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綠能比較不穩定嗎?談談綠能跟傳統能源的「穩定性」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談到綠能(或說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綠能不穩定」。但最近的一個狀況,卻值得讓我們好好反省到底這個大家愛談的「穩定」是什麼意思。沒錯,就是近日中國跟印度相繼傳出缺電、缺煤的狀況,讓我們看到,傳統發電方式其實也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穩定」。
中國從九月底開始,陸續有省份宣布限電,甚至達到驚人的「開一停六」。各方媒體已經提供許多相關的分析。主要的原因包括以下五點:
  1. 中國國內一些煤礦礦場先前為了節能減碳而關閉,導致如今增產不及
  2. 中國國內跟國際煤價上漲
  3. 中國上半年產業陸續復工導致用電量大增
  4. 中國停止跟澳洲購買煤炭使得(適合發電的煤)供給短缺
  5. 最後就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底下,電廠沒辦法自行決定電價,燒煤的發電成本如今比賣電的收益還高導致越發電越虧本,乾脆不發了
而印度雖然沒有後兩者的問題,但印度自有的煤礦也因為大雨等天然災害而難以增產。同樣面臨煤礦庫存不足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跟印度都是煤礦的生產大國。但在物流國際化的情況下,並不是「自己有煤礦就可以自己發電」。因為國際煤價拉高,也會提高國內煤礦的使用相對成本。如果國內電廠不願付更高的價格來買煤,那國內的煤礦業者可能寧願把煤賣到海外市場賺取更高的利潤。
2021年以來,國際煤礦價格上漲的情形。從2021年年初到現在已經上漲了將近200%
當然,大多數的國家會透過長期合約來避免這個狀況。比如說台電公司的煤礦主要由印尼跟澳洲進口,混拌以保持固定的熱值。同時在合約內保留上下20%的選擇權,進一步減低價格變動的風險。煤價上漲的時候,就多叫一點貨,先多少買一點起來,減少未來可能進一步上漲帶來的損失;反過來,如果煤價下跌,就少叫一點,拿錢去國際市場上買便宜的現貨。
而台灣政府同時也有設置電價穩定基金,當台電賺錢的時候,提撥一部分到基金裡面去;當台電賠錢的時候,再從基金裡面提撥一部分回來,減少台電的虧損。
這些金融操作都可以減少燃料價格短期波動的風險。但如果燃料價格持續上漲,最後還是無法避免長期的成本調漲。而當燃料短缺--而不只是漲價--的時候,這些調節措施也無法發揮效果。

那綠能呢?

講到這邊,大家應該都已經看出來,傳統的發電方式並不若我們想像的「穩定」。由於傳統發電方式需要燃料,因此燃料的開採、供應、價格、運輸、接收(如目前桃園正在興建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儲存...各個環節都會影響電力穩定。
那綠能呢?
綠能當然也會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的影響。最近的例子就是年中台灣國內因為鋁價、鋼價上漲,主要由中國進口的工業用矽也持續漲價,引發國內系統商跟設備商的衝突。設備商想要調漲價格,但系統商付不出來,打算違約。後來經濟部下場協調,決定提高下半年收購價格,才讓雙方衝突告一段落。只是中國生產的工業矽目前看起來沒有緩漲的趨勢,如果情況繼續下去,台廠可能必須考慮從其他地方進口,或是乾脆自產,同時經濟部也必須調漲太陽能收購價格。
不過,儘管有建廠成本的問題,綠能的優勢就是「不需要燃料成本」。一但建廠完成,後續只要維護就可以了。不會因為國際燃料波動而影響後續的發電成本,反而成為相對於傳統發電方式的優勢。而中國如今也正快速建置大量的綠能,包括光電跟風力發電。總共規劃了400GW,而光第一期的計畫就達到100GW(台灣在2025年預計要達到20GW的光電、5.5GW的離岸風電跟0.7GW的陸域風電)。

怎麼看綠能的穩定性?

當然,細心一點的讀者應該可以看出,此處的「穩定」跟我們平常想像的「穩定」不太一樣。一般我們提到傳統發電方式比較穩定,通常指的是他的「可持續出力」,也就是常常提到的基載(base-load)。而綠能被說「不穩定」,指的也是他在微觀尺度(幾小時到幾分鐘內)的變化。
對於基載的迷思,以及要如何因應綠能在微觀尺度的變動,我們另文說明。不過對綠能來說,長期的穩定性是可以期待的。
台灣歷年陸域風電的容量因數變化。資料來源:再生能源資訊網 https://www.re.org.tw/information/statistics.aspx
以陸域的風力發電當作例子,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建置初期容量因數變化很大:因為量體很小,僅有的幾個風場多發一點、少發一點,很容易影響整體的容量因數。但隨著量體增加,全部的風場「同時有風」或「同時沒風」的機率大大降低,我們於是可以看到在這幾年容量因數穩定的落在27%上下。
當把尺度縮小到月,這幾年的數據顯示,對每個月的風力發電產出,我們仍然可以有穩定的期待:
台灣歷年陸域風電每個月的容量因數變化。資料來源:再生能源資訊網 https://www.re.org.tw/information/statistics.aspx
而太陽能的部分也一樣[1],當量體比較小的時候,容易因為局部的天氣變化而影響發電效率。但當量體提高,就不容易因為一時一地的天氣變差,甚至設備損毀而無法發電。這跟傳統能源會因為單一的大型機組跳機(如今年五月的跳電)而大幅影響供電穩定剛好相反。
台灣歷年太陽光電的容量因數與裝置量變化。資料來源:再生能源資訊網 https://www.re.org.tw/information/statistics.aspx

結論:不同尺度底下的「穩定」

這次的煤炭短缺情況,讓我們再次看到傳統發電方式的侷限。傳統發電方式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麼「穩定」。雖然在燃料充足下可以持續出力,但相對的也受到國際燃料市場的影響。而一旦發生故障,更容易影響整體電網。
相反的,綠能會因為天氣變化而影響發電表現,因此需要透過氣象預報來預測發電表現,讓其他電廠根儲能設施來互相配合。不過不需要燃料,建置完成之後只需要定其維護就可以不斷發電。在量體夠大的情況下,長期的發電表現能夠預期。而就算發生故障,也不至於影響整體電網。
我們可以說,綠能與傳統能源追求的是不同尺度底下的「穩定」。而在極端氣候更加頻繁的未來,我們會越來越容易看到傳統能源脆弱的一面。
註釋1:「容量因數修正」是什麼意思。根據台電公司公布的資料,2020年太陽光電的平均容量因數是14%。但如果我們競徑自把該年的光電總發電量去除以年底的裝置容量,得到的結果卻只有12%。這個差別在於這幾年太陽能快速成長,但並不是所有的光電模組都從2020年的1月1日開始發電。如果他從七月開始設置,那該年貢獻的發電量就只有1/2,但還是會被算進裝置量裡面。台電公司因為可以掌握每片光電板上線的日期,可以很準確的算出每片光電板發電的天數。
外部的研究者,如果沒辦法取得那麼細的數據,一個簡便的作法就是把該年新增的裝置容量乘上50%(期望值),就能得到一個近似的數據。但即使不這麼作,對我們觀察長期的趨勢仍然非常有幫助。
2020年各縣市太陽光電容量因數。資料來源:台電公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