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書店的敬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很容易犯一種錯誤,就是把所有問題包成一包,然後只選擇其中一點來互相攻擊。
昨晚提到那篇說誠品是「假掰文化荼毒台灣30年」的文章,總覺得哪裡不大對勁。如果照這個說法,所有裝潢漂亮的空間、包括Shopping Design這樣的風格雜誌,全部都是假掰。(原來在某些人眼裡是這樣的!)
但是,設計、美感、假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設計當中確實有很假掰的,但也有更多設計改善了環境和人的生活,提升人類的身心健康。而美感又是非常主觀的,我覺得生氣盎然的大自然很美,有人覺得高跟鞋教堂才美(希望這樣的人不多),「美」這個字無法解釋所有人心中所想的東西,但它並不是一個應該被抨擊的概念。至於假掰,在於一個人的態度,一個人的個性若是包含假掰的特質,他光是吃一顆滷蛋也可以非常假掰。
當然,假掰的空間確實很多,我在SD工作的時候看過太多了。那樣的空間一進去就感受不到靈魂,非常顯而易見。只能說,每個人對於假掰的標準不太一樣吧。
我們的出版行業、發行制度,確實有許多值得檢討的地方。但這些是不是都能歸咎到誠品,我想每個人如果願意理性來思考,並且先去了解出版史的始末,一定會有更中肯的答案。
至少關於79折這件事,是其他連鎖通路帶起來的,誠品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跟進。誠品跟進的時候,出版界也是一片哀歎。(這段歷史我親身參與其中)
而以我對誠品的印象,不管每個人對它的觀感如何,當我還是企劃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跟誠品的人談書,和跟其他通路談書的感受非常不同。金石堂可能直接談折扣,但誠品的人會先跟你談書,有時他對這本書表現的熱忱比你還要高。有非常多冷門的書,若不是誠品支持和推廣,不會有好的銷售成績。這是我身為出版社企劃,在當時那個年代所感受到的。
另外,也許這麼說很多人會不高興,但我覺得我們有時太把大小、強弱跟好壞直接畫上等號。我當然支持獨立書店,但我並不覺得每一間標榜著「獨立書店」的書店,都是好書店。
自然,我也不覺得大書店、連鎖書店,就是「惡」。
我們希望書店可以生存,卻又過於排斥商業,這在我看來是很矛盾的。這個議題當中有太多細節及心態值得討論。簡單的二分法,無法幫助一間書店取得平衡。我的意思是,並不是小就一定保有獨立精神,也不必然大就只剩下商業
然後,這也不是一個只要標榜著「賣書」就可以吸引到讀者、就可以幫助作者把影響力擴散出去的時代。我們都要認清現實。
並不是誠品消失,假掰文化消失,我們就能回到一個樸素的年代。
即使是誠品,在現今要生存也非常不容易了。我只希望各式各樣的書店都能生存,我們可以自己去選擇喜歡的書店。
一間書店,只要它能幫助到讓更多讀者和書相遇,我就希望它能夠生存。
即便是我沒那麼喜歡的書店,我也不希望它消失。只要有人還願意把「書」當成一門事業來經營,我們就應該給予敬意吧。
這個議題已經過去了,但是我想講的並不是誠品,而是我們的思考方式。我也常常陷入疑惑,不確定自己的思考夠不夠周全。我覺得,對於抨擊,我們要非常審慎,否則真的會誤傷了某些可能是良善的心意。
我也常常對很多事情看不順眼,但那都是私下跟諠說。要放到網路上的評論,必須非常小心,因為它會影響別人。
然後,對我來說,說服力非常重要。對於一種觀點是否同意,在那之前,我們先用自己的思考想想看說服力是否足夠吧。這樣可能好一點。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K會員
60內容數
李惠貞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惠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我看書會做筆記,最主要是要把那些很棒的話的出處記下來。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工作相談室進行以來,跟許多位朋友談過,目前為止最大的感觸是,我發現大家都很怕「做錯決定」,想知道如何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今天,我能讓誰微笑?」 在一行禪師《怎麼愛》書裡,讀到很美的話。 是呀,這原本是所有愛的基礎。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微笑,讓他對生命充滿信心。喜悅不是一個目標,是基本。
今天送女兒出門後忽然有個感想。 當媽媽的總是有很多擔憂,擔心路上交通、擔心會不會遇上壞人、擔心這個擔心那個......。 但我今天忽然想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免除我們彼此的擔憂。教育的目的,是讓我有信心把她帶到世界上,讓她成長得足夠自己去應付各種狀況。
用自己說過的話鼓勵自己。 做我們能做的。 不要把自己當救世主,先認定「做了就一定要看到改變」; 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偉大。
分享對閱讀的看法時,經常會提到一點:同一本書,每個人讀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聽一個人介紹書,只能幫助我們認識說書的人,卻不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我看書會做筆記,最主要是要把那些很棒的話的出處記下來。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工作相談室進行以來,跟許多位朋友談過,目前為止最大的感觸是,我發現大家都很怕「做錯決定」,想知道如何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今天,我能讓誰微笑?」 在一行禪師《怎麼愛》書裡,讀到很美的話。 是呀,這原本是所有愛的基礎。教育,是為了讓孩子微笑,讓他對生命充滿信心。喜悅不是一個目標,是基本。
今天送女兒出門後忽然有個感想。 當媽媽的總是有很多擔憂,擔心路上交通、擔心會不會遇上壞人、擔心這個擔心那個......。 但我今天忽然想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免除我們彼此的擔憂。教育的目的,是讓我有信心把她帶到世界上,讓她成長得足夠自己去應付各種狀況。
用自己說過的話鼓勵自己。 做我們能做的。 不要把自己當救世主,先認定「做了就一定要看到改變」; 不要把自己看得那麼偉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Thumbnail
整理資料時看到十多年前的採訪稿,這是曾經數次停刊又復刊以及多次改版的誠品書局所發行的雜誌,也就是標舉著「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建立起台灣關於閱讀新視野的「誠品學」月刊,以「捷運好生活」做為專輯報導,專訪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隔一段時間距離後,重新思考捷運對我們生活的改變。   把城市還給人們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獨立書店是否應該實施低消政策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其他地方都有低消為何書店不能有?但也有人認為,獨立書店的精神應該是開放、自由的,不應該讓低消限制了逛書的樂趣。作為書店的兼職店員,我有了與眾不同的體會和觀點。
Thumbnail
不再是書店街的書店街:重慶南路 曾經是台北市書店、出版社最密集的重慶南路,隨著近年來出版業的不景氣,讓這些書店、出版社紛紛撤守,就連最會賺錢的金石堂書店,也於2018年吹熄燈號。從此之後,重慶南路正式卸下「書店街」的招牌,在餐廳、商旅、金融業的蠶食鯨吞下,成了台北市又一條沒有什麼特色的普通街道。
Thumbnail
整理資料時看到十多年前的採訪稿,這是曾經數次停刊又復刊以及多次改版的誠品書局所發行的雜誌,也就是標舉著「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閱讀」,建立起台灣關於閱讀新視野的「誠品學」月刊,以「捷運好生活」做為專輯報導,專訪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隔一段時間距離後,重新思考捷運對我們生活的改變。   把城市還給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