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蚵新浮具EPP一樣污染 環團籲建中央規範、納入循環經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公庫記者吳容璟

雲嘉南沿海盛行牡蠣養殖漁業,由於支撐蚵棚的保麗龍浮具常因大浪拍打而破碎,造成海洋污染,近年漁業署推廣使用「EPP浮具」(發泡聚丙烯)替代,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10月28日指出,EPP浮具同樣發生破碎,除了被沖上台南、嘉義沿岸,更隨著洋流飄至東北海域堆積,呼籲中央應統一訂定浮具標準規範,並納入循環經濟的概念,使牡蠣養殖業永續發展。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從2018年開始進行台灣沿海塑膠微粒污染現況調查,發現東北海域及西南海域兩區的塑膠微粒數量最多,因此自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針對兩海域進行四季監測。兩年的調查結果趨勢相同,皆以東北海域的塑膠微粒數量最多,其中又以夏季尤勝。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表示,兩海域的塑膠微粒種類皆以「硬塑膠」比例最高,來源為生活中的塑膠廢棄物。其次則為「發泡塑膠」,來自保麗龍、EPP浮具等漁業廢棄物,在夏季時的含量遠高於其他季節。

溫珮珍指出,台灣夏季時多吹西南風,洋流也以西南流向為主,根據漂流軌跡模擬結果,顯示西南海域的漂流物會隨著洋流北上,最終因東北海域渦流及沿岸地形影響,堆積在東北角沿岸陸地,像東北角海域就發現不少大型竹木垃圾及發泡塑膠,而台南安平港也能觀察到成片漂浮的發泡塑膠。

2019年夏季東北角海域(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2019年夏季東北角海域(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南外海也能觀察到成片漂浮的發泡塑膠(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南外海也能觀察到成片漂浮的發泡塑膠(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政府補助新浮具仍破碎 其他浮具:使用不易、風險未知
根據黑潮「島航普拉斯計劃」成果報告書,雲嘉南沿海的牡蠣養殖漁業以「浮筏式」養殖為主,在離岸1.5浬的水域,將竹子搭乘格子狀,在架下綁12至16塊保麗龍浮具,蚵苗則串垂掛其下。由於養殖在開放水域,每年5、6月收成時常面臨強勁的西南氣流,浮具因而被沖撞破碎,隨水流帶上岸成為海岸污染,或隨洋流漂至其他縣市。

為解決破碎問題,臺南市政府除了規定保麗龍浮具皆須覆網,同時與浮具廠商合作,開發使用其他材質的替代浮具。目前市面上浮具包含傳統保麗龍、覆網保麗龍、黑色PE硬式浮筒,及因不同廠商生產而有黑色、淡綠色、粉紅色三色的EPP浮具。

溫珮珍說明,EPP的使用便利度與保麗龍相近,因此蚵農較願意配合更換,無奈EPP同樣為塑膠發泡製成,內部的塑膠顆粒極易剝落,例如台南海岸就發現保麗龍與EPP碎片夾雜。其他替代浮具則有使用困難或風險未知的問題,例如PE硬式浮桶雖然堅固,但表面光滑且會受熱膨脹,對蚵農而言搬運、綁縛、堆疊都不容易,而塑膠蚵棚則是昂貴又需要改變養殖模式,未知風險高。

(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圖/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提供)

台灣地方自治規範無耐受度標準 環團籲借鏡韓國
「缺乏測試的情況下,中央和地方機關花費4千萬元補助蚵農購買5萬顆EPP浮具,如今EPP浮具破碎後的顆粒也被沖上岸,顯然替代材質無法解除環境危機。」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表示,政府目前投入在牡蠣養殖業的補助,絕大多數以「補助替換浮具」、「獎勵回收」為主,並未編列研究經費,也未研發替代材質和新養殖模式。

林東良提到,台灣在浮具制度上採地方自治,並無全國統一標準,雖然台南市政府在2020年公告「EPP浮具及PE浮具公告標準表」,但僅針對兩種浮具的製作材質、體積、重量等項目進行規範,並無測試浮具耐受度標準,無從得知浮具能否承受台灣西南海域的氣候條件。

溫珮珍說明,韓國沿海養殖漁業與台灣相近,依據韓國2020年頒布的浮具規範,可發現其規範涵蓋內容相當完整,除了基本的尺寸、浮力、密度之外,還加入浮具耐受性、抗衝擊、海洋環境暴露等各式試驗,新浮具的生產和認證都須事先諮詢主管機關與國立科學研究所等,並採全國統一標準,由中央統籌主導。

