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最終,但也是華達奶奶的最佳入門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我總是希望人們在看我的作品時可以看仔細點,我希望能帶來的是仔細觀看的欲望,而不是我把它們清楚展示出來。
——安妮華達

「法國電影新浪潮教母」之譽的安妮華達(台灣早年翻譯:艾格妮娃達)於2019年因癌症去世,而《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則成為了她的為世人們準備的最後一部作品。縱橫影壇數十年的華達奶奶,總是給人親民,甚至是「潮」的形象。她的「潮」,除了晚年的酷炫棕紅漸層髮色之外,她總是願意去嘗試新事物、新觀點、新媒材、各種新的可能。

raw-image

關鍵詞-「靈感」、「創造」、「分享」

《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par Agnès, 2019)作為一部紀錄自己的紀錄片,她將重點聚焦在她歷年的作品上,而非她的個人生平或私領域。在創作上,她毫不藏私地分享了三個關鍵詞,也就是「靈感」、「創造」、以及「分享」,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她認為,先是有了生活上的啟發,接著思考運用何種方式將靈感具現化,完成之後也要不吝於與觀眾分享,貼近大眾,這樣的創作才有意義。對於不熟悉法國電影新浪潮流派的影迷,或許會有新浪潮等於晦澀難懂的刻板印象,進而望之卻步,但安妮華達的作品,除了題材、敘事、和呈現手法勇於創新之外,往往是溫柔且平易近人的。

劇情片-現實與意象的結合

raw-image

對於年輕一代的觀眾,提到「安妮華達」這四個字時比較常聯想到她的紀錄片,例如《艾格妮撿風景》或較新的《最酷的旅伴》,因為她後期創作專攻紀錄片領域,早期劇情片的範疇反倒是進而研究才會接觸到。然而這並不代表她的劇情片遜於紀錄片,或是會因年代久遠而過時,而是各有各的風采。或許是因為沒有接受過傳統電影學院的訓練,才能造就出她獨特的洞察力,以及不被既有框架侷限的創意。

像是她早期最為知名的劇情片《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Cléo de 5 à 7, 1961)裡,大膽地將主觀時間(現實時間)與客觀時間(故事發生的時間)結合,使觀眾彷彿真的親眼見證了主人翁克萊歐得知罹癌後心境轉折的90分鐘。另外,在她許多電影中,也開始試著運用近似紀錄片的形式捕捉群眾最真實的面貌,或是請演員融入自己所飾演的角色之中。從劇情片時期,就可以看出她擅於將現實融於虛構作品之中的習慣和手痕。

紀錄片-紀實也寄情

雖然安妮華達在劇情片時期就已有紀錄片創作了,例如紀錄自宅街道生活的《達格雷街風景》(Daguerréotypes, 1976)和紀念同樣也是導演的亡夫賈克德米的《德米吾愛》(L'univers de Jacques Demy, 1995),但讓她專注拍攝紀錄片的契機是一部眾星雲集但票房評價都「不太成功」的電影百年紀念影片《101夜》(Les cent et une nuits de Simon Cinéma, 1995),使得她開始思考更多的面向。她提到,許多紀錄片導演習慣邊拍邊思考,自己則傾向先擬好架構,在搜集她想要的素材,雖然是紀錄片,但她有時也會運用劇情片的思維和情感,藉由影像傳遞出她想訴說之事。

raw-image

在《艾格妮撿風景》(The Gleaners and I, 2000)中,她利用千禧年崛起的新科技——便於攜帶且較為親切的數位攝影機來記錄當代「拾穗者」的生活哲學,並從中反思當代撿拾與捨棄食品、物品背後的階級和環境議題。同時也受撿拾到的「心型馬鈴薯」啟發,創作了美術館錄像作品《馬鈴薯烏托邦》(此作曾來台展出,而華達奶奶本人也曾應2004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之邀來台)。在她的紀錄片中,不單單只是旁觀人、事、物,也能看見她對於這些東西的觀察和思考,並運用己身的溫暖和累積的智慧將它們型塑成一部部風格獨具的紀錄片。

