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大桶泡茶法
2
[心得]電影-一念無明
3
[讀書心得]一本就懂台灣史
4
[心得]一切未曾遠去/智識分子/上癮台灣史
5
[心得]人命如何定價
1
大桶泡茶法
2
[心得]電影-一念無明
3
[讀書心得]一本就懂台灣史
4
[心得]一切未曾遠去/智識分子/上癮台灣史
5
[心得]人命如何定價
茶行老闆的學習筆記
從國旅看台灣茶
這篇文章探討了國內旅遊與臺灣茶產業所面臨的挑戰,尤其是近年來疫情解封後的消費趨勢下,國旅吸引力消退及臺灣茶市場下滑的原因。文中深入分析消費者的比較心態如何影響國旅選擇與茶葉消費,同時強調政府政策與市場競爭的關係。文章呼籲從多角度發展策略,以應對產業的未來挑戰。
2024/09/20
2
Francis Kao的沙龍介紹
台灣有句俗諺說:「文章、風水、茶,懂的沒幾個。」 茶葉自古以來往往視為家傳之學,除了傳統產業父子相傳的經濟層面因素,在學科的研究上沒有精細到足以劃分為專門領域的知識系統,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身為茶產業的第四代,先祖的經驗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市場與消費型態隨著時代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往的經驗未必
2024/01/14
1
關於紅烏龍的二三事
跟一鳴[1]的相識有點緣分,因為受到劉伯康的老師邀請參與,當時接我們一起前往大葉大學,閒聊得知他在台東生產茶葉,有做紅烏龍。但是當時的我基本觀點是對於紅烏龍有些敬謝不敏,也就沒有太多交流。 後來因為客人有台東紅烏龍的需求,所以找上他,雖然價格比起西部的蜜香紅茶要來得高價,但至少是相對有保障且可信賴的
2023/08/23
1
從溯源管理到國產的定義
茶葉強制溯源管理系統公告即將七月上路,據說長官大人的怒火是最大推手。有人問,不過就是個溯源系統,有那麼難嗎?讓台灣茶證明自己是台灣茶,有什麼問題?
2022/08/09
4
茶具略談
茶葉沖泡自然會連結到器具,要泡出一壺好喝的茶,出水的速度、保溫的能力、品飲人數、沖泡次數乃至動作美感都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泡茶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講究,終究是以沖泡者的心境來決定。
2021/03/10
2
茶與養生
茶往往給人健康的印象,透過茶來養生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真正細想起來,又該怎麼樣對應自身的狀況來品茶呢?
2021/03/10
1
品種多多益善
品種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穿雜各種自然與人為力量的展現,究竟何者才是最優良的成果,實在值得思考。
2021/03/08
1
關於烘焙的各種傳說
茶葉的乾燥/烘焙是自古相傳的古老技藝,隨著工具的改善不斷演進。同時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流派、說法。唯一共同的追求是:讓茶變得更好喝、更耐保存。 圖為模擬古代焙籠原理的桌上型小焙籠
2021/03/08
淺談定量描述分析(QDA)
"美味"是如何描述的?能不能構細分成各種元素;諸如:香氣、味道,再細分成香草香、水果香、野薑花香,然後再轉化為數字化的評量,成為群體之間共同的認識呢?這中間肯定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但也可能是評價茶葉價值的一個新方向。 (當然,我還是比較主張樂在享受那邊的^^)
2021/03/08
比賽的意義
台灣每年各茶區大大小小的比賽甚多,春、冬、夏要比,地方全國也比,每一種獎都是一種肯定,卻也不免令人眼花撩亂:究竟比賽證明的是價格還價值? 照片取自網路https://life.tw/?app=view&no=701226
2021/03/08
查看更多
從國旅看台灣茶
這篇文章探討了國內旅遊與臺灣茶產業所面臨的挑戰,尤其是近年來疫情解封後的消費趨勢下,國旅吸引力消退及臺灣茶市場下滑的原因。文中深入分析消費者的比較心態如何影響國旅選擇與茶葉消費,同時強調政府政策與市場競爭的關係。文章呼籲從多角度發展策略,以應對產業的未來挑戰。
2024/09/20
2
Francis Kao的沙龍介紹
台灣有句俗諺說:「文章、風水、茶,懂的沒幾個。」 茶葉自古以來往往視為家傳之學,除了傳統產業父子相傳的經濟層面因素,在學科的研究上沒有精細到足以劃分為專門領域的知識系統,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身為茶產業的第四代,先祖的經驗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市場與消費型態隨著時代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往的經驗未必
