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對話】文學聲影專欄|二樓的浮雲:高小姐V.S李進文

2021/08/2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18年11-12月,高雄文學館首次推出「異位性對話」系列,最初是以「異位性對話:圖文專欄」,共邀請兩組團隊,進行「文字X圖像」對話連載。而2019年,高雄文學館強化在地文化實驗場域的特色,促進文學與生活結合,繼續推出「文學X跨藝X聯覺」──透過感官開發體驗提升藝文敏銳度的各式文學推廣,包含「聲音書寫實驗室」系列,創造互通有無的感官聯覺體驗,回應這樣的品牌進程,推出「文字X聲音」的「異位性對話:聲文專欄」對話連載。
2021年,我們結合聲音、影像,推出「文字X聲影」,是將作品轉化成實驗聲音影像的系列,並邀請到橫跨出版、數位內容和媒體的李進文老師,使用其2020年的作品集《野想到》中的散文詩,參與這個系列,並與高小姐進行線上對談。
對話開始


「您來的目的、原因是什麼?」
「沒有,沒什麼。只是四處遊走。只是喜歡二樓──不會離日常太疏遠,也可以很快回到自我的小空間和小寂寞。」──李進文〈二樓的浮雲〉

高小姐:
你好。我讀到《野想到》的其中一篇,〈二樓的浮雲〉時,非常驚訝這篇呼應了高雄文學館空間改造後,我的身體形象,或者,我期待孕育出的一種經驗,詩中的浮雲,她如精神性的幽魂,可以移動和生活,向外輕易與眾人接觸、交流,卻也保有退守的區域,專注創作和反芻,但是我很難言說為何會有這種聯想。我想用一個身體的演出,以及對談的方式,翻譯出這種質地,讓大家一起加入。你願意參與演出對談嗎?如果有機會邀請你,讓我會使用以它烘焙的豆子,請你喝杯咖啡?
李進文:
高小姐好,收到來信。妳很敏銳,〈二樓的浮雲〉靈感來自於前田愛的經典作品《花街.廢園.烏托邦:都市空間中的日本文學》中的一篇論文。參與演出?這部分真的是指我一起演出啊?《野想到》的封面意象,是取材自其中一篇寫到米羅最愛的「角豆樹」形象,感覺跟咖啡豆還滿合的,呵……此外,我很好奇,《野想到》裏的一小篇真的能衍生出這麼多(意義、意思)嗎?
高小姐:
你說的是〈二樓的寄宿處──二葉亭四迷《浮雲》〉這篇論文對嗎?我讀之後,就更喜歡了: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意識中,跟所有空間連結,卻又可以旋身的二樓,下樓,可以和所有人在一起,退回樓上,在意識中,一個有窗的房間,那裏是一個永恆屬於自己的,冥想而昇華的空間。
不是一起演出(笑),您想要一起跳舞嗎?我想像的是一場肢體的獨角度戲,受邀識的編劇與演員,將會透過即興的身體,體會了,之後延伸。但我希望演出結束之後,大家可以慢慢回來、降臨在一個對話的現場,你是第一個觀眾,聽你說說看,從寫下文字到觀賞演出的心情。你可能會生出新的問題吧,那些,也許都是其他觀眾一起「也想到」的?
李進文:
不過,真的要選這篇嗎?一般人好像不太容易理解?改編好像難度有點高?《野想到》裏有一些比較戲劇性的,為何會想選這篇?
高小姐:
其實《野想到》裡的每一首詩,都讓我有很多的衍生想像。只是因為透過這篇被轉換成的演出,我很期待讓你看見,光線透在文學館樓梯轉角的樣子、浮雲/演員的身體在高雄文學館中移動的樣子。
李進文:
您選的〈二樓的浮雲〉跟空間有關。空間,是很有意思的命題,最近我開始自學著繪畫,從觀察到落筆,首先思考的一定是空間,景物的位置、空間的布局將決定一幅畫的個性和想法,有了準備的位置之後才進入光影、色澤、技法、形式。各類藝術都會先考慮空間,音樂廳、電影院、舞台……即便戶外開放空間表演一樣是「空間」問題。一首詩也必須考慮空間,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幾乎是空間的安排,先有空間,腦中才會產生影像、聽見空間裡的聲音。〈詩經.採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如果不是先有空間裡的物件(楊柳和雨雪)的布置,就無法衍伸氛圍和詩境,試想如果沒有空間和物件,只講抽象的「昔我往矣、今我來思」就完全是肉麻的大白話了。小至原子質子量子、大至宇宙都是有「空間」才能撞擊和運行,《野想到》裡也有很多「空間」,有時我甚至直接把空間擬人化,例如〈天空來找我聊天〉。
空間當然也指美學的「間隙」、「留白」、「餘韻」……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空間」也是一種藝術上的形式限制,詩人楊牧在《禁忌的遊戲》詩集的後記論述了〈詩的自由與限制〉,詩作為一種藝術,他說:「我們在新形式的探索裡,未嘗不時時承認,詩以自由為圭皋,仍有它不可否認的限制。」因為限制,才想要打破空間的框架,創造新類型或新生態。在這本《野想到》詩集,起心動念也是想打破傳統的分行詩,以更自由的方式進行,就像麒麟,「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亦即詩可以打破體例,那麼空間就會變得很大。講到空間,拉里拉雜想到這些……
高小姐:
聽你這樣說,我特別開心。因為我就是空間,這是我的限制,也是我的驕傲。也許身體上,我不需要太多移動的自由──高雄這座城市與文學框架,是我的意義。現在我的窗外,就是整座中央公園,在它的裡面,我運作一個人造自然生態裡的文學社群。相對於整座城市,中央公園是一座人工的生態設施,在這片鬱鬱青青中生活的生物,其實是生存在人為形成的島嶼。而相對於公園,我充斥文學與其所滋生的身體,則是另一個半開放的異質嵌塊體。
人們的身體、感官的存在,都有其對應的時空,在裡面的行動,記載了特定的時空背景。我曾經是一座座書櫃、展架的存在,曾經是新聞記者聚集的場域,事件的源頭,它們乘載的總和,最後成為我,我的生命和資訊,是因為大家使用參與,才裝入故事。
讀你的〈天空來找我聊天〉,我感覺擁有二樓的高度,那麼剛好,讓我從樹影之間,看見親近公園的人們經過……或者,親近文學的人們走進來,我跟所有人保持互動──我們認真削著你在〈二樓的浮雲〉寫到的馬鈴薯、紅蘿蔔皮、絲瓜皮,一起準備每一場文學饗宴,當然,也有沉溺冥思的時刻──但不會離日常太疏遠。

