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從花紋就能知道產地?聖阿芒

2021/08/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在幫朋友找古餐具的時候,遇到了很多聖阿芒(Saint Amand)的餐具,還有咖啡杯組。
聖阿芒位於法國東北部,是一個非常靠近比利時的小鎮。就像之前提到的貝里地區一樣,在聖阿芒、奧爾希(Orchies)和瓦朗謝納(Valenciennes)這帶也是一個陶瓷聚落。
話說在中國的瓷器傳入歐洲之後,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輕盈薄透大為驚艷,加上瓷器運送過程容易損壞,於是中國來的瓷器當時在法國又有“白金”的稱呼,形容它的高貴與不凡。由於中國的瓷器運輸困難又價格高昂,於是歐洲各國想法設法的關起門來做實驗,法國還派出了傳教士殷弘緒(François-Xavier dEntrecolles)以傳教之名到景德鎮當商業間諜,想要破解中國瓷器製作之謎。製作瓷器的秘密是什麼?又白又細緻的「高嶺土」是製作瓷器的秘密,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這個秘密,而歐洲人卻花了很多的時間才發現,所以高嶺土的法文就是Kaolin,英文是Kaolinite,直接來自中文。
在尚未破解中國瓷器之秘之前的各種實驗之中,法國人將硝石、鹽、明礬、蘇打、石膏、沙子等等加一加燒成的稱為「軟瓷」,也就是沒有高嶺土的瓷器。後來英國人約西亞・史波德(Josiah Spode)在1789年左右發明的,加入動物骨灰的「骨瓷」也因為沒有高嶺土(或少量高嶺土),在法國瓷器分類中被分屬於軟瓷一類。而加了高嶺土的瓷器,在法文裡就是「硬瓷」。為何用軟硬來區分?因為法國人到了18世紀才開始慢慢地用刀叉吃飯,沒有高嶺土的餐盤會被金屬刀叉划傷,所以就稱為軟瓷。
法國在太陽王路易十四時,破格任用非貴族的財經天才柯爾貝為財政大臣,在科爾貝的推動下,法國在1664年成立了歐洲當時的第一個皇家陶瓷廠,就在今天巴黎近郊,有塞納河流過又離凡爾賽不遠的聖克盧,想要試做出跟中國一樣的瓷器。後來因為路易十四修建凡爾賽宮與戰爭的各種支出,為了補充國庫,他簽署了一個「奢侈品控制法」,1674年開始對人民的「餐具」徵稅,後來又要求將金銀等餐具納入國庫。將人民高級餐具收走的同時,這個詔書中也同意陶瓷廠的興建,後來法國的陶瓷廠就陸續地在許多有河流經過的城市雨後春筍般的發展起來。
其中聖阿芒這一地區因為有公路、河流、森林等建造陶瓷廠的條件,很早的,在1705年,來自法國南部的尼古拉・德慕提耶(Nicolas Desmoutiers)就在此建造了第一個陶瓷廠。到了1718年,鄰近聖阿芒的比利時圖爾奈商人皮耶・約瑟夫・福克(Pierre Joseph Fauque)因為烏得勒支合約將法國與比利時邊界劃清,為了不想失去聖阿芒的客戶,就在聖阿芒設廠,成為聖阿芒的第二間陶瓷廠。這二間陶瓷廠在聖阿芒和瓦朗謝納之間起起伏伏又幾經易手,最後都在法國大革命過後,因為當時動蕩不安的時政,沒幾年就收掉了。18世紀聖阿芒這二間陶瓷廠的風格,福克的陶瓷廠帶有比利時的盤緣藍色或紅色花卉特色,不過因為產量不大,現存的數量極少。另一家德慕提耶陶瓷廠則是受到當時史特拉斯堡、盧昂等各地陶瓷廠的影響,生產製造當時流行的圖案花色。
大革命過後,到了19世紀初,比利時圖爾奈的陶藝家伯提尼(Maximilien-Joseph de Bettignies)又到此處設廠,發展圖爾奈風格、帶有橡樹、月桂等圖案的軟瓷花瓶與雕像。到了1880年伯提尼又因為經營問題把陶瓷廠賣給了聖阿芒當地的創業者,開始生產呂內維爾和聖克雷蒙風格的陶瓷。然後聖阿芒一帶就開始出現許多家陶瓷廠,一家一家的開,最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又一家一家的倒,一直到1962年最後一個廠家Ceranord關閉。
從這篇聖阿芒陶瓷聚落的故事裡,我們可以得知一件事情,就是法國的陶瓷餐盤不一定能從花紋設計一眼看出產地、產區或時間年代。因為除了皇家官窯,大部分平民使用的餐盤花樣還是常常互相參考「致敬」,除非像風格強烈的薩爾格米訥、魯昂或布列塔尼坎貝爾等特定餐盤,我們才有辦法一眼視出產區。而不同產區互相影響的原因,主要還是市場因素考量,以前的法國省跟省之間的貨物流通都要繳稅,因此大家比較會買當地自產自銷的餐盤,而當地廠商看到其他省份賣得好的圖案就會「借來」自產自銷。
聖阿芒的湯盤。(又是普羅旺斯燉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03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巴黎不打烊
何桂育
何桂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