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型資產配置】書中,針對效率前緣舉了一個很容易懂的例子:閃電出現的軌跡。請問你用前幾次閃電出現的軌跡,能預測下一次閃電出現的位置嗎?你知道如果只盯住上次發生閃電的軌跡,很可能什麼東西都拍不到,這像什麼呢?
當你以某投資工具過去的走勢、報酬、風險資料,分析出"過去資料"中何種比重、類股的報酬風險最佳。而當你過度參考過去資料加重了特定資產的比重,當這類資產開始均值回歸時,你的錯誤就更容易被放大。
尤其是在擇時選股方面。就像每年台股到了第二季就會開始瘋殖利率,大家都會根據過去最佳定存股條件選出的最佳的殖利率股票組合。但是已經認真存股多年的朋友有仔細算過持股,在第二年之後的持股平均殖利率變動大嗎?
是否第二年之後就出現讓你不是很滿意的定存股呢?
這就是為何理財網站或投資專家,每過幾年所推薦定存股總是會改變,而你的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為什麼我們要在意這個問題呢?如果你有為自己定一個理財的目標或進度,每年飄忽不定的殖利率,是很難高興的走在存股這條路的。
其實花大量時間研究到底那個組合報酬最佳是沒有效用的。在你已經知道怎麼分析個股優劣後,要有意義的去建構投資組合,而非單純選出:不會倒、配很多、有未來之類的熱門主題持股。
要優先考慮組合的相關性,選股條件只排在第二順位,當投資組合完成後,你應該只在乎組合的總報酬,而不是每天看個股個別的報酬與殖利率。或是有時看對,有時看錯股票。記住這是一種【效率前緣】的變形。已經讓很多人吃了大苦頭了。不是你看走眼分析的不好,這時候你應該研究資產配置方法了,而不是又回頭去研究下一個明牌。
這也是全市場加權指數ETF天生就帶來的優點,分散並且不預測未來,如果你想拍下一張美美的閃電照片,用廣角鏡對準一大片天空,保證你能拍下每一道閃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