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不是存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去看望父母的時候,爸爸問我以前的一些“垃圾”還要不要。那裡邊殘存了我青春的記憶,比如我剛參加工作時的記賬單,看了這個我才發覺,原來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那麼具有成為一名理財工作者的潛質。
  這個記賬單是我和大學時的女朋友在畢業後不久,尋思著怎麼才能發財而記錄的,其中還有她為我設計的上班路線,因為她認為通過合理計算,有一部分坐公共汽車的錢我們也可以省下來。賬單引起了我的兩種情緒,一種是,想到十幾年前,一個星期天的午後,兩個滿臉朝氣的年輕人,那麼投入地規劃著未來的生活,真是令現在這個手握舊記賬單的中年人欷歔;另一種是,當時的規劃真的對以後的財務生活有價值嗎?
  當時我每月的工資在800元左右,通過各種節省每個月可以攢下200元的可投資資金。這些錢在當時還達不到我們在資本市場上馳騁的門檻,如果我能保持10年這樣的狀態,我們的可投資資金大概有4萬元。但是,現實生活告訴我,這4萬元在我們畢業10年後依然什麼都做不了。
  幸虧生活的軌跡不是這樣的——你要注意,這10年我得如同螞蟻一樣謹小慎微,恐怕我活不過10年就已經瘋了——通貨膨脹和經濟發展把這種攢錢計劃完全破壞了,它們讓人們的消費和收入都快速增長起來,也使人們有機會找到更賺錢的工作。
  所以,假設你是上帝,在高處看著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月光族”,另一個是攢錢的“蟻族”,後者顯得多麼蠢啊。
  這有點像在2000年網絡泡沫後那個關於百威啤酒的名言,買1000美元百威啤酒的股票,在一年後只值50美元,而買1000美元的百威啤酒開派對,剩下的空酒瓶可以賣到70美元,所以何必投資,讓我們來開懷暢飲吧。
  我的前老闆說過,年輕人應該把更多的錢投資到自己身上。不過,當每個年輕人真的這麼去投資自己的時候,肯定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怎樣才算是把錢投資到自己身上了呢?
  根據我的經驗,首先是不要在健康問題上和自己為難,利用有限的錢吃點更能保持健康和旺盛精力的食品。另外,不要吝嗇於社交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可能是一個年輕人花費最大的地方,但這類活動肯定可以讓一個人的“財運”有所改善——別以為財運是玄虛的東西,在一些社會學比較發達的國家,這的確是門學問,而且已經被研究得很有成果了。第三,不如把錢花到最能彌補自己所欠缺的技能上去。比如,學會更出色地當眾講演。讓別人聽清自己的觀點,並且把自己的話表達清楚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基礎工作80%的人都做得很差。當然還有,不要過度恐懼借貸,我指的是向銀行借貸,只要這種借貸不會讓你的信譽受損,就基本上是有益的。
  光看賬單,也許你覺得節省開支才是理財的良途;但是,如果看到生活的全部,你會發現節省並不是個很好的主意。理財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很有趣,而且這也說明理財本身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avatar-img
0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財富自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財富規劃其實是件很個性化的事情,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不一樣,主人性格千差萬別,可以開發的資源不同,這些都決定了你的理財方式跟別的家庭不盡相同。但是所有的家庭理財又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說理財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雖然可能很簡單,但它們是已經被無數人證實過的、行之有效的、基本的財富處理方式。所以掌
我出身於銀行世家,自小接受的是3S理財教育:Saving(儲蓄)、Spending(消費)和Sharing(分享)。 3S理財觀念出自何處不得而知,但是,我家世代都奉之為經典。     3S中首要的是儲蓄,身為銀行家的祖父一世不炒金不炒房不炒股票,不做投機。一來是避嫌疑,更因他從實踐中確實悟出,長期
熱播電視劇《老有所依》中的江木蘭和呂希,是80後獨生子女夫妻的典型代表。他們成為小家庭的核心力量後,上有老下有小,成為了家庭理財的中心環節。處於“421”家庭中每個年齡段的人,都面臨著各類理財困惑。     25至55歲這個年齡段,被稱為人生理財的黃金30年。在這承前啟後的30年中,你需要從掙、省、