2024/01/14
1
關於紅烏龍的二三事
跟一鳴[1]的相識有點緣分,因為受到劉伯康的老師邀請參與,當時接我們一起前往大葉大學,閒聊得知他在台東生產茶葉,有做紅烏龍。但是當時的我基本觀點是對於紅烏龍有些敬謝不敏,也就沒有太多交流。 後來因為客人有台東紅烏龍的需求,所以找上他,雖然價格比起西部的蜜香紅茶要來得高價,但至少是相對有保障且可信賴的
2023/08/23
1
從溯源管理到國產的定義
茶葉強制溯源管理系統公告即將七月上路,據說長官大人的怒火是最大推手。有人問,不過就是個溯源系統,有那麼難嗎?讓台灣茶證明自己是台灣茶,有什麼問題?
2022/08/09
4
茶具略談
茶葉沖泡自然會連結到器具,要泡出一壺好喝的茶,出水的速度、保溫的能力、品飲人數、沖泡次數乃至動作美感都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泡茶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講究,終究是以沖泡者的心境來決定。
2021/03/10
2
茶與養生
茶往往給人健康的印象,透過茶來養生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真正細想起來,又該怎麼樣對應自身的狀況來品茶呢?
2021/03/10
1
品種多多益善
品種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穿雜各種自然與人為力量的展現,究竟何者才是最優良的成果,實在值得思考。
2021/03/08
1
關於烘焙的各種傳說
茶葉的乾燥/烘焙是自古相傳的古老技藝,隨著工具的改善不斷演進。同時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流派、說法。唯一共同的追求是:讓茶變得更好喝、更耐保存。 圖為模擬古代焙籠原理的桌上型小焙籠
2021/03/08
淺談定量描述分析(QDA)
"美味"是如何描述的?能不能構細分成各種元素;諸如:香氣、味道,再細分成香草香、水果香、野薑花香,然後再轉化為數字化的評量,成為群體之間共同的認識呢?這中間肯定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但也可能是評價茶葉價值的一個新方向。 (當然,我還是比較主張樂在享受那邊的^^)
2021/03/08
比賽的意義
台灣每年各茶區大大小小的比賽甚多,春、冬、夏要比,地方全國也比,每一種獎都是一種肯定,卻也不免令人眼花撩亂:究竟比賽證明的是價格還價值? 照片取自網路https://life.tw/?app=view&no=701226
2021/03/08
查看更多
為父絮語
為父絮語XXXIV 生死之間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2024/04/07
1
為父絮語 XXXIII 溝通與談判
日前有幸聽到劉必榮教授的短講,他以工作為例,幾乎所有的溝通都可以轉換為談判的一種,是一種交換的概念,各種不同的工作岡位、上下職等,都在談判中交換自已需要的條件,達到共好的成果。確實發人深省。 零用錢的話題在我們家中一直是個難解的題目,小孩總是會抱怨過年的紅包被沒收。儘管我們解釋這些大部
2023/12/10
4
1
為父絮語XXXIII:寫在10歲之前
我一直覺得十歲是個坎。一來,人生十年是一個大壽,人生有幾個十年?二來,前面一個十年總是在屁滾尿流之中渡過,邁向第二個十年,在成年之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面對險惡的社會。更何況,社會化的過程代表著他們對於外在條件的追求與被評斷,再也不能像個孩子一樣被視為無性別角色差異的天真存在。
2023/09/10
為父絮語XXXII 關於養育的目標(一)
養小孩的過程,有時候會讓我想到以前玩的一個電腦遊戲-美少女夢工廠,透過各種方向的培育,女兒會有不同方向的發展,其中可能交朋友也可能有敵人,當然也包含各種金手指密技….。 今天跟岳父一起看最近頗紅的日劇-初戀,不知怎地講到唸的科系對未來工作的選擇(好像是因為女主角的外文系出國夢想跟後來再
2023/03/12
2
為父絮語XXXI 那些形上學的存有
大學的時候,蔡錚雲老師的形上學一直是很熱門的課程。然而我對於形上學始終有種敬而遠之的情感,同學怡婷倒是很熱衷地上蔡老師的課。記得有一次,她很自豪的說,老師出了個作業,要大家舉例什麼樣的“存有”是我們平常看不到但是又一直在使用的?她的答案是:耳朵。因為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耳朵,卻又用耳朵接收所有的
2023/01/13
4
為父絮語X 談認同
前日豪哥來訪,他說最近教小孩講到16世紀的火器。他對孩子說,你們不要以為只有西方的火器是很厲害的,我們明朝那時候的火器也是很厲害。孩子問他: 我們是指誰?邱振訓問他:我國的最高峰是多高?這兩個問題似乎有所不同,但又其實包含相通的概念。關於 “我們”,是要從何談起?
