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語聊小記(1)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懷疑一種東西要比相信一種東西難得多,因為懷疑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獨見和勇氣。而這些,一般普通人是難以具備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愈是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低的人,愈是容易輕信與盲從。
  只接收一個頻道傳出來的聲音,大腦思維難免就會固化,因為沒有其他可以比較的對像用來篩選,哪怕那個聲音看上去很荒誕,耳濡目染之後,慢慢地都會覺得這聲音發的很正常,甚至會帶來某種美的享受——一種單調的重複,想印像不深都很困難。
  邏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導圖。它所需要的除了通識作為鋪墊之外,就是大腦迴路開關自我主動的調節。
  “通識”這個詞很泛,我們也很難給它畫出個邊界。但有一點是可以進行的,那就是不斷地吸收來自不同途徑的新思想和新發現的信息。
  你有什麼樣的通識觀,對待事物(事件)就有什麼樣的判定。
  有人喜歡古意,那麼古意就是他的背景索引導圖;有人喜歡新意,那麼新意就是他的背景導圖;有人喜歡名人語錄,那麼名人語錄就是他的背景索引導圖……這都是相關記憶帶給我們的類似於條件反射的感應(以為是自然本能的反應,其實是你背了書之後的關照)。
  所以,就有這樣一群人,特別強調記憶的功能,以為只要記憶功能足夠強大,能力就會隨之增強而學識豐厚。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類人引以為傲的典型說辭。在他們看來,所謂的學識,就是記憶的刻錄。
  但,果真必須要如此的嚒?其實則不然。圍棋國手大竹英雄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意):圍棋定式是必須要學的,但想要再有所提高,則一定要定式忘了。至於一盤棋走出某個定式,那是隨著棋局的走勢,調和自然所形成的,而不是刻意為之。
  “知識是用來被遺忘的”(初聽這句話感覺十分荒誕,難道知識是無用的嚒?因為自小老師們就在不斷地教導我們要熟記和牢記某些東西,才能掌握知識,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潛意是:知識是用來了解和運用的,而不是用來背誦的。只有了解之後的不刻意,才會有更新知識的立足點。被舊的知識固化了的大腦,由於受其框架的約束,人們是很難有所突破的。這就是為什麼,在現代文明社會里特別重視素質的通識教育和綜合的邏輯推理能力,而不再是應試教育過分強調記憶的緣由。愛因斯坦也曾說過這樣類似的話,“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的。”當我們的大腦空間被所認同的所謂的“豐富”的知識牢牢把控,那麼就很難再去接收非“認同”的信息了,甚至是杜絕這類信息的傳遞。作繭自縛,這個詞彙就是描繪這類人的。當然,一般常人,基本上也都是活在自己大腦所營造出來的“信息繭房”中而過活的,或苦惱,或快樂;或自以為愚昧,或自以為聰慧。
  山里,與一做過老師的友人聊起教育,彼此發表了不同的見地。在我看來,記憶固然很重要,人類文明得以向前發展,沒有記憶就沒有承上啟下的後續發展,但僅靠記憶還是遠遠不夠的,那些會編故事,賦予幻想和敢於突破傳統知識打破固有框架的人,才是文明進步發展的真正動力來源。
  因此,泥古派與疑古派,在(被)教育的出發點上就已經分道揚鑣了。泥古派,喜歡鑽故紙堆,向後看。他們特別強調記憶功能,尤其是對古典代表之作的背誦。在他們看來,能張口就能引經據典的,一定是有著豐厚學識的人,若是再能動筆揮毫舞墨一下,那可真是了不得的了不得的。像中國道學的老子和儒學的孔子都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疑古派,又叫質疑派,喜歡琢磨新意,向前看。他們特別看重創新能力,喜歡發散思維,不喜歡被條條框框所拘謹。在他們看來,能夠打破常規標新立異的人就是有想法的人,倘若能夠把想法再付諸於實踐,那一定是值得敬佩、受人尊重的人。像古希臘哲科一脈的柏拉圖和笛卡爾都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自己堆砌了兩個對映的詞:“暮人童智”和“壯智童人”,以為大概是可以給上述兩種人的身心做個描繪的。
  記:剛立秋。山中的芙蓉花就開了,而且是那種單瓣的芙蓉花,我喜歡。有葉投影在遮陽棚上,坐在其下,看它隨風晃動的影子,想起了“映照”這個詞彙。若記憶是“映照”的泛起,那麼能不能說學識就是“映照”的脈動?是一成不變的複制,還是依影后的再造,權在自己。有朋友傳來晉人嵇康的故事,聽之,感動,隨了一首短歌,以示敬重:
  夜來篁歙微,
  廣陵散盡嵇康亡,
  錚骨玉蘭心。
  竹石得幽秉,
  酒狂墜壺觴。
  曲風有點長,你先別著急,我就在這裡,等風也等你,悄然入,緩緩來……
  等有空,再來飲酒彈奏他的那首《酒狂》曲。
    avatar-img
    3會員
    2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深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直想要個大陽台的房子。也許我想要的並不屬於陽台的範疇,更多的傾向於露台。延伸出房子的部分,一個四方的區域,或者直接在屋頂,像是屬於我的空中樓閣,秘密花園。   小時候住在樓房裡,有過一個小陽台,也就三四個平方的樣子,長條形,欄杆是水泥築造的帶鏤空柱頭的樣式。陽台上空蕩蕩的,只有兩盆小的花放在欄杆
    從記事的時候起父母就教我要做一個感恩的人。在朦朧中意識著這句話的存在,卻不知這句話的真諦。慢慢的,春去秋來,   我在記憶中不斷的成長,也慢慢的感悟到了感恩的力量。 因為感恩——我們幸福。 學會感恩,小時候的我住在一個山美水美還能盡情放歌的山野。那裡有懷化郊區特有的一道風景——鴨尾巴山。話說鴨尾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我們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人與人,不必苟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和光同塵是我的思想。我不想說誰比誰高尚,各行其道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走走停停,不是我懶散,我在等你跟上。   你不懂我,我不
    有人說,聰明是天賦,善良是選擇,而厚臉皮是一種本領。   深以為然。   會裝傻,不代表真的傻。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並非是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過在意一些聲音和看法。   我們活得太較真,太清醒,反而失去了一些稀里糊塗的快樂。   俗話說得好:“死要面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為了意見的不同而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大動干戈,兩敗俱傷,有這樣一個故事,讀後你就會明白,其實根本沒必要爭。   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上街,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原來是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的大聲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見狀,就上前
