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設計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日前網路報導藍芽耳機兩耳電池電力大不同問題,而一付真無線藍芽耳機要幾百元到近萬元,但當不小心掉了一支,或是真的發生兩耳電力大不同問題,我們到底要一氣之下再買一付,甚至還有新的充電盒;還是就忍受單聲道呢? 那淘汰的耳機,是丟垃圾桶還是消失在深不見底的抽屜中呢? (聯想到APPLE 推Air Tag的影片)

在研究循環經濟的中間,發現產品壽命變短,就會讓消費者買更多;這是線性經濟下,鼓勵生產、鼓勵消費所必然的結果。所以,我們消費者不妨想想,如果東西還能用就持續用或轉給需要的人用;如果能修就不要丟;如果不能修就回收,讓專業的回收來拆解再製(零組件)、或分解再生(原料)。而問題是,回收的逆物流怎麼做的簡單?

對於產品設計的品牌或製造商來說,循環設計或Eco-design 有六個策略,也跟大家分享。

1) 設計與使用者的連結與信任 (attachment & trust),這會讓使用者愛用、常用,而不是用沒多久就擱置一旁。例如一支筆上如果有自己的名字,基本上也就比較不容易丟。(很多層意思)

2) 耐用性設計 (durability),過去設計不要over quality 的思維,電子產品2-3年就應該會壞,這樣的設計理念或許應該重新思考。(6 sigma 再起?)

3) 標準化與相容性設計 (standardization & compatibility),USB-C 讓充電器規格相容,供應商就不用附充電器,我們也就不會有這麼多充電器躺在家中各處。(我家就有5-6個,真的是隨手都可以拿到,跟衛生紙差不多)

4) 易維護與維修設計( maintenance & repair),現在的電燈其實就滿好,如果燈泡壞了,徒手就可以更換燈泡。那其他的產品呢? (能修就不要丟)

5) 可升級與適應性 (upgrade & adaptability),攏係阿Qㄟ陰謀(哈,古早的電視口條),技術提升、速度變快,消費者便利度提高,所以產品跑不動只好換新的? 我覺得這無可厚非,但世界的進步並不是同時間大家一起升級,甚至同一地區可能不同市場區隔的使用者需求也不同。所以,產品設計上如能考慮升級,自然最好;如果因技術的疊代,那退役下來的產品如何回收給需要的人使用,這個循環就變得很重要。(也是門生意)

6) 容易拆解與重新組裝 (ease of disassembly and reassembly),這也是易維修設計,與回收後再利用的關鍵。產品屬性很多,過去較少將此點放入設計考量,因為使用者壞了,就買新的,壞的就丟掉。但有多少資源可以被丟掉,地球可以承受多少垃圾,新的資源造成多少碳排等。這也是為什麼線性經濟走下去會卡住的原因。(缺料超痛苦)

我承認,要降低消費的慾望是很困難的,但是品牌或製造商呢? 與消費者的關係除了買更多外,還是有很多面向可以經營。消費者追求慾望,是不是一定要擁有產品還是可以著眼於使用呢? 或是擁有之後的回收逆物流,讓退役下來的產品可以成為可用的資源。

