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慾望,其實是心智企求在外在事物或未來之中追尋救贖或解脫,做為本體喜悅的代替品。只要人們認同了心智,也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各種欲望、需求、貪戀、執著、 厭惡的綜合體,此時「我」已不復存在,轉而成了只是一個可能、一個未能實現的潛能,或者說一顆尚未發芽的種子。在此狀態下,即使內心欲求解脫或開悟,終將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慾望,欲求自己可以在未來獲得自我實現或圓滿的表現。因此,別再希冀自己可以斬斷欲望或達到開悟,只要臨在於當下即可。在當下時刻臨在,做一位心智的觀察者,與其引用佛陀的話,不如立地成佛,成為覺者,這才是佛陀一字的本義。摘自《當下的力量》
這幾天讀這本書,接收到了兩個有啟發的概念。一是快樂與痛苦是一體的兩面,短暫的快樂後將回歸痛苦;二是在心智自我之外,有個具備愛、喜悅與和平的超脫內在。
先來講第一個啟發與我最近遇到的情況。
今年八月,我在某平台開了一個投資類訂閱專案。當九月出現第一位付費訂閱的用戶時,當下內心狂喜,強烈的快樂感沖刷枯渴的心。但是,這樣的快樂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心智很快的浮現一個思緒,接下來要衝第2個、第3個、第10個、第100個訂閱。緊接著,另一個思緒接踵而至,我要寫什麼內容,才能吸引更多人加入訂閱。然後,快樂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目的性思考。
當我開始思考要怎麼吸引讀者訂閱後,壓力、焦慮等不舒服的感覺也跟著報到。也許是還在摸索階段,對於衝訂閱這個問題還沒有顯著的短期成果,於是,心智不停運轉著「我」要怎麼做才行,心智消耗著生命能量在盤算,如何透過擷取這些外在的訂閱數字,來滿足渴望被大量訂閱金額肯定的「我」。實際案例是,昨天寫了一篇新文,今天即出現一個退追蹤,失落感襲捲、心智對「我」不夠好的檢討,讓我今天有一陣子覺得好疲憊。
類似的情境,諸如第一篇投稿風傳媒獲刊的文章,點閱數達六萬,當下被滿足感充脹的自我可謂喜不自禁。但第二篇投稿文章點閱僅有一千多,失落的不適感再次衝擊而來。投資也是如此,獲利時相當興奮,虧損時十分難受。就如同書中所提,快樂與痛苦是一體兩面,短暫的快樂後痛苦總不會遲到,然後又是快樂與痛苦新一輪的交替。在這個過程中,為了追求快樂,心智不停的盤算,想不停快樂卻沒有與「想」所付出的能量成正比更是相當疲倦。
消耗能量追尋訂閱數字,追根究柢,是因為心智思維覺得「我不夠」,心智並認為不夠的部分可以藉由這些數字來填充。事實是,這並不是一道數學題,「不夠感」不會有一個具體的滿足數字。捫心自問,就算有一萬訂閱,心智會覺得這樣夠了嗎?還是去找尋其他有更多訂閱的專案者,或是另開新話題指出還有其他地方不夠,所以要繼續絞盡腦汁追尋?
「不夠感」,我會把它界定為自我攻擊。因為覺得自己名氣太小了,財富太少了,這些不足的傷口才會想要填充。心靈雞湯式的安慰,對我來說是沒有用的。比如說其實已經擁有很多,沒有人是完美的等等,但,我還是覺得不夠呀!
所以,問題的癥結點是:
熱切追尋的東西,確實能填補一部分自我感覺不夠的缺口。然而,為了追尋這些,消耗了更多自我能量,或磨損出其它新的缺口。
回到訂閱人數與金額上,它直接對應了名利缺口被部分填補的快樂感。若說不要在意數字,是違反心智運作不太可能的。那麼,面對退訂的失落該怎麼辦?
治標的方法,對訂閱支持者感恩,對離開者予以祝福。感恩與祝福,好比是填充物的潤滑劑,當填充物在自我缺口進進出出,潤滑劑的滋潤效果可以讓自我感覺沒那麼不適。
之所以說這是治標,那是因為,當有人訂閱,心智會本能的歸因於「因為我變好了」、「我很厲害」。訂閱變少,則是「我很差」、「原來我還是不夠好」。這些情緒反映通常優先於感恩與祝福。所以,感恩與祝福策略就我來說,有時有效,有時未必。
《當下的力量》,書中提出另一個可能性。也就是心智不等於我,本然的我是在心智層次之上的。這麼說很抽象,不過,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感受這個超脫於世俗心智的本然之我。
當心智沒有喋喋不休的剎那,感受到一股純然的平靜。
這便是體驗本然之我的入門款。
更深入一點,則是:因為心智不是本然的我,因此心智思維指出我的不足不夠,只是心智的思維解讀。當我感受沒有思維左右的純然平靜剎那,有一股真正流入身體裡的平靜能量,這股能量的經驗,顯示本然的我,本身就具有愛、喜悅、和平的能量流。
剛開始練習的第一天,平靜每天出現的時間就那麼一剎那。但是,沒有心智運轉的剎那,真的是很舒暢。
經驗平靜的剎那,是沐陽之旅的第一站。
接下來的旅程風景,有緣的朋友,歡迎點按追蹤隨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