2022/03/19
1
為父絮語 XXX 那些說不出口的
去年聖誕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在親戚家嘗試體驗做餅乾,親戚的孩子要考國中了,近青春期的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大寶跟他打招呼沒有回應,我打趣她說:妳不夠漂亮啦!轉頭問小哥哥:如果她是美女的話,你會回答嗎?得到的是一個聳肩。 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考量應對進退的禮儀,反正彼此有交流到就好。
2022/01/18
3
為父絮語XXIV 讚美與批評
臉書的朋友教孩子要有主見,教她們試著說出霜淇淋的評價和理由,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 前陣子看其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看到一家機車行,讓孩子試著估算每個月的營收和怎麼改善的建議。 語言是有種魔力的,誰也很難反駁。但有時候也會變得只流於形式。在我家,孩子們在家裡打鬧嗑碰
2021/10/26
4
為父絮語XXIX 談語文學習
最近二年級的大寶算是英文學習上遇到瓶頸,媽媽發現他可能連很基本的 “how old are you”都聽不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網路上也看到兩篇文章,一篇是講看很多書卻沒感覺有多大用處,是一種 “低等勤奮陷阱[1]”。另一篇文章,則是從申請入學資料消失一事看待寒門子弟要在看似公平的標準中脫穎
2021/10/10
4
為父絮語 IX 命名
關於取名這件麻煩事。 我們總希望有一個響亮的好名字給孩子。但是 “好”這件事實在有許多標準。紫微、生肖、三才、筆畫、音靈、寓意、諧音,要達到事事圓滿其實是很困難的。 一般取名大概會是從寓意下手,再對應一點八字。比方說缺金的就叫何金銀,既補其金,又希望他可以富貴不缺。但是,有時候,又會覺得,這個 “
2021/08/29
2
查看更多
為父絮語XXXIV 生死之間
親愛的孩子,因為某些考量,所以這幾年只有帶你去掃墓,而沒有帶弟弟妹妹們去,恐怕讓你有被抓苦力的感覺。我只是覺得你也到了該思考一下,關於人的一生,生與死這兩件大事:從哪裡來,要去何處,這兩個問題。關於慎終追遠,也許只是燒金紙、壓墓紙的儀式(咦!今年沒有人剝蛋?)
