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看望父母的時候,爸爸問我以前的一些“垃圾”還要不要。那裡邊殘存了我青春的記憶,比如我剛參加工作時的記賬單,看了這個我才發覺,原來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那麼具有成為一名理財工作者的潛質。
這個記賬單是我和大學時的女朋友在畢業後不久,尋思著怎麼才能發財而記錄的,其中還有她為我設計的上班路線,因為她認為通過合理計算,有一部分坐公共汽車的錢我們也可以省下來。賬單引起了我的兩種情緒,一種是,想到十幾年前,一個星期天的午後,兩個滿臉朝氣的年輕人,那麼投入地規劃著未來的生活,真是令現在這個手握舊記賬單的中年人欷歔;另一種是,當時的規劃真的對以後的財務生活有價值嗎?
當時我每月的工資在800元左右,通過各種節省每個月可以攢下200元的可投資資金。這些錢在當時還達不到我們在資本市場上馳騁的門檻,如果我能保持10年這樣的狀態,我們的可投資資金大概有4萬元。但是,現實生活告訴我,這4萬元在我們畢業10年後依然什麼都做不了。
幸虧生活的軌跡不是這樣的——你要注意,這10年我得如同螞蟻一樣謹小慎微,恐怕我活不過10年就已經瘋了——通貨膨脹和經濟發展把這種攢錢計劃完全破壞了,它們讓人們的消費和收入都快速增長起來,也使人們有機會找到更賺錢的工作。
所以,假設你是上帝,在高處看著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月光族”,另一個是攢錢的“蟻族”,後者顯得多麼蠢啊。
這有點像在2000年網絡泡沫後那個關於百威啤酒的名言,買1000美元百威啤酒的股票,在一年後只值50美元,而買1000美元的百威啤酒開派對,剩下的空酒瓶可以賣到70美元,所以何必投資,讓我們來開懷暢飲吧。
我的前老闆說過,年輕人應該把更多的錢投資到自己身上。不過,當每個年輕人真的這麼去投資自己的時候,肯定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怎樣才算是把錢投資到自己身上了呢?
根據我的經驗,首先是不要在健康問題上和自己為難,利用有限的錢吃點更能保持健康和旺盛精力的食品。另外,不要吝嗇於社交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可能是一個年輕人花費最大的地方,但這類活動肯定可以讓一個人的“財運”有所改善——別以為財運是玄虛的東西,在一些社會學比較發達的國家,這的確是門學問,而且已經被研究得很有成果了。第三,不如把錢花到最能彌補自己所欠缺的技能上去。比如,學會更出色地當眾講演。讓別人聽清自己的觀點,並且把自己的話表達清楚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基礎工作80%的人都做得很差。當然還有,不要過度恐懼借貸,我指的是向銀行借貸,只要這種借貸不會讓你的信譽受損,就基本上是有益的。
光看賬單,也許你覺得節省開支才是理財的良途;但是,如果看到生活的全部,你會發現節省並不是個很好的主意。理財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很有趣,而且這也說明理財本身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