安妮華達・最終章

從攝影師起家,再轉換跑道到短片、劇情片、紀錄片,甚至是美術館展品創作,安妮華達總是不斷的創造生涯的新可能。但不論作品或是人生,總是會有結束的時刻,以最後一堂課回顧並總結數十年創作生涯似乎再適合不過了。

作為最終章,《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是一部新粉、鐵粉都適宜的一部作品:
對於對每部片都如數家珍的影迷,本片是華達奶奶對於從業生涯數十載的第一手剖析,可以了解個作品所賦予她的意義和軼事,看完可以更加了解她和她的作品;從未接觸過她任何作品的人也別擔心,一如華達奶奶的一貫風格,深入簡出之外,也極具親和力。在時長114分鐘的影片中,她對生涯、生命的回顧絕非枯燥的說教,而是可以看出一位資深電影人如何展現她對電影創作數十年如一日的熱忱、對創新的擁抱、以及對社會的細微觀察,進而得到補完多數作品的動力。

延伸觀影:

除了《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外,Giloo本月推出了安妮華達的紀念影展,經典作品如《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無法無家》、《艾格妮撿風景》等等,劇情片、紀錄片、短片作品都有一些,之前北影沒看到的話,這次可別錯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olynn的沙龍
7會員
8內容數
在電影中,我們沈溺, 在書海裡,我們徜徉。 歡迎來到我的樹洞, 我會不定時投遞自己的觀影心得和閱讀筆記。
Kolyn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12
熱愛跳舞和裝扮的小男孩,受挫於生活中不被認同的耳語和輕視,直到遇見了魅力四射的⋯⋯桶妝仙女!在導演雷利(Erich Rettstadt)的鏡頭底下,台灣搖身一變為如童話般的酷異(queer)世界,除了以帶點MV風格的影像語言,來顛覆日常的平凡想像及社會依舊保守的風氣外,也為台灣酷兒題材開啟了新想像。
Thumbnail
2022/08/12
熱愛跳舞和裝扮的小男孩,受挫於生活中不被認同的耳語和輕視,直到遇見了魅力四射的⋯⋯桶妝仙女!在導演雷利(Erich Rettstadt)的鏡頭底下,台灣搖身一變為如童話般的酷異(queer)世界,除了以帶點MV風格的影像語言,來顛覆日常的平凡想像及社會依舊保守的風氣外,也為台灣酷兒題材開啟了新想像。
Thumbnail
2022/07/17
如同片名所述,楊德昌導演1991年的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將近四小時的史詩篇幅,敘述了一名眷村少年殺害心愛少女的故事。導演曾在訪談中提到,改編真人真事的策略並非單純想要為加害者翻案,而是藉著過去反思現在(90年代)的臺灣社會: 楊德昌電影裡的女性觀點 厭女嫌惡抑或厭惡父權社會 總結 參考來源
Thumbnail
2022/07/17
如同片名所述,楊德昌導演1991年的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將近四小時的史詩篇幅,敘述了一名眷村少年殺害心愛少女的故事。導演曾在訪談中提到,改編真人真事的策略並非單純想要為加害者翻案,而是藉著過去反思現在(90年代)的臺灣社會: 楊德昌電影裡的女性觀點 厭女嫌惡抑或厭惡父權社會 總結 參考來源
Thumbnail
2022/06/18
相較於《海灘的一天》和後來的《恐怖份子》,《青梅竹馬》的步調緩慢、氣氛壓抑且疏離,對當時的觀眾而言似乎走得太前面,但這生不逢時的作品卻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工業轉型、經濟起飛、但外交重創的轉折年代,舊有事物和思維與進步發展時而並存、時而相互牴觸的微妙時期。
Thumbnail
2022/06/18
