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俄尼的偽影評 - 《醫官同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當人們一講起羅馬尼亞,我就第一時間只會想起獨裁者古拉·壽西斯古(Nicolae Ceaușescu),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成為羅馬尼亞共產黨的總書記,並在一九七四年起成為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總統,執政期間實行獨裁統治和大推個人崇拜,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的一場革命,成為東歐政權變更中唯一以流血形式結束的國家。革命雖然結束了一黨專政,可是其後出現的民主化並沒有為羅馬尼亞帶來政局和經濟的穩定,特別是在總統和總理權力相近的體制下,令政府不能出現穩定的政令,而初期的工資和商品價格的限制就令失業率高企不下。

電影《醫官同謀》(Collective) (臺灣譯名:《一場大火之後》) 是一套羅馬尼亞的紀錄片,記述了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夜場“Colectiv”在二零一五年十月卅日的一場搖滾樂隊(Goodbye to Gravity)的音樂會失火,失火原因應該來自主辦單位在場內放煙花以令舞台效果更為吸引,但是燃著了場地天花的易燃海綿,火勢迅速蔓延。電影擋放了當時的過程,樂隊見到天花起火時,曾叫觀眾向上觀看,主音更開玩笑的說那並非舞台效果,現場的四百多名觀眾初時不甚緊張,可是火勢引發爆炸後,頃刻變成一片火海後,樂迷便一片恐慌爭相逃避,最後現場死亡人數多達廿六人,傷者亦近百五人。

raw-image

舉行音樂會的夜場被發現沒有通過安全檢查,而現場就只有一個逃生口及不符合當地的安全規例。可是幸運地逃出火場的生還者,在其後的四個多月,竟然有卅七人在醫治期間陸續離世,官方的說法就是指「死因無可疑」。可是《體育日報》記者Gatalin Tolontan在追查事件後,就發現了死因有相當可疑,他更收到告密信指入院者沒法消毒是與一間供應消毒藥水的藥廠有關。在明查暗訪下,他和團隊發現使用的消毒藥水送到醫院前被稀釋了十倍,而全國三百多間醫院更是使用同一藥廠生產的消毒藥水。報導出街後觸發了大規模的示威,人民直指政府官僚的貪污,同時Gatalin Tolontan更成為人民的英雄。

raw-image

或者有人會問,他只是一名體育記者,特別是在羅馬尼亞的後獨裁年代,仍然有很多暗黑的手段,尤其是共產黨餘孽的作祟下,他的出位報導有極大可能為他和家人帶來很大的風險。但是他指出「當傳媒向政權服從,政權將會擺弄人民,這是舉世常發生的,也發生在我們這裡。」

When the press bows down to the authorities, the authorities will mistreat the citizens. This has always happened, worldwide, and it has happened to us.

記者的天職就是「針砭時弊」、「激濁揚清」,要把真相在人民面前公開,而不是維穩式的把事件埋藏起來,像Gatalin Tolontan 不斷在記者會中對高官窮追不捨,可是高官們卻對提問不予看重,以及不認同被質疑內部調查缺乏公信,若果電影有廣東話配音,Gatalin Tolontan定會叫高官「講人話」「自己人查自己人」。無論在什麼國度,我們都慶幸有一些勇敢的記者,不怕獨裁政權而繼續擔充當監察的第四權之角色,若一個社會,沒有了傳媒和公民社會的監察,就算是民主國家也可以急速腐化。可惜的是,在很多更落後的國家,會敵視講真話的記者、肆意充公報館的資產,甚至會限制新聞報導的自由。

raw-image

電影的另一主線是新上任的衛生部長,由於Gatalin Tolontan 的報導,令當初厚顏不認錯的衛生部長最後都是下台收場,新上任的部長Vlad Voiculescu本來雄心壯志,希望從內部進行改革以撥亂反正,但是在一個已經爛透了的體制下碰得焦頭爛額,但是他起碼做到Gatalin Tolontan 曾指出「要重獲信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停止說慌」。

The first thing to do in order to regain trust is to stop lying.

可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不少無恥的官員可以掙著眼說慌,就算是大家都知道他們說慌他們也知道我們知道他們在說謊。而Vlad Voiculescu至少也承認了國家在處理此事的不當,當然他更深知自己可以做的實在是杯水車薪,期間他更被父親勸說:「這個國家30年後不會醒來!歷史告訴我們,這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This country won't wake up 30 years from now! History tells us it takes more than decades.