財務自由是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掙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要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     財務自由跟你是否年輕或有多少錢無關。如果你能從本職工作以外的途徑賺到足夠你日常開銷的錢,你就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了。     一個人要做巴菲特幾乎不可能
臨近春節的一個月,你如果去銀行,會發現推銷理財產品的銀行經理格外賣力,平常年化收益3%、4%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飆升到了6%、7%。我就碰到一位大媽對銀行大廳服務台的理財經理豪氣地說:“這個60天期限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來200萬,你給我算算能賺多少錢。”我心中默默算了算收益,好幾萬。     其實,每年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們隨處可見一個廣告,是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寶錢包的廣告,廣告詞裡有一句是:“餘額寶累計收益率(年化)……是活期存款的近14倍。”     餘額寶在2013年6月誕生,到當年年底已經有了1000多億的資金規模,那麼即便按照4%的收益率來算,一年也要支付40個億,這筆錢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財富規劃其實是件很個性化的事情,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不一樣,主人性格千差萬別,可以開發的資源不同,這些都決定了你的理財方式跟別的家庭不盡相同。但是所有的家庭理財又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說理財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雖然可能很簡單,但它們是已經被無數人證實過的、行之有效的、基本的財富處理方式。所以掌
我出身於銀行世家,自小接受的是3S理財教育:Saving(儲蓄)、Spending(消費)和Sharing(分享)。 3S理財觀念出自何處不得而知,但是,我家世代都奉之為經典。     3S中首要的是儲蓄,身為銀行家的祖父一世不炒金不炒房不炒股票,不做投機。一來是避嫌疑,更因他從實踐中確實悟出,長期
熱播電視劇《老有所依》中的江木蘭和呂希,是80後獨生子女夫妻的典型代表。他們成為小家庭的核心力量後,上有老下有小,成為了家庭理財的中心環節。處於“421”家庭中每個年齡段的人,都面臨著各類理財困惑。     25至55歲這個年齡段,被稱為人生理財的黃金30年。在這承前啟後的30年中,你需要從掙、省、
財務自由是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掙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要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     財務自由跟你是否年輕或有多少錢無關。如果你能從本職工作以外的途徑賺到足夠你日常開銷的錢,你就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了。     一個人要做巴菲特幾乎不可能
臨近春節的一個月,你如果去銀行,會發現推銷理財產品的銀行經理格外賣力,平常年化收益3%、4%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飆升到了6%、7%。我就碰到一位大媽對銀行大廳服務台的理財經理豪氣地說:“這個60天期限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來200萬,你給我算算能賺多少錢。”我心中默默算了算收益,好幾萬。     其實,每年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們隨處可見一個廣告,是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寶錢包的廣告,廣告詞裡有一句是:“餘額寶累計收益率(年化)……是活期存款的近14倍。”     餘額寶在2013年6月誕生,到當年年底已經有了1000多億的資金規模,那麼即便按照4%的收益率來算,一年也要支付40個億,這筆錢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並不是理財專業背景的人,而且嘗試過的理財方法也很單純,就只有定存、儲蓄險、基金和股票,偏向保守的操作,基金是很年輕的時候採取的方法,但或許方法不對時機不對,定期定額反而賠了,而是單筆買的一筆基金曾經小賺而已,後來再也沒有採用。剛出社會的時候,非常省,因為租在台北昂貴的地段,超級超級小的套房....
