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不是存錢

更新於 2021/08/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去看望父母的時候,爸爸問我以前的一些“垃圾”還要不要。那裡邊殘存了我青春的記憶,比如我剛參加工作時的記賬單,看了這個我才發覺,原來我在年輕的時候就那麼具有成為一名理財工作者的潛質。
  這個記賬單是我和大學時的女朋友在畢業後不久,尋思著怎麼才能發財而記錄的,其中還有她為我設計的上班路線,因為她認為通過合理計算,有一部分坐公共汽車的錢我們也可以省下來。賬單引起了我的兩種情緒,一種是,想到十幾年前,一個星期天的午後,兩個滿臉朝氣的年輕人,那麼投入地規劃著未來的生活,真是令現在這個手握舊記賬單的中年人欷歔;另一種是,當時的規劃真的對以後的財務生活有價值嗎?
  當時我每月的工資在800元左右,通過各種節省每個月可以攢下200元的可投資資金。這些錢在當時還達不到我們在資本市場上馳騁的門檻,如果我能保持10年這樣的狀態,我們的可投資資金大概有4萬元。但是,現實生活告訴我,這4萬元在我們畢業10年後依然什麼都做不了。
  幸虧生活的軌跡不是這樣的——你要注意,這10年我得如同螞蟻一樣謹小慎微,恐怕我活不過10年就已經瘋了——通貨膨脹和經濟發展把這種攢錢計劃完全破壞了,它們讓人們的消費和收入都快速增長起來,也使人們有機會找到更賺錢的工作。
  所以,假設你是上帝,在高處看著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月光族”,另一個是攢錢的“蟻族”,後者顯得多麼蠢啊。
  這有點像在2000年網絡泡沫後那個關於百威啤酒的名言,買1000美元百威啤酒的股票,在一年後只值50美元,而買1000美元的百威啤酒開派對,剩下的空酒瓶可以賣到70美元,所以何必投資,讓我們來開懷暢飲吧。
  我的前老闆說過,年輕人應該把更多的錢投資到自己身上。不過,當每個年輕人真的這麼去投資自己的時候,肯定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怎樣才算是把錢投資到自己身上了呢?
  根據我的經驗,首先是不要在健康問題上和自己為難,利用有限的錢吃點更能保持健康和旺盛精力的食品。另外,不要吝嗇於社交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可能是一個年輕人花費最大的地方,但這類活動肯定可以讓一個人的“財運”有所改善——別以為財運是玄虛的東西,在一些社會學比較發達的國家,這的確是門學問,而且已經被研究得很有成果了。第三,不如把錢花到最能彌補自己所欠缺的技能上去。比如,學會更出色地當眾講演。讓別人聽清自己的觀點,並且把自己的話表達清楚是非常重要的,而這種基礎工作80%的人都做得很差。當然還有,不要過度恐懼借貸,我指的是向銀行借貸,只要這種借貸不會讓你的信譽受損,就基本上是有益的。
  光看賬單,也許你覺得節省開支才是理財的良途;但是,如果看到生活的全部,你會發現節省並不是個很好的主意。理財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很有趣,而且這也說明理財本身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avatar-img
    0會員
    1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財富自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財富規劃其實是件很個性化的事情,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不一樣,主人性格千差萬別,可以開發的資源不同,這些都決定了你的理財方式跟別的家庭不盡相同。但是所有的家庭理財又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說理財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雖然可能很簡單,但它們是已經被無數人證實過的、行之有效的、基本的財富處理方式。所以掌
    我出身於銀行世家,自小接受的是3S理財教育:Saving(儲蓄)、Spending(消費)和Sharing(分享)。 3S理財觀念出自何處不得而知,但是,我家世代都奉之為經典。     3S中首要的是儲蓄,身為銀行家的祖父一世不炒金不炒房不炒股票,不做投機。一來是避嫌疑,更因他從實踐中確實悟出,長期
    熱播電視劇《老有所依》中的江木蘭和呂希,是80後獨生子女夫妻的典型代表。他們成為小家庭的核心力量後,上有老下有小,成為了家庭理財的中心環節。處於“421”家庭中每個年齡段的人,都面臨著各類理財困惑。     25至55歲這個年齡段,被稱為人生理財的黃金30年。在這承前啟後的30年中,你需要從掙、省、
    財務自由是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掙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要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     財務自由跟你是否年輕或有多少錢無關。如果你能從本職工作以外的途徑賺到足夠你日常開銷的錢,你就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了。     一個人要做巴菲特幾乎不可能