2024/04/07
1
為父絮語 XXXIII 溝通與談判
日前有幸聽到劉必榮教授的短講,他以工作為例,幾乎所有的溝通都可以轉換為談判的一種,是一種交換的概念,各種不同的工作岡位、上下職等,都在談判中交換自已需要的條件,達到共好的成果。確實發人深省。 零用錢的話題在我們家中一直是個難解的題目,小孩總是會抱怨過年的紅包被沒收。儘管我們解釋這些大部
2023/12/10
4
1
為父絮語XXXIII:寫在10歲之前
我一直覺得十歲是個坎。一來,人生十年是一個大壽,人生有幾個十年?二來,前面一個十年總是在屁滾尿流之中渡過,邁向第二個十年,在成年之前,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面對險惡的社會。更何況,社會化的過程代表著他們對於外在條件的追求與被評斷,再也不能像個孩子一樣被視為無性別角色差異的天真存在。
2023/09/10
為父絮語XXXII 關於養育的目標(一)
養小孩的過程,有時候會讓我想到以前玩的一個電腦遊戲-美少女夢工廠,透過各種方向的培育,女兒會有不同方向的發展,其中可能交朋友也可能有敵人,當然也包含各種金手指密技….。 今天跟岳父一起看最近頗紅的日劇-初戀,不知怎地講到唸的科系對未來工作的選擇(好像是因為女主角的外文系出國夢想跟後來再
2023/03/12
2
為父絮語XXXI 那些形上學的存有
大學的時候,蔡錚雲老師的形上學一直是很熱門的課程。然而我對於形上學始終有種敬而遠之的情感,同學怡婷倒是很熱衷地上蔡老師的課。記得有一次,她很自豪的說,老師出了個作業,要大家舉例什麼樣的“存有”是我們平常看不到但是又一直在使用的?她的答案是:耳朵。因為我們看不到自己的耳朵,卻又用耳朵接收所有的
2023/01/13
4
為父絮語X 談認同
前日豪哥來訪,他說最近教小孩講到16世紀的火器。他對孩子說,你們不要以為只有西方的火器是很厲害的,我們明朝那時候的火器也是很厲害。孩子問他: 我們是指誰?邱振訓問他:我國的最高峰是多高?這兩個問題似乎有所不同,但又其實包含相通的概念。關於 “我們”,是要從何談起?
2022/03/19
1
為父絮語 XXX 那些說不出口的
去年聖誕節的時候,帶著孩子們在親戚家嘗試體驗做餅乾,親戚的孩子要考國中了,近青春期的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大寶跟他打招呼沒有回應,我打趣她說:妳不夠漂亮啦!轉頭問小哥哥:如果她是美女的話,你會回答嗎?得到的是一個聳肩。 青春期的孩子大概就是這樣,不需考量應對進退的禮儀,反正彼此有交流到就好。
2022/01/18
3
為父絮語XXIV 讚美與批評
臉書的朋友教孩子要有主見,教她們試著說出霜淇淋的評價和理由,並且提出自己的看法分享。 前陣子看其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看到一家機車行,讓孩子試著估算每個月的營收和怎麼改善的建議。 語言是有種魔力的,誰也很難反駁。但有時候也會變得只流於形式。在我家,孩子們在家裡打鬧嗑碰
2021/10/26
4
為父絮語XXIX 談語文學習
最近二年級的大寶算是英文學習上遇到瓶頸,媽媽發現他可能連很基本的 “how old are you”都聽不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網路上也看到兩篇文章,一篇是講看很多書卻沒感覺有多大用處,是一種 “低等勤奮陷阱[1]”。另一篇文章,則是從申請入學資料消失一事看待寒門子弟要在看似公平的標準中脫穎
2021/10/10
4
為父絮語 IX 命名
關於取名這件麻煩事。 我們總希望有一個響亮的好名字給孩子。但是 “好”這件事實在有許多標準。紫微、生肖、三才、筆畫、音靈、寓意、諧音,要達到事事圓滿其實是很困難的。 一般取名大概會是從寓意下手,再對應一點八字。比方說缺金的就叫何金銀,既補其金,又希望他可以富貴不缺。但是,有時候,又會覺得,這個 “
2021/08/29
2
查看更多
風之鷹的閱讀筆記
[心得]讓我照顧你/老樣子
探討老年議題的書籍《老樣子》與《讓我照顧你》帶來的省思,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老年生活與社會現象,並探討老年定義的演變與社會契約論的反思。
2025/02/12
[心得]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因緣際會翻到這本,剛好是在介紹天啟大爆炸的片段,上網google了一下,還真的確有其事。不禁覺得有趣,雖然作者套用甚麼賽亞人的梗來說這件神秘事件的原因對我來說不是太好笑,但是說明史實的過程在詼諧中又有出處考究,對我來說已經是相當實在的史學研究了。 後來花時間細讀全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2024/10/02
