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災害日益嚴重,科學家明確指出,人類的行為已造成地球氣候失控,每年奪走500萬條人命,如何妥適的「控制氣候」成為重要議題。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砸4000萬 開發沙漠造雨技術
2021年台灣面臨嚴重乾旱的期間,水利署在水庫集水區燃放數十次的「人工增雨」焰劑,在空氣中釋放鉀、鎂、鈣、碘化銀等吸濕性粒子,增加降雨量。該技術無法憑空增雨,必須觀測氣象中的雲層厚度、雲水含量、風向風速等,尋找最適合的時機、地點施放,讓原本就可能會下雨的雲,雨下更快更多。如果環境中的雲層水量不足,即便施放再多的增雨劑也無法下雨,因此要在沙漠地區增雨非常困難。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因為開採石油而富可敵國,但挖的出石油,卻無法挖出乾淨的水,只能大量使用海水淡化來提供足夠的淡水給人民使用,但海淡水終究跟雨水不同,多年來阿聯政府試圖執行「沙漠增雨計畫」,重金禮聘全球各地的優秀學者齊聚一堂,希望能開發出讓沙漠也會下雨的方法。
2017年阿聯政府出資150萬美金,找來9個專業的研究團隊,芬蘭氣象研究所主任漢奈爾.柯霍南(Hannele Korhonen)是其中的一員,她的研究範疇是空氣中氣膠對雲的影響,希望在三年內分析出當地適合造雨的雲層模式,以幫助沙漠地區下起雨,她對於這項計畫感到興奮。
「人類的行為早已改變了氣候。」漢奈爾.柯霍南說,
這項研究有助於人類更理解氣候系統的運作模式。
《天邊殺朵雲》完整記錄這三年的研究歷程,畫面往返在多雨的芬蘭及乾旱的阿聯酋,導演圖伊亞・哈爾圖南(Tuija HALTTUNEN)的鏡頭語言充滿詩意,以一種如詩如畫的科幻片影像,乘載了乏味且困難的氣候科學內容,她的拍攝主體明明是一位認同氣象工程的學者,紀錄片卻精準的點出了對於人類改變氣候的疑慮及隱憂。
誰能殺死一朵雲 紀錄片深度討論氣候科學的倫理難題
電影的英文片名How to Kill a Cloud—「如何殺死一朵雲」,揭示了這部電影的立場,沒有要站在人類的位置去解釋沙漠增雨的科學技術,而是要記錄一場「雲」被殺死的過程,像是一曲哀悼死亡輓歌,紀錄雲被人類對雲朵的謀殺案。
沒有生命的「雲」成為了紀錄片中的另一個無聲的主角,雲經歷了人所無法經歷的事情,下雨原是老天爺給予人們的恩賜,如今人類卻即將擁有「殺死一朵雲」的能力,讓他按照人的意願成為雨水。
「控制天氣的人類是否妄圖扮演上帝。」紀錄片如是說,
「無法預測、毫無規律的混亂氣候,是否才是公平。」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這項三年計畫最後並未成功,他們雖然順利讓雲下雨,但雨水在抵達地表以前就蒸發殆盡,但阿聯並未放棄,2021年已提出第二期的計畫,要繼續鑽研下雨的方法。
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了漢奈爾很明白科學研究的倫理難題,以及氣象技術可能遭到誤用的風險,但她站在科學的角度仍然願意投注心力積極開發,因為氣象技術未必只能作為武器,也能用來改變人類的生活環境、協助抵禦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
極端氣候威脅全人類 須慎防氣候控制技術淪為武器
事實上,我們也已無須擔心人工增雨技術會不會造成災難,因為他早已造成災難。1967年美軍在越戰過程中確實使用了氣象武器,美軍鎖定了越南地區的雨季,美軍的
「卜派行動」在高空大量、長期燃放碘化銀作為增雨,使得原先就已豪雨成災的季節成為洪患,任務是為了干擾北越軍隊的補給,以及干擾當地的防空偵察系統。
這些任務確實達成目的,但他並不精準,數十億噸的雨水造成災難,大雨不止干擾了北越軍隊的作戰,也對南越及美軍基地造成嚴重影響,洪水淹沒了許多村莊,許多平民百姓失去生命、流離失所,這是人類史上最著名的氣象戰。
越戰結束後,1977年聯合國通過了《環境戰公約》(ENMOD)76個國家依約承諾,不能以改變環境的技術作為傷害其他國家的軍事手段,但不影響為了和平為目的的改變環境技術,此後氣象環境戰也走入歷史。
在可預見的未來,極端氣候會愈來愈嚴重,氣候科學技術必然提供了某些解決氣候災害的手段,如人工增雨劑舒緩乾旱,美國還有人提議要以飛彈打散颶風降低災害,然而,面對人類早已無法預測的氣候變遷,我們在實行這些氣候工程之前,或許要先釐清,這會解決眼前危機或是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人類應該要試圖控制天氣,或是及早準備適應氣候變遷?
2021臺灣國際人權影展|10.22~10.31 線上影展|10.15~11.30 聚落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