    臨近春節的一個月,你如果去銀行,會發現推銷理財產品的銀行經理格外賣力,平常年化收益3%、4%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飆升到了6%、7%。我就碰到一位大媽對銀行大廳服務台的理財經理豪氣地說:“這個60天期限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來200萬,你給我算算能賺多少錢。”我心中默默算了算收益,好幾萬。     其實,每年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們隨處可見一個廣告,是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寶錢包的廣告,廣告詞裡有一句是:“餘額寶累計收益率(年化)……是活期存款的近14倍。”     餘額寶在2013年6月誕生,到當年年底已經有了1000多億的資金規模,那麼即便按照4%的收益率來算,一年也要支付40個億,這筆錢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財富規劃其實是件很個性化的事情,每個家庭的收入情況不一樣,主人性格千差萬別,可以開發的資源不同,這些都決定了你的理財方式跟別的家庭不盡相同。但是所有的家庭理財又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說理財的一些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雖然可能很簡單,但它們是已經被無數人證實過的、行之有效的、基本的財富處理方式。所以掌
    我出身於銀行世家,自小接受的是3S理財教育:Saving(儲蓄)、Spending(消費)和Sharing(分享)。 3S理財觀念出自何處不得而知,但是,我家世代都奉之為經典。     3S中首要的是儲蓄,身為銀行家的祖父一世不炒金不炒房不炒股票,不做投機。一來是避嫌疑,更因他從實踐中確實悟出,長期
    熱播電視劇《老有所依》中的江木蘭和呂希,是80後獨生子女夫妻的典型代表。他們成為小家庭的核心力量後,上有老下有小,成為了家庭理財的中心環節。處於“421”家庭中每個年齡段的人,都面臨著各類理財困惑。     25至55歲這個年齡段,被稱為人生理財的黃金30年。在這承前啟後的30年中,你需要從掙、省、
    財務自由是指你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掙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要等於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     財務自由跟你是否年輕或有多少錢無關。如果你能從本職工作以外的途徑賺到足夠你日常開銷的錢,你就已經實現財務自由了。     一個人要做巴菲特幾乎不可能
    臨近春節的一個月,你如果去銀行,會發現推銷理財產品的銀行經理格外賣力,平常年化收益3%、4%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飆升到了6%、7%。我就碰到一位大媽對銀行大廳服務台的理財經理豪氣地說:“這個60天期限的高收益理財產品來200萬,你給我算算能賺多少錢。”我心中默默算了算收益,好幾萬。     其實,每年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們隨處可見一個廣告,是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寶錢包的廣告,廣告詞裡有一句是:“餘額寶累計收益率(年化)……是活期存款的近14倍。”     餘額寶在2013年6月誕生,到當年年底已經有了1000多億的資金規模,那麼即便按照4%的收益率來算,一年也要支付40個億,這筆錢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不論是主動收入還是被動收入,兩者之間的重要度沒有輕重之分。沒有主動收入增加財富,哪來的資產建立被動收入?因此兩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乘的關係,都要需要花時間努力獲取專業知識,方能成功。 當每個月的被動收入超過每個月所需花費,既使沒有勞動收入,光被動收入就夠讓你生活,此時就達到了所謂的「財務自由」。
    Thumbnail
    我習慣把投資理財這四個字拆解 因為投資跟理財是2件事 許多人聽到投資理財往往腦袋會浮現 阿就是投資股票、買基金、買黃金、存錢買房巴拉巴拉什麼的 確實這些也算投資 但我把他們歸類在比較外在表象型的投資 還有一種內在型的投資是容易被忽略的 那是一種你發自內心想要發揮天賦去投資(入)的事情 這也是我
    Thumbnail
    「天啊!怎麼會這樣?」 一開始的前言就從「高度自信於身體狀況而不規劃保險」、「高度自信於市場行情而不分散投資風險」的兩則實際案例所帶來的震撼教育,點出了民眾對財務上的盲點。
    Thumbnail
    不可否認,有些人理財純粹是為了錢,不過對我來說,理財是一種信念,讓自己的未來更多選擇,找回主導權的生活模式。
    Thumbnail
    前言: 達成財務自由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你必須學會「延遲享樂」,而所謂的延遲享樂,就是先苦後甘,先把討厭或者困難的事情做完,把喜歡的事情留到後期再做。 然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往往選擇先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不喜歡的事情往後擺。久而久之,困難的事情通常也是比較重要的事情)堆積如山把自己壓垮....
