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綠能比較不穩定嗎?談談綠能跟傳統能源的「穩定性」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談到綠能(或說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綠能不穩定」。但最近的一個狀況,卻值得讓我們好好反省到底這個大家愛談的「穩定」是什麼意思。沒錯,就是近日中國跟印度相繼傳出缺電、缺煤的狀況,讓我們看到,傳統發電方式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穩定」。

中國從九月底開始,陸續有省份宣布限電,甚至達到驚人的「開一停六」。各方媒體已經提供許多相關的分析。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五點:

  1. 中國國內一些煤礦礦場先前為了節能減碳而關閉,導致如今增產不及
  2. 中國國內跟國際煤價上漲
  3. 中國上半年產業陸續復工導致用電量大增
  4. 中國停止跟澳洲購買煤炭使得(適合發電的煤)供給短缺
  5. 最後就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底下,電廠沒辦法自行決定電價,燒煤的發電成本如今比賣電的收益還高導致越發電越虧本,乾脆不發了

而印度雖然沒有後兩者的問題,但印度自有的煤礦也因為大雨等天然災害而難以增產。同樣面臨煤礦庫存不足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跟印度都是煤礦的生產大國。但在物流國際化的情況下,並不是「自己有煤礦就可以自己發電」。因為國際煤價拉高,也會提高國內煤礦的使用相對成本。如果國內電廠不願付更高的價格來買煤,那國內的煤礦業者可能寧願把煤賣到海外市場賺取更高的利潤。

raw-image

當然,大多數的國家會透過長期合約來避免這個狀況。比如說台電公司的煤礦主要由印尼跟澳洲進口,混拌以保持固定的熱值。同時在合約內保留上下20%的選擇權,進一步減低價格變動的風險。煤價上漲的時候,就多叫一點貨,先多少買一點起來,減少未來可能進一步上漲帶來的損失;反過來,如果煤價下跌,就少叫一點,拿錢去國際市場上買便宜的現貨。

而台灣政府同時也有設置電價穩定基金,當台電賺錢的時候,提撥一部分到基金裡面去;當台電賠錢的時候,再從基金裡面提撥一部分回來,減少台電的虧損。

這些金融操作都可以減少燃料價格短期波動的風險。但如果燃料價格持續上漲,最後還是無法避免長期的成本調漲。而當燃料短缺--而不只是漲價--的時候,這些調節措施也無法發揮效果。

那綠能呢?

講到這邊,大家應該都已經看出來,傳統的發電方式並不若我們想像的「穩定」。由於傳統發電方式需要燃料,因此燃料的開採、供應、價格、運輸、接收(如目前桃園正在興建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儲存...各個環節都會影響電力穩定。

那綠能呢?

綠能當然也會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的影響。最近的例子就是年中台灣國內因為鋁價、鋼價上漲,主要由中國進口的工業用矽也持續漲價,引發國內系統商跟設備商的衝突。設備商想要調漲價格,但系統商付不出來,打算違約。後來經濟部下場協調,決定提高下半年收購價格,才讓雙方衝突告一段落。只是中國生產的工業矽目前看起來沒有緩漲的趨勢,如果情況繼續下去,台廠可能必須考慮從其他地方進口,或是乾脆自產,同時經濟部也必須調漲太陽能收購價格。

不過,儘管有建廠成本的問題,綠能的優勢就是「不需要燃料成本」。一但建廠完成,後續只要維護就可以了。不會因為國際燃料波動而影響後續的發電成本,反而成為相對於傳統發電方式的優勢。而中國如今也正快速建置大量的綠能,包括光電跟風力發電。總共規劃了400GW,而光第一期的計畫就達到100GW(台灣在2025年預計要達到20GW的光電、5.5GW的離岸風電跟0.7GW的陸域風電)。

怎麼看綠能的穩定性?

當然,細心一點的讀者應該可以看出,此處的「穩定」跟我們平常想像的「穩定」不太一樣。一般我們提到傳統發電方式比較穩定,通常指的是他的「可持續出力」,也就是常常提到的基載(base-load)。而綠能被說「不穩定」,指的也是他在微觀尺度(幾小時到幾分鐘內)的變化。

對於基載的迷思,以及要如何因應綠能在微觀尺度的變動,我們另文說明。不過對綠能來說,長期的穩定性是可以期待的。

raw-image

以陸域的風力發電當作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建置初期容量因數變化很大:因為量體很小,僅有的幾個風場多發一點、少發一點,很容易影響整體的容量因數。但隨著量體增加,全部的風場「同時有風」或「同時沒風」的機率大大降低,我們於是可以看到在這幾年容量因數穩定的落在27%上下。

當把尺度縮小到月,這幾年的數據顯示,對每個月的風力發電產出,我們仍然可以有穩定的期待:

raw-image

而太陽能的部分也一樣[1],當量體比較小的時候,容易因為局部的天氣變化而影響發電效率。但當量體提高,就不容易因為一時一地的天氣變差,甚至設備損毀而無法發電。這跟傳統能源會因為單一的大型機組跳機(如今年五月的跳電)而大幅影響供電穩定剛好相反。

raw-image

結論:不同尺度底下的「穩定」

這次的煤炭短缺情況,讓我們再次看到傳統發電方式的侷限。傳統發電方式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穩定」。雖然在燃料充足下可以持續出力,但相對的也受到國際燃料市場的影響。而一旦發生故障,更容易影響整體電網。