相較於《海灘的一天》和後來的《恐怖份子》,《青梅竹馬》的步調緩慢、氣氛壓抑且疏離,對當時的觀眾而言似乎走得太前面,但這生不逢時的作品卻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工業轉型、經濟起飛、但外交重創的轉折年代,舊有事物和思維與進步發展時而並存、時而相互牴觸的微妙時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攝影機前後的兩名女性——安妮華達與珍寶金,如今已進入了天上的另一景匡當中,在《千面珍寶金》裏頭,兩人是如此珍視著對方的角色,從不敢看鏡頭的珍學著看入其中,鏡頭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她最私密的狀態,華達奶奶以導演沉著冷靜的口吻,給予女演員珍一個安心的表演空間,也就是鏡頭裡不會只出現珍一個人,還會不時拍到攝
Thumbnail
攝影機前後的兩名女性——安妮華達與珍寶金,如今已進入了天上的另一景匡當中,在《千面珍寶金》裏頭,兩人是如此珍視著對方的角色,從不敢看鏡頭的珍學著看入其中,鏡頭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她最私密的狀態,華達奶奶以導演沉著冷靜的口吻,給予女演員珍一個安心的表演空間,也就是鏡頭裡不會只出現珍一個人,還會不時拍到攝
Thumbnail
個人有幸持續書寫諾貝爾獎爭議女作家,安妮艾諾,之相關文章。 這裡為第 7 篇,關於其紀錄片與文學作品的緊密連結。 (第 8 篇準備中,為其得諾貝爾之前,引爆話題的最新背德小說之書評。) 歡迎指教,敬請分享!
Thumbnail
個人有幸持續書寫諾貝爾獎爭議女作家,安妮艾諾,之相關文章。 這裡為第 7 篇,關於其紀錄片與文學作品的緊密連結。 (第 8 篇準備中,為其得諾貝爾之前,引爆話題的最新背德小說之書評。) 歡迎指教,敬請分享!
Thumbnail
有幸為這部橫空出世奇片,撰寫1500字影評,我們可從其中看到: 1, 安妮艾諾【沒想到得諾貝爾】 2, 從家庭歡樂電影出發,如何見證【幸福,卻帶著一種暴力】 3, 安妮艾諾不管影像或文字,【以個人私密,連結社會歷史】
Thumbnail
有幸為這部橫空出世奇片,撰寫1500字影評,我們可從其中看到: 1, 安妮艾諾【沒想到得諾貝爾】 2, 從家庭歡樂電影出發,如何見證【幸福,卻帶著一種暴力】 3, 安妮艾諾不管影像或文字,【以個人私密,連結社會歷史】
Thumbnail
幸運借到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的小說、進而追看該小說翻拍的電影大受震撼; 緣分搶到野田秀樹舞台劇票、看劇後有感海量台詞須用功咀嚼消化,下單原文劇本書; 開展第一天看展,意外遇見皆川明現身、加入他帶領的導覽,遂找來他的著作、讀出我所不知的大師的另一面... 因此寫成這篇雜燴、拼貼般的讀書看劇看展感想。
Thumbnail
幸運借到諾貝爾文學獎新科得主的小說、進而追看該小說翻拍的電影大受震撼; 緣分搶到野田秀樹舞台劇票、看劇後有感海量台詞須用功咀嚼消化,下單原文劇本書; 開展第一天看展,意外遇見皆川明現身、加入他帶領的導覽,遂找來他的著作、讀出我所不知的大師的另一面... 因此寫成這篇雜燴、拼貼般的讀書看劇看展感想。
Thumbnail
‧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1940-),理由為「以勇氣和手術般的精準,從個人記憶挖掘根源、隔閡與集體壓抑」,她獲獎後表示,這不只是榮譽,「更是責任」,她期許自己,持續「以公正的語言,見證不公」。評論指出,安妮.艾諾書寫自己的女人日常,卻每每驚心動魄,從性侵、墮胎、結婚、偷情
Thumbnail
‧ 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1940-),理由為「以勇氣和手術般的精準,從個人記憶挖掘根源、隔閡與集體壓抑」,她獲獎後表示,這不只是榮譽,「更是責任」,她期許自己,持續「以公正的語言,見證不公」。評論指出,安妮.艾諾書寫自己的女人日常,卻每每驚心動魄,從性侵、墮胎、結婚、偷情