2
[心得]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這篇文章探討了兩本社工相關書籍的不同觀點,深入分析社工在面對孤老殘貧人士時的挑戰與無奈,以及社會資源和政策對於此類問題的影響。作者反思了自身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歧視心理,並強調了社會對這些人群的包容與支持的重要性,呼籲我們應關注社會體制的調整,提升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2024/09/21
2
[心得]我是人生整理師/離開後遺留下的東西/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三本與人生整理、遺物處理和死亡意義相關的書籍,分別來自臺灣、韓國和日本。透過不同文化背景,作者探討死亡的啟發,以及對遺物整理的情感和經濟價值的不同看法。文章強調,死亡不僅是生命的終結,更是對生者的一種啟迪,透過整理亡者的遺物,我們能夠學會生命的珍貴與脆弱。讓讀者反思生與死之間的微妙關係。
2024/09/15
3
[心得]一切未曾遠去/智識分子/上癮台灣史
<一切未曾遠去>的作者阮越清是一位越南裔的美國人,夾在美國與越南之間,對於越戰甚或戰爭有不同於我們以往的理解。或者說,即便我們可以理解勝利者所寫的歷史一定有其偏頗之處,諸如解放自由之類的冠冕堂皇理由…但是在細節上往往無法更進一步探究。而作者透過本書,以越戰甚或其他美國所發動的戰爭,是如何在媒
2024/04/07
5
[心得]穀倉效應&電流大戰
穀倉效應對公司治理和社會文化有重大影響。本文從布赫迪厄的人類學觀點出發,探討穀倉效應對企業犯錯的影響。同時,提出以人類學方法破除穀倉的建議,並闡述未來思考對穀倉觀唸的重新審視,引起對於穀倉是否必要和如何破除的討論。
2024/01/14
2
[心得]人命如何定價
閱讀這本書讓我覺得有點延續之前的討論,當我們要探討怎麼補償遭到政治迫害的人才叫做正義的時候,總會牽涉到金錢數字,談錢很俗氣,但是當生命逝去,能留在世上的或許也只有這些身外之物可言。 這本書的切入點是九一一攻擊事件,對比其他恐怖攻擊政府採取國賠的方式處理,而非資本主義式的-飛機事故由航空
2023/11/12
3
[心得]我是照顧者
有點忘記是透過甚麼樣的契機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很輕鬆的漫畫小品,介紹自己照顧父母的經歷。書中有提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很多時候還牽涉到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諸如,女兒總是要照顧父母,兒子反而在爸媽有狀況的時候拿自己的家庭出來當擋箭牌,這卻是社會所認同的氛圍。後來據說作者父母因病離世之後,自己的狀況
2023/11/04
6
[心得]轉型正義之路
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心中無比驚訝,因為覺得這又是一本 “洗腦書”。它所針對的閱讀者是青少年,內容沒有提到如何達到轉型正義、正義是什麼,卻詳細舉證挖掘一個又一個對於白色恐怖的指控,在閱讀的過程中很難不將仇恨的情緒轉移到某政黨或某些人身上。 然而,基於對多元價值的尊重,如果要認同言論自由,光是拒絕
2023/10/07
4
[心得]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
關於麩質,一直有耳聞但沒有真正了解。最近剛好看到這本書就借來看。 麩質,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又稱麩質蛋白、麥膠、麵筋、麵筋蛋白、穀膠蛋白,是指某些種類穀粒的一群種子貯藏蛋白質或蛋白質複合體,胚乳中含量尤多,麥麩也含這些蛋白質;其成分主要由醇溶蛋白(又稱「麩朊」)以及穀蛋白兩類蛋白質所組成。在多種
2023/09/10
12
1
查看更多
[心得]讓我照顧你/老樣子
探討老年議題的書籍《老樣子》與《讓我照顧你》帶來的省思,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老年生活與社會現象,並探討老年定義的演變與社會契約論的反思。