還有很多議題可以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微笑步魯斯的沙龍
8會員
23內容數
2023/09/23
在淨零轉型的馬拉松賽道上,淨零轉型321的節奏,讓每個人、每個企業找到自己步調,這時手上能再有張戰略地圖,會讓我們開始有依據,而不會被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笑臉貓笑。
Thumbnail
2023/09/23
在淨零轉型的馬拉松賽道上,淨零轉型321的節奏,讓每個人、每個企業找到自己步調,這時手上能再有張戰略地圖,會讓我們開始有依據,而不會被愛麗絲夢遊仙境的笑臉貓笑。
Thumbnail
2022/07/22
大自然是最懂循環經濟的,所有的產物都能循環地再生於這個生態圈,因為大自然已經設計可以回收的材質、回收的路徑、回收的使用等,來讓生命綿延不絕,那我們的產品呢? 從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循環經濟的起頭與結束循環不絕的關鍵,那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7/22
大自然是最懂循環經濟的,所有的產物都能循環地再生於這個生態圈,因為大自然已經設計可以回收的材質、回收的路徑、回收的使用等,來讓生命綿延不絕,那我們的產品呢? 從這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循環經濟的起頭與結束循環不絕的關鍵,那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7/07
打開抽屜,都還有三四隻舊手機,除了打算做為備用機之外,還有備用機的備用....? 其實,或許是擔心資料、或許是懶惰,就讓這些回憶沉在抽屜的裡面。這份Fairphone手機產品服務化的報告,卻點出了不同的商業模式。如果手機可以,那其他的資通訊電子產品呢? 摘錄一些重點讓我們可以借鏡:
Thumbnail
2022/07/07
打開抽屜,都還有三四隻舊手機,除了打算做為備用機之外,還有備用機的備用....? 其實,或許是擔心資料、或許是懶惰,就讓這些回憶沉在抽屜的裡面。這份Fairphone手機產品服務化的報告,卻點出了不同的商業模式。如果手機可以,那其他的資通訊電子產品呢? 摘錄一些重點讓我們可以借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台灣人對手搖飲的熱愛有目共睹,平均每年喝掉超過10.2億杯。然而,這些飲料瓶不僅可以回收,還能變成各式各樣的新商品。全球許多品牌商重視環境永續,不僅關注減碳,也希望能夠實現回收再利用。 ESG與循環經濟的重要性 ESG(環境、社會、治理)和循環經濟被視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雙重引擎,是企業和投資者
Thumbnail
台灣人對手搖飲的熱愛有目共睹,平均每年喝掉超過10.2億杯。然而,這些飲料瓶不僅可以回收,還能變成各式各樣的新商品。全球許多品牌商重視環境永續,不僅關注減碳,也希望能夠實現回收再利用。 ESG與循環經濟的重要性 ESG(環境、社會、治理)和循環經濟被視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雙重引擎,是企業和投資者
Thumbnail
在科技迭代快速的現代,維修權是一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為了避免裝置成為無用的垃圾或廢物,並並提升消費者對裝置的使用權與維護權。此篇文章探討了為何維修權對消費者的重要性,並提及有關維修權對日常生活、改善用戶體驗以及減少電子垃圾方面的影響。
Thumbnail
在科技迭代快速的現代,維修權是一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為了避免裝置成為無用的垃圾或廢物,並並提升消費者對裝置的使用權與維護權。此篇文章探討了為何維修權對消費者的重要性,並提及有關維修權對日常生活、改善用戶體驗以及減少電子垃圾方面的影響。
Thumbnail
臺灣賣帶電商品的基礎成本包含進口關稅、電檢成本、維修保固潛在成本和進貨成本等,對商品電檢成本和保固維修成本需要多瞭解。電檢成本和保固維修成本可能影響商品的利潤,因此需要找到合理的定價策略。
Thumbnail
臺灣賣帶電商品的基礎成本包含進口關稅、電檢成本、維修保固潛在成本和進貨成本等,對商品電檢成本和保固維修成本需要多瞭解。電檢成本和保固維修成本可能影響商品的利潤,因此需要找到合理的定價策略。
Thumbnail
近年來只要提到投資股票,大多脫離不了ETF這個起手式。還記得我之前推薦過的無腦理財術,其實也算是用力推廣ETF的大功臣。一年前我認真有按照書裡的方式做,至今前前後後也賺了二十幾萬有了,不過、でも、しかし、現在出了一個流派,號稱只要會購物就能精準判斷股票,做自己的投資顧問,真的有這麼神嗎?
Thumbnail
近年來只要提到投資股票,大多脫離不了ETF這個起手式。還記得我之前推薦過的無腦理財術,其實也算是用力推廣ETF的大功臣。一年前我認真有按照書裡的方式做,至今前前後後也賺了二十幾萬有了,不過、でも、しかし、現在出了一個流派,號稱只要會購物就能精準判斷股票,做自己的投資顧問,真的有這麼神嗎?
Thumbnail
「維修權倡議」(Right to Repair)源於對現代科技裝置的日益封閉性和消費者權益之關注,旨推動保護消費者對自己所購買的產品進行修理、維護和升級的權利,以對抗廠商所實施的諸如軟硬體限制、保固條款和專利阻礙等等維修門檻。
Thumbnail
「維修權倡議」(Right to Repair)源於對現代科技裝置的日益封閉性和消費者權益之關注,旨推動保護消費者對自己所購買的產品進行修理、維護和升級的權利,以對抗廠商所實施的諸如軟硬體限制、保固條款和專利阻礙等等維修門檻。
Thumbnail
要丟掉前的小廢物再次利用!有些東西不用一直買一直丟。 將一些本來要丟棄的物品重新運用,盡量讓物品充分利用,減少消耗,不僅有效環保且節省開支。 從拆解口罩取出棉繩、壓條鐵絲,到利用要淘汰的粉撲當卸妝用,以及再利用皮膚科用藥留下來的小罐子,各種小創意都能發揮物品的最大價值。
Thumbnail
要丟掉前的小廢物再次利用!有些東西不用一直買一直丟。 將一些本來要丟棄的物品重新運用,盡量讓物品充分利用,減少消耗,不僅有效環保且節省開支。 從拆解口罩取出棉繩、壓條鐵絲,到利用要淘汰的粉撲當卸妝用,以及再利用皮膚科用藥留下來的小罐子,各種小創意都能發揮物品的最大價值。
Thumbnail
當我們踏上低碳生活的旅程,最初的探索往往引領我們思考:「環保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多數人會立即想到「回收」這項基本而關鍵的行動。如果老闆今天決定要做瓶罐回收,你會怎麼開始呢?
Thumbnail
當我們踏上低碳生活的旅程,最初的探索往往引領我們思考:「環保的第一步應該是什麼?」多數人會立即想到「回收」這項基本而關鍵的行動。如果老闆今天決定要做瓶罐回收,你會怎麼開始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