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背上的大山北月⛰🌙(撰文by99)
大山北月的前身——豐鄉小學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的大山背,是一所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廢棄學校。當時就讀清大碩士班的莊凱詠因為課程走進山林,因而看見大山背的問題:偏鄉教育、閒置空間、農產失衡等,於是在畢業以後,他和女友吳宜靜決定好好利用這個特色空間,將大山背的「背」拆解成「北」和「月」,成立大山北月。他們整合在地農業資源、策畫自然生態與藝文活動,將台三線的特色與活力注入校園,翻轉大山背的面貌。
▎大山背國小👩🏫
大山北月保留國小的建築特色,教室中的黑板及課桌椅都是重要的元素,他們更將菜單設計成一本課本,並以食堂測驗卷點餐,看菜單的樣子就像是在教室認真溫書、作答,非常有趣!
▎美食策展:透過美食展出當地的特色食材👨🌾
大山北月的餐點非常有特色,餐點採用台三線經過的新竹五鄉鎮食材,例如:橫山的窯烤麵包、關西仙草做的仙草冷麵、北埔擂茶、竹東手工麻糬和峨眉東方美人茶,也和在地小農合作,將滯銷的農產品加工成果醬、手工皂、蜜橘片、啤酒等特產,除此之外更成立農夫市集,推廣在地優質農產,與當地小農有很深厚的連結。
▎大山北月談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講求的是「產、地、人」三位一體,成功的創生案例往往能為舊空間與舊產業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要能成功發展文創,必須先有文化才有創意,凱詠先生和我們分享,「找到當地元素」是非常關鍵的,而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在當地住下來」,因為只有真的在當地生活,和鄰居互動、看一樣的風景,才會知道問題所在。
▎訪後心得🐾
「我們不是因為想開餐廳而開,而是覺得這個空間荒廢了會很可惜,所以才開始想這個地方適合做什麼」凱詠先生的這句話在我腦中盤旋許久,這跟很多創業者的角度有很大的區別,比起創業者這個身分,他們更是想解決問題的人。
從他的話語中可以感受到,和環境共好共存一直都是大山北月的堅持;讓在地特色被看見也是他們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回歸到一開始的「想要解決問題」,裡面的問題並不只存在於企業中,大山北月讓我看見社區與鄉間的問題其實擁有非常多元、有趣的解法。
誠心推薦大家可以親自到大山北月走一趟,享用超級美味的台三線美食、參加小旅行、看螢火蟲、到大山北月住一晚(或辦婚禮)(老闆說可以,記得邀請我🤩)!
▎來去大山北月住一晚!
▎想看更多節目即時分享,可以追蹤我們的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