Thumbnail
紀錄電影《尤里西斯》是已故法國女導演安妮華達的短篇紀錄片之一,敘述一張過去她在1954年拍攝的照片,裡頭有一張裸男的背影、海灘、死去的山羊與一位小男孩,安妮華達試圖透過這張照片,回去尋找當時拍攝的男人與男孩,順便回憶起拍攝的點滴,但當找到這位名為尤里西斯的男孩時,男孩卻不接受這段照片裡的回憶?
Thumbnail
紀錄電影《尤里西斯》是已故法國女導演安妮華達的短篇紀錄片之一,敘述一張過去她在1954年拍攝的照片,裡頭有一張裸男的背影、海灘、死去的山羊與一位小男孩,安妮華達試圖透過這張照片,回去尋找當時拍攝的男人與男孩,順便回憶起拍攝的點滴,但當找到這位名為尤里西斯的男孩時,男孩卻不接受這段照片裡的回憶?
Thumbnail
『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 圖片來源: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221224 我是在攝影課上老師提供的推薦影片裡認識安妮華達的,認識她的那年剛好就是2019,但我沒想到我認識她的當年她已經過世了。雖然婉惜太晚認識安妮,可是很慶幸她留下夠多的紀錄讓沒能早點認
Thumbnail
『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 圖片來源: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0/221224 我是在攝影課上老師提供的推薦影片裡認識安妮華達的,認識她的那年剛好就是2019,但我沒想到我認識她的當年她已經過世了。雖然婉惜太晚認識安妮,可是很慶幸她留下夠多的紀錄讓沒能早點認
Thumbnail
作為最終章,《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是部新手、鐵粉都適宜的作品:粉絲可以從華達奶奶對於創作的剖析中,更加了解她的理念;從未接觸過的朋友,則能夠瞭解這位電影人對於創作的熱忱。                                                               
Thumbnail
作為最終章,《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是部新手、鐵粉都適宜的作品:粉絲可以從華達奶奶對於創作的剖析中,更加了解她的理念;從未接觸過的朋友,則能夠瞭解這位電影人對於創作的熱忱。                                                               
Thumbnail
時年88歲的安妮華達,與時年33歲的JR一同開著一台內建大圖輸出機的廂型車,跑遍法國境內各個鄉野小鎮,用鄉野街頭訪談、用黑白巨型照片,將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搬到螢光幕前與我們分享,進而喚醒在地意識,創造話題。
Thumbnail
時年88歲的安妮華達,與時年33歲的JR一同開著一台內建大圖輸出機的廂型車,跑遍法國境內各個鄉野小鎮,用鄉野街頭訪談、用黑白巨型照片,將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搬到螢光幕前與我們分享,進而喚醒在地意識,創造話題。
Thumbnail
電影《最酷的旅伴》 文/夜行迷姐 「88歲的阿嬤偶遇35歲的熟男,兩人一同上路去鄉間旅行,卻蹦出了令人神迷的火花。」 當片頭打破紀錄片模式,以動畫和虛構來撰寫安妮華達和這位35歲型男JR一場場不可
Thumbnail
電影《最酷的旅伴》 文/夜行迷姐 「88歲的阿嬤偶遇35歲的熟男,兩人一同上路去鄉間旅行,卻蹦出了令人神迷的火花。」 當片頭打破紀錄片模式,以動畫和虛構來撰寫安妮華達和這位35歲型男JR一場場不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