義人總是在社會出現,但是人數不多而且出現得不及時,正如此宗事件,最後不會有卅多人死亡,只要把危殆的病者交至維也納就醫就可以出現轉機,可是基於自大和面子而沒有成事,君不見過去不少天災,明明靠自身力量而不足施救,一些自卑心作怪的國家領導人都會拒絕別國的援助,就算是國民的生死,也不及面子和意識形態的分歧的為大。Vlad Voiculescu面對局勢的困窘,他在電影曾說「自從我來到這里後,我了解到……不僅僅是部長定下了基調。底層的東西都爛了,爛透了,部內每每90% 的事情都深深...」

And I've learned, since I've been here...that it's not just the minister who sets the tone. Everything underneath is rotten. It's rotten. 90 percent of everything in this ministry is deeply...

爛透了,政府對公義置若罔聞,更無任何羞愧之心,執政者和既得利益者的狼狽為奸,以國王的新衣手法來掩蓋一切污穢不堪的事,只要解決提出開始的人,問題就好像不存在一樣。因此,在這些國度下,有些人選擇離去、有些人無可奈何留下,當然更有些人希望盡力帶來一點改變,可是義人愈來愈少,又如何可以扭轉局面,因為真的是由根本開始爛透了。就算有幾多有義人,在羅馬尼亞的「完善」選舉制度下,既得利益者永遠在執政,其實留下來的又可以改變了什麼?

真實故事從來都是引人入勝,《醫官同謀》的故事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太大的改變,不少人民繼續冷漠、甘做「羅豬」,千瘡百孔的問題仍然存在。雖然如此,拍下了這部紀錄片,起碼令全球的人知道發生何事,令其他同樣在水深火熱的黎民帶來一點希望和一場反思的機會,對我來說,紀錄片後我真的盼望見字飲水,與全球的獨裁者「鬥命長」,能有一天見到沒有腐敗的新天新地 - 留下來的勇氣也不比離去簡單的。