    有句老話這樣說道:人跟人比得死,貨與貨比得扔。這個道理彷彿大家都懂。但常聽周圍的人整天都在抱怨,甚至張口就罵娘,怨天!怨地!怨世間的不公平。好像一肚子的苦水吐不盡。為此,想就此話題說幾句。   回望人生說慢也慢,說快揮手之間,幾十年匆匆而過。人生過往,值得追求的東西實在太多。得失不過一種心境,想開
    一直想要個大陽台的房子。也許我想要的並不屬於陽台的範疇,更多的傾向於露台。延伸出房子的部分,一個四方的區域,或者直接在屋頂,像是屬於我的空中樓閣,秘密花園。   小時候住在樓房裡,有過一個小陽台,也就三四個平方的樣子,長條形,欄杆是水泥築造的帶鏤空柱頭的樣式。陽台上空蕩蕩的,只有兩盆小的花放在欄杆
    從記事的時候起父母就教我要做一個感恩的人。在朦朧中意識著這句話的存在,卻不知這句話的真諦。慢慢的,春去秋來,   我在記憶中不斷的成長,也慢慢的感悟到了感恩的力量。 因為感恩——我們幸福。 學會感恩,小時候的我住在一個山美水美還能盡情放歌的山野。那裡有懷化郊區特有的一道風景——鴨尾巴山。話說鴨尾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我們本就不是一個世界的人。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人與人,不必苟同。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和光同塵是我的思想。我不想說誰比誰高尚,各行其道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走走停停,不是我懶散,我在等你跟上。   你不懂我,我不
    有人說,聰明是天賦,善良是選擇,而厚臉皮是一種本領。   深以為然。   會裝傻,不代表真的傻。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並非是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過在意一些聲音和看法。   我們活得太較真,太清醒,反而失去了一些稀里糊塗的快樂。   俗話說得好:“死要面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為了意見的不同而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大動干戈,兩敗俱傷,有這樣一個故事,讀後你就會明白,其實根本沒必要爭。   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上街,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原來是買布的人和賣布的人在吵架,買布的大聲說:“三八二十三,你為什麼收我二十四個錢?”。顏回見狀,就上前
    有句老話這樣說道:人跟人比得死,貨與貨比得扔。這個道理彷彿大家都懂。但常聽周圍的人整天都在抱怨,甚至張口就罵娘,怨天!怨地!怨世間的不公平。好像一肚子的苦水吐不盡。為此,想就此話題說幾句。   回望人生說慢也慢,說快揮手之間,幾十年匆匆而過。人生過往,值得追求的東西實在太多。得失不過一種心境,想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無知的自己在這多變的宇宙之中只有持續的學習精進自己的認知,才有可能在面對事情時掌握住自己的選擇權,這也算是一種成長的態樣,使過往的障礙不會再限制住自己的可能!個人的拙見.. 我對未知抱持著敬畏,如果學習是種樂趣,那也許是在面對未知的當下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嗎? 我可以肯定的是科學是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需要考慮周詳為何要學習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為何要學習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柯爾律治曾講過,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這段話讓我的心境提高了一個層次。對於一般人來說,為何要學習究竟象徵著什麼呢?為何要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那麼,為何要學習究竟是怎麼樣的
    Thumbnail
    —位神經科學家的大腦之旅 高德伯.遠流出版.2004/03.洪蘭譯. 推薦給: ❦ 想跟著神經科學家,一起探索人類大腦奧妙的人 『背景知識』就像一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 比如說,同樣去聽一場演講,有人獲益良多,有人一無所穫,最主要的原因是語音像一陣風,只有綿密的網才可以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在兩歲這個階段,只要讓普通的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觀察、探索和模仿,就是很大的刺激,為他們即將發展出的心智理論奠下基礎。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無知的自己在這多變的宇宙之中只有持續的學習精進自己的認知,才有可能在面對事情時掌握住自己的選擇權,這也算是一種成長的態樣,使過往的障礙不會再限制住自己的可能!個人的拙見.. 我對未知抱持著敬畏,如果學習是種樂趣,那也許是在面對未知的當下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產生的心理狀態嗎? 我可以肯定的是科學是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需要考慮周詳為何要學習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為何要學習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柯爾律治曾講過,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這段話讓我的心境提高了一個層次。對於一般人來說,為何要學習究竟象徵著什麼呢?為何要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那麼,為何要學習究竟是怎麼樣的
    Thumbnail
    —位神經科學家的大腦之旅 高德伯.遠流出版.2004/03.洪蘭譯. 推薦給: ❦ 想跟著神經科學家,一起探索人類大腦奧妙的人 『背景知識』就像一個篩網,網越細密,新知識越不會流失。 比如說,同樣去聽一場演講,有人獲益良多,有人一無所穫,最主要的原因是語音像一陣風,只有綿密的網才可以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Thumbnail
    在兩歲這個階段,只要讓普通的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中觀察、探索和模仿,就是很大的刺激,為他們即將發展出的心智理論奠下基礎。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