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談話 (Rainbow Talks) (下集)

彩虹談話 (Rainbow Talks) (下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是彩虹談話的下集,上集我們談到了前三位講者帶來的演講,這集要來講講剩下的幾場演講!

The Arc of the Rainbow】老年同志照顧議題
LGBTQI+: Deciphering the Alphabet Soup】LGBTQI+ 名詞解釋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同志自殺防治
The role and relevance of Allies】同志親友支持團體
Gay men having babies!】 男同志生育
Fostering with Pride】—同志也能成為寄養家庭
Trans 101】關於跨性別的二三事
Nothing is More Attractive Than Safe Sex】如何進行安全性行為

🏳️‍🌈【The role and relevance of Allies】— 這場的講者很特別,是一個媽媽和她13歲的女兒(不確定性傾向,能確定的是媽媽一定會支持她),還有另一位 PFLAG 的志工,是個身上穿的衣服寫著中文「模糊、魔鞭」,衣服讓我很分心的踢。

他們沒有用投影片,有點即興發揮的感覺,但我很喜歡這場演講,而且竟然連13歲的女兒也上台講了一段,可以看的出來她很緊張,說話前都會先深吸一口氣,不過在別人講話時,也露出了青春期少女很喜歡在旁邊多加OS,想讓別人注意到她的可愛孩子氣。

先說說PFLAG,全名是『Parents, Familie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大概就是「同志親友團」的意思,這是一開始在美國創立的 NGO ,後來也分散到各國,是用 Ally (同盟)的方式來支持同志,這位媽媽分享了一個還蠻有趣,我從來沒有想過的「神器」來接觸青少年同志,竟然是我(因為中國的關係)有點反感的 Tiktok!想看他們怎麼拍出吸引青少年的 Tiktok 嗎?請點PFLAG Perth Tiktok

這樣親友的支持對同志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公投那陣子感受特別明顯。除了圈內的努力之外,在圈圈外圍也需要有盟友,臺灣也有同志父母愛心協會 Loving Parents of LGBT, Taiwan,只是沒有像 PFLAG 那麼活躍,或許臺灣的親友團都直接投入同志運動,而沒有另外成立親友團也不一定?

這場演講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Ally is not an identity, ally is an action』
直同志不是一種認同,而是一種行動。

再來中間跳過的兩場都跟小孩有關,我還蠻想聽的,但頭爆炸痛,只能暫停一下去外面休息。寄養家庭的部分也是臺灣還沒觸及到的一塊(目前就連收養自己的小孩都有問題了...),同志們也可以成為很棒的寄養爸爸們或媽媽們,不是嗎?

🏳️‍🌈【Trans 101】— 這場演講讓我蠻震撼的,第一,因為我自己所認識到的跨性別並不多,第二,我自己很慚愧沒有多花一些時間了解跨性別,但這場演講剛好當成我的知識補給站,演講者是一位很美麗的跨性別女性。

關於跨性別,這場演講破除了許多迷思。

她特別強調了 Transgender 這個詞是個形容詞,而不是名詞(我以前也很困惑,現在終於解惑),所以我們要說
Max is a transgender person. (O)
Max is a transgendered.(O)
Max is a transgender. (X)

另外,她也解釋了 non-binary 的意思。一開始我也不是很理解這個比較新的性別分類,因為我的性別概念(又很慚愧的)仍停留在二分法,但她讓我們知道性別的概念應該是個圓形,性別認同是可以在裡面流動的,這個圓有幾個方向 — 男性、女性、無性別,而 non-binary 可以是性別流動者、性別酷兒、第三性或者是無性者,跨性別不屬於 non-binary。當然這些性別認同都是由自己決定,而不應該是由法律、醫學、心理學或父母來決定。

她也講到了許多跨性別的困境,包括高自殺、精神疾病與自我傷害機率,尤其是跨性別青少年,根據澳洲的跨性別協會調查,在12-17歲這個階段,自傷率高達80%(一般青少年大約11%),這個數據高到非常嚇人,但也代表我們需要正視這件事。而跨性別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困境是,當你要變更身分證上的性別時,會遭遇到的不只是身心的折磨,更會耗費巨額的金錢與大量的時間,對大部分的跨性別者來說都是很重的負擔。

