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火之後》(Collective) / 2019 / 羅馬尼亞、盧森堡、德國
《一場大火之後》可能會讓人誤認成劇情片,因為它足夠緊湊,峰迴路轉,而那不輸給戲劇安排的震撼度,竟然源自真實事件。 2015 年,羅馬尼亞的音樂展演空間意外燒起大火,最終釀成 27 死 160 傷的慘劇。離奇的是,傷勢程度不一的 37 名傷患在進入醫院後也接連被宣告死亡,於是人民起義、媒體介入,揭發真相的同時,還顛覆了世人的認知。
像是《你只欠我一個道歉》,以一條排水管、一句話語就延燒出莫大衝突;本片也從一場大火、一瓶消毒液,見證最惡又最糟糕的人性。不過以人性概括,可能只碰得到樞紐,當中由樞紐延伸出的每個體系,環環相扣的賄賂與利益,才是真正的腐敗原因。不管是把消毒液稀釋掉的製造商,還是發言不當的衛福部長,抑或是醫院院長、醫師護理師、政府機構及移植部門,當每個單位都懷抱著忽略一次、僥倖一次、再賺一次、再偷一次的想法執行政務,一切就像是被點燃的導火線,一發不可收拾。而政治的權力有多大?大到這時站出來報導的是,出自體育媒體的記者。
但早已民主化的羅馬尼亞,為何人民和政府的衝突仍層出不窮,甚至一再被認為是腐敗的國家? 1989 年的羅馬尼亞革命,乍看像是民主化的轉型,然而實際卻是由各反對派和共產黨內反齊勢力結成「救國陣線委員會( 1993 年改組為民主黨)」主導革命,並於後來取得政權,所以「救國陣線」原來也出自共產黨。這代表的是職權者與過去極權統治的分離並不完整,因此在改革後仍能看見利用國家機器和媒體打擊反對派、濫用職權與偽造證據等事件的發生,然而人民的反抗雖未曾停歇,不過政府的腐敗也是相同。
所以影片後段將焦點轉至新任衛福部長的身上,他獨立於政治之外,嘗試導正醫療體系和國家。但歷經揭發事實、改革換組、匡救彌縫等種種階段後,讓人唏噓的既是政府,卻也是民主。一個人真的能矯世變俗嗎?《一場大火之後》將代表羅馬尼亞競爭本屆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和最佳紀錄片獎項,即便十分欣賞《談》與《爺爺的死亡排練》,但本片是目前為止,自己在今年最喜愛的紀錄電影。
電影評價:A
台灣上映日期:2021.04.09
台灣代理片商:好威映象 Hooray Films
成立的心得分享帳號,第一手文章、資訊都會搶先在這裡釋出,喜歡的歡迎垵下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