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故事的人:小說與劇本的差異

2021/10/1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文
劇本跟小說都在講故事,但是後者卻更考驗編劇對視覺化的功力。

【小說】

  • 可以用很多譬喻(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到年少——簡媜《水問》)甚至用到更深層的語文功力五感摹寫(陽光好亮,透過葉隙叮叮噹噹擲下一大把金幣——張讓《夏天燃起一把火》)。
  • 可以寫心聲(酒在肚裡,事在心裡,中間總好像隔著一層,無論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張愛玲《半生緣》),甚至用心聲去解釋某些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
  • 可以在時空間跳躍(比方說楊千鶴的《花開時節》,原本在談要不要結婚,下一段則從父女間疏離的關係講起,再拉回父親也勸女兒嫁人的情節)
用譬喻用心聲,甚至在對話間穿插人生感悟,都可以使小說被賦予更鮮活的角色,營造更細膩的人物情感;而用不同的時間段去解釋,給讀者更大的背景資訊,使劇情更具飽滿度。

【戲劇】

可以說是導演如何拍攝、場景如何布置、演員如何用動作詮釋心境的操作手冊。在戲劇中會需要直接表明時、景、動作者做了哪些動作,因此描寫出來的更具畫面感。
取自侯孝賢《戀戀風塵》
在網路上有找到另一版本的劇本。
火車裡,並排而坐的阿遠和阿雲,是兩個小不點。因為剛考完期末考,在翻著書本對答案,忽然阿雲就哭了,說她數學都不會,考得很差。——侯孝賢《戀戀風塵》
從「是兩個小不點」可以看出鏡頭是拉遠的,所以觀眾在看電影時不只看到並排而坐的阿遠和阿雲,可能還會有其他乘客。接下來「翻著書本對答案,忽然阿雲就哭了」這裡鏡頭拉近,著重在主角的動作,我們看到的可能是阿雲在翻書時苦惱的表情,然後眼淚嘩的就留下來了。阿雲用表情、動作去詮釋不會寫考題的焦慮,甚至用說的表達出來。
再來看大導演李安的第一部長片《推手》。李安導演的劇本可謂教科書等級,可以看到許多專有名詞:淡入、溶至、切至,直接將如何做片段間的銜接都寫進劇本裡了。
取自李安《推手》
就我個人觀點,身為一個讀者更喜歡讀小說。
小說中可以想像的空間更大,隨著劇情的深入、細節的描摹、人物心境的轉折,想像出來的事物也不斷在變化。而劇本相對起來就枯燥了些,不過很具體地視覺感在閱讀劇本時就呈現出來了。
若從作者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寫劇本相對困難一些。因為有很多事情沒辦法解釋,必須用動作、表情描摹、人物間對話去隱諱地告訴讀者,這邊好像有什麼。舉個例子,《戀戀風塵》第三場中雜貨店的坤叔對阿雲說:「雲仔,你阿母買三十斤的米在這兒,要揹回去喔」。下一場就看到「在無止盡的石階路上,米是阿遠揹著」。所以阿遠跟阿雲是青梅竹馬?是戀人關係?就要讀者從接下來的互動中推敲了。

感謝喜愛寫故事的大家看到這邊~
這是我一個非電影系、非媒體專業者的角度下所整理出的資料。
內容若有誤,希望各位前輩能不吝指教><,也期望能有更多交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Ruby Cheng
Ruby Cheng
剛考上台大心理所的菸酒生。 希望在這邊紀錄我,漸漸成為大人的思想、經歷與所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