Thumbnail
回顧過去,年輕時的財富自由只是一種自我安慰。隨著年紀增加,規劃退休生活也愈顯重要,了解到通膨危機與退休金之微薄,開始踏上了理財之路。文中提供年增率與活存定存之利率資訊,以及物價指數與退休金計算之參考連結。
Thumbnail
別錯誤自己愛花錢的天性 我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記帳,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依據記帳的結果,估計每個月應該可以只花三萬元,當然設想只要業外收入超過三萬元,就可以財富自由、順利退休。 所以,當時很著重於減少支出,總是想要挑戰自己,類似「一百元過一天」的挑戰,但省錢的策略總是宣告失敗,人生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今年以來台灣、美國景氣復甦,但低薪、躺平、高房價問題仍持續出現,作者分享從職涯選擇與正確的存錢理財觀念角度給年輕人的建議。建議 20 歲的人花錢學技能、投資自己;30 歲的人職涯規劃、投資理財規劃;40 歲的人準備退休、存健康與興趣,透過投資策略與理財系統,持續累積財富。
Thumbnail
在今日快速變動的經濟環境中,許多人都將達到財務自由視為一個至關重要目標的比率越來越多,如果還停留在以前工業時代的觀念把錢存在銀行生利息那你恐怕跟不上AI的時代了。然而,通往財務獨立的道路常常被誤解和過時的做法所掩蓋。這項任務旨在探討個人可以採取的基本策略,以在傳統中國智慧的背景下實現財務自由。
本文探討年輕人如何善加利用錢財,並將其投資於自己成長。作者透過自身經驗,提出應該因人而異,而觀點可能會因人而異。此外,文中提出一系列未解決問題,並觀點其中所涉及的個人觀點。呼籲重新思考金錢的價值與意義。年輕人存錢還是投資自己 ? 你,覺得呢 ?
有些人看了我上一篇文章 ,一定很好奇,為甚麼我靠單純的存錢就可以累積到這麼多錢,是不是有甚麼秘訣?回首我過去二十年的工作期間,在財務面上的秘訣有兩點,第一點是花錢的觀念,第二點是工作的觀念。
Thumbnail
透過改變消費習慣和增加收入來提高儲蓄。強調量入為出,並提倡自主理財,以達到真正的心靈自由。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我並不是理財專業背景的人,而且嘗試過的理財方法也很單純,就只有定存、儲蓄險、基金和股票,偏向保守的操作,基金是很年輕的時候採取的方法,但或許方法不對時機不對,定期定額反而賠了,而是單筆買的一筆基金曾經小賺而已,後來再也沒有採用。剛出社會的時候,非常省,因為租在台北昂貴的地段,超級超級小的套房....
Thumbnail
回顧過去,年輕時的財富自由只是一種自我安慰。隨著年紀增加,規劃退休生活也愈顯重要,了解到通膨危機與退休金之微薄,開始踏上了理財之路。文中提供年增率與活存定存之利率資訊,以及物價指數與退休金計算之參考連結。
Thumbnail
別錯誤自己愛花錢的天性 我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記帳,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依據記帳的結果,估計每個月應該可以只花三萬元,當然設想只要業外收入超過三萬元,就可以財富自由、順利退休。 所以,當時很著重於減少支出,總是想要挑戰自己,類似「一百元過一天」的挑戰,但省錢的策略總是宣告失敗,人生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今年以來台灣、美國景氣復甦,但低薪、躺平、高房價問題仍持續出現,作者分享從職涯選擇與正確的存錢理財觀念角度給年輕人的建議。建議 20 歲的人花錢學技能、投資自己;30 歲的人職涯規劃、投資理財規劃;40 歲的人準備退休、存健康與興趣,透過投資策略與理財系統,持續累積財富。
Thumbnail
在今日快速變動的經濟環境中,許多人都將達到財務自由視為一個至關重要目標的比率越來越多,如果還停留在以前工業時代的觀念把錢存在銀行生利息那你恐怕跟不上AI的時代了。然而,通往財務獨立的道路常常被誤解和過時的做法所掩蓋。這項任務旨在探討個人可以採取的基本策略,以在傳統中國智慧的背景下實現財務自由。
本文探討年輕人如何善加利用錢財,並將其投資於自己成長。作者透過自身經驗,提出應該因人而異,而觀點可能會因人而異。此外,文中提出一系列未解決問題,並觀點其中所涉及的個人觀點。呼籲重新思考金錢的價值與意義。年輕人存錢還是投資自己 ? 你,覺得呢 ?
有些人看了我上一篇文章 ,一定很好奇,為甚麼我靠單純的存錢就可以累積到這麼多錢,是不是有甚麼秘訣?回首我過去二十年的工作期間,在財務面上的秘訣有兩點,第一點是花錢的觀念,第二點是工作的觀念。
Thumbnail
透過改變消費習慣和增加收入來提高儲蓄。強調量入為出,並提倡自主理財,以達到真正的心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