另外她也教了我們一個自我介紹的方法,就是在自我介紹時加上如何稱呼自己,例如:Hi, I'm Cony, she/her. 這是我這個順性別的人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如何被稱呼真的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換成中文的話,大概就是:你好,我是摳尼小姐 這樣的概念。這樣自我介紹可以讓人們主動說出自己的性別認同,而不會因為稱謂不對導致他人的不悅。

🏳️‍🌈【Nothing is More Attractive Than Safe Sex】— 這場演講是由澳洲的愛滋協會主講,裡面講到許多安全性行為的方式,除了保險套之外,他們也提到了比較少見的 Dental Dam(口腔保護膜)和 female condom(女用保險套)。口腔保護膜以前有看過,但在臺灣並不常見,所以印象不深刻,女用保險套倒是第一次見到,就像超大的保險套,可以直接放進陰道裡面。

他們教大家使用保險套的方式也很特別,他們準備了一張桌子(名字叫做「歡愉桌」),上面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玩具,不同形狀的陰莖模型,另外還準備了各種尺寸的保險套,邀請觀眾上台比賽看誰一分鐘內可以套最多「合尺寸」的保險套!

除了保險套外,他們也提到一些如 PreP(事前防護) 、PEP(事後補救) 這些保護自己不受 HIV 病毒感染的藥物,這些在臺灣的愛滋協會也會提到,有種熟悉又特別的感覺(臺灣在愛滋防治的部分也是很跟的上腳步的呢!)。另外要特別提一下,PEP 在澳洲某些特定的醫院急診部門也可以拿的到,不知道臺灣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服務?不過就我所知 PreP 在許多臺灣同志友善團體就可以取得,例如在新竹的風城部屋

另外,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測不到=不具感染力,也有特別說到。這裡我也要特別再強調,現在愛滋已經不是絕症,而是像糖尿病或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病,需要靠藥物來控制。不要再繼續汙名化愛滋了!

avatar-img
Ni砸惑舖的沙龍
90會員
70內容數
Narrative Interview,簡稱Ni,是我在面對困惑時會使用的方法。 沒有辦法解答的時候,就自己說點面對時的感受,也許不好不壞,但希望可以記得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Ni砸惑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個月參與了【彎的for land-聽Podcast挺同遊】的串聯活動,沒想到,答應後隨即陷入了一陣困頓。左思右想,我到底該以什麼主題切入,該分享什麼故事既能符合串聯主題,也能符合頻道風格呢?
嚴格來說「Muxe」不算是跨性別,他們有自己的認同、文化,但背後的故事總能在在勾起幾分共鳴。透過第三人稱的視角細說這個族群的美麗與哀愁,加上拉美電影色彩鮮明的魔幻寫實風格,清晰地勾勒出多元性別者的心情處境,無疑是近年跨性別題材作品中的佳作。
腐腐不分國界ʕ•͡ᴥ•ʔ 好期待可以開個腐腐串聯(大誤!!!!!) 1095文史工作室是臺中在地NGO,其實很早以前就有關注,不過臉書觸及變爛以後,好像也很少被動看到資訊。可能因為這次串聯有互動,演算法特地跳了1095的訊息出來,沒想到已經很久沒徵實習生的1095竟然正好開了實習生缺,便默默的去投
上個月參與了【彎的for land-聽Podcast挺同遊】的串聯活動,沒想到,答應後隨即陷入了一陣困頓。左思右想,我到底該以什麼主題切入,該分享什麼故事既能符合串聯主題,也能符合頻道風格呢?
嚴格來說「Muxe」不算是跨性別,他們有自己的認同、文化,但背後的故事總能在在勾起幾分共鳴。透過第三人稱的視角細說這個族群的美麗與哀愁,加上拉美電影色彩鮮明的魔幻寫實風格,清晰地勾勒出多元性別者的心情處境,無疑是近年跨性別題材作品中的佳作。
腐腐不分國界ʕ•͡ᴥ•ʔ 好期待可以開個腐腐串聯(大誤!!!!!) 1095文史工作室是臺中在地NGO,其實很早以前就有關注,不過臉書觸及變爛以後,好像也很少被動看到資訊。可能因為這次串聯有互動,演算法特地跳了1095的訊息出來,沒想到已經很久沒徵實習生的1095竟然正好開了實習生缺,便默默的去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