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戰火下的眼睛-我讀「 Suite française 法蘭西組曲」

2021/10/0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在戰爭之下,所有人面對的都是一樣無情的劫難,作者Irène在她生命最後幾年,用智慧的眼睛,洋溢的才情,優美的筆觸,呈現了當時戰火下的巴黎蒼生百態…
Suite française by Irène
九月份一共讀了三本書,雖然最近都是讀電子書居多,還是很喜歡重讀一些之前買的實體書,而且再次拿起書本翻閱書頁時,感覺和書本中的文字又擦出更多的火花。
差異與重複」是一位在法就讀的中國朋友借給我的書(我借了兩本繁體中文書給她,她也熱情將帶來法國的書借我),她借我的是簡體書,一開始看不習慣,不過重點是書的內容,真心覺得「差異與重複」這本書很好看,但也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書,推薦給喜歡哲學相關書藉的朋友們。
這篇讀後要來寫重讀的「Suite française」這本書,猶記第一次閱讀 Suite française 己是十年前的事了,也是開始學習法文的頭幾年,我還特地買了這本書的中文版本,書名是「法蘭西組曲」。
雖然Suite 的法文意思有很多解釋,其中之一是組曲音樂中的一部,而根據作者遺稿中的筆記,可以知道她本來要以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的架構寫成五部曲,很遺憾她只完成了前兩部,所以這本書的中文書名翻的真好。
作者 Irène Némirovsky,1903年生於烏克蘭的首府基輔,是俄藉猶太人,父親是俄國有名的企業銀行家,自小過著富裕奢華的生活,但由於十月革命爆發時父親成了獵殺目標。
她的父母帶著她逃離俄國,途中停留芬蘭和瑞典,最後到了法國巴黎,父親在俄國的所有產財全部被充公,但他利用在巴黎設立的銀行分部,慢慢地重新蓄積財富,全家在巴黎依舊過著富裕的日子。
因為父母都忙,所以Irène從小是在法國家庭教師的陪伴下長大,因此法語就像是她的母語一樣。
她自小喜歡閱讀,最喜愛王爾德的作品,她在1929年時投稿短篇小說「 David Golder 」並以此部作品在法國文壇走紅,接下來的幾部作品,如「Le Bal」、「 Le Vin de solitude」等作品都相繼成為暢銷書。
她在婚後和全家一起改信天主教,但始終未能拿到法國藉,成了在法國無國藉的猶太人。
看這本書時讓我想起另一本更早之前讀過的「I Am David」(我是大衛),在2003年有拍成電影,中文片名是「送信到哥本哈根」。
這位名叫大衛的男孩幼年即被關入東歐的納粹集中營,但他並不是猶太人,在十二歲這一年,莫名得到一個人的幫助,逃出了集中營,並要把一封信交到歐洲北部,這本書也是非常精彩,於是重讀了Suite française 之後,我也重讀了一遍I Am David
I Am David這本書的佈局很美,不知自由為何的小男孩在逃亡過程中尋找心中的自由,書中有很多伏筆,而且大衛的母親也是個作家,在這邊也一起推薦。
以旁觀者的角度描寫,各個階層巴黎人的日常生活百態-圖片來源:Pixabay
Suite française 法蘭西組曲,是一部結構完整的古典文學作品,文中對戰爭並不多著墨,作者以旁觀者的角度,不帶任何批判的描寫,各個階層巴黎人的日常生活百態。
作者Irène於筆記中寫道:「一句話勾勒悲慘生活,十句話刻劃人性的自私、懦弱、 排外罪惡」。
第一部曲「Tempête en juin」(六月風暴 )就是寫德軍攻佔巴黎前,巴黎人舉家逃離的情景,從政治世家、銀行家、作家、資產家、平民百姓、神父及孤兒院幼童....,在逃亡中的各種面貌。
在戰火的威脅下,面對無助與生死之間的複雜情緒,隨之而來的是道德之外的人性黑暗面,文中很多情節都以高明的對比嘲諷,讀來非常精彩。
第二部曲「Dolce」(柔板)以德國佔領軍與法國外省居民的互動為主軸,人與人的互相猜忌,仇恨....而切入了一位精通音樂,年輕英俊的德國軍官和一位老公成為戰俘的法國年輕婦女,因朝夕相處而產生的曖昧。
佔領者和被佔領者之間的矛盾,一段永遠不能說出口也完成不了的愛情,後來在2014年有改編成電影,中文片名是「亂世有情天」。
由書中最後的附錄書信筆記中可以知道作者Irène最後的悲慘遭遇,她於1942年7月13日被補,7月15日寫下最後一封信給家人後,其間幾年都了無音訊不知生死。