「那麼,我先回二樓了。」浮雲彎腰致意,緩緩移動,沒什麼存在感似的。
──李進文〈二樓的浮雲〉

創作者:李進文
1965年生,臺灣高雄人。職業橫跨出版、數位內容和媒體,創作兼涉新詩與散文。著有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不可能;可能》、《長得像夏卡爾的光》、《除了野薑花,沒人在家》、《靜到突然》、《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更悲觀更要》、《野想到》;散文集《微意思》、《如果MSN是詩,E-mail是散文》,圖文詩集《油菜花寫信》,動畫童詩繪本《騎鵝歷險記》、《字然課》及美術詩集《詩與藝的邂逅》。獲有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2006年度詩人獎、文化部數位金鼎獎等。
對談人:高小姐
高文學,空間地景。住址是高雄市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
誕生於1954年,2019年2月2日〈新春特別活動-互動式情境小說〉開始有了聽覺,目前僅能透過文字對話,是喜愛文學與跨領域藝術的聽眾與讀者。自2021年異位性對話系列開始,擁有專屬的文字專欄,第一位正式交談的創作者,是喜愛電影、同樣來自高雄的午夜先生,兩人的對談企劃即將發行由GHYZ設計工作室裝幀設計的實驗概念紙本小誌,限量索取。

  • 關於「異位性對話:文學聲影」專欄
異位性atopy,源自希臘文,是從1923年開始使用的醫學名詞,它也翻譯成特應性/不尋常。它的諧音「易位」是從固著的點,移動到另一個不同的標記位置。我們能不能被文學觸發,在不同載體中移動?像一個適應場所的疾病從觸原地A到B,隨時針對事件生出敏銳的反應,透過有意識地和空間、事件彼此對話,不斷轉換自己的角色,並開啟創作的可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