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火之後》(Collective )── 大火之後的之後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場大火之後》劇照/ 好威映象提供

《一場大火之後》劇照/ 好威映象提供

2015年,羅馬尼亞「集體俱樂部」(Colectiv)一場演出發生火災,造成27死160傷的重大慘劇,幾個月後,又傳出37名傷者陸續死亡的消息,導演亞歷山大納瑙(Alexander Nanau)將影片聚焦在三位相關人物身上:一個是羅馬尼亞體育公報的記者卡塔林托隆坦( Catalin Tolontan),一個是「集體俱樂部」的生還者泰蒂烏蘇雷努 (Tedy Ursuleanu),另一個則是衛福部長弗拉德沃伊雷斯古( Vlad Voiculescu),在同個事件上,代表著不同的立場。一場火災延燒到醫療疏失,到揭發醫療體系的貪腐,甚至是整個國家的腐敗,十分佩服導演及受訪者的勇氣,像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一般,力量或許不夠到推翻整個羅馬尼亞政府,但或許可以喚起一些人。

《一場大火之後》劇照/ 好威映象提供

《一場大火之後》劇照/ 好威映象提供

電影前半段多以體育公報記者為主要視角,挖掘出真相,成為整起事件的吹哨者。影片不時穿插受害者的畫面,不會過於煽情,讓整部紀錄片有了所謂的情感。影片後半段主要講述新上任的衛福部長的作為,雖然能理解導演的用意是為了平衡這部片的視角,讓各方對於這起事件的看法都能完整呈現在電影中。但看著看著總覺得影片儼然成為另類的個人形象廣告,或許他真的耗費許多心力在改革醫療體系上,可紀錄片的立意應在於提供客觀的素材,留給觀影者空間去思考,並得到反思及回饋。

但並非這就代表本片的所作所為是被否定的,《一場大火之後》這部片當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及價值。「無訪談,無旁白。我拍攝紀錄片的過程是全然的觀察。」導演亞歷山大納瑙(Alexander Nanau)這麼說著。同時以三個不同視角去紀錄同一個事件,而電影也藉由這三個分線匯集成一個「民主」的脈絡。「集體俱樂部」的大火意外不僅描繪了羅馬尼亞的痛,也批判了羅馬尼亞社會,而諷刺的是,把這批判套到其他國家身上,竟也如此地合適,不僅僅是羅馬尼亞的經歷,更是屬於全世界的警世之作。

《一場大火之後》劇照/ 好威映象提供

《一場大火之後》劇照/ 好威映象提供

觀看《一場大火之後》時,不時想起2015年《驚爆焦點》(Spotlight),同為講述媒體如何挖掘出真相,戳破政府的謊言,而不同於劇情片《驚爆焦點》,《一場大火之後》是一部紀錄片,但劇情精彩程度卻一點都不輸《驚爆焦點》。越荒誕,就越精彩,或許這在電影中是稱讚,可對應到現實世界,這對羅馬尼亞來說卻是個慘痛經歷。電影片尾播放了The Alternate Routes的“Nothing More“這首歌, 歌詞提到:”We are peace, we are war; we are how we treat each other and nothing more.”二擇一的選項,我們如何選擇對待他人,或許這就是答案。