溫珮珍認為,台灣目前採地方自治並與廠商合作的方式,無法真正開發出適合台灣氣候條件的養殖浮具,呼籲漁業署應邀集中央、民間團體與浮具製造商等,共同制定出一套符合台灣氣候條件,且包含材質、浮力、抗衝擊性、浮具耐受性、毒性物質含量等的完整規範。

溫珮珍說明,依據韓國2020年頒布的浮具規範,可發現其規範涵蓋內容相當完整,且由中央統籌主導。

溫珮珍說明,依據韓國2020年頒布的浮具規範,可發現其規範涵蓋內容相當完整,且由中央統籌主導。

環團:規範應納入循環經濟 幫助蚵業永續
「循環利用的概念已經被建立起來,是可以實行的」,林東良建議,在建立標準規範時也應納入「循環經濟」的概念,例如2020年海保署與嘉義縣環保局、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進行蚵繩的循環再利用,透過政府收購使用過後的尼龍蚵繩,再交由廠商技術分解為尼龍原料,再製成蚵繩、漁網等。

他認為目前政府對浮具的思考,只停留在「如何讓蚵農使用」,並未考量使用年限過後的去化過程,是否仍會造成環境負擔也都是未知,因此呼籲政府除了考量浮具的品質之外,也應讓浮具的材料能被不斷使用,才能讓整個養殖產業走向環境永續。

林東良表示,雖然嘉義縣政府和台南市政府都已提出保麗龍退場機制,預計在明年和後年就會正式終止保麗龍的使用,而海保署委託9個縣市試辦的廢漁網及蚵繩回收再利用、海廢保麗龍再利用也都值得鼓勵,但都無法真正解決環境問題,再次重申應由中央統籌建立浮具標準。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右)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左)、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右)