2025/02/12
[心得]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因緣際會翻到這本,剛好是在介紹天啟大爆炸的片段,上網google了一下,還真的確有其事。不禁覺得有趣,雖然作者套用甚麼賽亞人的梗來說這件神秘事件的原因對我來說不是太好笑,但是說明史實的過程在詼諧中又有出處考究,對我來說已經是相當實在的史學研究了。 後來花時間細讀全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2024/10/02
2
[心得]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這篇文章探討了兩本社工相關書籍的不同觀點,深入分析社工在面對孤老殘貧人士時的挑戰與無奈,以及社會資源和政策對於此類問題的影響。作者反思了自身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歧視心理,並強調了社會對這些人群的包容與支持的重要性,呼籲我們應關注社會體制的調整,提升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2024/09/21
2
[心得]我是人生整理師/離開後遺留下的東西/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三本與人生整理、遺物處理和死亡意義相關的書籍,分別來自臺灣、韓國和日本。透過不同文化背景,作者探討死亡的啟發,以及對遺物整理的情感和經濟價值的不同看法。文章強調,死亡不僅是生命的終結,更是對生者的一種啟迪,透過整理亡者的遺物,我們能夠學會生命的珍貴與脆弱。讓讀者反思生與死之間的微妙關係。
2024/09/15
3
[心得]一切未曾遠去/智識分子/上癮台灣史
<一切未曾遠去>的作者阮越清是一位越南裔的美國人,夾在美國與越南之間,對於越戰甚或戰爭有不同於我們以往的理解。或者說,即便我們可以理解勝利者所寫的歷史一定有其偏頗之處,諸如解放自由之類的冠冕堂皇理由…但是在細節上往往無法更進一步探究。而作者透過本書,以越戰甚或其他美國所發動的戰爭,是如何在媒
2024/04/07
5
[心得]穀倉效應&電流大戰
穀倉效應對公司治理和社會文化有重大影響。本文從布赫迪厄的人類學觀點出發,探討穀倉效應對企業犯錯的影響。同時,提出以人類學方法破除穀倉的建議,並闡述未來思考對穀倉觀唸的重新審視,引起對於穀倉是否必要和如何破除的討論。
2024/01/14
2
[心得]人命如何定價
閱讀這本書讓我覺得有點延續之前的討論,當我們要探討怎麼補償遭到政治迫害的人才叫做正義的時候,總會牽涉到金錢數字,談錢很俗氣,但是當生命逝去,能留在世上的或許也只有這些身外之物可言。 這本書的切入點是九一一攻擊事件,對比其他恐怖攻擊政府採取國賠的方式處理,而非資本主義式的-飛機事故由航空
2023/11/12
3
[心得]我是照顧者
有點忘記是透過甚麼樣的契機看到網友推薦這本書,很輕鬆的漫畫小品,介紹自己照顧父母的經歷。書中有提到一些痛苦的回憶,很多時候還牽涉到社會價值觀所帶來的壓力,諸如,女兒總是要照顧父母,兒子反而在爸媽有狀況的時候拿自己的家庭出來當擋箭牌,這卻是社會所認同的氛圍。後來據說作者父母因病離世之後,自己的狀況
2023/11/04
6
[心得]轉型正義之路
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心中無比驚訝,因為覺得這又是一本 “洗腦書”。它所針對的閱讀者是青少年,內容沒有提到如何達到轉型正義、正義是什麼,卻詳細舉證挖掘一個又一個對於白色恐怖的指控,在閱讀的過程中很難不將仇恨的情緒轉移到某政黨或某些人身上。 然而,基於對多元價值的尊重,如果要認同言論自由,光是拒絕
2023/10/07
4
[心得]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
關於麩質,一直有耳聞但沒有真正了解。最近剛好看到這本書就借來看。 麩質,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明:又稱麩質蛋白、麥膠、麵筋、麵筋蛋白、穀膠蛋白,是指某些種類穀粒的一群種子貯藏蛋白質或蛋白質複合體,胚乳中含量尤多,麥麩也含這些蛋白質;其成分主要由醇溶蛋白(又稱「麩朊」)以及穀蛋白兩類蛋白質所組成。在多種
2023/09/10
12
1
查看更多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