    Thumbnail
    身邊很多剛出社會的朋友,都很喜歡比較自己工作的月薪,尤其是名校出身的朋友,通常第一份薪水比平均值38K(賴神:恩?)要來的高,總是會想找機會炫耀一下。 確實,月薪很重要,在未滿30歲的工作前期,薪資是你存下第一桶金的關鍵。 但是在這篇文章,我更想強調【開源】【節流】的平衡......
    Thumbnail
    <p>小資男女在買基金的時候,有問過自己買的基金內容是什麼嗎?買了之後還會繼續漲嗎?還有幫你操作的人值得信賴嗎?如果答不出來,為什麼要買呢?</p>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不論是主動收入還是被動收入,兩者之間的重要度沒有輕重之分。沒有主動收入增加財富,哪來的資產建立被動收入?因此兩者之間是一種相輔相乘的關係,都要需要花時間努力獲取專業知識,方能成功。 當每個月的被動收入超過每個月所需花費,既使沒有勞動收入,光被動收入就夠讓你生活,此時就達到了所謂的「財務自由」。
    Thumbnail
    我習慣把投資理財這四個字拆解 因為投資跟理財是2件事 許多人聽到投資理財往往腦袋會浮現 阿就是投資股票、買基金、買黃金、存錢買房巴拉巴拉什麼的 確實這些也算投資 但我把他們歸類在比較外在表象型的投資 還有一種內在型的投資是容易被忽略的 那是一種你發自內心想要發揮天賦去投資(入)的事情 這也是我
    Thumbnail
    「天啊!怎麼會這樣?」 一開始的前言就從「高度自信於身體狀況而不規劃保險」、「高度自信於市場行情而不分散投資風險」的兩則實際案例所帶來的震撼教育,點出了民眾對財務上的盲點。
    Thumbnail
    不可否認,有些人理財純粹是為了錢,不過對我來說,理財是一種信念,讓自己的未來更多選擇,找回主導權的生活模式。
    Thumbnail
    前言: 達成財務自由的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你必須學會「延遲享樂」,而所謂的延遲享樂,就是先苦後甘,先把討厭或者困難的事情做完,把喜歡的事情留到後期再做。 然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往往選擇先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把不喜歡的事情往後擺。久而久之,困難的事情通常也是比較重要的事情)堆積如山把自己壓垮....
    Thumbnail
    身邊很多剛出社會的朋友,都很喜歡比較自己工作的月薪,尤其是名校出身的朋友,通常第一份薪水比平均值38K(賴神:恩?)要來的高,總是會想找機會炫耀一下。 確實,月薪很重要,在未滿30歲的工作前期,薪資是你存下第一桶金的關鍵。 但是在這篇文章,我更想強調【開源】【節流】的平衡......
    Thumbnail
    <p>小資男女在買基金的時候,有問過自己買的基金內容是什麼嗎?買了之後還會繼續漲嗎?還有幫你操作的人值得信賴嗎?如果答不出來,為什麼要買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