記得內容與出處,大概意思是說,以前曾經習慣使用的 “冷處理”、 “冷戰”這種方式,基本上也可以視為一種暴力的對待。所以開始想要探究自己的情緒、憤怒的管理。畢竟,作為一個父親,尤其是希望小孩不要繼承自己原生家庭情緒障礙的父親,如果不能想辦法治療自己,也很難去要求小孩做好情緒的管理、表達。

沒有走坊間心理諮商路線,只是自己找相關的書閱讀,因為覺得自己應該還認得自己,雖然很多憤怒的場景如果不是以第三人視角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醜態。(但諮商的時候,其實也沒有真實呈現情緒的當下?)以現階段來說,情緒固然有來龍去脈、有發生過程(6秒杏仁核?),我覺得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在於應對方式。當煩躁的情況發生的時候,周遭的人到底是適時遞上一杯水,還是提油救火,對於情緒的持續性反應有相當的影響。但這一瞬間往往發生得太快,以至於在描述上產生難度,就算寫在臉書上當作抱怨文、靠北XX,其實只是在找尋事後追加認同的歸屬感,並無益於問題的解決跟再次問題發生的處理。

人有七情,喜跟樂不需要壓抑,但負面的情緒往往會以較壓抑的方式累積,達到一個程度之後才會爆發,演變成清算式的暴怒模式。一個簡單的方式當然是盡量不要累積,有問題就表達,但這樣很容易變成碎念模式,反而變成把自己的壓力無止盡地頭到對方身上。也有人說找個洞講,或是跟朋友商討。跟朋友討論的好處是,大家能當朋友,在某些思維相近,但也可能突破自己慣用的思考方式,看到不同面向並提出建議,甚至指出自已的缺點。當然也可能發生因此友情決裂的情況。挖洞模式的缺點在於,只是你個人把不滿的情緒說出來(疲勞也是一種轉移情緒的方法),真正可以一起解決的人並沒有聽到,也不知道你的感受,所以同樣的困擾可能一而再地發生。

所以,話說回來,人與人的相處其實還是要仰賴溝通。不管是幾個人一起生活,透過語言表達關心、討論規則、互相讓步,才有可能建立和諧有規律的生活模式,才能共同面對現實生活中其他的困難。講起來很容易,實踐上絕對不容易,比如我推薦一本書,放在桌上兩天沒動,我想他應該沒興趣所以打算拿回去還。在車上他看到又說,這本書是快到期嗎。我回答沒有。
又或者,問下周要不要一起搭車沒回應,或者當你推薦書之後沒有回應,你會懷疑現在是要再問一次還是自己做決定就好。而你做的決定可能又會產生其他不滿(我只是在考慮幹嘛幫我做決定,我又沒說不要幹嘛對我這樣)。

除此之外,根據上次和好後會談,在一起的兩個人很容易會出現 “我做的你都沒看到”的感受。簡單的說,就是生活中太少稱讚跟感謝。如果真的能彼此都不在意被看到當然很好,偏偏人其實是很需要被重視、被感受到存在的生物。如果不練習去感謝對方、稱讚別人,其實長久下來自己也會被消耗。因為不論是正或負的能量,都會互相傳染。而不是正、就是負,講一聲謝謝沒甚麼,不講當然也不會怎麼樣,但當大家都習慣不說謝謝,慢慢就會出現負面的情緒反應。

總而言之,情緒管理不是沒有方法,轉移注意、避免情緒集中在不滿的癥結點,讓理性有空間進來協助分析狀況,嘗試解決問題,可以避免憾事。常懷感謝的心,多說好話多稱讚,可以大幅降低微小不滿累積的過程。生氣的時候,即便要做出抗議行為表達不滿情緒,也應該提出時間限制,不要無限制拉長戰爭狀態。盡早回復理性溝通模式,都有助於生活的平順。
當然,網路上建議老婆說甚麼都說好,說付錢就拿卡出來當然也可能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不過一來不是人人口袋深,二來妥協如果永遠只是單一方在做,理論上應該是加速小三出現的時間點而已?

親愛的孩子,我想這篇也許滿適合在你婚禮上發表的。
但願我的修鍊能有所進步,有一天能當你的好榜樣,讓我們都一起變得更好(即便地球即將滅亡?!)

2019.8.1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會員
138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