EPP浮具由發泡塑膠組成,仍然容易破碎、剝落。

EPP浮具由發泡塑膠組成,仍然容易破碎、剝落。

環團採樣品,指出發泡塑膠易漂浮在海上。

環團採樣品,指出發泡塑膠易漂浮在海上。

調查發現海上廢棄物的塑膠微粒共有五種,包含硬塑膠(來自生活廢棄物)、軟塑膠、發泡塑膠、纖維、圓形塑膠粒。

調查發現海上廢棄物的塑膠微粒共有五種,包含硬塑膠(來自生活廢棄物)、軟塑膠、發泡塑膠、纖維、圓形塑膠粒。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公庫官網其他平台群眾集資相挺(原文日期:2021年10月30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沙龍
32會員
283內容數
關於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第一手報導。 我們認為,公民團體闡述理念與關懷的媒體空間經常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社運現場待到陳情者說完話為止,而報導也相對主流媒體冗長許多。
2023/07/31
有鑒於光電政策未來所需數萬公頃土地,為了避免光電政策衝擊農漁業及2025年上路的國土計畫政策,地球公民基金會在7月19日時召開記者會,發佈一份從去年開始進行的調查報告,現勘台灣苗栗、台南及花蓮三地區的光電場狀況,期望藉由梳理過往光電政策的相關經驗,希望政府知往鑒今,改善未來光電政策。
Thumbnail
2023/07/31
有鑒於光電政策未來所需數萬公頃土地,為了避免光電政策衝擊農漁業及2025年上路的國土計畫政策,地球公民基金會在7月19日時召開記者會,發佈一份從去年開始進行的調查報告,現勘台灣苗栗、台南及花蓮三地區的光電場狀況,期望藉由梳理過往光電政策的相關經驗,希望政府知往鑒今,改善未來光電政策。
Thumbnail
2023/07/28
不滿勞退新制雇主提撥率6%實施18年來未曾提高,導致年輕勞工退休金領不到舊制勞工的一半金額,再加上中華電信公司承諾跳票,中華電信工會7月4日號召近兩千人,頂著高溫艷陽從總統府前凱道遊行至立法院......
Thumbnail
2023/07/28
不滿勞退新制雇主提撥率6%實施18年來未曾提高,導致年輕勞工退休金領不到舊制勞工的一半金額,再加上中華電信公司承諾跳票,中華電信工會7月4日號召近兩千人,頂著高溫艷陽從總統府前凱道遊行至立法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海廢循環標章是2021年由環保署推動的😻‼ 可能有很多人不認識也不了解🥺 但其實這算是海廢議題在國際中的一大步喔😯是台灣很創新的一個政策喔🫶🏻快來看看吧🥳
Thumbnail
海廢循環標章是2021年由環保署推動的😻‼ 可能有很多人不認識也不了解🥺 但其實這算是海廢議題在國際中的一大步喔😯是台灣很創新的一個政策喔🫶🏻快來看看吧🥳
Thumbnail
|引言:從海洋到餐桌,別當摧毀地球的加害者 一次性塑膠用品已成為全球環境面臨的重大威脅之一。據估計,全球每年使用和製造的塑料量已經高達4億噸,其中約有50%用於生產一次性塑膠產品。而這些產品的使用壽命極短,一般只有幾分鐘甚至幾秒鐘。
Thumbnail
|引言:從海洋到餐桌,別當摧毀地球的加害者 一次性塑膠用品已成為全球環境面臨的重大威脅之一。據估計,全球每年使用和製造的塑料量已經高達4億噸,其中約有50%用於生產一次性塑膠產品。而這些產品的使用壽命極短,一般只有幾分鐘甚至幾秒鐘。
Thumbnail
地球危機從氣候變遷到物種滅絕,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且持續面臨著人類過度使用的壓力,人造物的快速生產促進了生活的便利,卻也改變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Thumbnail
地球危機從氣候變遷到物種滅絕,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且持續面臨著人類過度使用的壓力,人造物的快速生產促進了生活的便利,卻也改變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Thumbnail
政府欲以EPP替代易破碎的保麗龍浮具,無奈EPP同樣破碎......(照片:晁瑞光提供)
Thumbnail
政府欲以EPP替代易破碎的保麗龍浮具,無奈EPP同樣破碎......(照片:晁瑞光提供)
Thumbnail
台灣自 5 月 15 日新冠疫情加重,各地方政府均加強規定公共場所戴上口罩等更嚴謹的防疫措施。然而在大家嚴實戴口罩保護自己的同時,口罩的替換速度增加,使得廢棄口罩回收的問題又再次浮上檯面,因為原應作為保護人類的口罩,現在成為全球塑膠污染的一大來源之一。 全球去年丟棄有 15 億片口罩流入海!廢棄口
Thumbnail
台灣自 5 月 15 日新冠疫情加重,各地方政府均加強規定公共場所戴上口罩等更嚴謹的防疫措施。然而在大家嚴實戴口罩保護自己的同時,口罩的替換速度增加,使得廢棄口罩回收的問題又再次浮上檯面,因為原應作為保護人類的口罩,現在成為全球塑膠污染的一大來源之一。 全球去年丟棄有 15 億片口罩流入海!廢棄口
Thumbnail
幾年前,海洋生物學家於YouTube公布在哥斯大黎加發現一隻海龜鼻孔誤入長達10公分塑膠吸管影片,引發了熱議。保育人員為拔出吸管,海龜痛苦的哀嚎聲與滲血畫面、令人不忍卒睹,終於迫使人類即刻正視海洋塑膠迫害生物的問題。 國際政府紛紛擴大原本的限塑內容,陸續實施禁用塑膠吸管的政令,塑膠吸管產業幾乎一夕之
Thumbnail
幾年前,海洋生物學家於YouTube公布在哥斯大黎加發現一隻海龜鼻孔誤入長達10公分塑膠吸管影片,引發了熱議。保育人員為拔出吸管,海龜痛苦的哀嚎聲與滲血畫面、令人不忍卒睹,終於迫使人類即刻正視海洋塑膠迫害生物的問題。 國際政府紛紛擴大原本的限塑內容,陸續實施禁用塑膠吸管的政令,塑膠吸管產業幾乎一夕之
Thumbnail
最近這幾年全世界民眾最關注的議題,除了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之外,就是海洋廢棄物與塑膠微粒的影響。  最開始大概是前些年在網路上的幾張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與影片,不管是海上的大鳥信天翁因為肚子塞滿塑膠袋而餓死,或者是海龜鼻子裡的吸管,我們知道海洋裡的塑膠垃圾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災難在全世界不斷地發生。  
Thumbnail
最近這幾年全世界民眾最關注的議題,除了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之外,就是海洋廢棄物與塑膠微粒的影響。  最開始大概是前些年在網路上的幾張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與影片,不管是海上的大鳥信天翁因為肚子塞滿塑膠袋而餓死,或者是海龜鼻子裡的吸管,我們知道海洋裡的塑膠垃圾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災難在全世界不斷地發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