歡迎給作者的FB專頁如一個LIKE吧, 多謝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便俄尼的沙龍
10會員
44內容數
一個在地球一角的小公民,放眼世界的時政
便俄尼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9
《焚城》作為香港首部以核輻射危機為主題的災難電影,不僅在技術層面上展示了本地電影工業的突破,更以深刻的社會描摹帶出對政策、政治及團結精神的反思。由劉德華、莫文蔚、謝君豪等演員主演,這部電影以輻射洩漏的危機為背景,勾勒出政府的應變、前線消防員的英勇事蹟,以及市民面對災難時的各種抉擇。《焚城》不僅是
Thumbnail
2024/12/09
《焚城》作為香港首部以核輻射危機為主題的災難電影,不僅在技術層面上展示了本地電影工業的突破,更以深刻的社會描摹帶出對政策、政治及團結精神的反思。由劉德華、莫文蔚、謝君豪等演員主演,這部電影以輻射洩漏的危機為背景,勾勒出政府的應變、前線消防員的英勇事蹟,以及市民面對災難時的各種抉擇。《焚城》不僅是
Thumbnail
2024/12/09
韓國電影《12.12:首爾之春》(서울의봄) 以1979年12月12日全斗煥發動軍事政變為核心,展現了韓國軍人干政的歷史陰影。然而,隨著2024年12月韓國戒嚴事件的爆發,這部電影不僅是對過去政治動盪的回溯,更成為了對當代韓國政治現狀的一面鏡子。兩者之間的對比,揭示了歷史的迴圈與民主化進程的脆弱
Thumbnail
2024/12/09
韓國電影《12.12:首爾之春》(서울의봄) 以1979年12月12日全斗煥發動軍事政變為核心,展現了韓國軍人干政的歷史陰影。然而,隨著2024年12月韓國戒嚴事件的爆發,這部電影不僅是對過去政治動盪的回溯,更成為了對當代韓國政治現狀的一面鏡子。兩者之間的對比,揭示了歷史的迴圈與民主化進程的脆弱
Thumbnail
2024/12/09
近年香港有不少改篇自真實故事的電影上映,其中由劉青雲和谷祖琳主演的《爸爸》是改編自2010年香港的一宗倫常慘劇,導演翁子光以沉重的筆觸刻畫了劉青雲飾演的父親阮永年在家庭悲劇後的心理狀態與情感掙扎。這部電影並非傳統的奇案片,而是一部以情感為核心的作品,通過非線性敘事方式,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家庭的愛與傷痛
Thumbnail
2024/12/09
近年香港有不少改篇自真實故事的電影上映,其中由劉青雲和谷祖琳主演的《爸爸》是改編自2010年香港的一宗倫常慘劇,導演翁子光以沉重的筆觸刻畫了劉青雲飾演的父親阮永年在家庭悲劇後的心理狀態與情感掙扎。這部電影並非傳統的奇案片,而是一部以情感為核心的作品,通過非線性敘事方式,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家庭的愛與傷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真實故事從來都是引人入勝,《醫官同謀》的故事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太大的改變,不少人民繼續冷漠、甘做「羅豬」,千瘡百孔的問題仍然存在。雖然如此,拍下了這部紀錄片,起碼令全球的人知道發生何事,令其他同樣在水深火熱的黎民帶來一點希望和一場反思的機會,對我來說,紀錄片後我真的盼望見字飲水,與全球的獨裁者「鬥命長
Thumbnail
真實故事從來都是引人入勝,《醫官同謀》的故事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太大的改變,不少人民繼續冷漠、甘做「羅豬」,千瘡百孔的問題仍然存在。雖然如此,拍下了這部紀錄片,起碼令全球的人知道發生何事,令其他同樣在水深火熱的黎民帶來一點希望和一場反思的機會,對我來說,紀錄片後我真的盼望見字飲水,與全球的獨裁者「鬥命長
Thumbnail
2015年,羅馬尼亞「集體俱樂部」(Colectiv)一場演出發生火災,造成27死160傷的重大慘劇,幾個月後,又傳出37名傷者陸續死亡的消息,導演亞歷山大納瑙(Alexander Nanau)將影片聚焦在三位相關人物身上。
Thumbnail
2015年,羅馬尼亞「集體俱樂部」(Colectiv)一場演出發生火災,造成27死160傷的重大慘劇,幾個月後,又傳出37名傷者陸續死亡的消息,導演亞歷山大納瑙(Alexander Nanau)將影片聚焦在三位相關人物身上。
Thumbnail
《一場大火之後》可能會讓人誤認成劇情片,因為它足夠緊湊,峰迴路轉,而那不輸給戲劇安排的震撼度,竟然源自真實事件。
Thumbnail
《一場大火之後》可能會讓人誤認成劇情片,因為它足夠緊湊,峰迴路轉,而那不輸給戲劇安排的震撼度,竟然源自真實事件。
Thumbnail
    雖然中文片名取為一場大火之後,但它深入挖掘的,卻是在這場大火之前,早已行之有年的腐敗體系。這讓大火之後發生的,並非由「大火」這個因而導致的果,大火只是催化劑,燒出了造成後頭那些悲慘結果的真正成因——國家政府與醫療體系聯手的非法暴力。
Thumbnail
    雖然中文片名取為一場大火之後,但它深入挖掘的,卻是在這場大火之前,早已行之有年的腐敗體系。這讓大火之後發生的,並非由「大火」這個因而導致的果,大火只是催化劑,燒出了造成後頭那些悲慘結果的真正成因——國家政府與醫療體系聯手的非法暴力。
Thumbnail
觀看近期上映的《新聞守護者》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香港的情景,既心痛主角 Gareth Jones 的純粹與執拗,又厭惡極權的虛偽與殘暴,更痛恨在位者的無能與附庸,百般滋味在心頭。 《新聞守護者》(Mr. Jones) 《新聞守護者》發生在20、30年代的蘇聯,成為蘇聯及共產主義最高領袖的史太林野
Thumbnail
觀看近期上映的《新聞守護者》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香港的情景,既心痛主角 Gareth Jones 的純粹與執拗,又厭惡極權的虛偽與殘暴,更痛恨在位者的無能與附庸,百般滋味在心頭。 《新聞守護者》(Mr. Jones) 《新聞守護者》發生在20、30年代的蘇聯,成為蘇聯及共產主義最高領袖的史太林野
Thumbnail
遠在歐洲的羅馬尼亞也與台灣一樣經歷過抗爭,只不過他們抗爭的是羅馬尼亞共產黨的獨裁專制。紀錄電影《查克諾里斯對抗共產主義》是一部講述當一群微小的力量凝聚後,所擁有的力量其實扳倒一個極權政府,而這之中除了勇敢去做的人之外,那些即使知道後果能要去做的每個人,也許才是這幕後無數個無名英雄。
Thumbnail
遠在歐洲的羅馬尼亞也與台灣一樣經歷過抗爭,只不過他們抗爭的是羅馬尼亞共產黨的獨裁專制。紀錄電影《查克諾里斯對抗共產主義》是一部講述當一群微小的力量凝聚後,所擁有的力量其實扳倒一個極權政府,而這之中除了勇敢去做的人之外,那些即使知道後果能要去做的每個人,也許才是這幕後無數個無名英雄。
Thumbnail
最近終於陪家人看了HBO的迷你劇《切爾諾貝爾》,描述蘇聯當年的恐怖核電廠災難。無獨有偶,我為了舒援精神壓力也重新打開了手遊,剛好FGO第二章第一部就是永久凍土帝國俄羅斯。兩個劇本都是俄羅斯,都很沉重,實在說不上減壓,但至少很有啟發性。
Thumbnail
最近終於陪家人看了HBO的迷你劇《切爾諾貝爾》,描述蘇聯當年的恐怖核電廠災難。無獨有偶,我為了舒援精神壓力也重新打開了手遊,剛好FGO第二章第一部就是永久凍土帝國俄羅斯。兩個劇本都是俄羅斯,都很沉重,實在說不上減壓,但至少很有啟發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