相反的,綠能會因為天氣變化而影響發電表現,因此需要透過氣象預報來預測發電表現,讓其他電廠根儲能設施來互相配合。不過不需要燃料,建置完成之後只需要定其維護就可以不斷發電。在量體夠大的情況下,長期的發電表現能夠預期。而就算發生故障,也不至於影響整體電網。

我們可以說,綠能與傳統能源追求的是不同尺度底下的「穩定」。而在極端氣候更加頻繁的未來,我們會越來越容易看到傳統能源脆弱的一面。

raw-image

註釋1:「容量因數修正」是什麼意思。根據台電公司公布的資料,2020年太陽光電的平均容量因數是14%。但如果我們競徑自把該年的光電總發電量去除以年底的裝置容量,得到的結果卻只有12%。這個差別在於這幾年太陽能快速成長,但並不是所有的光電模組都從2020年的1月1日開始發電。如果他從七月開始設置,那該年貢獻的發電量就只有1/2,但還是會被算進裝置量裡面。台電公司因為可以掌握每片光電板上線的日期,可以很準確的算出每片光電板發電的天數。

外部的研究者,如果沒辦法取得那麼細的數據,一個簡便的作法就是把該年新增的裝置容量乘上50%(期望值),就能得到一個近似的數據。但即使不這麼作,對我們觀察長期的趨勢仍然非常有幫助。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能源珍奶TWenergyBBtea的沙龍
5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現在銅價其實就還是跟著中國的市場波動 還沒改變這個慣性,只要中國消費性復甦預期反彈越高 恆生科技指數也更強勢,銅的價格一定會上揚跟著表態更大突破 再來就是近期再生能源又再度在市場成為話題 所有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都使用大量銅,包括風力發電以及太陽能發電等,因為銅是高效的電和熱的導
Thumbnail
現在銅價其實就還是跟著中國的市場波動 還沒改變這個慣性,只要中國消費性復甦預期反彈越高 恆生科技指數也更強勢,銅的價格一定會上揚跟著表態更大突破 再來就是近期再生能源又再度在市場成為話題 所有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基礎設施都使用大量銅,包括風力發電以及太陽能發電等,因為銅是高效的電和熱的導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Thumbnail
「碳中和」議題下最受益的商品「銅」金屬,2020年在中國宣布「雙碳」目標後,台灣、日本、韓國等國家相繼做出承諾,甚至「美國也宣布重回巴黎協定」全球應對氣候變遷行動正在全面加速,「碳中和」、「綠色經濟」成為一種不可迴避的發展趨勢。
Thumbnail
「碳中和」議題下最受益的商品「銅」金屬,2020年在中國宣布「雙碳」目標後,台灣、日本、韓國等國家相繼做出承諾,甚至「美國也宣布重回巴黎協定」全球應對氣候變遷行動正在全面加速,「碳中和」、「綠色經濟」成為一種不可迴避的發展趨勢。
Thumbnail
 在剛出版的《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有一篇由Jason Bordoff和Meghan OSullivan兩位分別在美國頂尖大學任教的能源政策學者所合寫的好文,題目是"綠色動盪:能源的新地緣政治學",文中勾勒出如果能在2050年達到零排碳目標時各國因為新能源帶來的權力消長和朝此目標會遇的各種障礙
Thumbnail
 在剛出版的《外交事務》雙月刊上,有一篇由Jason Bordoff和Meghan OSullivan兩位分別在美國頂尖大學任教的能源政策學者所合寫的好文,題目是"綠色動盪:能源的新地緣政治學",文中勾勒出如果能在2050年達到零排碳目標時各國因為新能源帶來的權力消長和朝此目標會遇的各種障礙
Thumbnail
近日中國跟印度相繼傳出缺電、缺煤的狀況,讓我們看到,傳統發電方式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穩定」。到底綠能跟傳統能源的「穩定」差在哪裡?
Thumbnail
近日中國跟印度相繼傳出缺電、缺煤的狀況,讓我們看到,傳統發電方式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穩定」。到底綠能跟傳統能源的「穩定」差在哪裡?
Thumbnail
中國限電,其實不只是中國遭遇到的問題。同個時期,歐洲、日本、韓國都面臨電價高漲的威脅,這背後其實是大家在全力推動再生能源時,要付出的變革代價
Thumbnail
中國限電,其實不只是中國遭遇到的問題。同個時期,歐洲、日本、韓國都面臨電價高漲的威脅,這背後其實是大家在全力推動再生能源時,要付出的變革代價
Thumbnail
倫敦的環保智庫 Ember 近日發佈《全球能源轉型報告》,發現儘管 2020 年風電跟太陽能發電的強勢成長讓全球煤電比例下降,然而這只是因為疫情暫時抑制了煤電需求的成長趨勢;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發電產業的碳排放量已大幅反彈,甚至突破紀錄,比疫情前的排放標準還高了 5%。 全球用電需求再次成長,電力
Thumbnail
倫敦的環保智庫 Ember 近日發佈《全球能源轉型報告》,發現儘管 2020 年風電跟太陽能發電的強勢成長讓全球煤電比例下降,然而這只是因為疫情暫時抑制了煤電需求的成長趨勢;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發電產業的碳排放量已大幅反彈,甚至突破紀錄,比疫情前的排放標準還高了 5%。 全球用電需求再次成長,電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