一直到戰爭結束後才得知,她被補不久就在同年8月,被送進奧斯維辛集中營殺害,享年39歲,而她的丈夫Michel Epstein 一直沒有看清所謂逮捕和送進集中營,其實就是拿到死神的門票。
也許他心裡清楚,但因為太愛妻子而不肯相信、也不想放棄這唯一的希望,所以一直托人幫忙四處打聽妻子的消息,並寫信給德國貝當元帥。
但他自己也是個猶太人,所以終舊逃不過死神的造訪,在同年的10月19日,和姊姊一起被補寫下最後一封信,並且很快的在同年的11月6日被蓋世太保送進奧斯維辛集中營,一下車立刻進了死亡的毒氣室。
之後警方一直要逮捕她的兩個女兒,分別是13歲的大女兒 Denise 和年僅5歲的小女兒 Élisabeth,所幸聰明的女老師將兩個女孩藏起來,暫時的逃過一劫,但警方反而更積極地搜查這兩個小女孩的下落要交給納粹,要送兩位小女孩進納粹集中營的死亡之門。
好在女孩們的監護人在警方行動前一步,帶著她們橫度了法國,到處東躲西藏一路逃亡、有時躲在修道院、有時躲在地窖底下....,而這兩位小女孩也一直滿懷著希望,堅信只要能活著,就有機會再見到親愛的父母。
也是這個心中的希望,支撐著她們度過一個又一個逃亡的夜晚,一直到戰後才得知自己的父母早己身亡,希望能再見到父母的希望己經破碎,因為父母己經永遠也回不來了。
兩位女孩心中的希望,只要能活著,就有機會再見到親愛的父母-圖片來源:Pixabay
其實這部書的出版過程也很離奇,作者Irène被補之前把她的手稿用行李箱裝著,交給她的兩位女兒,這兩個小女孩和她們的監護人在逃亡期間,不管走到哪裡,身邊都一直帶著這只媽媽留給她們的皮箱。
即使到了戰後,因為怕觸及心底的傷痛,她的女兒們始終沒有打開媽媽留下的這只皮箱,就這樣一直過了六十多年後,因緣際會下打開這只皮箱,這才發現了媽媽遺留下的手稿,也是Irène最後一部作品。
這部作品一出版,即獲得法國雷諾多文學獎,而且是破天荒修改給獎辦法,首度破例頒獎給已故作家。
作者雖然只完成了兩部曲,但己是一部讓人驚豔的非凡之作,細膩的情節安排,精巧的佈局,前後串連,並在每一部都留下伏筆和下一部互相呼應,若是能讓她將這五部曲完成,將會是文學史上多麼傑出的鉅作。
作者Irène在她生命最後幾年,用智慧的眼睛,洋溢的才情,優美的筆觸,呈現了當時戰火下的巴黎蒼生百態,每個筆下的人物都有一個故事,也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意義。
在戰爭之下,所有人面對的都是一樣無情的劫難,但只要懷抱希望,再長的黑暗都一定會過去,而光明也一定會再次到來。
請大家能不吝給我支持和鼓勵,在閱讀過的文章右邊愛心處【點下愛心】(使用手機閱讀時,愛心則在文章下方)。若您有任何對於專欄文章上的意見和建議,都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或私訊到粉專告訴我,謝謝。
★【所有發表的文章,都可分享網址連結,但文章內容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 】

九月完食書藉資料:

書名:差異與重複
Difference et repetition
作者: 吉爾·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譯者: 安靖 / 張子嶽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書名:Suite française 法蘭西組曲
作者:Irène Némirovsky
Editeur:Denoël
中文版譯者: 蔡孟貞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書名:I Am David
作者:Anne Holm
譯者:L. W. Kingsland
出版商:Gyldendal
延伸閱讀:
也歡迎大家加入「法國宅媽der不負責觀察手扎」臉書專頁,即時分享更多法國生活觀察下的繽紛光影片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K會員
307內容數
我想寫出能溫暖人心,或是可以帶來些許啟發的文字,包括身處在異國女性的迷人故事、法國文化符碼、社會生活時事觀察、法國教育側寫、斜槓世代的學習。將融合兩種文化做更深入的探索,和大家分享包羅萬象的生活經驗,觀察眼中閃現的光影片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