《一場大火之後》劇照/ 好威映象提供

《一場大火之後》劇照/ 好威映象提供

《一場大火之後》然後呢?與影片最後一樣留下了一個未知,沒有答案,也沒有結論,或許只有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記住,不要遺忘才能迎來真正改變的那天。可諷刺的是人們總是如此健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看電影的波妞的沙龍
37會員
14內容數
2025/04/05
影視作品往往承載著時代的記憶與文化的回聲,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委託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原文會)製作的年度影視鉅作《百年原殤》,歷時三年精心製作,終於即將於原住民族電視台(原視)隆重推出。《百年原殤》為原視與瀚草文創共同合作的影像計畫,整系列取材自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的《原住民族重大歷
Thumbnail
2025/04/05
影視作品往往承載著時代的記憶與文化的回聲,由原住民族委員會(原民會)委託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原文會)製作的年度影視鉅作《百年原殤》,歷時三年精心製作,終於即將於原住民族電視台(原視)隆重推出。《百年原殤》為原視與瀚草文創共同合作的影像計畫,整系列取材自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的《原住民族重大歷
Thumbnail
2021/12/05
電影始於 1987 年 The Smiths 無預警宣布解散的那晚,一位美國丹佛的唱片行店員,挾持當地音樂電台 DJ,為這一晚寫下一段瘋狂。老實說在 The Smiths 最輝煌的時期,我根本還沒出生,反而在《戀夏500日》上映後的幾年才在電視上認識這個團。
Thumbnail
2021/12/05
電影始於 1987 年 The Smiths 無預警宣布解散的那晚,一位美國丹佛的唱片行店員,挾持當地音樂電台 DJ,為這一晚寫下一段瘋狂。老實說在 The Smiths 最輝煌的時期,我根本還沒出生,反而在《戀夏500日》上映後的幾年才在電視上認識這個團。
Thumbnail
2021/05/07
高執行力的劇本,寫實紀錄著消防員的生活,除了刺激驚險爆破場面外,也拍了更多溫暖人心的文戲,《火神的眼淚》不刻意營造消防員的英雄形象,反而帶領觀眾更進一步認識消防員,走進消防員的心裡,在生死交關下,交織出獨特且純粹的生命力。
Thumbnail
2021/05/07
高執行力的劇本,寫實紀錄著消防員的生活,除了刺激驚險爆破場面外,也拍了更多溫暖人心的文戲,《火神的眼淚》不刻意營造消防員的英雄形象,反而帶領觀眾更進一步認識消防員,走進消防員的心裡,在生死交關下,交織出獨特且純粹的生命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本片基調讓人想起去年Disney+上架的《沒有季節的城市》,同樣以311災情為引子,然而實際上核心是描寫一群人因各種原因而群居在一起,互相扶持,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只不過一個是活人的聚落,一個是死人的聚落。本片的主角群大多是死人,所以面對的問題不再是柴米油鹽等生存問題而困居於災民安置地,而是死有餘憾
Thumbnail
本片基調讓人想起去年Disney+上架的《沒有季節的城市》,同樣以311災情為引子,然而實際上核心是描寫一群人因各種原因而群居在一起,互相扶持,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只不過一個是活人的聚落,一個是死人的聚落。本片的主角群大多是死人,所以面對的問題不再是柴米油鹽等生存問題而困居於災民安置地,而是死有餘憾
Thumbnail
文:劇場狂粉的日常 / 鳳君 爆炸就跟心跳一樣,只是比較大聲 一張白床單讓死亡與生存具有同等重量,也是戰地裡僅存的尊嚴。重複的場景,即便是人道救援工作者,依舊會驚愕。 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於QAF廣藝基金會官網,並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
Thumbnail
文:劇場狂粉的日常 / 鳳君 爆炸就跟心跳一樣,只是比較大聲 一張白床單讓死亡與生存具有同等重量,也是戰地裡僅存的尊嚴。重複的場景,即便是人道救援工作者,依舊會驚愕。 本篇為平面邀稿,原文刊載於QAF廣藝基金會官網,並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
Thumbnail
時間模稜、時空通融的影像,指向過去,也指向現在與未來。重複播送的〈You and Whose Army〉唱著神聖羅馬帝國,說著法語的 Jeanne 抵達中東各地的語言屏障,以及維勒納夫自稱「外來者」的背景,在在異化著文本,異化著我們「定位」那些大遠鏡鏡頭下的環境空間。
Thumbnail
時間模稜、時空通融的影像,指向過去,也指向現在與未來。重複播送的〈You and Whose Army〉唱著神聖羅馬帝國,說著法語的 Jeanne 抵達中東各地的語言屏障,以及維勒納夫自稱「外來者」的背景,在在異化著文本,異化著我們「定位」那些大遠鏡鏡頭下的環境空間。
Thumbnail
如果說《暴雨將至》是因為愛而打破沈默,《烈火焚身》則是因為愛而選擇緘默。如果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在一起,母親終其一生所尋找的意義,綿延多時的思念之情,終究在生命終結之時,下起了一場救贖的大雨。
Thumbnail
如果說《暴雨將至》是因為愛而打破沈默,《烈火焚身》則是因為愛而選擇緘默。如果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就是在一起,母親終其一生所尋找的意義,綿延多時的思念之情,終究在生命終結之時,下起了一場救贖的大雨。
Thumbnail
《戰地夜曲》是2020年拍攝以中東戰事下的人民為主題的紀錄電影,義大利導演深入伊拉克、庫德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的邊境,長達三年拍攝,各種不同的人民在戰火下的生活,與經歷的悲愁。讓中東死傷的人民不再是新聞畫面上冰冷的數據,並展現的不是殺戮屍體或秘密檔案,而是整體戰爭下崩解的生活日常。
Thumbnail
《戰地夜曲》是2020年拍攝以中東戰事下的人民為主題的紀錄電影,義大利導演深入伊拉克、庫德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的邊境,長達三年拍攝,各種不同的人民在戰火下的生活,與經歷的悲愁。讓中東死傷的人民不再是新聞畫面上冰冷的數據,並展現的不是殺戮屍體或秘密檔案,而是整體戰爭下崩解的生活日常。
Thumbnail
真實故事從來都是引人入勝,《醫官同謀》的故事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太大的改變,不少人民繼續冷漠、甘做「羅豬」,千瘡百孔的問題仍然存在。雖然如此,拍下了這部紀錄片,起碼令全球的人知道發生何事,令其他同樣在水深火熱的黎民帶來一點希望和一場反思的機會,對我來說,紀錄片後我真的盼望見字飲水,與全球的獨裁者「鬥命長
Thumbnail
真實故事從來都是引人入勝,《醫官同謀》的故事並沒有為社會帶來太大的改變,不少人民繼續冷漠、甘做「羅豬」,千瘡百孔的問題仍然存在。雖然如此,拍下了這部紀錄片,起碼令全球的人知道發生何事,令其他同樣在水深火熱的黎民帶來一點希望和一場反思的機會,對我來說,紀錄片後我真的盼望見字飲水,與全球的獨裁者「鬥命長
Thumbnail
2015年,羅馬尼亞「集體俱樂部」(Colectiv)一場演出發生火災,造成27死160傷的重大慘劇,幾個月後,又傳出37名傷者陸續死亡的消息,導演亞歷山大納瑙(Alexander Nanau)將影片聚焦在三位相關人物身上。
Thumbnail
2015年,羅馬尼亞「集體俱樂部」(Colectiv)一場演出發生火災,造成27死160傷的重大慘劇,幾個月後,又傳出37名傷者陸續死亡的消息,導演亞歷山大納瑙(Alexander Nanau)將影片聚焦在三位相關人物身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